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林庚風箏的讀后感4oo字

          林庚風箏的讀后感4oo字

          時間:2014-03-27 08:15

          介紹季羨林

          百度百科關(guān)于季羨林大師的頁面,非常詳細,你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什么樣的人算國寶級人物

          沒有硬是說誰是國寶。

          對國家和人類都有貢獻的人就可以稱為國寶

          作者‘季羨林’的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臨清市)康莊鎮(zhèn),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nóng)民。

          季羨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學習,一年后,進濟南一師附小念書,后轉(zhuǎn)入新育小學插入高一。

          10歲開始學英文,1926年,在正誼中學畢業(yè),考入山東大學附設(shè)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產(chǎn)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季羨林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yè)方向德文。

          大一隨葉公超學英文。

          旁聽陳寅恪教授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選修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吳宓的“中西詩之比較”和英國浪漫詩人“,并另外旁聽朱自清、俞平伯、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的課。

          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jié)為好友,稱為“四客”。

          同學中還有胡喬木。

          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

          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學期間,以成績優(yōu)異,獲得家鄉(xiāng)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

          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guān)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fā)現(xiàn)”。

          因此,“非讀梵文不行”。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于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xiàn)在,而且還要走下去。

          ”“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阿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并加學南斯拉夫文。

          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

          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于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yōu),獲得博士學位。

          因戰(zhàn)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xù)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

          “這是我畢生學術(shù)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后再沒有過了。

          ‘博士后’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zhì)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jīng)受著戰(zhàn)禍之苦。

          而作為海外游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后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zhàn)終結(jié)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jīng)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

          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

          后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jīng)李介紹,結(jié)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chuàng)建該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lián)、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自1973年起著手偷譯《羅摩衍那》,至1977年,終將這部鴻篇巨著基本譯完。

            1978年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

          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2006年獲得“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榮譽稱號。

          2008年,與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共同受聘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團隊文化藝術(shù)顧問。

            2009年07月11日八時五十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yī)院因突發(fā)心臟病病逝。

          季羨林為什么留學德國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yōu),獲得博士學位。

          因戰(zhàn)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xù)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

          這是我畢生學術(shù)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后再沒有過了。

          博士后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zhì)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jīng)受著戰(zhàn)禍之苦。

          而作為海外游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zhàn)終結(jié)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jīng)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

          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

          后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jīng)李介紹,結(jié)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chuàng)建該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yōu)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shù)著作有《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lián)、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

          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后期以來擔任的學術(shù)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

          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

          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后代的最佳禮品。

          季羨林的學術(shù)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shù)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zhuǎn)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lǐng)域內(nèi)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nèi)外為數(shù)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guī)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jié)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jīng)典的產(chǎn)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chǎn)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jīng)〉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fā)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fā)現(xiàn)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記》有些成分來源于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chuàng)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并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nèi)數(shù)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jīng)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chuàng)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

          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

          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回答者:☆百變☆星空 - 助理 二級 5-16 17:02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土地是多么美麗。

          如哥廷根,“素以風景秀麗聞名全德。

          東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綠草如茵。

          即使冬天下了雪,綠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綠如春……蒼蠅、蚊子成了稀有動物。

          跳蚤、臭蟲更是聞所未聞。

          街道潔凈得邪性,你躺在馬路上打滾,決不會沾上任何一點塵土……”。

          想一想,我國現(xiàn)在的衛(wèi)生城市,有哪一個能夠做到這樣。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學術(shù)氛圍是多么濃厚。

          季老的老師們,如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這些人個個治學嚴謹、一絲不茍。

          “他們的學風都是異常地認真、細致、謹嚴。

          他們寫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討論,然后才發(fā)表”。

          季老選擇的梵文課程,只有他一個學生,可是老師仍然認真嚴肅地講課。

          在二戰(zhàn)大轟炸中,季老還看到德國飛機制造之父、流體力學權(quán)威普蘭特爾教授,居然在炮火彌漫中仔細觀察一段短墻,在研究炸彈爆炸引起的氣流是怎樣摧毀短墻的,聽到他在自言自語,“這真是難得的機會

          我的流體力學試驗室里無論如何也裝配不起來的。

          ”還有個地球物理學教授,當飛機轟炸,人們都往地下室跑的時候,他卻急不可待從樓下往樓上跑,要觀察實驗室里無法看到的“全城震聲沖天,動地山搖”的景象。

          德國學者們這種忠于科學、愿為科學而舍命的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大學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

          “德國大學是絕對自由的。

          只要中學畢業(yè),就可以愿意入哪個大學,就入哪個,不懂什么叫入學考試。

          入學以后,愿意入哪個系,就入哪個;愿意改系,隨時可改;愿意選多少課,選什么課,悉聽尊便;學文科的可以選醫(yī)學、神學的課;也可以只選一門課,或者選十門八門。

          上課時,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遲到早退,完全自由。

          從來沒有課堂考試”。

          “在德國,是教授說了算,什么院長、校長、部長都無權(quán)干預教授的決定。

          如果一個學生不想做論文,絕沒有人強迫他。

          只要自己有錢,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 如此的自由而又實事求是的學術(shù)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

          不過,德國大學的自由,并不是意味著可以輕易混文憑。

          有個女學生的論文,被教授當面摔到地上;讀書很用功的章用,也因為論文通不過而多讀了幾年。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人民是多么勤勞、善良、純樸和正直。

          季老的老師們個個都對他和藹可愛,老教授們對他可以說是視如己出般愛護。

          他的女房東歐樸爾太太,則是對他關(guān)懷備至,象自己的母親一樣。

          她每天給他準備晚飯,給他打掃房間、洗衣服、洗床單、準備洗澡水、擦皮鞋、鋪疊被子。

          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來了。

          季老寫到的“邁耶的一家”中,很長一段時間,伊姆加德小姐幫他為博士論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在“表的喜劇”里,從那位修表的老頭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見德國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演習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

          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憶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艱辛學習和生活經(jīng)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我初到德國的時候,供應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饑餓為何物。

          但是,法西斯頭子侵略成性,他們早就揚言:“要大炮,不要奶油。

          ”大概從1937年開始,逐漸實行了食品配給制度。

          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后接著是肉類,最后是面包和土豆。

          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人的腰帶就一緊再緊了。

          口號得到了完滿實現(xiàn)。

          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

          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

          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yōu)哉游哉,處之泰然。

          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

          面包少且不說,實質(zhì)更可怕。

          完全不知道里面摻了什么東西。

          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

          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

          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氣體。

          時間到了1945年春末,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

          德國方面已經(jīng)談不到什么抵抗,只有招架之功,連還手之力也沒有了。

          一天24小時,都是警報期。

          但是,從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并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還是相當沉著的,只是顯然有點麻木。

          在無言中,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么。

          他們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

          為了保存當時的真實情況,我干脆抄當時的兩篇日記。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來,吃過早點,進城去,想買一個面包。

          走了幾家面包店,都沒有。

          后來終于在擁擠之余在一家買到了。

          天空里盤旋著英美的偵察機。

          吃過午飯,又來了警報,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點多,覺得不會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

          剛坐下不久,就聽到飛機聲,趕快向樓下跑,終于跑到那Pilzkeller。

          仍然是一批批炸彈向城里丟。

          我們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擊)終于來了。

          好久以后,外面靜下來。

          我們出來,看到西城車站一帶大火,濃煙直升入天空。

          8點前回到家來。

          吃過晚飯,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極度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終于還是帶了東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圍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著。

          我心里很奇怪,為什么有這樣許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連三地往里擠。

          后來聽說,黨部已經(jīng)布告,婦孺都要離開哥廷根。

          我心里一驚,當然更不會再睡著了。

          好歹盼到天明,倉促回家吃了點東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書,又回去。

          遠處炮聲響得厲害。

          Keller里已經(jīng)亂成一團。

          有的說,德國軍隊要守哥城;有的說,哥城預備投降。

          驀地城里響起了五分鐘長的警笛,我心里又一驚,自己的命運同哥城的命運,就要在短期內(nèi)決定了,炮聲也覺得挨近了。

          Keller前面?zhèn)}皇跑著德國打散的軍隊。

          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靜下來。

          有的人出去看,已經(jīng)看到美國坦克車。

          里面更亂了,誰都不敢出來,怕美國兵開槍。

          結(jié)果我同一位德國太太出來,找到一個美國兵,告訴他這情形。

          回去通知大家,才陸續(xù)出來。

          我心里很高興,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個坦克車前面,同美國兵聊起來。

          我忘記了這還是戰(zhàn)爭狀態(tài),炮口對著我。

          回到家已經(jīng)3點了。

          ……不久以綱帶了太太同小孩子來。

          他們的房子被美國兵占據(jù)了。

          同他們談了談,心里亂成一團,又快樂,又興奮,說不出應該怎么樣。

          哥廷根就這樣被解放了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