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千秋一寸心以山抹微云秦觀士為題
在《千秋一寸心》中,首篇講的是“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乃是少游秦郎之作。
今者此書開篇講《千秋歲》,又是“山抹微云秦學(xué)士”之佳篇,這純系偶合,原無用意,但于此也可看出我對少游懷有一種文緣心境的情懷。
可是,對這方面我也要先說明幾句,我和他并沒有什么生平時代的共同之點,比如:前人評他“古之傷心人也”,我已引過;可是我自問衷懷并沒有什么傷心之痛,像他那樣執(zhí)著而難以超脫;只能說是我很同情于他,愛他的詞筆有一種韶秀之氣,與眾不同。
《千秋歲》風(fēng)格筆致若與《滿庭芳》相比,顯得風(fēng)流稍遜而多了一些厚重與執(zhí)著的感覺。
此為何故
一時尚難說清,但有一點可以細心涵詠,便是這和《千秋歲》的詞調(diào)、句法不無關(guān)聯(lián)。
開頭一句“水邊沙外”之“沙”,我在別處講過:本是吳人稱河邊淤積的細潤之土地,特名為“沙”;恰與通常以為大顆粒的粗糙之土正好相反。
這是第一義,需要辨清。
第二,在古人詩詞中,“沙”成為泛稱之詞,不一定非含納本義的特點。
例如:琴曲的名調(diào)有《雁落平沙》,還可以解為近水的地方大雁才喜歡。
可是,到了“新晴細履平沙”(秦觀《望海潮·梅英疏淡》)之句時,這個“平沙”就是一般平地的意思了——這種用法全由平仄韻律而選擇,與“平莎”、“平蕪”、“平原”、“平川”……都是為了避用平聲字而變通的結(jié)果,不一定非得有茂盛的草地不可;更有甚者,不明音律之理,錯把平川的“川”寫為河流,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應(yīng)該想一想,聽京劇《武家坡》薛平貴與王寶釧重逢后的那個唱詞時遇到“懷中取出銀一錠,將銀放在地平川……”,就是把銀子放在地上,與河流全無交涉呀
閑話少說。
本篇從“水邊沙外”寫起,這“沙”卻真是吳語的本意。
在這兒,詞人所感受的季節(jié)、氣候,周圍的環(huán)境、氛圍就與干燥的地方有所不同——這是哪里
曰:城外之地區(qū)了。
為何這么說
第二句點明:“城郭春寒退”。
就分布而言,內(nèi)城為城,外城為郭,詞人點明這不是城圈之內(nèi),人煙阜盛、萬家燈火。
而這城外覺得春寒已退,和氣將濃,這是江南芳春正好的時節(jié)了,所以下接三字的一聯(lián),你看怎樣寫法:“花影亂,鶯聲碎”,如此而已。
可是,最好的艷陽春景已然芬芳滿目、香氣盈懷了。
一個“亂”最為奇特,“亂”本非好字,而用在這里卻大有妙趣,正如白居易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你看,這真好極了
只在此種地方才知漢字變化之妙——“亂”成為最美好的字眼了。
不妨參看“紅杏尚書”宋祁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人們紛紛議論,怎么把一個不好聽的“鬧”字用在詞曲上了呢
而不能體會正是這個“鬧”字,才把那花滿枝頭的春濃氣息寫得十二分飽滿了。
然后,你再看那個“碎”字,也是同樣道理。
這“碎”雖不能表示鶯聲委婉,卻是群鶯合唱的一片美景,就算自身不能感受,也已經(jīng)入目盎然了。
當然,這“亂”與“碎”,也包含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緒感受。
詞人秦郎開頭寫明了春寒已退之后,只用六個字、兩小句略為點染氣氛,就讓你感到確實寒退春回了。
可是他立刻便把筆鋒一轉(zhuǎn),說是在這么好的艷陽美景之中,卻感嘆:一是飄零,二是離別。
美景越美,心情越難收拾。
飄零者,天涯游子百般不遂人愿;離別者,相思相念的人也正是多愁多恨的緣由中心。
所以,常言借酒澆愁,我卻連吃酒的心情都不復(fù)存在,而離別之苦讓人衣帶漸寬、消瘦憔悴,這就是詞人常說的“沈郎腰瘦”的典故。
再接下去,才把問題正面擺明:“人不見”,是全篇的眼目、命脈、精神。
這不見之人是誰呢
不必多言,只看“碧云暮合空相對”就能曉然了然。
這是詞人牽掛于懷、不可時刻放下的一位有情之人,因為,他這兒又用了一個六朝詩人的典故,就是“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
至此上闕完畢。
下半闕主題內(nèi)容并無新鮮變化,仍然是良辰美景、別恨離愁交織在一起,不能排遣。
但讓你感到新奇的并非全無,這就是上闕先由美景而帶動離愁,下闕是回憶美景良辰到目前的現(xiàn)實和情緒,筆法雖一致而次序上卻讓你感到有一個反正面的妙處。
這個“反正”,就是回憶當年西池相會,補足了上闕未能交待明白的來龍去脈。
那“殊未來”的佳人曾與他在西池同游時,坐在車里游遍風(fēng)光——“飛蓋”是帶篷子車的比喻詞。
而“鹓鷺”何也
蓋鹓者鳳雛也,身份高貴,比喻目前懷念而不能相見之人。
鷺是比喻自己如同水邊閑散的鷺鳥而已。
可知這種情緣回憶起來更覺百倍難得而傷情。
請注意,重申當時重會之人今已不在的主題之后,接下一聯(lián)雖無奇處卻很動人:清夢已斷,朱顏也改。
須知“清”與“朱”叫作“借對”或“假對”,因“清”仍含有色彩的因素,可與“朱”為對映之妙;不過我要說的更在那個“改”字不可忽略。
因為,簡單說來,也要回顧到李易山的名句:“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玉溪首先用了這個“改”字,不可替代變易,然后才有李后主的“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才過渡到本篇秦郎的“鏡里朱顏改”。
你看,我們的詩人詞客的靈心慧性,彩筆生花,是多么地令人感嘆而又余音不盡、渺渺無窮啊
詞人縱筆至此,已到了曲調(diào)的煞拍之處,看他迤迤邐邐放筆寫來,又如何收住呢
這就是需要絕大本領(lǐng)的要緊之處了。
令人震驚而又難以想象的是,他竟然寫出“飛紅萬點愁如?!钡钠婢洌谖页醮巫x時真有石破天驚、云垂海立之感,以為秦郎的文學(xué)創(chuàng)造力如此不凡,超出我原先的想象;可是又一轉(zhuǎn)想,他也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那“飛紅萬點”,還是從杜少陵的“一片飛花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而來的。
所以,偉大的是秦郎,也是杜郎,不過杜郎還沒有點破一個愁大如海,而秦郎占了一步先著,因此也就實在非凡可貴之至了。
本篇首句“水邊沙外”的“外”字,應(yīng)壓韻讀作“未”音,這個道理說來也很有趣: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名詞“碧云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那個“外”字,就應(yīng)該讀“未”音,這是宋代汴梁都城人的口音,古人有所評論。
我本人也還能夠記得早先民間的俗曲,多有“王員外”這個名詞,但是唱起來、聽起來,實際都是“王員未”的,我一下子曉悟了,原來這都是宋代詞曲的遺音。
詩曰:紅樓寫道林如海,不曉詞源何處尋。
今日秦郎懷妙筆,紛紅萬點海樣深。
怎樣寫(如何學(xué)習(xí)的觀后感
依稀記得小時候挑燈夜戰(zhàn)時的孤寂,記得抓耳撓腮想素材時的苦悶,記得奮筆疾書時那暢快淋漓的舒暢,記得被老師點名表揚時的臉紅心跳,這一切恍如夢境般在我的眼前飛快地閃現(xiàn)。
曾經(jīng)我討厭寫作文,我討厭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我討厭那種無話可說無字可寫的惶恐,我討厭這一切。
每當作文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要細心觀察,詳略得當,語句通順,永遠都是這些話,一星期一次的作文課,被我用來當成自習(xí)課上,各種各樣的作業(yè)在我的作文課上完成,回家的時候再翻出我的,找到類似的作文題目,抄寫著那些所謂的優(yōu)美詞句,這就是我的作文
怎樣寫他傳
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后感的格式(簡單的說):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nèi)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么,想表達什么。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么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lián)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jié)合起來,抒發(fā)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樣,我覺得怎么怎么樣,我學(xué)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點,那么這篇讀后感基本就出來了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但是 結(jié)構(gòu)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jié)合,重點在“感”上。
少年識盡愁滋味讀后感
你好
總體上來看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tài),對比很鮮明。
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與上片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
建議圍繞:“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展開來寫
望采納
看古文觀止學(xué)到的是什么
所謂“古文觀止”,就盡將古文之精華選編其之意。
翻開厚厚的一本,讀之。
難懂的文言文還是讓我望而卻步,但是根據(jù)所給的注釋,我還是可以勉強讀下來的。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總共不過兩百余篇。
但正是這兩百多篇文章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
我們讀書讀人,就要讀氣動山河的文章,要讀有偉大抱負的英雄。
我鐘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領(lǐng)略他們的胸襟和氣度,想從中探知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弦總是跟著他們的思想而抖動。
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的絕美殿堂,觸目所見,所有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真知灼見,叫人愛不釋手,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它們給予我們以啟發(fā),訴說著千古流傳的真理。
我特別喜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滕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
這些名篇中不僅包含了許多哲理,對我們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啟發(fā)。
我認為,《古文觀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書。
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yǎng)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樣光彩奪目,擲地有聲。
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卻勝似萬卷詩書。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人生境界,那種曠世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事的楷模。
總之,我認為讀這本書,能夠使我警醒,使我振奮,使我堅強。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xué)生,這本書我一定要好好讀下去,而且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它,從中學(xué)會怎樣做人。
學(xué)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記得以前學(xué)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后來又讀了幾次,很有感悟。
這篇文章中,在開篇描繪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時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這句話描繪了山水相間的美麗景色。
特別是其中的“映”字,讓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與日光同曜的美景。
之后作者生動地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在流水邊飲酒取樂,聽水流之聲,詠人生之感慨抱負,與同道之人暢談古今之事,一時快樂至極,又何必需要絲竹管弦之類相伴呢
文章中寫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作者最后就生死大事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既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又嘆息了生命的短促,讓人思緒萬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文章最后俯仰生死,明白了生與死的大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者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的思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xué)習(xí)的地方。
感懷至此,我們怎能“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讀書的感受,也許會感同身受,也許會恍然大悟,就像在春夜里聽見花開的聲音。
步履匆匆之時,讓我們靜享讀書之樂,把愛恨情仇都忘卻。
讀書如此,人生亦不如此乎
人生著實是難以捉摸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生命軌跡,但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會是長久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不斷去尋求真理,在古書籍中去挖掘它們,在實踐當中去運用它們。
繼續(xù)縱觀全書,我對《捕蛇者說》以及《滄浪亭記》印象也十分深刻。
初讀《捕蛇者說》時上初三。
《捕蛇者說》究竟就要表達什么,當時并不清楚。
四年之后,我對于文章的內(nèi)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以嚙人,無御之者”的“異蛇”還依稀記得。
蔣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歲矣”。
這里的“六十歲”是說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寶中期至唐憲宗元和初期(746—810)這段時間。
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唐王朝局勢動蕩,戰(zhàn)亂頻繁。
先后發(fā)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zhàn)爭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壞。
為了支付各項浩大的開支,朝廷隨意增加稅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負。
七八零年,唐王朝實行了賦稅改革,頒布了新法令,規(guī)定:國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稅數(shù)額,按個人資產(chǎn)、田畝多少應(yīng)納國稅數(shù)額。
并明文規(guī)定“敢在兩稅之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
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從百姓實際出發(fā),事實卻是欺騙百姓的手段。
百姓不可能從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處的只能是封建國家和地主。
他們或是得到隨時擴大稅收的便利,或是任意進行土地兼并的便利。
事實如陸贄所言:“大歷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于兩稅之外,復(fù)又并存”, 加稅時還謊稱“詔敕皆謂權(quán)宜,悉令事畢停罷”,然則“息兵已久,加稅如初”。
新的稅制不但沒有促進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反而使農(nóng)村景象更凋敝,農(nóng)民生活更窘困。
由此可見封建的稅收并非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對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剝削。
難怪柳宗元感嘆:“嗚呼
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由此可以看出在《捕蛇者說》這篇文章中所體現(xiàn)中的是作者對于當時的制度的不滿和憤懣,變成了作者對于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觀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到終南山采菊東南下的陶淵明。
說他是隱士,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
他的不得志,也讓他不得不選擇在終南山上孤獨終老。
陶淵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現(xiàn)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現(xiàn)在看來,我們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吃不到的葡萄說成酸呢
可是,無論是怎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他能留下千古傳揚的名篇則是偉大的,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體驗后而蘊發(fā)的真實情感,他并無過多的幻想色彩,卻照樣美麗。
還有的是在《古文觀止》中,似乎總是有萬古流芳的言論和思想,文人自有辦法“立德,立言,立志”
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
于是,我們現(xiàn)在標榜自己是禮儀之邦,三綱五常。
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書,要是文化底子實在不行的話,就弄個家訓(xùn)什么的,以此來訓(xùn)誡不肖子孫,外人看不到不要緊,至少還有子孫看,要是計劃生育沒有普及的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可以流傳千秋了。
立志,這事最不靠譜,有的人就想當木匠,卻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寫詩,也成了皇帝,這不是事與愿違么,說說普通人吧,要是立志當個清潔工,估計這孩子準是沒有家教,別人不說了,你的爸媽,七大姑八大姨都不會原諒你,立志,是有原則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難度,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這樣好光宗耀祖,干部是首選,次之經(jīng)商賺鈔票,再次之弄個科學(xué)家教授律師什么的,就是不能說自己立志做老百姓
有能力的人,為了萬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東西,修個塔,建個廟,弄個兵馬俑。
這樣的話,后代子孫,也包括不是子孫的人都可以看見了,并有碑文記載:某年某月某人建。
窮人家的孩子就給爹媽找塊墳地,迷信的也可以找二指先生看看風(fēng)水再埋。
曾經(jīng)流行一時的“XX到此一游”就是深的其精髓
刻到長城上,就與長城共流芳了。
現(xiàn)在人,一般不這么干了,很多的人房子都買不起,更別說建廟,修塔了,買個墓地幾萬起,想死都死不起。
雖說不好辦了,但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老傳統(tǒng)不能丟,于是乎,我們發(fā)明了數(shù)碼相機,照相機,電影,DV,保管你幾萬年以后還是活蹦亂跳的。
幾個世紀以來,《古文觀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圖書之一。
雖然學(xué)人常以普及讀物看待《古文觀止》,但它的內(nèi)容典雅不俗,所選諸篇語言瑯瑯,佳言警句層出不窮,均為古典散文代表,盡是傳統(tǒng)文明精華。
《古文觀止》誕生于17世紀末葉,三個世紀以來暢銷不衰。
它的名氣深入人心,在文選類圖書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無出其右者。
然而,這部著名的中國古文選集并不是由官方組織或授意選編的,而是由民間兩位默默無聞的讀書人吳楚材和吳調(diào)侯編輯成的。
兩位小人物編成的古文選集,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承認,特別是基層的歡迎。
它不僅成為私塾的蒙學(xué)教材,士子的參考讀本,民國以后還曾被選用為新式學(xué)校的閱讀文選。
雖然長期以來學(xué)人大多以普及讀物看待《古文觀止》,但是它的內(nèi)容卻典雅不俗。
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shù)性,為古代散文的精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并非一般普及讀物可比。
況且,這些作品的語言優(yōu)美,易于記誦,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讀后使人終身難忘。
即使是學(xué)界巨子、文壇大師,也不能漠視它或否定它。
因此,進入現(xiàn)代化、數(shù)字化的今天,這部宣揚傳統(tǒng)文化的古文選集仍然家喻戶曉。
古文觀止讀后感評(二) 朋友小牛發(fā)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后感,沒時間細看,保存先,驚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余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
讀書讀人,要讀經(jīng)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
我鐘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弦總是跟著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
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fēng)中之燭,搖搖欲墜。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
儒風(fēng)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
于心何以忍
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
于理何以問
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
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
王勃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
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
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
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guān)。
后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
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
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歷新政改革的主持者。
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jīng)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
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shù)英雄浠噓不已。
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于范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彝浟耍挥浀檬顷悓殗餮荩┲?,明朝一直被除數(shù)我認為是一個被奄割的時代。
拋開外患不說,統(tǒng)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
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溫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么拖拉地過了幾百年,終于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翹了辮子。
然而在這么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竟然不斷出現(xiàn)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
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
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jié)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受到后人的無限贊頌。
就其個人氣節(jié)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yīng)了那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
”。
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兇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
被老先生視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么高的造詣。
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為。
老先生在表現(xiàn)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
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著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為可愛。
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觀止讀后感(三)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編的《古文觀止》,被譽為自清代以來最美散文集。
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觀止》篇篇煥發(fā)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它體現(xiàn)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zé)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
《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
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寥寥數(shù)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
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jié)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fā),體現(xiàn)出恤民的精神。
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
《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nèi)容很多。
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己臥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yīng)詔的苦衷。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
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丶铱纯础比匀皇情L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fā)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
《左轉(zhuǎn)
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這是在神權(quán)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
《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
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
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并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后人引以為戒。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
()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cè)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社會面貌。
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
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
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
“熟知賦稅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總會起伏跌宕。
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
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也”
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
在物欲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yǎng)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余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查看快捷。
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
文章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相統(tǒng)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
《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后的300多年里,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閑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