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圖解經(jīng)濟學》1000字讀后感~~~急
這是一個資源有限卻欲望無窮的世界。
身處於資源不均的現(xiàn)實社會中,總會面臨不同選擇的掙扎。
其實無所謂好與壞的決定,乃是就每個人自身利益不同而有所差異,最重要是在各種需求上取得一個平衡點,從最小的資本上獲得最大的收益。
身處於忙碌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事業(yè)與課業(yè)似乎占據(jù)了一日中大多數(shù)的時間,而一天為二十四小時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時間的分配便成了一項重要的課題。
時間其實是一種 形的成本,然人們卻常常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時間的概念可以經(jīng)濟學中「機會成本」解釋,「當你選擇某樣事物而相對放棄的最高成本」便是它的基本概念。
就如同花費數(shù)個小時排隊搶購年終打折貨品,真的算是撿到便宜嗎
抑或是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
若是為貪圖加班費而使身體過度疲累,在加班的時間上 牲的健康成本又是否值得
我想在眾多的事物中,如何取得一個時間的平衡點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就消費者的行為而言,均衡的市場價格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而供給和需求就像是刀的雙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雖然目前的價格大致相同,其中卻富有極大的彈性,就好比因為臺風來襲而農(nóng)田淹水,無法收成,以致蔬菜價錢一夕暴漲。
除了自然的力量,像是廠商基於囤基心理之類的人為刻意影響,也會造成物價的波動,甚至是消費者的心理與喜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時常有人將經(jīng)濟學視為一門象牙塔里的復雜學問,彷佛遠在天邊一般,實際上卻近在眼前,與每一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知識。
在電影「美麗境界」中出現(xiàn)的「賽局理論」,令人印象深刻。
約翰.納許也因著這個理論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殊榮。
而賽局理論的三個基本要素便是─游戲主角、不同策略及每個策略有不同的報酬,比如當所有的人都追求第一美女時,若是退求第二美女,成功機率便頓時增添許多,甚至會有超越自身條件所及的勝利。
在賽局理論中最著名的典型游戲狀態(tài)便是「囚犯困境」,因為各自心理都在盤算最有利的情況,因此在自私的前題下互相猜測,深怕另一人的自首而造成自己服刑年數(shù)增加,在面臨兩難的情況下,每個人各出奇招,綜合的結(jié)果往往出人意表。
「黔驢技窮」是句耳熟能詳?shù)某烧Z,而其中竟也包含著賽局應用的奧秘。
初次面對著黔驢時,老虎不敢輕舉妄動,但在探清黔驢的底細後,便亳不猶豫地吞下了黔驢。
所謂欺善怕惡,當雙方相遇時,便會開始算計對方為強者的機率,接續(xù)影響自己是否欺之以弱的決策,而透過種種的例證,便可明瞭「人生無處不權謀,生活處處是賽局。
」的核心觀念。
在2002年,臺灣正式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隨著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藉著參加組織得以減少國際貿(mào)易間的障礙,帶來自由開放的機會,使消費者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產(chǎn)品,選擇更加多樣化。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多樣化的外國商品對本國產(chǎn)業(yè)帶來相當大的打擊,首當其沖的便是農(nóng)產(chǎn)品競爭。
像價格較低的外國水果便造成臺灣水果的滯銷,因而使得果農(nóng)抱怨聲接踵而至,但卻也因此促成臺灣農(nóng)園轉(zhuǎn)型。
新興的觀光果園甚至帶來大筆收益,也間接擴大我國服務業(yè)的潛力,就整體而言并無損失。
其中對於人民最大的收獲實是在於眼界的開拓,不能永遠只活在臺灣自己的國度中,而應該隨著世界的腳步移動,因為時勢而促使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便是因應世界潮流的最好例證。
從最初的以物易物演進至貨弊的出現(xiàn);從本國的商業(yè)交易發(fā)展成全球化的國際金融,景氣的擴張與收縮影響到國家貨幣升貶,也間接地改變了大眾的消費能力與習慣。
一個些微的波動,便可能形成大規(guī)模的影響;一個看似無關自身的事件,卻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譬如油源國的戰(zhàn)爭便是所謂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經(jīng)濟并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行為,甚至在茶米油鹽間都能尋得它的蹤跡。
一、相關書訊 當社會面臨景氣蕭條,失業(yè)率大增;當原料價格上漲,就連埋首在柴米油鹽中的家庭主婦也能感受到通貨膨漲的壓力。
盡管現(xiàn)代瞬息萬變的社會日趨復雜,然經(jīng)濟學背后依據(jù)的人性并沒有改變。
隨著文明的推演,經(jīng)濟活動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經(jīng)濟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生產(chǎn)、投資與消費等經(jīng)濟活動不停地運轉(zhuǎn),或許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正也是因為這份緊密的結(jié)合,讓這門經(jīng)世濟民之學深深地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從每日必需的消費行為,探究供給與需求的差異;從一只無形的手,推動市場機制的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讓各種競爭的利益取得和平共處之道,畢竟上帝的歸上帝,而西澤的利益也絕不減少。
二、內(nèi)容摘錄 1.商標與品牌是企業(yè)的智慧財產(chǎn)權,好的品牌可以減少消費者搜集信息的成本。
(p.60) 2.雖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各自獨立行使,而且央行可以控制貨幣供給的數(shù)量,但實際上,由于央行是政府發(fā)生赤字時的融通對象,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還是會受到政府財政收支的影響,使得央行并無完全的自主控制能力。
(p.94) 3.人力資本指的是個人擁有的所有技能,包含教育知識、個人特質(zhì)、創(chuàng)造力、專業(yè)能力等。
這些技能是屬于個人獨一無二的資產(chǎn),別人無法輕易剝奪。
(p.152) 4.因景氣循環(huán)的衰退或蕭條所引起的失業(yè)狀況,稱為循環(huán)性失業(yè)。
(p.151) 三、我的觀點 這是一個資源有限卻欲望無窮的世界。
身處于資源不均的現(xiàn)實社會中,總會面臨不同選擇的掙扎。
其實無所謂好與壞的決定,乃是就每個人自身利益不同而有所差異,最重要是在各種需求上取得一個平衡點,從最小的資本上獲得最大的收益。
身處于忙碌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事業(yè)與課業(yè)似乎占據(jù)了一日中大多數(shù)的時間,而一天為二十四小時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時間的分配便成了一項重要的課題。
時間其實是一種隠形的成本,然人們卻常常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時間的概念可以經(jīng)濟學中“機會成本”解釋,“當你選擇某樣事物而相對放棄的最高成本”便是它的基本概念。
就如同花費數(shù)個小時排隊搶購年終打折貨品,真的算是撿到便宜嗎
抑或是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
若是為貪圖加班費而使身體過度疲累,在加班的時間上犠牲的健康成本又是否值得
我想在眾多的事物中,如何取得一個時間的平衡點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就消費者的行為而言,均衡的市場價格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而供給和需求就像是刀的雙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雖然目前的價格大致相同,其中卻富有極大的彈性,就好比因為臺風來襲而農(nóng)田淹水,無法收成,以致蔬菜價錢一夕暴漲。
除了自然的力量,像是廠商基于囤基心理之類的人為刻意影響,也會造成物價的波動,甚至是消費者的心理與喜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時常有人將經(jīng)濟學視為一門象牙塔里的復雜學問,彷佛遠在天邊一般,實際上卻近在眼前,與每一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知識。
在電影“美麗境界”中出現(xiàn)的“賽局理論”,令人印象深刻。
約翰·納許也因著這個理論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殊榮。
而賽局理論的三個基本要素便是—游戲主角、不同策略及每個策略有不同的報酬,比如當所有的人都追求第一美女時,若是退求第二美女,成功機率便頓時增添許多,甚至會有超越自身條件所及的勝利。
在賽局理論中最著名的典型游戲狀態(tài)便是“囚犯困境”,因為各自心理都在盤算最有利的情況,因此在自私的前題下互相猜測,深怕另一人的自首而造成自己服刑年數(shù)增加,在面臨兩難的情況下,每個人各出奇招,綜合的結(jié)果往往出人意表。
“黔驢技窮”是句耳熟能詳?shù)某烧Z,而其中竟也包含著賽局應用的奧秘。
初次面對著黔驢時,老虎不敢輕舉妄動,但在探清黔驢的底細后,便亳不猶豫地吞下了黔驢。
所謂欺善怕惡,當雙方相遇時,便會開始算計對方為強者的機率,接續(xù)影響自己是否欺之以弱的決策,而透過種種的例證,便可明了“人生無處不權謀,生活處處是賽局。
”的核心觀念。
在2002年,臺灣正式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隨著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借著參加組織得以減少國際貿(mào)易間的障礙,帶來自由開放的機會,使消費者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產(chǎn)品,選擇更加多樣化。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多樣化的外國商品對本國產(chǎn)業(yè)帶來相當大的打擊,首當其沖的便是農(nóng)產(chǎn)品競爭。
像價格較低的外國水果便造成臺灣水果的滯銷,因而使得果農(nóng)抱怨聲接踵而至,但卻也因此促成臺灣農(nóng)園轉(zhuǎn)型。
新興的觀光果園甚至帶來大筆收益,也間接擴大我國服務業(yè)的潛力,就整體而言并無損失。
其中對于人民最大的收獲實是在于眼界的開拓,不能永遠只活在臺灣自己的國度中,而應該隨著世界的腳步移動,因為時勢而促使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便是因應世界潮流的最好例證。
從最初的以物易物演進至貨弊的出現(xiàn);從本國的商業(yè)交易發(fā)展成全球化的國際金融,景氣的擴張與收縮影響到國家貨幣升貶,也間接地改變了大眾的消費能力與習慣。
一個些微的波動,便可能形成大規(guī)模的影響;一個看似無關自身的事件,卻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譬如油源國的戰(zhàn)爭便是所謂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經(jīng)濟并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行為,甚至在茶米油鹽間都能尋得它的蹤跡。
幫我找100個以上關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20個以上關于神話傳說的成語 20個以上關于
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撼鲎灾T葛亮;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諸葛亮;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授命: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可以數(shù)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歐陽修;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歐陽修;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來。
山肴野蔌:出自歐陽修;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轉(zhuǎn):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觥籌交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舍生取義:出自;舍棄生命為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思賢若渴:出自陳壽;比喻迫切地想延攬有才德的人。
心曠神怡:出自范仲淹;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氣象萬千:出自范仲淹;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氣:出自;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解:出自陶淵明;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比肩繼踵:出自;肩挨著肩,腳跟著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頤;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潞喢鞫笠煌夏鄮?/p>
刮目相看:出自司馬光《孫權勸學》;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發(fā)夕至:出自酈道元《三峽》;早上出發(fā)晚上就能到達;形容路途不遠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1. 明察秋毫:意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生的細毛。
形容目光敏銳,觀察入微。
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悅而滿足的樣子。
《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3. 龐然大物:指形體大而笨重的東西,也指貌似強大而實則虛弱的東西。
《童趣》:“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4. 溫故知新: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也指重溫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源于《 < 論語 > 十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5. 見賢思齊:看見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樣,形容有好學向上之心。
源于《 < 論語 > 十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6.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
源于《 < 論語 > 十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 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
源于《 < 論語 > 十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源于《 < 論語 > 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9. 歷歷在目:一個一個清清楚楚地出現(xiàn)在眼前。
蒲松齡《山市》:“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 10. 塞翁失馬:比喻壞事也可能變?yōu)楹檬隆?/p>
源于《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11. 撲朔迷離: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不易看清真相。
源于《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12. 吳下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
《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源于《三國志·吳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別人,指別人已經(jīng)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孫權勸學》:“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決心很大或自不量力。
源于《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擾的理想處所或與世隔絕的幻想世界。
源于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16.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小幽暗頓時變得寬敞明亮,也形容(經(jīng)過別人的指點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領悟。
源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 17. 怡然自樂:安適、愉快而又得意。
《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18. 無人問津:無人過問,受到冷落。
源于《桃花源記》:“(劉子驥)聞之,欣然規(guī)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 19. 不蔓不枝:原指蓮莖挺直,不蔓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說話或?qū)懳恼虏煌夏鄮?,不?jié)外生枝。
源于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20. 山重水復:山巒重疊,流水環(huán)繞;形容風光優(yōu)美。
源于宋·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現(xiàn)希望或轉(zhuǎn)機。
源于《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2.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只求領會主旨,不死摳字眼兒;現(xiàn)多指只滿足于了解個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源于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23. 悲歡離合:悲傷、歡樂、離別、團聚,泛指人生的種種經(jīng)歷、遭遇和感受。
源于北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24.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順暢,人民團結(jié);形容國泰民安的景象。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 25.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置的事業(yè)又都興辦起來。
《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現(xiàn)在規(guī)范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26. 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別有用心。
源于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28. 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
源于《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29.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錯起落(籌,喝酒時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源于《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 30.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
源于《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呼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31. 披堅執(zhí)銳:身穿堅固的鎧甲,手執(zhí)銳利的兵器;形容全副武裝投入戰(zhàn)斗。
源于《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被”,通“披”。
32. 妄自菲?。汉翢o根據(jù)地自己看不起自己。
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33. 作奸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源于《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34.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再三邀請。
源于《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義,就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反正義一定得不到支持。
源于《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3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禍患,使人奮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沉淪而導致死亡。
源于《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37. 舍生取義:為了維護正義而犧牲生命。
源于《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38. 一鼓作氣:本指作戰(zhàn)時擂第一通鼓,士氣就振作起來了;現(xiàn)在多形容做事時鼓足干勁,趁勢一次做完。
源于《曹劌論戰(zhàn)》:“夫戰(zhàn),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39.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畏艱險,有堅忍的毅力。
源于《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
40.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
源于《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君子三戒。
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事情應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穩(wěn)定,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求名譽,地位財貸等厭。
” 感悟: 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
益者三友 也是出自論語的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 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結(jié)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結(jié)交諂媚逢迎的人,結(jié)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jié)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感悟: 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們結(jié)交什么樣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訴了我們結(jié)交什么樣的朋友是有害的。
這兩則不是成語故事,是我從論語里想起的,還好網(wǎng)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氣,如果你想找寓間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議你去買本四書,大學和中庸可以自己看著修身,論語中的經(jīng)典語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說足夠我們終身受用了。
文言文外科醫(yī)讀后感
讀《黔之驢》有感 在空閑的時候翻開了《文言文全解》,閱讀了《黔之驢》。
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期寫的一組寓言《三戒》中的一則,作者在文中諷刺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
當我讀到“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避林間窺之”,我本人十分認同它的做法。
遇到自己不認識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貴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個究竟,這也是一種學習。
同時我們要避免一切的傷害,不要傷害到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當讀到“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我想虎并沒有被驢嚇倒它那強烈的好奇心,繼續(xù)勇敢得探討,最終也會看到真正的事實。
其實世上許多貌似強大的事物,實際上往往是最虛弱的,它們終究逃不脫滅亡的命運。
世上真正有實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對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
相反,世上最虛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別人言語上的抨擊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賞虎的做法。
在貌似強大的事物面前,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于了解強者的一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埃從虎吃掉驢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對貌似強大的東西,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
面對是勇敢的表現(xiàn),逃避是懦弱的表現(xiàn)。
只要我們勇敢地面對,總會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