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個心理學的書觀后感2000字的,要原創(chuàng)。
謝謝,急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也能說得人跳。
這話究竟該怎么說,完完全全是有門道的。
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最近出了一本新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瀏覽翻閱,發(fā)現(xiàn)確實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實用之書。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說話練好,是最劃算的事。
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么。
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fā)讀者繼續(xù)閱讀下去的興趣。
看來,深諳“說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jié)中,末了就會發(fā)現(xiàn)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jīng)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說話之術”,閱讀的過程是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松有趣。
而不像有些教人說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說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
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么說話討好老板呢
一群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
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
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么解決呢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
作者認為,從我們嘴巴說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jù),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說話的內(nèi)容和說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么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占的比重。
關于《內(nèi)向者'心理學》1500字的讀后感
人世間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
要讓自己和別人都愉快的話,要記住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
當自己遇到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讓痛苦和憂傷減輕一點。
而當自己欣喜若狂的時候,把自己當做別人,這種狂喜的心情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這就叫“以平常心看悲喜”。
人每天遇到的無非是兩種心情,一種是高興的,喜的心情,有好事、賺到錢、升了官、評上職稱、遇到好朋友,等等。
另一種就是悲,你心里難受,遭到批評了,碰到挫折、失敗了,反正是遇到不順心的事。
人每天遇到的就是這兩種心情,一個悲,一個喜。
如果以平常心來對待悲和喜的話,那就會感到愉快。
第二句話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
就是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把別人的不幸看做是自己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手給予恰當?shù)膸椭?/p>
還有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不眼紅,不嫉妒,把別人取得的成就看做自己的一樣。
這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
,這叫“善解人意,成人之美”。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各級領導對待員工,應該有這種善解人意,對你下屬有什么痛癢、難處、要求都要了解。
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要成人之美,盡量滿足人家的合理要求。
智者說第三句話就是“把別人當做別人”。
把別人當做別人,就是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強加給人,不要傷害人家的自尊心。
這叫“尊重人、寬容人”。
只有尊重人,才會對人家的一些不同意見、看法,甚至是缺點、弱點,采取包容、寬容的心態(tài),使大家都感到愉快。
最后,智者講了第四句話,“要把自己當做自己”。
一個人征服世界不算偉大,能夠征服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世界上。
人性有很多的弱點、很多的劣根性,我們靜下心來想,自己身上確實有很多執(zhí)著、毛病。
比如,貪婪、妒忌、癡心、愚昧、自大、自私、懶惰、推諉等等壞習氣,是不是大家都沾染了
佛學說,“”是人的劣根性,確是如此。
所以要把自己當做自己,就是要勇于改錯,勇于忍辱,勇于擔當,勇于超越,不斷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弱點,不斷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