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賞析
《西江月》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蘇軾的這首詞寫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
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jié)日為背景,抒寫了遠(yuǎn)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我們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后悲情婉約的一面。
蘇軾這首詞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
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
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我們并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后體驗出作者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
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fēng)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fēng)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翻譯: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diào)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中,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后悲情婉約的一面。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
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
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rèn)識。
“世事如夢”,“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后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yīng)超脫于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nèi)心趨于平衡。
“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jié)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chǎn)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
“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jié)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
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jié)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yuǎn)。
開頭兩句詞遠(yuǎn)遠(yuǎn)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在冷落清秋的夜里,涼風(fēng)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fā)出凄涼的回響。
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發(fā),“人生何處得秋霜
”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我們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酒賤”是因為“人賤”。
蘇軾遠(yuǎn)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
因“烏臺詩案”受蘇軾牽連被貶的人太多,而蘇軾也因此不愿連累友人,所以絕少與故人交往,這里的“客少”應(yīng)是指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
在這靜寂的夜里,在這皓月當(dāng)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此時,蘇軾心中的孤獨凄涼之感是難以排遣的。
中秋月明,而明月總是被烏云遮去光芒。
這里蘇軾是在寫自然現(xiàn)象,更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rèn)識。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
“中秋”是傳統(tǒng)意義上團聚的節(jié)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jié)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哀情,使哀情為之更哀。
“北望”點出了作詞的主旨,據(jù)記載這首詞下原有注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
蘇軾晚年飽受政治打擊,他多以佛、道思想來超然物外,以消解現(xiàn)實的苦悶,但此詞籠罩著一層悲涼的氣氛,可見蘇軾始終沒能擺脫塵世的痛苦。
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唯一可以慰籍自己落寞孤寂情懷的是那真摯的手足深情。
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yuǎn)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
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xiàn)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fēng)、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蘇軾借寫節(jié)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思考。
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是另一首寫于密州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與《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
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節(jié)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后者寫現(xiàn)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后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籍自己“凄涼”的心靈。
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yuǎn),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rèn)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求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詩詞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宋代: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
(秋涼 一作:新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寫于何時蘇軾
蘇軾的這首詞寫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
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jié)日為背景,抒寫了遠(yuǎn)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我們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后悲情婉約的一面。
蘇軾這首詞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
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
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我們并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后體驗出作者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
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fēng)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fēng)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