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萬歲讀后感800字左右
在我家的書柜里,珍藏著一本書,書名為《祖國萬歲》,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我們祖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了解了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風俗和禮儀,還附有圖片呢。
每當看到這本書,我都很驕傲
我的祖國有這么多的民族真是偉大啊
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各民族的裝扮和他們的民族風俗。
在裝扮上,光帽子就讓我看花了眼。
藏族的帽子上有幾根白色的羽毛,看起來潔白如玉;苗族的帽子是銀子做的,看起來銀光閃閃;壯族的帽子戴在頭上很大,都快蓋住了臉;還有滿族的帽子像以前皇宮里的帽子。
他們的服裝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
苗族的衣服是用羽毛做的彩帶裙,還加了一個圍腰,圍腰代表一條龍,苗族有對龍的崇拜,他們認為龍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土家族的衣服肩上都披著一件裝飾品,叫云肩,上面有壽桃、蝴蝶,象征著富貴長壽;壯族的衣服肩膀上都繡著鯉魚和廟堂,象征著鯉魚躍龍門的意思;布依族的衣服上都有星星點點的,好象星辰布滿了天空一樣。
還有各種各樣的裝飾品,真是琳瑯滿目。
各民族的風俗也是各有特色。
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了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傣族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她們以潑水的方式互相祝福;鄂倫春族的“篝火節(jié)”,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
赫哲族的“河燈節(jié)”,年年都在農(nóng)歷的7月15日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看了這些,讓我驚嘆的同時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富于創(chuàng)造的智慧,各民族緊密團結,共同締造了我們強大的祖國
我作為祖國的一份子,為有這樣強大的祖國而驕傲。
我是一名小學生,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強大添磚加瓦,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祖國萬歲
請您看看
急求
關于改革開放30年的讀后感文章 800字以上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tài)。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均按農(nóng)歷)有:正月初一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前后的寒食節(jié)、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七月七日七夕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tǒng)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
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
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
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
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
無論是《詩經(jīng)》、《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
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
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
《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
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
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qū)。
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fā)女郎。
而這一切不僅在于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于書的作用。
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于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
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
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
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fā)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yǎng)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yōu)橹腥A文化而自豪。
紅樓夢8篇800字的讀后感
愛的感悟——讀《愛的教育》有感愛,一個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
而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是無處不在的。
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里,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
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
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于沒有靈魂的人。
愛可以使人絕處逢生,愛可以使浪子回頭,愛又可以激發(fā)人無窮的力量。
是愛,使我們能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愛,給予了我們內心的溫暖。
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愛是寬恕的,愛又是包容的 。
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溫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
在今后的日子里,讓我們共同沐浴在愛的海洋里。
今天,我讀了《愛的教育》中《學習》這篇文章,雖然文章只是寫了一封爸爸留給孩子的信,但信中蘊含著許多知識,包含著深奧的道理。
文章主要寫了:恩里科不想上學,可是對于人來說學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聾啞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的學習,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在學習。
孩子們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越過江河湖海,走過平原、走過峽谷、山丘,穿過渠,過雪地;他們帶著書本,穿著各種不同的服裝,趕往學校。
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不學習就不可能成大事。
學習就是積累知識、懂得道理。
現(xiàn)在這個文明的世界,不相信眼淚,只相信你的文化,但是想要有文化,就必須要學習。
就是聾啞人也要學習,甚至獄中囚犯都在認真讀書、寫字,就是殘疾人也要刻苦的學習。
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人類努力學習的結果,如果人們不再學習,世界又返回野蠻中去。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一個人不學習就沒法體驗快樂的生活,就會被別人歧視,你能夠上學你該為自己慶幸。
能夠上學就該為世界出力。
有時學習就像一個士兵,你好好學,就能成為一個大將軍,不學習就只能成為一個懦弱的士兵。
人類文明必將勝利,恩里科,不要做一個懦弱的士兵
1.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我讀完這本教 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 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生活 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 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么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 相互理解! 里面有許多作者的小伙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 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后,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 樂,并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 渺小卻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 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shù),我也不知道怎么 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 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為 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 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們班的張晟他助人為樂,經(jīng)常幫助同學,因此 他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羨慕.我要向他學習. 這本書還教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時間來讀 完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令我收益匪淺,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 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 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閃光 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 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 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 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 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 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 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沖破封 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 當然,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 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 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 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 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 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 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 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游,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 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yōu)榱四骋惶煨虧M釋放,得到超 脫而干沉重的活兒;那么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 旅游,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 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 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 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 去愛.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 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 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 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 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 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 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 嚴與情緒.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jīng)很久了,但是愛這 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zhàn)線上的 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 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 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 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 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2.愛,好比一個環(huán),把一顆顆心聯(lián)系在一起.最近,我看了一本名著《愛的教 育》.這是令我終身受益的書,我是用心在讀,在享受這本書中的精華.這書 原名叫心,它包涵著濃厚的情感,后來又譯為《愛的教育》. 這本書中記錄著一個意大利小學生每天所過的生活與接觸到的人,發(fā)生了 許多動人的故事.描寫了他們對祖國和人民,對父母和兄弟,對老師和同學 深厚真摯的愛------這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不離奇夸張,可卻生動引人.其 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鐵匠的兒子》.講了鐵匠的兒子潑來可西,一 位身體瘦弱的小學生.潑來可西的眼光悲哀而溫順,十分膽小,但他非常用 功,他爸爸總是無緣無故虐待潑來可西,但潑來可西從來不承認是父親打了 他,同學們對他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后來,潑來可西比賽得了第一,他父親知 道后,知錯了,并失聲痛哭,從此,他們一家又合好了. 讀完這本書后,我感覺自己沉浸在愛的海洋中.從中,我領悟了:再壞,再可 怕的人也會被受融化.遇到可憐人應當伸出救援之手.愛能挽救一切,愛是 黑暗中的一束陽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驚人的收獲.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 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于1886年,書的原名是 《Hou re》,翻譯是“心”。
它的英譯本是《Hea r t》,譯意也是 “心”。
兒童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在《愛的教育》代序中說:“心”這個字 又可以作“感情”解釋,在中外文都是如此。
夏尊先生說原來就想譯成 《感情教育》。
序言中他還說,在1920年,他得到這本書的日譯本后,一 邊讀一邊流淚。
他許愿要譯成中文,不光是給孩子們讀,讓父母和教師都 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慚愧的眼淚。
夏先生終于在1923年將書譯 成中文,并首先在當時一本有影響的成人綜合月刊《東方雜志》上連載。
后由開明書店作為《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單行本。
五四期間,《愛的 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陳望道、黎錦熙、茅盾、夏衍等知 名學者作為當時“立達學園”學生們的重點讀物,幾乎人手一冊。
當時不 少學校教師,也把這本書定為中小學生的必讀課外書。
那是2001年,為了 教育孩子們念書,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愛的教育》。
沒想到,讀著讀著, 我也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了。
這才明白,這本17萬多字的書,不僅是給孩 子讀的,也是寫給父母的啊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 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 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 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愛的教育》書中那些 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 童等等,依然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 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班長》、《窮人》、 《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 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
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 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 情。
從《愛的教育》中,我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 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 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 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 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 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 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 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 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 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 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 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xiàn)出 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 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 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 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 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 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 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 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4.我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 樣去愛.語言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 帶著這 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 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 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 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為這是一本 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 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 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 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 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 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 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 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 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 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 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 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 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 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 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 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 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 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 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 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 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 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 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 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 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 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5.不記得 從什么時候起,我看書愿意從前言看起,因為在前言里,往往凝聚著作者或者譯者的心血;從前言里,往往能夠了解與著作相關的重要信息。
當我把剛買到的〈愛的教育〉捧在手里時,我老老實實地從最前一頁看起。
讀到“這本譯著則是首次從意大利文直接翻譯的全本,遵從了原文的目錄和段落”時,我異常興奮,因為市面上名著的命運是非常凄慘的,形形色色的版本讓人真?zhèn)坞y辯。
而這本由“梁海濤、蔡雪萍”夫婦從意文直譯的〈愛的教育〉,保持的原味應該是最濃的。
我暗自慶幸,我拿到了我能夠讀到的最好的版本。
開始讀書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想知道,這本書適合不適合對我的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盡管我早已經(jīng)知道,許許多多的老師都把本書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必備教材;盡管世界名著的光環(huán)早已經(jīng)戴在它的頭上,但我始終沒有走進書里去。
讀開頭的幾篇時,我不以為意,甚至為記住書中的人名而感到有些煩躁,語言似乎也那么平淡,沒覺得有什么感人或者吸引人之處。
可“名著”的頭銜卻引領著我一路讀下去,這一讀就不可收拾。
一天的時間,我飯不做,家不收拾,連兒子都推給他爸,就沉浸在這愛的世界里,多少次淚流滿面
柯萊蒂一邊忙著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復習功課,學著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么開朗樂觀。
當他“替母親在背后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
我為一個勤勞能干、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
這是多么難得的品質啊
柯萊蒂所做的一切,現(xiàn)在哪個孩子能做到
同是三年級的孩子,我班的“公子”“千金”們相差有多大啊
當奈利的母親在校長辦公室里激動地抱著卡羅內的雙肩,“摸索”著要找禮物送給卡羅內的時候,淚水又濡濕了我的雙眼。
我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我能夠體會得到一個母親對自己那駝背、瘦小的兒子在學校生活的擔心憂慮,和對保護兒子的卡羅內發(fā)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我流的是作為母親的淚。
盡管曾經(jīng)讀過無數(shù)遍〈佛羅倫薩小文書〉(語文課本里的題目是〈小抄寫員〉),多次給學生講過這篇課文,然而在書中再讀這篇文章時,我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任它奔流。
我相信,父對子之情,許多為人父者都能做到;唯這子對父的深情——愿意為父勞累,寧愿多次受天大的委屈也不聲張,仍然深深地愛著父親的感情,是多么難能可貴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有哪一個能夠忍受委屈
別說委屈,即使明明是自己做錯了,往往也容不得他人批評
〈六千里尋母記〉中,當隨著可憐的、堅強的、勇敢的小馬克歷盡磨難,飽償艱辛,來到梅基內斯工程師的家;當那位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憐的母親聽到一個“好消息”,“騰地一下坐起來,移動不動瞪圓眼睛......”,當馬克“衣衫破舊,滿身灰塵站在門口......”時,我的淚奪眶而出,跟著母子啜泣起來
是對母親的愛,支撐著13歲的小馬克孤身一人,長途跋涉,歷盡坎坷;是對母親的愛,給了小馬克巨大的精神動力,克服了常人(我想,現(xiàn)在的我也做不到馬克所做的一切)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挽救了思鄉(xiāng)心切、正在死亡邊緣的母親
因為兒子的愛,使得剛剛還拒絕手術的母親,要馬上做手術,為了愛和被愛,她要活著
即使現(xiàn)在,當我回憶著這些故事的時候,當我寫著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眼睛也是濕的
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
當然,讀書的時候,也有笑聲。
當恩里科與媽媽出現(xiàn)在幼兒園里,當那些小人兒圍著媽媽團團轉,等媽媽逃出幼兒園時,“全身的面包屑和污漬,頭發(fā)凌亂,......”,“從幼兒園里還能聽到小孩們像小鳥啼鳴般的聲音:‘再見
再見
請再來呀
夫人
”時,孩子們那天真幼稚的形態(tài),媽媽那寬容仁愛的形象,逼真地出現(xiàn)在眼前,我輕輕地笑了。
孩子們對大人的友好是真實的,媽媽對孩子們的喜愛是發(fā)自內心的
誰無年幼
誰無幼子啊
這是人間一種最純粹的感情
當恩里科去參觀斯塔爾迪的圖書室,被斯塔爾迪的正統(tǒng)嚴肅感染,“竟不敢跟斯塔爾迪開玩笑,而且感覺他好象不只比我大一歲似的。
出門時,他仍然煞有介事地板著臉對我說:‘再見
’我差一點兒像大人似的回答他:‘向您致敬
’”時,我撲哧一聲笑了
是的,當一個人自身有了自尊感,也擁有值得人敬佩的言行時,他就有了人格魅力;當一個人對他人發(fā)自內心的敬佩的時候,他會受到同樣人格魅力的感染。
... ... 讀〈愛的教育〉,有淚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動著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
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
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huán)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 ... 所有愛的內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動豐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
這樣的愛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所接受。
新學期,這本書一定要成為我們音樂班孩子們首選的愛的教育的引領者
我甚至有些心急,如果孩子們能夠一下子就讀完全書,該多好啊
或者,在上學期,這本書的內容就已經(jīng)深入孩子的心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是不是會有很大變化了呢
這是一本學校生活的書,書中的某些閃光的人物,一定會成為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們應該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下學期,期待我的班級能夠出現(xiàn)一個“卡羅內”似的學生,這對一個班集體,對一個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
期待著愛的教育,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水滸傳讀后感800字
《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讀后感 在我們這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里,漢族有漢族的風俗,55個少數(shù)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風俗,共同組成豐富多彩、和諧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相繼實行社會改革,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會生產(chǎn)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
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風俗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將55個少數(shù)民族風俗,分為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運輸、生產(chǎn)、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儀、社會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藝術、競技游藝等12個門類加以敘述。
現(xiàn)在就幾個少數(shù)名族談談他們的風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部分經(jīng)商,與漢族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密切,酷愛養(yǎng)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yǎng)盆花,講究清潔衛(wèi)生。
如果走進回族人的家中,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非常舒適。
在飲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
從現(xiàn)在的餐飲汗液也可以看出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比如說上次去酒店打工,就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一個宴會廳里大大小小幾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別標明了回族,并豎這一個標簽,開始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知道這是為了服務員方便上菜,一方服務員把豬肉燈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這樣,就會使回族人感覺到不尊重他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由此可見,少數(shù)名族的對飲食的重視以及現(xiàn)在人們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
回族的飲食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卷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面、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這與我們漢族不一樣,我們都是以米飯為主,并配上各種各樣的菜肴,如果讓我們想回族人一樣天天吃那些也許會受不了,但這確是回族人的喜愛。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習俗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回族人喜歡飲茶,這與我們漢族人一樣,飲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遠,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而我們漢族人主要喝鐵觀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樣。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zhèn)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區(qū),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
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
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
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
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huán)、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這些在我們漢族人看來比較的復雜,我們的服飾幾乎沒有什么規(guī)矩,很隨和;回族人對待服飾非常重視,這就好比出門在外,所代表的他們的文化,是一種象征,是他們對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因為蒙古地域遼闊,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但也有一部分從事農(nóng)業(yè)。
在牧區(qū),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
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農(nóng)牧區(qū),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現(xiàn)在的蒙古包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旅游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的旅游公司會有這樣的廣告,即讓游客體驗住蒙古包的感覺,這的確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方法,大多數(shù)人都想體驗一下這種感覺,想體驗一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名族住的房屋有什么感覺,這些都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防寒避暑的住所,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
的確,現(xiàn)在我們喝的奶制品,如牛奶等,都是從草原上的奶牛產(chǎn)的奶味原材料的,我們喝的還是經(jīng)過加工過的,可能還不干凈,而蒙古族的人們都喝純牛奶,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在草原上,一個蒙古族人直接在奶牛下面喝奶,就像小奶牛一樣,所以他們吃的都跟奶有關。
在農(nóng)牧區(qū)的蒙古族人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因為他們種植出的糧食可以當做主食,這與我們漢族差不多。
蒙古族的傳統(tǒng)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這就是他們的服飾文化,的確很有特色。
由于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當?shù)氐娜藗円惨ぷ魃习?,為了方便工作,現(xiàn)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jié)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在電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節(jié)日一到,蒙古族的人們就穿上特色的蒙古袍,載歌載舞,就像在一個碩大的舞臺上表演節(jié)目。
其實,無論是哪一族的服飾文化,我們都比較重視,從每年的春晚可以看出,都有少數(shù)名族的節(jié)目,他們都穿著自己名族的服飾在臺上表演,這就是像我們展示他們的服飾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這也像是一種文化,他們的好客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他們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奶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后還要敬酒。
隨后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
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
客人把羊頭的一只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后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
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
這些細節(jié)五部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的好客,以及他們對客人的尊重,對能夠到來的一種喜悅之情,雖說我們漢族人也喜歡好客,但比起蒙古族人的豪爽大方,我們的確有些不足,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好的文化。
還有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這是一種禮貌,我們從上小學就老聽老師說,要尊師重道,要有禮貌,遇到老師等長輩要問好,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多少人,但他們做到了,蒙古族人不僅對長輩等尊重,對于外來客人也很尊重,把客人當陳給自己親人一樣對待,這是一種多偉大的文化,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都值得我們去學習,這就是蒙古族的文化。
通過對回族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名族文化的認識,從而對中華民族個名族的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各名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與發(fā)展,對于不同名族的風俗習慣,大家都給予了尊重和支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健康發(fā)展才會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蓬勃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讀后感,500字
外國人常說,沒去過長城與故宮,就等于沒來過中國;有中國人說,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歷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黃子孫。
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我們的中華文化成形于并且膨脹于歷時550年的春秋戰(zhàn)國。
翻翻我們的書本,一鼓作氣、不自量力、老馬識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唇亡齒寒、遠交近攻、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都是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有人說,中國三分之二的成語,出自春秋戰(zhàn)國。
雖然言過其實,但可以說,我們讀歷史,講文化,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那么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春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就兩個字,一個是“亂”,一個是“霸”。
周天子對天下失控,所以就會“亂”。
正因為“亂”,所以需要“霸”來維持秩序。
但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諸侯旗。
霸中有亂,亂中有霸,亂得精彩紛呈,霸得波瀾壯闊。
戰(zhàn)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也是兩件事,一個是“你爭我戰(zhàn)”,一個是“變法求賢”。
從春秋到戰(zhàn)國,戰(zhàn)爭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幾千、幾萬人到幾萬、幾十萬人。
戰(zhàn)得恢宏,爭得驚人。
黃河水,浪淘沙。
當弱小諸侯被一個個淘汰時,有見識的諸侯國便開始革新變法,由弱變強,由小強到大強;便開始求賢用賢,由敗轉勝,由小勝到大勝。
因為有“你爭我戰(zhàn)”,所以才有“變法求賢”;因為有“變法求賢”,所以勝利理所當然、失敗也理所應該。
因為有“你爭我戰(zhàn)”、“變法求賢”,所以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這些形成于春秋末和戰(zhàn)國時的不同流派爭芳斗艷、各顯其能。
到底何種觀點最適宜
何種思想被推廣
春秋戰(zhàn)國的舞臺一一檢驗。
如何自立,如何求強
如何避禍,如何消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著許許多多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這些辦法,對任何時代的人們處世、立業(yè),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折射出的仁、義、信精神,閃爍出的禮、智、勇光芒,為萬世稱道,從某種角度說,更為今人所慚愧。
正因為此,歷經(jīng)數(shù)年,作者撰寫了長篇歷史紀實小說《春秋戰(zhàn)國》。
它以《左傳》、《國語》、《史記》、《戰(zhàn)國策》和當今考古發(fā)現(xiàn)為素材,并借鑒了《東周列國志》和一些民間傳說情節(jié),經(jīng)反復查驗、構思,創(chuàng)作、撰寫而成。
相比同類歷史小說,本書除了是正統(tǒng)的、唯美的、完整敘述春秋戰(zhàn)國主要事件的歷史小說外,還有以下幾項特點: 一是注重內涵。
作者是《讀者》雜志簽約作家,寫小品文20余年,有一股嚴謹、求實的精神,現(xiàn)今把這部百萬字長篇小說當成了千字小品文來寫,在注重觀賞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藝術性、思想性。
在注重內涵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可讀性。
撰寫本書時不像一些娛樂性小說盲目、任性和隨意,而是努力將這部書寫成精品、力作和佳篇。
二是注重史實。
作者是山東的一名文化工作者,這些年先后到過河南、湖北、湖南、陜西、山西、浙江、重慶、江蘇、安徽、甘肅、內蒙、寧夏、江西、福建、河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認真參觀那兒的博物館,領略當?shù)氐纳剿惋L情,努力讓本書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歷史情節(jié)、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基本符合史實。
在注重史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很多,本書只留下精髓,放棄一切平淡和低俗。
三是注重邏輯。
作者曾被評為《演講與口才》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最優(yōu)秀作者,寫過數(shù)百篇演講口才、做人處世、組織行為、政壇風云類的文章,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智慧恰恰是集中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
作者在處理故事情節(jié)、構思人物對話時,不是海闊天空、恣意而為,而是讓其合情合理并且新穎獨到。
在注重邏輯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流暢。
把一部時跨500余年的歷史寫成一部系統(tǒng)小說,確實有點兒難度。
為此作者動了很多腦筋,讓一個個諸侯國都有了各自鮮明特色,讓君主、政客、將軍、說客、刺客、壯士、美女、平民、少兒等一個個歷史人物出場簡短而且有力。
整部小說,沒有生拼硬湊,而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段與段緊密相接,看了這段想看下一段。
撰寫長篇史實小說《春秋戰(zhàn)國》的指導思想是:在尊重歷史、交代清楚的基礎上,方便今人閱讀和理解。
所以在人名處理上,按今人習慣,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姜小白”,而不是古書中出現(xiàn)的“小白”。
在人名處理上,還尊重今人熟悉的稱呼,如姜小白做了國君后,本小說改用“齊桓公”這個人物稱謂。
雖然“齊桓公”是其逝后謚號,但依照當今流行文法,使用“齊桓公”。
不過在小說的人物對話中,齊桓公生前,不出現(xiàn)“齊桓公”,在其逝后才在人物對話中出現(xiàn)“齊桓公”。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導讀》讀后感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
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
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
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
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
無論是《詩經(jīng)》、《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
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
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
《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
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
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qū)。
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fā)女郎。
而這一切不僅在于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于書的作用。
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于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
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
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
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fā)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yǎng)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yōu)橹腥A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