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大院>>里的情節(jié)是真的嗎?歷史上真有喬致庸這個人嗎?
喬致庸,字仲登、號曉池,是喬全美之子,喬貴發(fā)之孫,喬家第 四代人。
人稱“亮財主”,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干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喬門中最長壽的人。
他娶過六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都誥贈夫人。
據說他最后一個妻子可作他的孫女,兩人的年齡相差三十幾歲。
這樣看來,不知底細的人會認為這位老翁好色,老了還討妙齡為妻。
其實老翁娶妻竟是兒女們的主意。
因為他家雖說僮仆很多,可貼身服侍實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順的兒女使用起來自然得多。
娶了妻子,一來省去子女們的麻煩,二來還可避免同仆婦女傭的風流不雅。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個孫子。
在他執(zhí)掌家務時,可稱得上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了。
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業(yè)突飛猛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如起先是“復字號”稱雄于包頭地面,接著有大德通、大德恒兩大票號活躍于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
當時“在中堂”的財勢已擠身于全省富戶前列,家資千萬,商業(yè)遍布全國。
他為了光大門庭,又大興土木,于同治初年開始,先在老院西側隔小巷購買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樓院。
而且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有陽臺走廊。
登上陽臺,可觀全院。
陽臺前沿,設有扶欄,扶欄上刻有磚雕,磚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明樓竣工后,又在兩樓院隔街相望處,陸續(xù)興建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
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為后來連成一體奠定了基礎。
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現在整個房院的三分之二。
喬致庸的確人如其名。
他待人隨和,處世中庸。
由于他善于計謀,在他執(zhí)掌家業(yè)時,資產越滾越多,是“在中堂”殷實家財真正的奠基人。
喬致庸的一生頗有善行,經常救濟貧民百姓。
特別是在清光緒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干里,寸草不生。
民謠有:“光緒三年,人死一半“的說法。
當時喬致庸曾開倉賑濟。
對此,光緒八年版《祁縣志》有記述,并給予褒獎。
在理家上,他經常告誡兒孫:經商處事要以“信”為重,以信譽得人。
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該得一分得一分,不掙昧心錢。
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擺在首位。
又誡“驕、貪、懶”三個字。
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為準則,把它當作兒孫啟蒙的必讀課,同時寫在屏門上,作為每日的行動規(guī)范。
兒孫如若有過,則令跪地背誦,到有針對性處,令讀多次。
如犯拋米撒面之錯,便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反復誦讀,直到認錯為止。
然后再作一番訓教,最后犯者謝赦,慢慢退出。
喬致庸還把他親擬的對聯著人寫好刻就,掛在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已。
惜農惜食非惜財,緣惜福”。
以此告誡兒孫,注重節(jié)儉,不要貪圖安逸,坐享祖業(yè)。
他對他的兒子進行了排隊分析,認為長子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長子驕橫跋扈;次子個性暴烈;三子過于老實,亦非經濟之才;四號樸實遲鈍,不善于說話;五子是個書呆子;六子體質瘦弱,難擔大業(yè),沒有一個是他的理想繼承入 只有長孫喬映霞性地忠誠厚道,聰明伶俐,故對映霞寄予厚望,教誨亦多。
常對其教育說,唯無私才可訟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
“氣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小,知欲圓,行欲方”。
“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過,待人要豐,自奉要約。
思怕失益后損,威怕先緊后松”。
這些教誨,對喬映霞的立身行事是有很大影響的。
俗話說,人老惜子,喬致庸老年時,對他的六子寵愛至極,偏袒極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后,慟哭不起,染病臥床,二年后離開人間。
清廷總理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搞洋務運動,組建北洋艦隊,因國庫空虛,財力拮據,向“海內最富”的山西募款時,喬家一舉捐銀十萬兩,購得軍艦一艘。
李鴻章感念之余,欣然撰寫一副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
制成銅板,贈予喬家。
當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倉惶西逃,途經太原,危難之際,喬家又慷慨解囊,太后特賞賜“福種瑯環(huán)”匾額,喬家高懸大門之上,以耀門庭。
一方面儉以持家,一方面又慨然捐助。
儉以持家使子孫不驕不奢不淫逸,而慨然捐助即是結交官府,尋找政治庇護,盡管喬家人世代經商與讀書治學,從不為官。
應該說,這兩方面是喬家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具體的經商之道,就不是這里三言兩語說得清的了。
而“在中堂”后來的敗落,直接原因是戰(zhàn)爭爆發(fā)。
1938年,大片國土淪陷于日寇侵略者的鐵蹄下,“在中堂”自然在所難免,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在中堂”合家老小數十人,棄家出走,避難于平津等地,從此再沒回來。
喬家謹嚴的家規(guī),和“準備充足,謹慎將事;人棄我取,薄利多做;維持信譽,不弄虛偽;小忍小讓,不為已甚;對待‘相與’,慎始慎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經營法則,即使在今天也不乏閃光之處。
喬家的主人中,除了喬貴發(fā)、喬致庸這樣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腳踏實地、永遠向上的人生強者,也不乏與時俱進投入時代大潮推動歷史前進的智者。
\ \ <<喬家大院>>里的情節(jié)大部分是真的
小部分有改編
真的有這個人~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爾雅釋詁:「懷,思也。
」說文:「懷,念思也。
」段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與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
四句經文,上二句是說居處,下二句是說行動。
懷字作思念講。
君子懷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處,必然選擇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鄰里。
小人懷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選擇有利可圖之地,如升官發(fā)財等,以為居處,定居后,則安安而不遷徙。
此為上二句,就擇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懷刑,刑即典刑,經典法則。
例如書經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兇。
」迪,孔傳為道。
順道而行則吉。
逆,是相反。
反其道而行則兇。
君子有所行動,就想到是否合乎此類典刑。
小人懷惠,中庸:「小人行險以僥幸。
」小人之行,冒險以求其幸,不思慮后果,只貪圖眼前的小惠。
此為下二句,就行動而辨君子小人。
程氏樹德集釋:「按此章言人人殊,竊謂當指趨向而言之。
君子終日所思者,是如何進德修業(yè)。
小人則求田問舍而已。
君子安分守法。
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辟而不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