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右銘論語二十則中的一句作文300字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對于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fā)現(xiàn)。
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shù)憬?jīng)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
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
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后,利用暫時的忙里偷閑,回顧曾經(jīng)的點點滴滴時,才發(fā)現(xiàn)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
選擇論語12章中當座右銘,并寫一篇微寫作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系。
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
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
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
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
選《論語》中的一則格言警句,結合現(xiàn)實寫一篇800字讀后感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
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
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
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fā)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
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
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
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
“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jīng)常這樣說。
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
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
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
回答是肯定的。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
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
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所以,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論語》中哪一句話最適合做座右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學而》讓我明白了:為別人辦事需要盡心竭力。
同朋友交往做到誠實可信。
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
望采納
求一篇用論語的某一則結合現(xiàn)實生活來寫一篇作文 600字左右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
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jīng)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嗎
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
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jīng)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
可他最后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
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
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
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
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
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
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
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chuàng)網(wǎng),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chuàng)網(wǎng)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wǎng)站,絲毫不感興趣。
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wǎng)站為什么他們?nèi)贾萌糌杪?/p>
不過現(xiàn)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chuàng)網(wǎng)這樣能發(fā)表文章的網(wǎng)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
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
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
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
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論語十則學而第一則講了哪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論語》的第一則,選自《論語·一章的內(nèi)容原文內(nèi)容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由上可見,第一則所講的三個方面內(nèi)容如:1、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第一則所講的內(nèi)容之一。
主要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即: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
2、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也是第一則所講的內(nèi)容之一。
主要講的是學習的樂趣,即:志同道合的人來往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3、原文“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同樣是第一則所講的內(nèi)容之一。
主要講的是做人的態(tài)度,即:面對別人對自己的誤會時,哪怕是別人很生氣,自己也要表現(xiàn)出應有大度,能原諒別人,這就與君子一樣,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標準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