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控制情緒的名言有哪些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荀子 你的首先要足夠堅固,然可修。
-- 陳天橋 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塞繆爾 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約翰.米爾頓 愉快的笑聲,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標志。
--契訶夫 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
而當我設身為他想象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
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控制情緒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普下MBTI是什么
很多人以為MBTI就只是一個測試,告訴你那四個代表你人格類型的字母,說明你有什么優(yōu)缺點,分析你適合的工作領域和職位,以及預測什么樣的的人可能會是你不錯的伴侶。
可是,MBTI不僅僅如此。
我想,任何一個人如果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上的人有著極大的好奇和興趣,MBTI就可以是他“理解人的一種方式,一個工具”。
MBTI量表16類型人格的性格\\\/性別\\\/氣質(zhì)的比例: 以下分布概率應該是美國方面的,原文是英語,也沒說明樣本源。
如果是從美國來的話,那么在中國這邊,由于,則傾向于關注情感(F)的特質(zhì)人群比例應該上升,傾向于獨立、客觀判斷(T)的特質(zhì)比例應該下降。
也就是說,下面四類氣質(zhì)中,至少是者NT會下降,理想主義者NF會上升。
傳統(tǒng)主義特質(zhì) (SJ) 總?cè)丝诒壤? 男性 女性 ESTJ – 監(jiān)理 11% 13.5% 8.5% ESFJ –支持者 10% 6% 14% ISTJ – 檢查\\\/鑒定者 12% 15.5% 8.5% ISFJ – 辯護人 10% 5% 15% SJ特質(zhì)總計 43% 40% 46% 這種性情的人最重視的是責任、義務和服務于社會,他們是四種性情中最傳統(tǒng)的一類。
基于實感的判斷方式(SJ)使他們重視承諾,尊崇傳統(tǒng)模式,維護和相信權(quán)威言論,是組織和團體的中堅力量和穩(wěn)定群體。
屬于擁有一技之長即可以持續(xù)穩(wěn)定運行的群體。
占人群的最大比例。
個性建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不要盲從迷信 特質(zhì)(NT) 總?cè)丝诒壤? 男性 女性 ENTJ–主管 3% 4.5% 1.5% ENTP–發(fā)起人 3% 4.5% 1.5% INTJ–戰(zhàn)略家 1.5% 2.5% 0.5% INTP–工程師 2.5% 4% 1% NT特質(zhì)總計 10% 15.5% 4.5% 這類人是理性的,對知識的吸收和活用是他們的長項,直覺型的信息收集特點使他們在思考中濾掉表象細節(jié)干擾(NT),善于歸納分析,具備在紛繁的亂象中洞察本質(zhì)的能力,由此而來的使他們喜歡接受挑戰(zhàn),極具競爭性。
同時這些人明確知道自己的短板,因此不會著手他們認為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或活動。
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的評論毫不在意。
雖然歡迎新的思想,對提出者的身份沒有任何要求,但以他們強烈的懷疑精神來看,如果你不能用更好的知識體系說服他們,這些人也是最固執(zhí)的。
個性建議:思而不學則怠 經(jīng)驗主義特質(zhì)(SP) 總?cè)丝诒壤? 男性 女性 ESTP– 8% 9% 7% ESFP–才藝家 9.5% 8% 11% ISTP–技術(shù)人才 9% 11.5% 6.5% ISFP–藝術(shù)家 9% 8% 10% SP特質(zhì)總計 35.5% 36.5% 34.5% 這一類人以感覺和知覺(SP)作為觀察世界的觸角,他們是感性的,圖像、顏色、音樂、現(xiàn)場氣氛對他們都是非常易感的元素,他們易受感動且天真率直,是四種性情中情緒體驗最強的一類,這種情緒激勵他們勇于不本地嘗試,也是最愛冒險的行動家。
他們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涉獵廣泛,容易興奮而且有趣。
然而,他們對他人來說是不可預測的,而且他們有時會在沒有認真考慮的情況下就草率行事,易受欺騙,或者給人際關系和有計劃的過程帶來擾動。
個性建議:控制情緒,切忌盲目沖動 理想主義特質(zhì)(NF) 總?cè)丝诒壤? 男性 女性 ENFJ–輔導師 3% 1.5% 4.5% ENFP–宣傳者 5.5% 4.5% 6.5% INFJ–勸告者 1% 0.5% 1.5% INFP–夢想家 2% 1.5% 2.5% NF特質(zhì)總計 11.5% 8% 15% 這類人關注個人成長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直覺型的信息收集和情感傾向(NF)使他們擁有察覺他人情感體驗的,很容易理解他人。
他們通常具備強烈的人文關懷或人本主義精神,是這四種性情中最有人文哲學思想的類型。
他們善于構(gòu)想、措辭、表達和寫作,能很容易地看穿人際矛盾、幫助人們更有效地在一起工作。
他們的座右銘是“做真實的自己”,在做決定時會受個人喜好的干擾,很難保持絕對客觀;出于對他人情緒的關心,又不太喜歡命令或批評他人,因此往往會留給他人過多的余地,難以勝任監(jiān)管者的職務。
個性建議:強化客觀視角;實事求是有時更好
名人改掉壞習慣的例子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quán),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quán),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nèi)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jīng)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zhuǎn)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zhuǎn)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fā)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quán)力,所以他轉(zhuǎn)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jīng)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guī)砹讼M?,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fā)動了南征。
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zhàn),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tǒng)天下或許不是什么難事吧。
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zhàn),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jié)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后人無盡的話題。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他們制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zhuǎn)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
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于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于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后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時已經(jīng)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
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后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后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么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jīng)在劉裕出生后便已經(jīng)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yǎng)嬰兒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xiàn)代這樣用奶粉喂養(yǎng)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yǎng),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準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后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后這達官貴人家里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yǎng),長大之后繼承家業(yè),日后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yǎng),最后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
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yǎng),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后發(fā)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jù)說之后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后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
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jīng)成年,顯出一定潛質(zhì)。
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
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
成為一個“雄杰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zhèn)?,不事廉隅小?jié)”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么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jīng)病逝,他續(xù)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后母蕭氏獨自撫養(yǎng)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yè)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
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并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
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yè)。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么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jié)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么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
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
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xiàn)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xiàn)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后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后作戰(zhàn)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后,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jīng)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tǒng)北方后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yè)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jīng)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tǒng)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quán)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zhàn),苻堅按壓不住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終于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zhàn),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nèi)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fā),轉(zhuǎn)眼間,那個一統(tǒng)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zhàn)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zhàn)役。
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zhàn)北府軍的驍勇引發(fā)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準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quán)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yè),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
當時并沒有后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nóng)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么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jīng)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fā)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yè)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quán)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quán),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yè),掌握大權(quán),并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quán),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quán),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nèi)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jīng)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zhuǎn)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zhuǎn)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fā)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quán)力,所以他轉(zhuǎn)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jīng)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guī)砹讼M?,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fā)動了南征。
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zhàn),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tǒng)天下或許不是什么難事吧。
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zhàn),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jié)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后人無盡的話題。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他們制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zhuǎn)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
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于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于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后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時已經(jīng)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
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后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后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么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jīng)在劉裕出生后便已經(jīng)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yǎng)嬰兒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xiàn)代這樣用奶粉喂養(yǎng)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yǎng),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準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后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后這達官貴人家里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yǎng),長大之后繼承家業(yè),日后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yǎng),最后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
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yǎng),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后發(fā)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jù)說之后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后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
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jīng)成年,顯出一定潛質(zhì)。
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
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
成為一個“雄杰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zhèn)?,不事廉隅小?jié)”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么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jīng)病逝,他續(xù)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后母蕭氏獨自撫養(yǎng)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yè)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
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并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
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yè)。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么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jié)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么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
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
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xiàn)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xiàn)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后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后作戰(zhàn)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后,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jīng)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tǒng)北方后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yè)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jīng)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tǒng)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quán)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zhàn),苻堅按壓不住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終于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zhàn),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nèi)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fā),轉(zhuǎn)眼間,那個一統(tǒng)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zhàn)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zhàn)役。
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zhàn)北府軍的驍勇引發(fā)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準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quán)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yè),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
當時并沒有后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nóng)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么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jīng)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fā)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yè)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quán)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quán),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yè),掌握大權(quán),并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quán),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quán),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nèi)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jīng)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zhuǎn)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zhuǎn)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
怎樣對付脾氣暴躁的人
如果想與暴躁的處,就應該明確脾氣暴躁的人并人,而往往脾氣暴躁的人恰是善良的好人
脾氣暴躁的人,是與非對于錯觀點異常鮮明,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敢于向不良傾向作斗爭”是對其正面的褒獎;“明顯的社會適應不良”是對其中肯的評價。
脾氣暴躁的人大發(fā)光火之后也常常后悔,但后悔并不能制止其下次照樣發(fā)脾氣。
顯然,脾氣暴躁的人在憤怒情緒的發(fā)作與控制上與常人不同,明顯偏離常人,可以說是心理障礙,但也不必把脾氣暴躁的人視為洪水猛獸。
因為脾氣暴躁的人往往具有嫉惡如仇的品質(zhì),通常不會?!盎ɑc子”招蜂引蝶,反倒因此值得信賴,值得托付終生。
只是在平時須注意—— 1.最佳做法是能引導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具有雅量的謙謙君子,不要為動氣而有失君子風度,以“小不忍則亂大謀”、“凡事都要心平氣和”等作為座右銘,逐步提高情緒控制能力。
2.在日常相處中,盡量少刺激或不刺激他,努力滿足他合理的或者可以理解的要求,在細小事情上對他忍讓。
最主要的是在是與非方面,無論大小,人家說得對,你就不要企圖蒙混過關,不要狡辯搪塞。
望采納謝謝
老公脾氣差得要死怎么辦
其實脾氣暴躁的人并非壞人,而往往脾氣暴躁的人恰是善良的好人
脾氣暴躁的人,是與非對于錯觀點異常鮮明,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敢于向不良傾向作斗爭”是對其正面的褒獎;“明顯的社會適應不良”是對其中肯的評價。
脾氣暴躁的人大發(fā)光火之后也常常后悔,但后悔并不能制止其下次照樣發(fā)脾氣。
顯然,脾氣暴躁的人在憤怒情緒的發(fā)作與控制上與常人不同,明顯偏離常人,可以說是心理障礙,但也不必把脾氣暴躁的人視為洪水猛獸。
因為脾氣暴躁的人往往具有嫉惡如仇的品質(zhì),通常不會耍“花花腸子”招蜂引蝶,反倒因此值得信賴,值得托付終生。
只是在平時須注意—— 1.最佳做法是能引導他自己看作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具有雅量的謙謙君子,不要為動氣而有失君子風度,以“小不忍則亂大謀”、“凡事都要心平氣和”等作為座右銘,逐步提高情緒控制能力。
2.在日常相處中,讓別人盡量少刺激或不刺激你,努力滿足他合理的或者可以理解的要求,在細小事情上對你忍讓。
最主要的是在是與非方面,無論大小,人家說得對,就不要企圖蒙混過關,不要狡辯搪塞。
不要以為我的回答是從那個網(wǎng)站轉(zhuǎn)來。
因為我就是脾氣暴躁的人,不過是現(xiàn)身說法而已,因此也僅能作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