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俠彼得潘的讀后感英文200
最近,我讀了《彼得潘》這本書。
我深深愛上了這本書。
書的大意是這樣的:達林夫婦有了三個孩子。
首先出生的溫蒂,接著是約翰、麥克爾,他們的到來給家?guī)砹嗽S多歡笑。
可是,溫蒂卻不想長大,因為她覺得當孩子很快樂。
有一天,溫蒂遇到了彼得潘,然后,她和她的弟弟們跟著彼得飛到了永無島,達林太太很傷心,她一直把窗戶開著,讓孩子們飛回來。
到最后,溫蒂還是選擇長大,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看了書,我特別喜歡彼得。
因為彼得是那么勇敢。
自從彼得把溫蒂帶到永無島之后,他總是把她當作自己的寶貝守護著她。
彼得還根兇殘的海盜船長——詹姆斯胡克決斗了。
彼得還很聰明。
胡克把約翰和麥克爾給抓走了。
彼得很想救他們,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彼得學著胡克的聲音對她的手下說:“把那幾個小孩放了
”糊涂的手下們把孩子放了。
胡克回來之后問孩子在哪
他們還很高興地說把孩子們放走了,胡克聽了很生氣,他二話不說,就把他們殺了
小飛俠彼得潘9到12章的讀后感。
彼得·潘,滿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樹葉和樹漿做的衣服,一個不愿長大也永遠不會長大的可愛的小男孩。
因為害怕長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從家里逃了出來,常去倫敦的肯辛頓公園游蕩:如今長住在一個叫“虛無島”的海島上,成為一群被大人丟失的孩子們的隊長。
在一個夏夜里,彼得·潘飛到倫敦,趁達林太太不在家,誘使她的小女孩溫迪帶著兩個小弟弟跟他飛回夢幻島。
大家推舉溫迪做母親,從此過上了童話般奇妙的生活。
他們一起做了許多英勇的事,包括一次被掠一了海盜船,彼得·潘與詭計多端的海盜頭子胡克決一死戰(zhàn),使他掉進了鱷魚的口中…… 這個學期,我看了《彼得·潘》這本兒童階梯閱讀叢書,感受到了童年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我想,珍惜時間,就會帶給自己快樂,我們應當盡情地享受童年給我們帶來的無限的樂趣。
文章講了彼得·潘的天真,溫迪的溫柔,約翰的勇敢……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還是愛不釋手,還想再看一遍。
我想,這就是老師說的“百讀不厭”吧。
整篇文章充分表現(xiàn)了所有人都喜歡童年時代,不僅僅只是彼得·潘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比如故事中的溫迪、約翰、邁克兒等人,就連大人也是。
他們不用上學讀那些勞什子的書,不用學規(guī)矩,還不時碰上驚險的樂事,真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我真希望自己永遠不會長大,真希望自己能像彼得·潘一樣學會飛翔,帶給別人快樂
金銀島讀后感
金銀島讀后感 讀《金銀島》有感 《金銀島》講述了在大航海時,尋寶者和海盜為了同一批寶藏而互相爭斗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大航海時代初期,被壓迫的奴隸們憤起反抗。
他們乘船到海上變成最初的海盜。
他們中出現(xiàn)了一位海盜王叫弗特林,他戰(zhàn)無不勝。
弗特林的財寶放在了一個小島上,并把它定名“金銀島”。
許多年后,弗特林病死后,一位名叫杰克的老船長拿到了藏寶圖。
之后,又因為種種原因藏寶圖落到了吉姆手里。
于時,吉姆便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踏上了尋寶之路。
途中,有過兇險的海上風暴;有過船員的叛亂;更有過海盜的襲擊,但這都被克服了,他們得到了寶藏。
主人公吉姆的成長,他和他的朋友們之間的友情更讓人歷歷在目,就在吉姆他們找到了寶藏的第二天清早,大家發(fā)現(xiàn)淡水不多了,都去島上找淡水,留下吉姆一人看船。
由于島上淡水也少,他們一直到晚上才回船。
中間這一段時間,雖然只有吉姆一個人,但也足以起帆走船,獨吞這筆可以淹死人的財寶。
可是吉姆卻沒有。
從中可以看出吉姆對大伙的不舍不棄和大伙對吉姆的高度信任。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做一個別人值得信任的人多偉大呀! 《金銀島》英文讀后感 ThestoryistoldinthefirstpersonbyJimHawkins,whosemotherkepttheAdmiralBenbowInn,andwhosharedintheadventuresfromstarttofinish. AnoldseadogcomestotheinnonedayandhiresJimtokeepawatchoutforothersailors,butheishu
世界上著名的書籍有哪些
出生于1881年的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不僅在小說、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聲名卓著,在人物傳記、歷史特寫方面更是名震遐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他的十二篇歷史特寫集。
此書于1928年出版時雖然僅收五篇,但立即就遍及所有學校,印數(shù)很快就高達25萬冊,并被譯成多種文字。
由于茨威格是猶太人,希特勒上 臺后茨威格的所有著作都被列為禁書,此書自不例外。
茨威格本人也于1934年受納粹迫害流亡國外,這位充滿博愛精神的大師眼見戰(zhàn)火紛飛,人類彼此互相殘殺,最終對人類前途悲觀失望,于1942年與妻子在巴西雙雙自殺身亡。
就在他去世不久,就有出版社在1943年將此書再版,并由五篇增補至的十二篇,以后仍不斷再版,至今在世界仍擁有大量讀者。
逾一個“甲子”仍暢銷不衰,足見此書魅力之強大。
茨威格是杰出的作家,對“靈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體會殊深。
他知道,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會始終處于不停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襲來、稍縱即逝的“靈感”之筆。
而“歷史——我們把它贊頌為一切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續(xù)不斷地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xiàn)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
”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fā)生和并列發(fā)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xiàn)出來。
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 這種驚天動地的“關鍵時刻”與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的關系,實即我們所說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
歷史究竟是由無數(shù)的“偶然性”決定還是由唯一的“必然性”決定,這是史學界、哲學界爭論了千百年的“形而上”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為所有人接受的最后結論。
或許,那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是為了歷史的突變準備、積蓄能量,正如地下奔騰的巖漿,在長期積蓄的壓力作用下最終噴薄而出。
對個人、國家和民族來說,這種關鍵時刻的選擇,的確是一生一世、存亡興替。
如果說那漫長的悠悠歲月是歷史長河底部平緩的深流,那短暫的“關鍵時刻”就是大河上的驚濤駭浪;如果說漫長歲月是歷史幕后的長期練習準備,那輝煌的一瞬間就是歷史前臺的眩目演出。
茨威格這十二篇歷史特寫,表現(xiàn)的就是歷史的滔滔巨浪,歷史的精彩演出,是歷史的主體——人——在這一瞬間的所作所為。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有時,一秒鐘作出的決斷將使歷史的結果完全不同。
決定歷史命運的滑鐵盧戰(zhàn)役,就有這樣的“一秒鐘”。
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權的蓋世雄才拿破侖與反法聯(lián)軍激戰(zhàn)數(shù)天,取得一些勝利后卻最終兵敗滑鐵盧,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以后,“滑鐵盧”便成為遭遇重大失敗的代名詞。
然而,拿破侖慘敗滑鐵盧卻不乏偶然因素,膽小怕事、惟命是從的格魯希元帥在一秒鐘內作出的錯誤決定,終釀大禍。
面對強大的聯(lián)軍,拿破侖決定趁其尚未真正結合成形時分而治之,于是定下了先打對他威脅最大的比利時方面的英、普聯(lián)軍。
戰(zhàn)斗于6月16日下午2時打響,法軍主力7萬人首先同普軍主力8萬人交戰(zhàn),拿破侖另派5萬兵力牽制英軍,他希望能夠把英、普軍隊切開,然后各個擊破。
在法軍的猛攻面前,普軍立即潰敗,向布魯塞爾撤退。
拿破侖明白普軍雖被擊敗,但并未被消滅,于是抽調了一支部隊由格魯希指揮,追擊普軍,以防止其與英軍會合。
擊潰了普軍的拿破侖,親率大軍轉攻英軍,聽到普軍戰(zhàn)敗的英軍害怕孤軍作戰(zhàn),便迅速撤退到滑鐵盧方向,英法兩國軍隊在滑鐵盧展開決戰(zhàn)。
這時,被拿破侖擊潰的普軍重新集結,兵分兩路,一路增援滑鐵盧附近的英軍,一路直接圍攻法軍右翼。
而格魯希仍在離滑鐵盧只有三小時路程的地方尋找普軍,但一直沒有找到。
6月18日上午11時,決定歷史進程的時刻到來。
激烈的戰(zhàn)斗使雙方傷亡慘重,英軍已無力支持,法軍也疲憊不堪,雙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軍,這時誰的援軍先到,誰就是歷史性會戰(zhàn)的勝利者。
這的確是極其關鍵的歷史時刻。
黃昏時分,終于從遠處飛馳過來大隊人馬,雙方都在祈禱上帝:來的是自己人
那支部隊越來越近,雙方終于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飄揚的是普魯士軍旗
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沒有援軍的法國軍隊最終潰敗。
就在滑鐵盧戰(zhàn)役打響時,格魯希的部隊就聽到一聲聲沉悶的炮聲不斷傳來,感到大地在腳下微微震動。
他們立即意識到重大戰(zhàn)役已經(jīng)開始,由于找不到普軍,所以他的幾名下屬急切地要求格魯希命令部隊“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
”增援拿破侖,然而格魯希只考慮了一秒鐘,就強硬地宣布自己的決定,在拿破侖撤回成命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前去增援。
對這決定歷史的一秒鐘,茨威格感嘆道:“這一秒鐘決定了整個十九世紀。
而這一秒鐘全取決于這個迂腐庸人的一張嘴吧。
”“倘若格魯希在這剎那之間有勇氣、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顯而易見的信號,那么法國也就得救了。
”“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
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卻不知如何利用它。
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于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
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
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 不過,命運有時也會殘酷把人捉弄,讓人只成為“一夜之間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大革命中的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zhàn)的消息傳到斯特拉斯堡。
這座與德國鄰近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小城立刻沸騰起來,到處是激動的人群在演講、喊口號,要求報名參軍。
而負責鼓動市民的市長感到還缺一些雄壯的歌曲,便問他認識的一位喜歡音樂的年輕工兵上尉魯熱是否愿意為明天出征討伐敵人的“萊茵軍”譜寫一首戰(zhàn)歌。
魯熱為到處彌漫的愛國熱情感染,爽快答應下來。
4月26日凌晨,勞累了一天的魯熱才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非常順利,今天在街頭看到的一切,自己心中的各種感情,全都匯集一起。
似乎不要創(chuàng)作歌詞,只要把這一天之內有口皆傳的話押上韻,配上旋律和強烈的節(jié)奏,即把人民最內在的感受表達出來了。
好像也無需作曲,因為戰(zhàn)士的行軍步伐、軍號的節(jié)奏、炮車的轔轔聲如同最好的旋律。
“旋律越來越順從那強有力的歡呼的節(jié)拍——全國人民的脈搏。
魯熱愈來愈迅速地寫下他的歌詞和樂譜,好像在筆錄某個陌生人的口授似的——在他一個市民的狹隘心靈中從未有過如此的激情。
這不是一種屬于他自己的亢奮和熱情,而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在這一瞬間聚集起來,迸發(fā)而出,把這個可憐的半瓶子醋拽到離他自己相距千百倍遠的地方,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閃耀著剎那間的光芒和火焰——射向群星。
” 第二天早上,他急忙帶著創(chuàng)作好的歌曲趕到市長家中。
當天晚上,在市長的客廳里為那些經(jīng)過仔細挑選的上流社會人士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
客人們出于禮貌客氣友好地鼓了掌,市長夫人在給親人的一封信中寫道,這只是她丈夫為了社交想出來“換換消遣的花樣”,這首歌“社交界認為相當不錯”。
正如茨威格所說,首先聽到這支歌曲的上流社會人士“顯然不會有絲毫的預感:一首不朽的歌曲借著它的無形翅膀已飛降到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同代人往往很難一眼就看出一個人的偉大或一部作品的偉大”。
以后幾天,魯熱則不無虛榮心地在咖啡館為自己的同事演唱這首《萊茵軍戰(zhàn)歌》,讓人抄寫復本分送給萊茵軍軍官。
這首不為上流社會沙龍所重視的歌曲,卻開始一點點地口口相傳,終于在廣場、戰(zhàn)場,在群眾和士兵中間找到知音,特別是在馬塞,反響極為熱烈,成千上萬人都在傳唱這首歌曲。
7月2日,馬塞的五百名義勇軍唱著這首雄壯的戰(zhàn)歌向巴黎進軍。
隨著他們的行軍,這首歌傳到沿途各地。
7月30日,馬塞義勇軍一遍又一遍唱著這首歌進入巴黎,成千上萬歡迎他們的巴黎民眾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但幾小時后這首歌就傳遍全城。
于是,“這歌聲像雪崩似地擴散開去,勢不可擋”,歌名也改為《馬塞曲》。
一兩個月后,《馬塞曲》就成為全軍之歌、全民之歌。
許多部隊就是唱著這首歌勇敢地向敵人沖去,敵軍發(fā)現(xiàn)當“成千上萬的士兵同時高唱著這首軍歌,像咆哮的海浪向他們的隊形沖去時,簡直無法阻擋這首‘可怕’的圣歌所產(chǎn)生的爆炸力量。
眼下,馬塞曲就像長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在法國的所有戰(zhàn)場上翱翔,給無數(shù)的人帶來熱情和死亡。
”后來,《馬塞曲》被定為法國國歌。
然而在創(chuàng)作完這首歌曲以后的四十多年中,魯熱卻過著十分卑微的生活。
他干過形形色色的行當,并且不乏欺蒙拐騙,曾因金融案件入獄,為了逃避債主和警察而東藏西躲,最后在1836年去世。
“那一次偶然的機緣曾使他當了三小時的神明和天才,然后又輕蔑地把他重新拋到微不足道的渺小地位,這是多么殘酷”
如此人生,不能不讓人唏噓再三。
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無疑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
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幾被命運“打敗”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重獲新生。
韓德爾早年成名,但正在一帆風順的時候,社會的音樂欣賞風格驟然大變,他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他的幾部歌劇上演也相繼遭到失敗,他經(jīng)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常被債主堵在門口,并不斷遭到競爭對手和各色人等無情的諷刺打擊。
1737年4月,內外交困的韓德爾中風偏癱,所有人都認為他的音樂生涯將就此完結。
然而,他憑借著生命中的原動力終于在幾個月后重新站起,又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創(chuàng)作。
他的創(chuàng)作在幾年中依然不被人接受,遇到的依然是尖刻的冷嘲熱諷,依然是一天天的債主堵門……在走投無路之中,他的勇氣漸漸被消磨,離群索居,心情越來越憂郁,情緒越來越低沉。
曾如泉涌般的創(chuàng)作靈感完全枯竭,生命的原動力也不復存在。
他心力交瘁,第一次感到自己已被打敗擊垮,認為自己這回徹底完蛋。
他不住地感嘆早知此還不如當年一直就半身不遂更好,甚至認為不如當初一死了之來得痛快。
在絕望之中,他時時不由自主地喃喃低語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喊的話:“我的上帝呀,上帝,你為什么離開了我
” 1741年8月21日晚上,逼債人離開后,韓德爾忙到街上散步。
幾個小時后,當他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家時,突然發(fā)現(xiàn)桌上放著一個白色紙包,是友人寫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劇詞,請他作曲。
心情疲憊甚至已有些變態(tài)的韓德爾竟認為這是故意羞辱他,氣憤地爬上床睡去。
但怎么都睡不著,仿佛有種鬼使神差的力量使他無法抗拒,讓他下床重新點燃蠟燭,再次打開稿本認真閱讀。
一打開稿本,他就突如遭以電擊一般,魂不守舍,只聽到耳邊樂聲回響飄蕩、呼喚咆哮。
當他一頁頁往下翻的時候,他的手不停地哆嗦,心靈突然被喚醒,每一句歌詞好像都是救主彌賽亞在向他召喚,一切疲勞全都消失,“他還從未感到過自己的精力像現(xiàn)在這樣充沛,也從未感到過渾身充滿如此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
那些歌詞就像使冰雪消融的溫暖陽光,不斷地傾瀉到他身上。
”他就是要證明“只有飽經(jīng)憂患的人才懂得歡樂;只有經(jīng)過磨難的人才會預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而他就是要在眾人面前證明:他在經(jīng)歷了死亡之后又復活了。
”在他無能為力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幫助他、安慰他,但現(xiàn)在一種神奇的力量幫助了他,這就是他的信仰。
“他信賴上帝,并且看到上帝并沒有讓他躺在墳墓里”,“上帝再次喚醒他肩負起給人們帶來歡樂的使命。
”“贊美聲已充滿他的心胸,在彌漫,在擴大,就像滾滾火焰噴流而出,使人感到灼痛。
”他立即開始寫下一個個音符,無法停止,“就像一艘被暴風雨鼓起了風帆的船,一往直前。
四周是萬籟俱靜的黑夜”,“但是在他的心中卻是一片光明,在他的房間里所有的音樂聲都在齊鳴,只是聽不見罷了。
” 隨后的三個星期,他一步都沒有離開房間,已完全如癡如醉,吃飯時也不停地寫譜,經(jīng)常淚流滿面,浸濕手稿,最終完成了全部創(chuàng)作。
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面對眾人祝賀,他只是謙卑地低聲說道:“不過,我更相信是神幫助了我。
”他并且宣布,演出這部作品自己永遠不收一分錢,所有的收入都捐給病人和身陷囹圄之人,“因為我自己曾是一個病人,是依靠這部作品治愈的;我也曾身陷囹圄,是它解救了我”。
以后每年春天他都要親自指揮《彌賽亞》的演出,直到老年雙目失明也不例外,并且信守諾言,收入全部捐出。
“他在世間取得的勝利愈偉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現(xiàn)得愈恭敬。
”《彌賽亞》實際成為韓德爾的靈修圣品,此后他又源源不斷譜出多部圣樂。
這時,他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不是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為了內心的信仰。
信仰,使他超越了自我。
1759年4月6日,74歲的韓德爾已身染重病,仍照例指揮了演出。
幾天后,終于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但《彌賽亞》這部曠世的不朽之作,終于成為著名的宗教樂曲。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但走向信仰之路卻往往充滿難以想象的坎坷。
而俄羅斯著名作家、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是以生命為代價走向信仰之途的。
1849年4月,年僅28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反沙皇的政治活動被捕,被褫奪了貴族身份,并被判處死刑。
12月22日,他與其他被判死刑的政治犯一起被帶到彼得堡謝苗諾夫斯基教堂廣場執(zhí)行槍決。
就在行刑的士兵們要扣動扳機的一剎那,一個軍官騎著快馬氣喘噓噓地揮著白手帕橫穿廣場,宣布沙皇圣諭,免除了他們的死刑。
根據(jù)沙皇圣諭,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為流放服苦役。
十年后當他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時,已成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
茨威格以二百余行的長詩,細膩地描述了陀氏思想轉變中最為關鍵、最為驚心動魄的時刻——刑場被赦,并提示了他以后深刻的心理變化的開端。
“只有在觸到了死神苦澀的嘴唇之后/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
/他的靈魂渴望著去受刑和受折磨,/他清楚地意識到,/這一秒鐘里的他/正如千年前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一樣,/在同死神痛苦地一吻之后/又不得不為受難去愛生活。
” 走向信仰之途充滿痛苦,而虔誠的圣徒因為充滿悲天憫人之情,在尋求到信仰之后依然有著深刻的內心痛苦,甚至不能排解。
偉大的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之后,在個人生活層面因妻子不同意而無法改變不符合自己信仰的地主莊園式生活而長久深痛;在社會關懷層面他堅決反對暴力,強烈譴責暴政卻反對以暴易暴,但現(xiàn)實中又看不到專制的暴力統(tǒng)治能為愛所感化,這種無法化解的矛盾也使他痛苦萬分。
他早就產(chǎn)生了棄家出走的念頭,1910年10月28日、82歲高齡的托翁終于下決心出走,幾天后因肺炎在途中小站去世。
早在1890年,托翁就開始創(chuàng)作劇本《光在黑暗中發(fā)光》,劇中主人公在信仰發(fā)生變化后與家庭和社會發(fā)生嚴重沖突,長期內心不安、痛苦,實際是他自己的寫照。
但這部劇本卻一直沒有寫完,只有一些片斷,因為他找不到解決矛盾和痛苦的辦法。
對托翁充滿敬佩的茨威格認為“把托爾斯泰自己的這個結局作為他那部悲劇片斷的尾聲是最自然不過的了”,所以他以托翁的出走、去世為題材,寫了劇本《逃向蒼天》,“試圖以盡可能忠于歷史和尊重事實與文獻的態(tài)度把這種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結局寫出來”。
他申明,自己的這番努力并非要完成托氏的劇本,“而僅僅是想為他那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和未解決的沖突寫出一個獨立成篇的尾聲,唯一的目的是要給那出未完成的悲劇以一個悲壯的結局”。
在這出話劇中,茨威格把托翁的思想矛盾和心靈痛苦以藝術的手法形象生動、集中尖銳地表現(xiàn)出來。
劇中的“大學生”是革命者的代表,他們尊重托翁,卻不能贊同他的觀點。
他們以許多殘酷的事實說明沙皇專制政權以最殘暴的方式鎮(zhèn)壓人民,因此責備他要人民寬容忍讓、用愛感化專制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在幫助那些壓迫者”,表示“要仇恨一切給人類造成不公正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兄弟“只要他給人類帶來苦難,我也會把他像一條瘋狗似的打倒在地”。
而托翁則表示:“我從不知道什么叫仇恨”,“即便是仇恨那些對我們人民犯下罪行的人,我也反對。
”“即便是罪人,也還是我的兄弟。
”“大學生”斬釘截鐵地說暴力革命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而托翁則尖銳反駁說:“通過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種符合道德的制度,因為任何一種暴力不可避免地會再產(chǎn)生暴力。
一旦你們掌握了武器,你們也會很快建立新的專制主義。
你們不是破壞專制,而是使他永存下去。
”對此詰問,“大學生”無言以對,但卻指出托翁自己生活方式與信念間的矛盾,認為這也是一種虛偽。
這種指責,使托翁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不能自已……最終上演了高齡離家出走、“逃向蒼天”的悲壯一幕。
揆諸人類歷史,當年深深困擾托翁的這種矛盾,人們至今仍在思索,依然引起激烈爭論……? 這些精彩的歷史特寫將那瞬間的“關鍵時刻”延長、放大,使我們能夠讀到歷史的心靈,感受到歷史的“靈感”。
正如茨威格所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甭想去超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