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的感想
翻閱1927到1937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開辟井岡山,創(chuàng)建贛南、閩西革命根基,在這縱橫幾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
為了了解這段歷史,感受深邃的歷史內涵,接受一次革命傳統(tǒng)精神的洗禮,并從先輩們的奮斗軌跡中思索26日到29日開展了為期四天的重踏長征路活動,追隨著先輩們的足跡,我們踏遍井岡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jù)地。
紅色足跡讀后感作文450字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有“紅色土地”之稱的福建省上杭縣,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城市,它孕育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哺育著我們的成長。
接下來,就隨我來盡情領略這風景優(yōu)美的“紅色土地”吧
“中國優(yōu)秀旅游縣”,我們上杭屬其中之一,紅色之旅有:上杭臨江樓、古田會議址、蛟洋文昌閣、才溪光榮亭等。
就說我們上杭的臨江樓吧
這座樓座落于南門大橋橋下,它是一座兩層的小樓,裝飾沒有故宮的華麗,也沒有蘇州園林的秀美,但是它透著一股濃郁的歷史滄桑。
一進小門,你便可以看見修整地整整齊齊的兩排大樹;過道兩旁擺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兒,有紅的、黃的、白的、紫的等;灰白色的過道被打掃得一塵不染,使人心曠神怡,讓人流連忘返。
你往前走,肯定會看見一扇古典而有風格的門豎立在你的眼前,走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陳列柜,里面放著革命先輩們用過的戰(zhàn)爭武器和一些簡陋的生活用品,如:土炮、手槍、長槍、大刀、長矛、文件包、棉被、衣物、煤油燈……每件都配有文字說明,每件都有一可歌可泣和日本侵略者作斗爭的故事,讓所有去參觀過的人都能感覺到革命先輩們的艱辛萬苦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怎能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呢
再上二樓,偉大領袖主席曾經(jīng)住過的房間,里面簡陋極了
只有一張木架床和一張桌子,桌上放有一盞小煤油燈、一枝毛筆,就在這房間里毛主席寫下了一首詞——《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風,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到了晚上,江濱路更是美麗
五彩的燈光照射在地面上,河面上倒映著一輪明月。
一陣風吹來,水面好似被打破了先前的寧靜,泛起了點點微波…… 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上杭是座美麗而又富饒的城鎮(zhèn),雖然它不像上海那樣五彩繽紛,也不像北京那樣璀璨奪目,但它在我心中,永遠是最美麗的。
尋找紅色足跡片影的讀后感300字
美好的今天呈現(xiàn)著過去的戰(zhàn)爭,多么的偉大
那些壯烈犧牲的戰(zhàn)士們,你們值得我們全國人們驕傲
光輝的歲月,掩飾不住英雄的人物,無不讓我們嘖嘖贊嘆
在書店中,我哦人找到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紅軍在冰天雪地中艱難的走著,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把這支裝備很差的軍隊吞沒。
一個軍人高喊:“有人凍死了
”將軍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個靠在樹上,手里點著香煙,雖然已經(jīng)熄滅,雙手深處,好像要想軍人借火。
將軍眼睛紅了,像個發(fā)怒的獅子大吼:“軍需處長呢
怎么不給這位棉衣呢
軍官,聽見沒有
我叫軍需處長過來
”卻沒有人回答,四周一片寧靜…… 一位軍人小聲對將軍說:“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中煙,熱淚從臉頰滑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的舉起又是,舉到齊眉處,想那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大雪覆蓋住了軍區(qū)處長已僵硬了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尋找紅色足跡作文
【紅色必游】 上海:在石庫門中憶崢嶸 紅色之旅的第一站,當然要來中共一大會址,映在梧桐綠蔭和鮮紅黨旗下的中共一大會址,是一幢石庫門建筑,建于1920年,當時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代表李漢俊及其哥哥李書城的寓所,大會是在樓下客廳舉行的。
會議原址的廳堂,展現(xiàn)了當年會議的情形。
為了迎接黨的90歲生日,一大會址此前進行了修繕,最近重新開放。
新址采用了更接近原來石頭材質的進口石粉進行外立面修繕和內層墻面粉刷,石庫門顏色修舊如初,在外觀和質感上更接近上世紀20年代石庫門建筑的原貌。
紀念館為了迎接馬上到來的客流高峰,正在考慮將閉館時間延遲到晚上十點。
嘉興:承載黨夢想的“紅船” 嘉興南湖自古就以風光秀麗著稱。
而在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間,那艘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夢想的“紅船”,依舊向你訴說著當年的故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因遭到法租界巡捕的襲擾而被迫秘密轉移到嘉興南湖進行,并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莊嚴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
當年舉行會議的那艘游船是一種來自無錫的絲網(wǎng)船,后來由于戰(zhàn)亂原因逐漸絕跡了。
1959年,仿制的紅船正式下水,至今已在南湖上停泊了超過半個世紀。
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 1927年10月,、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來到寧岡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而如今的井岡山,已不僅是紅色旅游的圣地,還是一個巨大的“綠色寶庫”。
來井岡山,首先要看的是紅色景點。
茨坪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間的小盆地,如今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在這里可以系統(tǒng)了解井岡山的革命歷史。
之后,可以去看看朱德挑糧歇腳處、紅軍造幣廠、百竹園,探訪大井村的朱毛舊居。
此外,湘贛邊界黨的前敵委員會、特委湘贛邊界工農(nóng)兵政府、防務委員會、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軍官教導隊、軍械處、新遂邊陲特區(qū)工農(nóng)兵政府等革命遺址也都位于茨坪。
最后可以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去系統(tǒng)地了解一番。
尋訪紅色足跡400字要準確400字的
提起筆,譜寫紅色的旋律;落下筆,尋訪紅色的足跡。
一邊寫、一邊想,紅色在哪兒呢
紅色是鮮艷的五星紅旗。
清明之時,正是花兒盛開的季節(jié),烈士陵園里的花格外的紅、格外的艷,它們一定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
布滿青苔的石壁長滿了雜草,四周插滿了嶄新而鮮艷的五星紅旗。
烈士的雕像是那么莊重與肅穆,他們的眼神顯得深情而堅定,仿佛正向我訴說英雄背后的不朽故事…… 《紅巖》是中國比較著名的一部紅色小說,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
它是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一部長篇小說,我是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讀完了《紅巖》這本書的。
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的故事: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云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從不畏懼;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與革命;成瑤在戰(zhàn)友們的幫助下漸漸成長,懂得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渣滓洞的難友們,相互幫助,智斗敵人;白公館的人們戰(zhàn)勝敵人,迎來新中國。
我佩服江姐的堅貞不屈、許云峰的臨危不懼,我喜歡視死如歸、佯裝瘋癲、機智深沉的“瘋老頭”華子良……我更喜歡書里瘦小聰明的“小蘿卜頭”,在那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仍然頑強的活著,并利用自己孩子的身份幫助大人們完成了許多工作,我放下這本書后心情依然無比激動,閉上眼睛一幅幅讓我感到崇敬、悲憤和感嘆的畫面閃現(xiàn)在我腦海里。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
”這是《紅巖》對新中國誕生后“天將破曉”時的憧憬,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shù)戰(zhàn)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更因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永遠不忘那些偉大的戰(zhàn)士,將他們銘記在心中
我認為“紅色”這個光榮稱號同樣也屬于像烈士一樣層林盡染的楓葉。
它沒有像花那樣選擇肥沃的土壤,卻把根深扎在山上,大山賦予了它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在所有植物即將枯黃的時候,它為大山披上了比彩霞還要鮮艷的衣裳。
秋風吹過她婆娑的樹冠,顯得更加婀娜多姿;秋雨飄灑將它火紅的葉片沖刷的更加艷麗。
在寒流面前,她挺直的樹干,沒有低頭。
醉人的紅葉,紅的那樣熱烈、那樣迷人。
它有火一般的激情,旭日一般的艷麗。
它沒有芳香卻勝過千萬朵玫瑰;它沒有溫度卻像火一般的灼熱。
季節(jié)終將變換,第一場雪來了,白色和紅色相互襯托,雪將它的葉子用白色遮掩,但透過冰棱依然清晰可見的還是你那比彩虹還瑰麗的色彩
雖然楓葉的枝條沒有被雪壓彎,但終究沒有力氣挽留自己的樹葉,葉片飄落,呈弧形旋轉為你跳了最后一支舞,散落在楓樹的腳下。
它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讓楓樹預防寒冬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當我置身于烈士陵園,卻仿佛真切地聽到了戰(zhàn)場上傳來隆隆的槍炮聲和先烈們沖鋒陷陣的吶喊聲;仿佛看到了戰(zhàn)場上熊熊燃燒的火焰和遮天蔽日的硝煙;深切的感受到了血染疆場的慘烈和凱旋高奏的欣喜。
一種對歷史的敬畏感,徒然而起。
如今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為祖國獻一份力。
停下筆,我對紅色又多了幾分了解。
讓我們“留意尋常小事,尋訪紅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