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靜夜思有感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吹降?。
例如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的唐代詩人在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
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
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
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
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
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
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
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
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把李白的靜夜思改寫成作文400字
1、一輪皎潔的明獨地掛在夜空白躺在床轉(zhuǎn)反側(cè),睡覺,凝視著地面上的月光像秋霜一樣灑在地上,他的心如刀絞般,想起幾年前離家的日子,老淚情不自禁的落下,不知家中近幾年如何
妻兒是否想念他
家門前的桂花樹還在嗎
還像以前一樣十里飄香嗎
翻來覆去,還是遲遲不能進入夢鄉(xiāng),他坐起來,披衣下床,看著自己已經(jīng)破舊的長衫,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不知老妻現(xiàn)在可好
想著想著,打開房門走了出來。
院子里月光如水,樹葉凋零,深秋的風一吹,禁不住打了一個冷顫,望著地上自己孤單的影兒,不由的長嘆了一聲:“唉
”要是在家有多好,妻子早已給自己縫好了長衫,可如今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讓妻子為自己縫衣服。
抬頭看天上月亮,在沖他微笑,多像孩子們的笑臉,好像在對他說:“爹,快回來吧
我們好想你,你想不想我們
”李白竟也自言自語道:“想,爹想你們,不知你們的書讀的怎么樣了
”唉,還是不想了吧,越想越煩,回屋睡覺了。
李白又拖著長長的影子回到房里,躺在床上還是睡不著,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妻子、兒女、左鄰右舍總是在他眼前晃來晃去……真不知何時才能重返故里
一陣秋風吹進來,李白又禁不住抖了一下,深秋的風還真涼,李白又爬起來把窗關好。
唉
明月何時照我還
2、明月出來了,圓圓的,好似一塊白玉懸掛在空中;月光朦朦,好像給大地披上銀霜。
我站在窗前,仰頭細細觀察著明月。
這時,月光射進了屋子里,射在了床前,射在了地上。
我回頭一看,還以為是地上下了一層白蒙蒙的厚霜。
讓我心中感到悲涼,感到憂傷。
抬起頭再仰望那一輪明月,發(fā)現(xiàn)月亮已不是那么美了。
比起故鄉(xiāng)的明月,她顯得是那樣的黯然失色:故鄉(xiāng)之月,看起來是那么的圓,那么的明亮,總帶著一種神奇的力量。
月是故鄉(xiāng)明,那一輪明月明凈潔亮地照在地上,此時此刻也一樣照在家鄉(xiāng)的故土上吧;月有圓缺,但必定有圓時,而我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孤身一人,卻始終不能與家人團聚。
故鄉(xiāng)的親人現(xiàn)在過得好嗎
家鄉(xiāng)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我全然不知。
我痛恨我自己,心中不禁洋溢著擔憂…… 抬起頭,仍看見那明月靜靜地掛在空中,是那樣的安謐,那樣的恬靜。
這時,我笑了,對著明月喃喃自語:“明月啊,明月。
我與親人隔著千山萬水,卻每夜仰望著同一個你,你能把我的問候捎給遠方的親人嗎
”月亮動了,這正是她微微的點頭…… 半夜,我夢見了故鄉(xiāng),夢見了故鄉(xiāng)的親人們,夢見了月亮把我的問候帶到他們身邊——“故鄉(xiāng)的親人,你們好嗎
”
寫一篇讀后感400字
《小英雄雨來》讀后感 楊承禹最近我看了《小英雄雨來》,《小英雄雨來》這本書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冀東還鄉(xiāng)河邊上的蘆花村,小英雄雨來和他的小伙伴們用他們的聰明、機智,勇敢地與日本強盜作斗爭,在日本強盜的刺刀威逼下視死如歸,最后又機智地逃出死亡的魔掌的故事,也因為這些,所以人們稱贊雨來是“抗日小英雄”。
小雨來非常聰明,他把鬼子引到了地雷陣,又借著掉進河里的名義逃了出來(鬼子不知道雨來會游泳)。
雨來也很勇敢,他勇敢地保護八路軍的交通員,在日本鬼子的槍口下視死如歸、毫不畏懼……
根據(jù)靜夜思的意境這寫篇作文400字
中國是一個國度.詩的歷源流長,名家輩出,名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抒發(fā)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jié)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xiàn)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靜夜思的作者是李白朗,后面,填什么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
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
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
“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句。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xiāng)圖。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
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nèi)編》)。
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