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黃庭經(jīng)》原文及譯文
上第一 老君閑居作七言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guān)后有幽闕前命門, 呼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黃庭中人衣朱衣, 關(guān)元茂龠闔兩靡,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 靈根堅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橫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 神廬之中當修治,玄府氣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繹, 子能見之可不病,橫立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或無惹,呼吸廬間以自償, 子保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fù)壯,心結(jié)幽厥流下競, 養(yǎng)子玉樹令可壯,至道不煩無旁午,靈臺通天臨中野,方寸之中間關(guān)下, 玉房之中神門戶,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達法海源,真人子丹當吾前, 三關(guān)之中精氣深,子欲不死修昆侖,繹官重樓十二環(huán),瓊室之中五色集, 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長留心安寧,推志游神三奇靈,行間無事心太平, 常存玉房神明達,時思太倉不饑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閉子精門可長活, 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無敗污,歷觀五臟視節(jié)度,六府修治潔如素, 虛無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煩,垂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 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獨立真人官,恬淡無欲游德園,清凈香潔玉女前, 修德明達神之門。
中部經(jīng)第二 作道優(yōu)游深獨居,扶養(yǎng)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羽翼已具正扶疏, 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蒂,三五合氣其本一,誰與共之斗日月, 抱玉懷珠和子室,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無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進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寶,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基養(yǎng)華彩,服天順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侖之上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樓, 俠以日月如明珠,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nèi)拘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jié)珠固靈根玉,匙金鑰身完堅, 載地懸天周乾坤,象以四時赤如舟,前仰后卑列其門,選以還丹與玄泉, 象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扶葉實是根, 晝夜忌之可長存,仙人造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皆食谷與五味, 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試說五臟各有方,心為國主五臟王, 受意動靜氣得行,道自將我神明光,晝?nèi)照颜岩棺允?,渴可得漿饑自飽, 經(jīng)歷六府藏卯酉,通我精華調(diào)陰陽,轉(zhuǎn)陽之陰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為氣修而長,羅列五臟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漿,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電霹靂往相聞,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經(jīng)第三 伏于志門侯天道,近在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開分理, 精候天道長生草,七竅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侯陰陽,下于喉嚨神明通, 過華蓋下清且涼,大清靈淵見吾形,期成還年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 立于明堂望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存靈根,陰陽列布若流星, 肝氣周還終無端,肺之為氣三焦起,上座天門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隨鼻上下開兩耳,窺視天地存童子,調(diào)和精華治發(fā)齒,顏色光澤不復(fù)白, 下于喉嚨何落落,諸神皆會相求索,下大絳宮紫華色,隱藏華蓋觀通廬, 專守心神轉(zhuǎn)相呼,觀我神明辟諸邪,脾神還歸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虛無, 藏養(yǎng)靈根不復(fù)枯,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會五臟列三光,上合天門合明堂,通利六府調(diào)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 通利止脈汗為漿,修護七竅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稟天氣命益長, 日月列布張陰陽,五臟之主腎最精,伏于太陰成吾形,出入二竅合黃庭, 呼吸虛無見吾形,強我筋骨血脈盛,恍惚不見過青靈,坐于廬下幾小童, 內(nèi)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門大無閑,恬淡無欲養(yǎng)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 還返七門飲太淵,通我懸膺過青靈,坐于膺間見小童,問于仙迂與奇方, 服食芝草紫華英,頭戴白素足丹田,沐浴華池生靈根,三府相得開命門, 五味皆至善氣還,披發(fā)行之可長存,大道蕩蕩心勿煩,吾言畢矣勿妄傳。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虛皇前,】三清之境,有太清、上清、玉清,此三清之中,一切大圣之所居也。
虛皇者,紫清太素高虛洞曜三元道君內(nèi)號也,即大道之域,包羅三清。
又《玄都十號》云:太靈虛皇天尊也,即元始之本號也。
道君欲明七言之所始乎紫霞之宮故也,亦名紫瓊宮、赤白紫宸宮也。
【太上大道玉宸君,】 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
太上之尊也,按《本行經(jīng)》云,有元始五老之君號也。
玉晨君即黃老君之號也。
【閑居蕊珠作七言,】 蕊珠,上清境宮闕名也。
道君在中而說經(jīng),述作此經(jīng),皆以七言為句也,人身備有之故也。
【散化五形變?nèi)f神,】 謂能變化,出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道,先本后跡,故假神托用。
神者,隨應(yīng)也。
散有五形變?nèi)f神。
【是為黃庭曰內(nèi)篇。
】 因中而得名也。
【琴心三疊舞胎仙,】 琴,和也。
三疊,三丹田,謂與諸宮重疊也。
胎仙即胎靈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謂三老君為黃庭之主,以其心和則神悅,故儛胎仙也。
【九氣映明出霄間,】 三田之中有九氣,炳喚而無不燭。
《大洞經(jīng)》云:三丹田、三元及三洞房,合為九宮,宮中有天皇九魄,變?yōu)榫艢猓癁榫派褚病?/p>
入于人鼻,周流腦宮,映明上達,故曰出霄間。
【神蓋童子生紫煙;】 神蓋,眉也。
明珠,目瞳也。
紫煙,紫煙即目光氣也。
【是曰《玉書》可精研,】 文因跡始,專則之通。
【詠之萬遍升三天,】 精備神充,名上三清。
【千災(zāi)以消百病痊,】 精神俱,故也。
【不憚虎狼之兇殘,】 無余傷也。
【亦以卻老年永延。
】 唯此一章,都說黃庭之道也。
上有章第二【上有魂靈下關(guān)元,】 魂靈,魂魄也。
日間在雙目,夜間魂在肝,魄在肺。
關(guān)元,臍也。
臍為受命之宮,則魂魄在上,關(guān)元居下。
上魂靈,天分也;下關(guān)元,地分也。
魂靈無形,關(guān)元有質(zhì),人法天地形象。
【左為少陽右太陰,】 少陽,左目也。
太陰,右目也。
【后有密戶前生門。
】 密戶,后腰雙腎之間,雙腎入口,猶如腎之門戶也。
腎為藏精宮,當密守之,使不躁泄。
生門,臍也,未生時,出生時,性命交割之門。
【出日入月呼吸存,】 日月者,陰陽之精也。
呼吸為陰陽之氣,法象天地之氣。
呼氣為出,為陽,吸氣為入,屬陰,呼吸之間,心當存之,正在一個虛空中字。
【四氣所合列宿分,(又作元氣所合列宿分,此處采用道藏所載四氣之說)】 四氣,四時靈氣也。
列宿,三景也。
謂常存元氣合于身,兼存日月星辰,靈光照耀,羅列一身,分明與天合,久則通靈,使心與道合。
【紫煙上下三素云,】 紫煙,目精之氣也。
云:目光有紫素、白素、黃素,為三素云。
分別下降吾身,灌溉靈苗。
紫氣應(yīng)上,黃氣應(yīng)中,白氣應(yīng)下。
【灌溉五華植靈根,】 素云之氣,在口為玉液,存咽之以灌。
五華者,五臟之英華之炁。
靈根,舌本也。
謂漱咽津液,兼吸引五氣而服之,則靈根永存,神府清暢。
【七液洞流沖盧間。
】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腎液、氣液、血液。
四時之靈氣和上中下三丹田之妙氣化成,臚間,兩眉間,謂額也。
七液上行于兩眉間,灌溉于五臟,生成精化而養(yǎng)人體靈根。
。
【回紫抱黃入丹田,】 內(nèi)象喻也。
紫黃乃身內(nèi)精氣三素,目光所視,乃紫、黃之光色,回入丹田。
按《大洞經(jīng)》云: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左明童君,右明女君,中明鏡神君;眉間卻入二寸為洞房,左無英君,右白元君,中黃老君,眉間卻入三寸為丹田,亦名泥丸宮。
左有上元赤子君,右有帝卿君;又卻入四寸為流珠宮,有流珠真君居之;又卻入五寸為玉帝宮,玉清真母居之;又當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上清真女居之;又洞房直上一寸為極真宮,太極帝君居之;又丹田直上一寸為丹玄宮,有中黃太乙君居之;又流珠直上二寸為太黃宮,太上君居之。
男為雄一,女為雌一,男女并可修之。
【幽室內(nèi)明照陽門。
】幽室,喻回黃抱紫后突覺眼前光明,猶如黑房子突然開燈。
陽門,命門也。
專氣保精,無使泄散;朗照內(nèi)外,兼守命門也。
口為章第三【口為玉池太和宮,】口中液水為玉津,一名醴泉,亦名玉漿,佇水為池也。
百節(jié)調(diào)柔,五臟和適,皆以口為宮主也。
(《大洞經(jīng)》云: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嬰兒形,無衣服,正立胃管,張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氣,當即藏滿口中,內(nèi)外津液,滿口咽之,遣直入玄女口中。
五過畢,叩齒三通,微咒曰:玉清高上,九天九靈,化為神女,下入胃清。
金和玉映,心閑神明,服食日精,金華充盈。
)【漱咽靈液災(zāi)不干,】靈液真氣,邪不忤正。
【體生光華氣香蘭,】不食五谷,體無滓穢。
【卻滅百邪玉煉顏。
】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審能修之登廣寒,】廣寒,月亮,北方仙宮之名。
時所謂身內(nèi)虛空處出現(xiàn)玉輪明月,內(nèi)觀所見。
冬至之日,月伏廣寒之宮。
其時育養(yǎng)月魂于廣寒之地,天人采精華之彩,以辯日月之光。
【晝夜不寐乃成真,】勤修靜定,晝夜修持,則為真人。
【雷鳴電激神泯泯。
】 調(diào)神理氣,精魄恬愉,雖震雷而不驚懼。
雷鳴電激為修行時出現(xiàn)景象,耳邊雷鳴或身感電擊,此時用神昏昏默默,不為之所驚。
又曰:雷為電激,為叩齒存思,乃是神用,不得言泯泯也。
黃庭章第四 【黃庭內(nèi)人服錦衣,】 黃庭之內(nèi)人穿著錦衣,錦衣具五色也。
即謂五臟之真氣也,三庭之中備有之故也。
【紫霞飛裙云氣羅,】 《十方經(jīng)》云:高上玉皇衣文明飛云之裙,即神仙之服也。
【丹青綠條翠靈柯,】 五色雜氣,共生枝條仙衣之所。
【七蕤玉籥閉兩扉,】外象喻也。
蕤,下垂。
籥,管道。
七竅閉合,反觀內(nèi)視。
閉目,曰閉兩扉。
【重掩金關(guān)密樞機,】金取堅剛也。
老子經(jīng)云: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言養(yǎng)生善守,精神不妄泄。
則體內(nèi)樞機自動。
【玄泉幽闕高崔嵬。
】 口中之液,一曰玉漿,一名玉液,一名玉泉,兩腎間為幽關(guān),兩目間為闕庭,舌下玉液產(chǎn)自雙腎,腎水上朝,化為玄泉。
【三田之中精氣微,】 內(nèi)指事也。
玄泉澆灌三田,丹田之中,神氣變化,感應(yīng)從心,非有非無,不可為也。
象粗入妙,必基有條,故以氣細微則用心細微為主。
象可至靜至微。
【嬌女窈窕翳霄暉,】 《真誥》云:嬌女,耳神名也。
翳(yi),遮蓋。
霄暉,天光。
言耳不外聞諸物,文靜內(nèi)賢,雙目不外馳,守定天光。
【重堂煥煥揚八威,】 重堂,喉嚨名也。
一曰重樓,亦名重環(huán)。
《本經(jīng)》云:絳宮重樓十二級。
絳宮,心也,或曰心下腎上之間。
喉嚨在心上,故曰重堂。
喉嚨者,津液之路也。
流通上下,重樓生光,煥明八方,八方之神曰八威也。
(太古之世,群龍興洪水為災(zāi),元始天尊以八威之策制伏龍王。
所謂八威即威神、威鬼、威俗、威偽、威毒、威狩、威非、威物。
用此八威神策召制龍王,故書名《八威召龍經(jīng)》。
)【天庭地關(guān)列斧斤,】 兩眉間為天庭,紫微夫人咒曰:開通天庭,使我長生。
斧斤,金木相聚也。
乾坤之間,金木相聚,靈臺永固。
【靈臺盤固永不衰。
】 心為靈臺,言有神靈居之;靜則守一,動則存神;神具體安,不衰竭也。
中池章第五 【中池內(nèi)神服赤珠,】 膻中氣海為中池。
(或據(jù)所言服飾,包括心至下腹關(guān)元的距離而言,中池是包括中丹田至下丹田之間的位置)。
言中池之神上服赤珠之衣。
【丹錦云袍帶虎符,】 丹錦云袍,心肺之色也。
虎符,兵符也,謂中池之神,可調(diào)遣兵馬之用。
【橫津三寸靈所居,】 內(nèi)指事也。
臍在胞上,故曰橫津。
臍下三寸為丹田,真人赤子所居也。
【隱芝翳郁自相扶。
】 按《內(nèi)外神芝記》訣云:五臟之液為芝,即隱芝也,又名內(nèi)芝。
翳郁,濃密。
謂五臟之液聚集相盤結(jié)。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謹修,】天中之岳為鼻也,一名天臺。
所謂灌溉中岳,名書帝錄也。
【靈宅既清玉帝游,】 面為靈宅,一名天宅,以眉目口之所居,故為宅。
修之精通,則神游矣。
《大洞經(jīng)》云:面為尺宅,又或云赤澤。
【通利道路無終休,】 通利耳目口之氣脈周流不息。
【眉號華蓋覆明珠,】 明珠,目也。
【九幽日月洞虛無,】 當存目童如日月明也,照于鼻前,即如洞中九幽之地有日月朗照。
【宅中有真常衣丹,】存見真人,常在目前,與心應(yīng)而象心氣色也。
【審能見之無疾患。
】元陽子曰:常存其神,則無病也。
【赤珠靈裙華茜粲,】 心神之服色,外喻也。
【舌下玄膺生死岸,】 內(nèi)指事也。
玄膺是舌下舌系帶中間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兩個穴位中間,通津液之岸也。
《本經(jīng)》云:玄膺氣管受精符也焉。
【出青入玄二氣煥,】 謂吐納陰陽二氣,煥然普明。
【子若遇之升天漢。
】 人能善遇吐納之理,則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煩訣存真,】 大道至簡,要訣在于存真。
【泥丸百節(jié)皆有神。
】 泥丸及身體百節(jié)皆相通,其間具有神真相對應(yīng),神者妙萬物,而因象立名。
【發(fā)神蒼華字太元,】 白與黑謂之蒼,最居首上,故曰:太元也。
【腦神精根字泥丸,】 丹田之宮,黃庭之舍,洞房之主,陰陽之根,泥丸腦之象也。
【眼神明上字英玄,】 目喻日月,在首上之,故曰明上。
英玄,童子精色也,內(nèi)指事。
【鼻神玉隴字靈堅,】 隆隴之骨,象如玉也。
神氣通天,出入不竭,故曰靈堅也。
【耳神空閑字幽田,】 空閑幽靜,聽物則審,神之所居,故曰幽田。
【舌神通命字正倫,】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倫理。
【齒神崿峰字羅千,】牙齒堅利,如崿刃鋒,摧羅眾物而食之。
【一面之神宗泥丸。
】腦神丹田,百神之主,一面眾神皆朝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大洞經(jīng)》云:三元隱化則成三宮,三三如九,故曰三丹田。
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為九宮,中有九真神,三九二十七神,氣和人當存之,亦謂九皇、九魂,變九氣以為九神,各居一洞房也。
【方圓一寸處此中,】房有一寸,腦有九瓣。
【同服紫衣飛羅裳。
】九真之服,皆象氣色,飛猶輕故也。
【但思一部壽無窮,】 存思泥丸九真,不死之道 【非各別住居腦中,】泥丸眾神皆居腦中。
【列位次坐向外方,】 神統(tǒng)丹田而外其面,以捍不祥。
《八素經(jīng)》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則當上真。
上向高真,南向太真,東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東北向天真,東南向虛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聽,不言而正,不行而從也。
【所存在心自相當。
】 心存玄真,內(nèi)外相應(yīng)。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靈,】 內(nèi)象喻也。
心為臟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棲神之宅,丹之靈元。
故曰守靈。
【肺神皓華字虛成,】 棲為心之華蓋,皓白也。
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質(zhì)輕虛,故曰虛成也。
【肝神龍煙字含明,】 肝位木行,東方青龍之色也,于臟主目。
日出東方,故曰含明也。
【翳郁道煙主濁清,】 翳郁木象,得火而煙生,得陽而氣清;清即目明,濁即目暗。
【腎神玄冥字育嬰,】 腎屬水,居北冥,故曰玄冥。
腎精為子。
故曰育嬰。
【脾神常在字魂停,】 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
即黃庭之宮也。
魂不下于脾土之界,故曰魂停也。
【膽神龍曜字威明。
】 膽色青光,故曰龍曜;主于勇悍,故曰威明。
外取東方青龍雷震之象。
【六腑五臟神體精,】資保一身,廢一不可,故曰神體精。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為六腑。
所言腑者,猶府邑之府,取受物之義,故曰府也。
臟者,各具一質(zhì),而共藏于身,故為臟也。
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其真,蓋心肝腑三臟之上,而系管之中為三焦。
《中黃經(jīng)》云:心肝肺三焦,當指其所也。
又據(jù)五方之色,脾為五臟之主。
而今其以心為主,何也
答曰:心居五臟中,其質(zhì)虛受,是神識之體,運用之源,故偏方而得其主,動用而獲其神,不可以象數(shù)言,不可以物悉取,皆自然之理也。
【皆在心內(nèi)運天經(jīng),】 以五臟六腑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順陰陽,自然應(yīng)攝之道,故曰運天經(jīng)也。
【晝夜存之自長生。
】 依此五神服色,思存不舍,不死之道。
仙經(jīng)存五臟之氣,變?yōu)槲迳疲旐斏细灿骋簧?,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去邪長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宮似華蓋,】 金宮也,肺在五臟之上,曰:雙肺葉如華蓋也。
【下有童子坐玉闕,】 童子名皓華。
肺形如蓋,故以下言之。
玉闕者,腎中白氣與上肺連之也。
【七元之子主調(diào)氣,】 元陽子曰:七元之君,負甲持符,辟除兇邪而布氣七竅,主耳目聰明。
七元,七竅之元氣根本來源也。
飲食營養(yǎng)液、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等七種為基礎(chǔ)七元,而從這基礎(chǔ)七元又清濁分泌而生化出的津液稱為正津。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腎液、氣液、血液。
【外應(yīng)中岳鼻齊位,】 中岳者,鼻也。
又為齊,齊為昆侖。
鼻為七竅之門戶,位猶主也。
【素錦衣裳黃云帶,】素,肺膜之色也。
黃膜蔓延羅緒,有象云氣也。
【喘息呼吸體不快,】 喘息為巽風過猛,體有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氣,】 白元君主肺宮也。
《大洞經(jīng)》云:白元君居洞房之右是也。
風、寒、暑、濕、燥、火,此內(nèi)經(jīng)所謂六氣也。
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五行之氣也,水氣寒,火氣熱,金氣涼,木氣溫,土氣非寒非熱,不溫不涼,遇火則燥,遇水則濕。
寒、熱、溫、涼、濕、燥,是為六氣。
風乃六氣往來之動象,可寒可熱,可溫可涼,可濕可燥,乃六氣之動,非氣本身也。
【神仙久視無災(zāi)害。
】 六氣均衡,邪不干正。
【用之不已形不滯。
】 常存此道,形氣榮華,至誠修煉之所及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宮蓮含葉,】 火宮也。
心臟之質(zhì),象蓮花之未開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
】心神丹元也。
【主適寒熱榮衛(wèi)和,】 寒熱,陰陽靜燥之義也。
人常和適,以榮衛(wèi)其身。
氣分陰陽,陽者為衛(wèi)氣,陰者為陰精;血分陰陽,陽者為榮氣,陰者為陰血。
氣行于經(jīng),則衛(wèi)行于經(jīng);血行于脈,則榮行于脈。
是故,“衛(wèi)行脈外,榮行脈中”也。
心主榮,肺主衛(wèi);脾主陰血,腎主陰精;脾與腎之主精血,皆緣于肝腦之元陰元陽生發(fā)與節(jié)制。
人體一氣分氣血,氣血再分為榮、為衛(wèi)、為陰血、為陰精。
此榮衛(wèi)氣血之總論也。
【丹錦衣裳披玉羅。
】心象離火。
丹錦衣裳,外陽也。
披玉羅,內(nèi)陰也。
所謂離中空是也。
【金鈴朱帶坐婆裟。
】金鈴,心之象也。
朱帶,心上血脈之象也。
坐婆裟者,言神安靜也。
【調(diào)血理命心不枯。
】心安體和,則無病矣。
【外應(yīng)口舌吐五華,】心主口舌,吐納五臟之津,識五行之味,故言外應(yīng)五味也。
【臨絕呼之亦登蘇。
】人有病厄,當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護也。
【久久行之飛太霞。
】常修此道,能獲飛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宮翠重里,】木宮也。
肝色蒼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肝,東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諸關(guān)鏡聰明始。
】肝主春三月,陽之本始。
竅主目,五行之關(guān)鏡,故曰聰明始也。
【青錦披裳佩玉鈴,】青錦,肝之色。
玉鈴,白脈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內(nèi)指事也。
東春和煦,萬物生也。
【外應(yīng)眼目日月精,】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疴所鐘存無英,】諸疾薦之,但存肝神無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
】五臟兼存,故言同用。
凡七日為一竟者,一游也。
【垂絕念神死復(fù)生,】垂死,存念肝神,還得活愈。
【攝魂還魄永無傾。
】《太微靈書》云: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棄身游外。
攝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閉氣三息,叩齒三通畢,存心中有赤氣,如雞子從內(nèi)出于咽中,赤氣轉(zhuǎn)大,覆身,變成火,以燒身,使匝,覺體少熱,呼三魂名曰爽靈、胎光、幽精。
即微咒曰:太微玄宮,中黃始青,內(nèi)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
不得妄動,鑒者太靈。
若欲飛行,唯詣上清;若有饑渴,得飲玄水玉精。
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總交通,存思精煉反還之法。
當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兩耳,令指根繞于項上,閉息七遍,叩齒七通;心存鼻端白氣,如小豆大,須臾漸大,冠身上下九重氣,忽變成兩青龍,在兩目中,白虎在兩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蒼龜在左足下,螣蛇在右足下,兩玉女著錦衣,手把火光當兩耳門。
畢,咽液七過,呼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陰、天賊、毒穢、臭肺。
即咒曰:素氣九還,制魂邪奸,天狩守門,嬌女執(zhí)關(guān),煉魄和柔,與我相安。
不得妄動,看察形源,若有饑渴,聽飲月黃日丹。
腎部章第十二 【腎部之宮玄闕圓,】水宮也,玄闕圓者,兩腎相望之形狀也。
玄,水色,內(nèi)象喻之也。
【中有童子冥上玄,】腎為下玄,心為上玄,腎神玄冥,字育嬰,氣與心連。
故言冥上玄。
【主諸六府九液源,】九液交連,百脈流通,廢一不可。
五臟六腑,乃九竅之津液也。
【外應(yīng)兩耳百液津。
】腎宮主耳,氣衰則聾。
陰陽和合,則百脈津液流通也。
【蒼錦云衣舞龍蟠,】蒼錦,腎色之象也。
云衣,腎膜之象也。
龍蟠,腎脈之象也。
【上致明霞日月煙,】腎氣充之,上注于目,外象喻也。
【百病千災(zāi)急當存,】存想見之,永無患故也。
【兩部水王對生門,】腎藏雙對,故曰兩部。
腎宮水旺,則化為赤子,故曰對生門。
【使人長生升九天。
】赤子化為真人,而升九天。
九天常謂九氣青天,其氣主生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宮屬戊己,】土宮也,戊己屬土,據(jù)中央辰。
【中有明童黃裳里,】明童謂魂停,黃裳土之色。
【消谷散氣攝牙齒,】脾為五臟之樞也。
脾磨食消,生氣,乃至齒為羅千,故攝牙齒。
【是為太倉兩明童,】太倉,脾府。
此明童謂脾神,名混康也。
【坐在金臺城九重,】坐于九重之城的金臺上。
【方圓一寸命門中,】即黃庭之中,丹田之所也。
【主調(diào)百谷五味香,】口中滋味,脾磨食之所致。
【辟卻虛羸無病傷,】內(nèi)指事也。
歸園田居的讀后感有關(guān)句子
在世俗的塵埃中混混沌沌,時間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
無意中又一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頓覺神清氣明。
忍不住反復(fù)吟讀,并粗淺解讀,希望沒有誤解五柳先生。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
“歸隱”可能曾經(jīng)是許多人的夢想。
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歸去來兮
”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xiāng)、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xiāng)”,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
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
“田園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
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
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在這里,陶氏的“歸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云,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戀往返。
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
或登高舒嘯,臨流賦詩。
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
雖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時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他已經(jīng)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yīng)該拋棄。
因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
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與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yīng)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
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
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
陶淵明的幸福還在于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
《歸園田居》中并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xiàn)。
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松;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里的各種事務(wù)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么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
”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請問“動如逞才,靜如遂意”是什么意思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行義時方正,用智時圓通,在寧靜中適意,但卻在必要時機如龍飛九天,逞才報國,揚名天下。
這正是深得道家真義后才能悟出來的至理。
記承天四夜有全文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nèi),(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
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松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
當時作者因烏臺案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
欣,高興,愉快。
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
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總稱。
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以譯為“原來是”。
也:是。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
但,只。
閑:清閑。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點明夜游的起因與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發(fā)面對月光發(fā)生的感觸。
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于中庭。
(跟,向。
介詞) 念無與樂者。
(和,連詞。
)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 蓋:蓋竹柏影也。
(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原來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
(尋找) 未果,尋病終。
(不久)《桃花源記》 欲:解衣欲睡。
(將要) 欲窮其林。
(想 《桃花源記》 古今異義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 而已”“罷了”;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 古義: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今義 與事無關(guān)的人 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今義:窗戶、人家 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想到;今義:紀念,思念 ,讀 蓋 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例句:相與步于中庭。
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狀語后置)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一樣清閑的人罷了。
(定語后置)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
(省略主語)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凄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fù)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
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
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賞析 讀后,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diào),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lǐng)悟。
這里的“美”首先來自內(nèi)容的“真”。
東月朗照,激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jīng)]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
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
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何其洗練
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xiàn)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xiàn)了藻荇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
接著,作者筆鋒陡轉(zhuǎn),連發(fā)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fā)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jié)尾的“精”。
從文章結(jié)構(gòu)看,結(jié)句屬“合”,就此打住。
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
“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
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
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
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
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
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
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便轉(zhuǎn)入議論。
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
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虛實(動靜)結(jié)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
“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yīng);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
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lǐng)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lǐng)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具體分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cè)寫,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
——本文體現(xiàn)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 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閑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這里指蘇軾本人和張懷民),并非簡單的清閑之人文章特點 1、比喻、錯覺、聯(lián)想 2、動靜結(jié)合 “懷民亦未寢”中的“亦”說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樣
親愛的漢修先生的讀后感寫作思路是什么
長水竹枝詞 年代:【清】 作者:【黃燮清】 蠶種須教覓四眠,買桑須買枝頭鮮。
蠶眠桑老紅閨靜,燈火三更作繭圓。
長安秋望 年代:【唐】 作者:【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后出塞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云帆轉(zhuǎn)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年代:【唐】 作者:【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采桑子 年代:【唐】 作者:【馮延巳】 小堂深靜無人到,滿院春風。
惆悵墻東,一樹櫻桃?guī)в昙t。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語還慵。
目暮疏鐘,雙燕歸棲畫閣中。
同題仙游觀 年代:【唐】 作者:【韓翃】 仙臺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松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應(yīng)天長 年代:【唐】 作者:【李璟】 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
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
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
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
琴歌 年代:【唐】 作者:【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從此始。
搗練子令 年代:【唐】 作者:【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
尋南溪常道士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晚次鄂州 年代:【唐】 作者:【盧綸】 云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yè)已隨征戰(zhàn)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喜外弟盧綸見宿 年代:【唐】 作者:【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沈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題大庾嶺北驛 年代:【唐】 作者:【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詠風 年代:【唐】 作者:【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古別離 年代:【唐】 作者:【王縉】 下階欲別離,相對映蘭叢。
含辭未及吐,淚落蘭叢中。
高堂秋靜日,羅衣飄暮風。
誰能待明月,回首見床空。
酬張少府 年代:【唐】 作者:【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鳥鳴澗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訴衷情 年代:【唐】 作者:【韋莊】 碧沼紅芳煙雨靜,倚蘭橈。
垂玉佩,交帶,裊纖腰。
鴛夢隔星橋,迢迢。
越羅香暗銷,墜花翹。
采蓮舟 年代:【唐】 作者:【薛濤】 風前一葉壓荷蕖,解報新秋又得魚。
兔走烏馳人語靜,滿溪紅袂棹歌初。
秋閨思 年代:【唐】 作者:【張仲素】 昨天一夜靜無云,斷續(xù)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踏莎行 春暮 年代:【宋】 作者:【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
紅英落盡春梅小。
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
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鳳棲梧 年代:【宋】 作者:【柳永】 蜀錦地衣絲步障。
屈曲回廊,靜夜閑尋訪。
玉砌雕闌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爐溫斗帳。
玉樹瓊枝,迤邐相偎傍。
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
如夢令 年代:【宋】 作者:【秦觀】 門外綠蔭千頃,兩兩黃鸝相應(yīng)。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弄一枝花影。
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年代:【宋】 作者:【蘇軾】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晏幾道】 綠柳藏烏靜掩關(guān),鴨爐香細瑣窗閑。
那回分袂月初殘。
惜別漫成良夜醉,解愁時有翠箋還。
欲尋雙葉寄情騅。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消魂處。
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垂揚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水龍吟 楊花 年代:【宋】 作者:【章楶】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霑瓊綴。
繡床旋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過秦樓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彥】 水浴清蟾,葉喧涼吹,巷陌馬聲初斷。
閑依露井,笑撲流螢,惹破畫羅輕扇。
人靜夜久憑闌,愁不歸眠,立殘更箭。
嘆年華一瞬,人今千里,夢沈書遠。
空見說、鬢怯瓊梳,容銷金鏡,漸懶趁時勻染。
梅風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紅都變。
誰信無聊為伊,才減江淹,情傷荀倩。
但明河影下,還看稀星數(shù)點。
滿庭芳 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彥】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佳樹清園。
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
人靜鳥鳶自樂,小橋外、新淥濺濺。
憑闌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漂流翰海,來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卜算子 年代:【宋】 作者:【朱淑真】 竹里一枝斜,映帶林逾靜。
雨后清奇畫不成,淺水橫疏影。
吹徹小單于,心事思重剩。
拂拂風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美人對月 年代:【明】 作者:【唐寅】 斜髻嬌娥夜臥遲。
梨花風靜鳥棲枝。
難將心事和人說。
說與青天明月知。
落梅風 年代:【元】 作者:【馬致遠】 人初靜,月正明。
紗窗外玉梅斜映。
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零。
書庭蕉 年代:【明】 作者:【王過仁】 檐前蕉葉綠成林。
長夏全無暑氣侵。
但得雨聲連夜靜。
何妨月色半床陰。
新詩舊葉題將遍。
老調(diào)疏桐恨傳深。
莫笑鄭人談訟鹿。
至今醒夢兩難尋。
念奴嬌 孝陵 年代:【清】 作者:【鄭燮】 東南王氣,掃偏安舊習,江山整肅。
老檜蒼松盤寢殿,夜夜蛟龍來宿。
衣冠,獅麟頭角,靜鎖苔痕綠。
斜陽斷碣,幾人系馬而讀。
聞?wù)f物換星移,神山風雨,夜半幽靈哭。
不記當年開國日,元主泥人淚簇。
蛋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
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五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賞玩期他日,高深愛此時。
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
地靜魚偏逸,人閑鳥欲欺。
青溪留別興,更與白云期。
蜀國弦 年代:【唐】 作者:【李賀】 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
驚石墜猿哀,竹云愁半嶺。
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塞下曲 年代:【唐】 作者:【李賀】 胡角引北風,薊門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
露下旗蒙蒙,寒金鳴夜刻。
蕃甲鎖蛇鱗,馬嘶青冢白。
秋靜見旄頭,沙遠席箕愁。
帳北天應(yīng)盡,河聲出塞流。
龍夜吟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鬈發(fā)胡兒眼晴綠,高樓夜靜吹橫竹。
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xiāng)哭。
直排七點星藏指,暗合清風調(diào)宮徵。
蜀道秋深云滿林,湘江半夜龍驚起。
玉堂美人邊塞情,碧窗皓月愁中聽。
寒砧能搗百尺練,粉淚凝珠滴紅線。
胡兒莫作隴頭吟,隔窗暗結(jié)愁人心。
太湖秋夕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入若耶溪 年代:【唐】 作者:【崔顥】 輕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
巖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馀景。
晝寢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坐整白單衣,起穿黃草屨。
朝餐盥漱畢,徐下階前步。
暑風微變候,晝刻漸加數(shù)。
院靜地陰陰,鳥鳴新葉樹。
獨行還獨臥,夏景殊未暮。
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
宿翠微寺 年代:【唐】 作者:【馬戴】 處處松陰滿,樵開一徑通。
鳥歸云壑靜,僧語石樓空。
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
經(jīng)行心不厭,憶在故山中。
初秋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jié)u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滿江紅 暮春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隨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
無說處,閑愁極。
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
彩云依舊無蹤跡。
慢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訴衷情 年代:【宋】 作者:【晏幾道】 體裁:【詞】 長因蕙草憶羅裙綠腰沉水熏闌干曲處人靜曾共倚黃昏風有韻,月無痕暗消魂擬將幽恨試寫殘花寄與朝云送友生游峽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風靜楊柳垂,看花又別離。
幾年同在此,今日各驅(qū)馳。
峽里聞猿叫,山頭見月時。
殷勤一杯酒,珍重歲寒姿。
狂夫 年代:【唐】 作者:【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筱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鸚鵡 年代:【唐】 作者:【杜牧】 華堂日漸高,雕檻系紅絳。
故國隴山樹,美人金剪刀。
避籠交翠尾,罅嘴靜新毛。
不念三緘事,世途皆爾曹。
感懷 年代:【唐】 作者:【張繼】 調(diào)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病中書事 年代:【唐】 作者:【李煜】 病身堅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靜居唯搗藥,門扃幽院只來禽。
庸醫(yī)懶聽詞何取,小婢將行力未禁。
賴問空門知氣味,不然煩惱萬涂侵。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釣竿篇 年代:【唐】 作者:【沈佺期】 朝日斂紅煙,垂竿向綠川。
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
避楫時驚透,猜鉤每誤牽。
湍危不理轄,潭靜欲留船。
釣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賢。
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全。
相和歌辭·長門怨 年代:【唐】 作者:【戴叔倫】 自憶專房寵,曾居第一流。
移恩向他處,暫妒不容收。
夜靜管弦絕,月明宮殿秋。
空將舊時意,長望鳳凰樓。
詠風 年代:【唐】 作者:【王勃】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春莊 年代:【唐】 作者:【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霧 年代:【唐】 作者:【李嶠】 曹公迷楚澤,漢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
類煙飛稍重,方雨散還輕。
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冬日野望 年代:【唐】 作者:【駱賓王】 故人無與晤,安步陟山椒。
野靜連云卷,川明斷霧銷。
靈巖聞曉籟,洞浦漲秋潮。
三江歸望斷,千里故鄉(xiāng)遙。
勞歌徒自奏,客魂誰為招。
山夜聞鐘 年代:【唐】 作者:【張說】 夜臥聞夜鐘,夜靜山更響。
霜風吹寒月,窈窕虛中上。
前聲既舂容,后聲復(fù)晃蕩。
聽之如可見,尋之定無像。
信知本際空,徒掛生滅想。
別侍御嚴凝 年代:【唐】 作者:【沈佺期】 七澤云夢林,三湘洞庭水。
自古傳剽俗,有時逋惡子。
令君出使車,行邁方靡靡。
靜言芟枳棘,慎勿傷蘭芷。
淇上田園即事 年代:【唐】 作者:【王維】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guān)。
紅牡丹 年代:【唐】 作者:【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fù)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漁父詞 年代:【唐】 作者:【儲光羲】 澤魚好鳴水,溪魚好上流。
漁梁不得意,下渚潛垂鉤。
亂荇時礙楫,新蘆復(fù)隱舟。
靜言念終始,安坐看沉浮。
素發(fā)隨風揚,遠心與云游。
逆浪還極浦,信潮下滄洲。
非為徇形役,所樂在行休。
月下聽砧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夜靜掩寒城,清砧發(fā)何處。
聲聲搗秋月,腸斷盧龍戍。
未得寄征人,愁霜復(fù)愁露。
夏日 年代:【唐】 作者:【韋應(yīng)物】 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
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
悟澹將遣慮,學空庶遺境。
積俗易為侵,愁來復(fù)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