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讀后感200字數(shù)
浩瀚書海,好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其中有一些好書能夠歷經(jīng)時代的考驗,不斷啟發(fā)影響我們,成為經(jīng)典的好書。
以鏡花緣來說,我讀了之后,感受很深,它是清代的一部著名的白話傳奇小說,先寫的是秀才唐敖、林之洋和多久公三人便游海外,暢游各種奇幻國度的經(jīng)歷,以及百花仙子化身的唐小山,不畏艱難險阻海外尋親的過程,后面講的是在古代游藝花色及文字音韻游戲的主旨下,從各種角度細膩描寫了才女們的令人贊嘆的才華。
作者利用夸張有趣的一系列故事,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面又一面的鏡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反面,正如唐太宗所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這本書的精華之處我覺得在于作者在古代就知道倡導民主思想,論人的價值不是以財富來評價,不是以身份的高低來比較,而是以人的品質(zhì)好壞來衡量,充滿了民主意識,這在那時候的思想是很進步的。
對于我們這一代的中小學生來說,非常有教育意義,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所感受最深的,也是要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的主要原因。
李汝珍鏡花緣讀后感100字
從小到大,我讀過的書不計其數(shù),有一本令人深思又令我難忘的書――《鏡花緣》。
《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博學多才,精通文學、音律、圍棋。
晚年雖然生活貧困,卻用十多年時間寫了號稱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最奇特的一部――《鏡花緣》。
當代學者稱之為“雜家說”,國外學者評為融幻想、歷史、諷刺、游記四類小說于一體的巨著。
剛翻開書的第一頁,就看到上面那段簡介,我心中暗想:“一個老頭兒能寫出什么巨著,沒聽說過這本書,我倒要見識見識。
” 故事從百花仙子被貶開始,沿著兩條主線敘述。
明線為唐敖官場失意,索性與妻舅林之洋出海經(jīng)商游歷,暗線則是百花仙子在凡間的故事,兩條線一明一暗,為故事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看《鏡花緣》的第一感受是幽默。
從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和場面描寫都能看出。
淑士國人十分迂腐。
在一家小酒館,伙計是這樣招呼客人的:“三位先生光臨,莫非飲酒乎
用菜乎
請明白以告我也。
”淑士國人的呆板,酸,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幾句話,躍然紙上。
看《鏡花緣》的第二感受是凝重。
幽默與凝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
在笑過之后,我也有些羞慚。
白民國書架上擺得滿滿的,人人都有一股書卷氣,卻連《論語》都讀不正確;而黑齒國人皮膚黝黑,卻詩書滿腹,真是不能以貌取人呢
看《鏡花緣》的第三感受是感動。
雖然某些國家的習慣不好,但每一個失德行為背后又很快出現(xiàn)一個反襯人物,厭火國人因為貪財而噴火傷人,而被唐敖放生的人魚卻出手想要救助,最終趕走了厭火國人。
《鏡花緣》雖然是虛構的小說,卻嚴厲地抨擊了現(xiàn)實中的不良風氣,真可謂是一面“鏡子”。
從此《鏡花緣》成了我書架上的老居民、好居民。
鏡花緣二百字讀后感
通過閱讀《鏡花緣》一書,我認識了很多有特色的國家和英雄人物, 并跟隨著主人公唐敖旅行經(jīng)過了焰火國,游過了君子國,還有小人國、黑齒國等等許許多多不同的帶有神奇色彩的國家。
書中描繪了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特征,如軒轅國的奇特, 每個人身上都長著一對翅膀、頭上頂著一條蛇;還有風土人情獨特的女兒國, 在女兒國中都是女人穿靴戴帽外出做工, 而男人卻纏足, 在家里養(yǎng)小孩。
而唐敖在旅行途中遇到了暴風雨,船漂到了小蓬萊島上, 他被島上的景物所迷獲, 也因此在山中成了仙。
唐敖的女兒唐小山原是天上的百花仙子, 因在天上犯了錯, 被貶下凡投胎,唐小山是一位博學多才、聰明善良的女孩,為了尋找父親而出海, 歷盡艱辛,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唐小山與父親之間深厚的親情。
雖然這是一本虛構的書, 但我每次看完都覺得自已有很大的收獲,這更加促進了我還要更加多讀名著的心理。
鏡花緣每回讀后感
《鏡花緣》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說,自嘉慶二十三年出版問世以來,一直備受到各方的關注。
魯迅、鄭振鐸、胡適、林語堂等大家都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
國外一些學者也致力于此書的研究工作,蘇聯(lián)女漢學家費施曼說該書是“熔幻想小說、歷史小說、諷刺小說和游記小說于一爐的杰作。
”目前《鏡花緣》已經(jīng)被譯成英、俄、德、日等多國文字。
《鏡花緣》是作者在海屬地區(qū)采拾地方風物、鄉(xiāng)土俚語及古跡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層層心血”而寫成的,是古海州地區(qū)直接產(chǎn)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該書征引浩博,學問涉及琴、棋、書、畫、醫(yī)、卜、星相、燈謎等多個方面。
《鏡花緣》共計一百回,故事以百花仙子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則天詔令在寒冬使百花開放,違犯天條,被貶下塵世為開端。
其中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
小說前半部分主要寫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歷海外三十余國的奇異經(jīng)歷,后半部分主要寫由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參加武則天所設的女試,及考取后在一起飲酒游戲、賦詩談笑的情景。
同時,又自始至終貫穿著維護李氏正統(tǒng)、反對武則天篡政的線索。
《鏡花緣》由于包含了新穎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帶有較多的社會批判意識,有時且不乏深刻之處,所以盡管成就有限,但在小說史上占據(jù)一定的地位。
《鏡花緣》一書的命名取意于“鏡花水月”一詞,蘊涵著對于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運的意識。
作者用漫畫式的筆調(diào),通過夸大和變形的手法寫出了社會的丑惡和可笑,也寫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
但是由于故事發(fā)生的場所都是虛無縹緲之地而情節(jié)又是及其荒誕離奇的,所以作者借此來揭示的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給讀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嚴峻和可悲。
在藝術風格上,作品的奇思異想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豐富想象力,以及思想機的警和語言的幽默風趣。
但是另一方面該作品其幻想性的虛構情節(jié)有些分散,人物形象顯得單薄無力;后半部分大談學問,比較累贅。
但是這部作品從整體上來說,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千奇百怪的國家,千奇百怪的風土人情,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如一場夢一般。
故事中的語言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時而語調(diào)激昂,似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想象,時而語調(diào)低沉,似作者對人情世故的反思。
作者獨具匠心的通過對虛幻世界的描寫,無情的諷刺的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虛偽,寄寓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在寧靜的午后,手里捧一杯暖茶,靜靜翻開書本,細細品味清雋的文字,幸福,由書中來……
鏡花緣 楔子 讀后感(50字左右)
《鏡花緣》是女作家李汝珍寫的,是一部歌頌了女子才華的書,反映出女子在生活中的地位上的平等要求,表現(xiàn)了作者尊重女子地位的民主思想。
這本書告訴所有人,女子也是可以很有才華,很有地位的。
機會是自己爭取的,而不是自己去等待的。
書中說得好:做人要以忠,孝,順,信仁德為本,如果我們連這幾個字都做不到,怎么生存下去呢
在女兒國,是女人當政,當宰相,當大臣的,為什么呢
因為這是女子自己爭取的。
這本書不僅要告訴我們要爭取機會,還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長輩;忠誠;善良;寬宏仁慈;不斤斤計較;做事一步一步來;最重要的是要自信。
鏡花園每一回的概括
第01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5] 第51回 走窮途孝女絕糧 得生路仙姑獻稻 第02回 發(fā)正言花仙順時令 定罰約月姊助風狂 第52回 談春秋胸羅錦繡 講禮制口吐珠璣 第03回 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 第53回 論前朝數(shù)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第04回 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 第54回 通智慧白猿竊書 顯奇能紅女傳信 第05回 俏宮娥戲夸金盞草 武太后怒貶牡丹花 第55回 田氏女細談妙劑 洛家娃默禱靈簽 第06回 眾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 第56回 詣芳鄰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 第07回 小才女月下論文科 老書生夢中聞善果 第57回 讀血書傷情思舊友 聞兇信仗義訪良朋 第08回 棄囂塵結伴游寰?!∫拕氽E窮蹤越遠山 第58回 史將軍隴右失機 宰少女途中得勝 第09回 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圣超凡 第59回 洛公子山中避難 史英豪嶺下招兵 第10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第60回 熊大郎途中失要犯 燕小姐堂上宴嘉賓 第11回 觀雅化閑游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 第61回 小才女亭內(nèi)品茶 老總兵園中留客 第12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第62回 綠香園四美巧相逢 紅文館群芳小聚會 第13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wǎng) 儒士登山失路途 第63回 論科場眾女談果報 誤考試十美具公呈 第14回 談壽夭道經(jīng)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 第64回 賭石硯舅甥斗趣 猜燈謎姊妹陶情 第15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 第65回 盼佳音虔心問卜 頂盛典奉命掄才 第16回 紫衣女殷勤問字 白發(fā)翁傲慢談文 第66回 借飛車國王訪儲子 放黃榜太后考閨才 第17回 因字聲粗談切韻 聞雁唳細問來賓 第67回 小才女卞府謁師 老國舅黃門進表
《鏡花緣》的意義
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深處卻一度奔突、沖撞著由生命的熱愛、執(zhí)著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才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理性思維下這部分內(nèi)容不僅不能閃爍出本該有的金屬般的光澤,反而成為“封建糟粕”,并且由于其他各方面藝術成就的折扣更遭株連,最終淪落得少有人問津的地步。
小說為什么會有對死亡的深刻思考
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剖析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白何謂詩性智慧與中國語境下的詩性智慧,因為正是中國的詩性智慧的根本特征才導致了《鏡花緣》造就出上述的深刻命題。
所謂的詩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原始思維,根據(jù)維柯在他著名的《新科學》中的解釋來看,原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本能的、獨特的,并不是如我們理性智慧下人類所想象的那樣幼稚無知野蠻愚昧,是“富有詩意的”。
它有兩個鮮明的特征可以描述,即一個是想象性的“類概念”,一個是擬人化的“隱喻”。
詩性智慧的產(chǎn)生顯然是那個財產(chǎn)公有制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在人類自我意識完全獨立出來以前,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必然是集體表象,同時是一種“身體語言”或“動作思維”。
維柯關于詩性智慧的經(jīng)典論述至少告訴我們生活在理性智慧下的人類兩點注意事項:一、先于理性智慧的形態(tài)是詩性智慧,并且詩性智慧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形態(tài);二、既然人類在早期都共同擁有過詩性智慧,那么,不同民族、國度、地域的人具有共通性,雖然由于地域的差別、民族的特性而導致共通性越來越少,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仍然遺留著相同以及相似的地方。
由此我們可以進入第二個命題的討論,就是雖然人類都擁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心理起點,但是,中國的詩性智慧與西方的詩性智慧又有著顯著的不同,對于生命本體精神的繼承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
中國的詩性智慧為什么會與西方的詩性智慧有著如此巨大的差異
本文不準備在此贅述,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由于直接繼承了詩性智慧的生命本體精神,因而在本質(zhì)上呈現(xiàn)出與西方不同的形態(tài),即劉士林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詩性智慧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不死的智慧。
”他對此曾有過精辟而詳細的論述,“與古希臘的哲學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維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種詩性智慧的直覺方式把死亡融為生命的一部分;與古印度的宗教實踐不同,它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來超越感性之軀的畏死情結,而是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以人倫義務為人生意義來貶低個體生死的重要性;與古埃及的死亡倫理學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群體的延續(xù)為第一義,從而把個人的生死消解在族類生生不息的歷史綿延之中,從而使生命獲得精神上的不朽。
” 鑒于中國詩性智慧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的兩大根本特征,中國詩性文化在文化底蘊上就顯示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氤氳境界,以及“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的生命活動節(jié)奏。
作者在敘述方式上普遍地表現(xiàn)出重直觀性而輕邏輯推理的童話式表達,圍繞一種由詩性智慧澄明的、超生死的情感本體是如何可能的,包括《紅樓夢》、《鏡花緣》、《西游記》等偉大作品,無不表現(xiàn)著頑石、花木等因其靈性和對生命愛而從無限宇宙洪荒中突出出來的詩意題旨。
《鏡花緣》中鮮明地張揚了這種不死的智慧精神。
小說第六回即進入輪回轉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無以奉餞,特贈靈芝一枝。
此芝產(chǎn)于天皇盛世,至今二百余萬年,因得先天正氣,日月精華,故先凡服食,莫不壽與天齊。
”“我等偶于海島深山覓得回生仙草一枝,特來面呈,以為臨別之贈。
此草生于開辟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為希世珍奇。
無論仙凡,一經(jīng)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
”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圣超凡》中更是赤裸裸地渲染一個長生不老的世界:“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叫作刀味核。
有人吃了,可成地仙。
我們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
”“只見路旁石縫內(nèi)生出一枝紅草,……隨即放入口內(nèi),只覺芳馨透腦。
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只見路旁有一殘碑倒在地下,約有五七百斤。
隨即走近,彎下腰去,毫不費力,輕輕用手捧起,……”在這個世外桃源,不僅處處仙草可以吃了長生,就連吃了魚兒也可以成仙。
如第十五回記載,“當日黃帝時,仙人寧封吃了飛魚,死了二百年,復又重生。
豈但醫(yī)痔,還能成仙哩
” 在無繼國里,人雖不能生育,但死后尸體不朽,過了一百二十年仍舊活轉。
在玄遠國里,“國王業(yè)已千歲”。
在所有長生不老、輪回轉世的描述中,最具有核心位置的是“不死國”、“不死樹”的出現(xiàn):“不死國”中“有座員丘山,山上有棵不死樹,食之可以長生,國中又有赤泉,其水甚紅,飲之亦可不老。
”哇 哇 看花眼了吧~ 去這里看看 肯定有你想要的~
鏡花緣第11章讀后感一百
《鏡花緣》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說,自嘉慶二十三年出版問世以來,一直備受到各方的關注。
魯迅、鄭振鐸、胡適、林語堂等大家都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
國外一些學者也致力于此書的研究工作,蘇聯(lián)女漢學家費施曼說該書是“熔幻想小說、歷史小說、諷刺小說和游記小說于一爐的杰作。
”目前《鏡花緣》已經(jīng)被譯成英、俄、德、日等多國文字。
《鏡花緣》是作者在海屬地區(qū)采拾地方風物、鄉(xiāng)土俚語及古跡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層層心血”而寫成的,是古海州地區(qū)直接產(chǎn)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該書征引浩博,學問涉及琴、棋、書、畫、醫(yī)、卜、星相、燈謎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