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1949中誰是5號
李瑞山。
老板的副官。
挺高挺壯的那個。
演員叫趙志剛。
神探狄仁杰里演狄春的。
不過他剛把身份表明就被殺了。
悲傷ing
如何熬鷹就是如何訓教鷹
熬鷹 ,老北京話,也做熬大鷹練獵鷹的方一。
往白里說,也就是不讓獵鷹睡熬著它,使它困乏,主要跟當時人喜歡玩鷹有關。
因為鷹習性兇猛,剛捉回來后不讓鷹睡覺,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
熬鷹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并不是什么鷹都要熬。
我們講熬鷹,僅僅限于黃鷹(蒼鷹),我國新疆蘇木塔什鄉(xiāng)被譽為獵鷹之鄉(xiāng)。
在那里柯爾克孜族人世代與鷹為伴,熬鷹也成了柯爾克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狩獵是游牧民族的輔助性產(chǎn)業(yè),哈薩克族也是如此。
在他們的狩獵活動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傳統(tǒng)狩獵方式,即用馴化的鷹進行捕獵。
古代獵人沒有槍械等現(xiàn)代的狩獵工具,所以經(jīng)常用獵狗或馴化的獵鷹捕獲獵物。
鷹獵的關鍵,是獵鷹的調(diào)養(yǎng)、馴化。
獵手們捕獲野鷹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養(yǎng)、細心關照,為鷹做皮絆、制眼罩,每天放飛、進行調(diào)馴。
在馴化之前,要給鷹喂好吃的,使它盡快長得膘肥體壯。
但這時的鷹膘是一種虛膘,要使它變成肌肉才有力量。
馴鷹開始,首先要給鷹拉膘,不但不給進食,還要給它洗胃。
洗完胃再用熱水給鷹洗澡,讓它出汗。
晚上再把鷹放在專門馴鷹的粗繩子上,鷹站不穩(wěn),而且還有人在下面不斷地用棍子敲打繩子,繩子不斷晃動,這樣鷹就無法睡覺了,這叫“熬鷹”。
鷹疲乏到極點,就會掉在地上,此時用清水沖洗鷹頭,然后讓鷹飲茶或鹽水。
這樣沒幾天鷹就瘦下來了,有的鷹會餓得只剩皮包骨頭,一點精神都沒有。
這時就開始馴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鷹頭上,不讓它看見任何東西,專門喂它一些兔子、鴿子、小鳥等動物肉,使它消除對人的恐懼和敵意感。
接著就是讓它進行捕獵訓練。
鷹的尾毛有十六根。
鷹就憑這十六根尾毛調(diào)節(jié)起飛、制動、滑翔、下墜和捕捉獵物。
訓練時用線把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纏起來。
羽毛之間的線不能太緊或太松,過緊了不能起飛,過松了它就會飛跑。
在訓練的場地上把兔子、鴿子用繩子拴住。
一切準備好后,就把鷹的眼罩摘掉,這時獵鷹便去抓捕獵物,直到吃飽。
接下來的訓練就是當它捕捉到獵物后不讓它吃,如此反復多次,到最后才讓它吃。
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把羽毛松開幾根,乃至以后全部松開。
半個月后,鷹就完全被馴化了。
檢驗馴化的結(jié)果時,在房內(nèi)放置些肉,招鷹來吃,如鷹能來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邊放鷹捕獵了。
喂鷹時,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飽食,這是因為“鷹飽不捕獵”。
還有不見獵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開腳絆,這就叫“不見獵物不放鷹”獵鷹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黃羊、狐貍、兔子和其它飛禽類動物。
現(xiàn)代熬鷹都是把鷹腳拴個木棒上,讓它腳不能離開棒子,放在一間單獨的空房間,然后房間用大的燈泡,500W的或是1千的,24小時開著,剛開始它能堅持亂動,一旦你發(fā)現(xiàn)它不動了,就晃動桿子,就像港臺審犯人一樣,24小時不讓鷹休息,最多3天,就馴服了,只要你進去它沖你點頭那就OK了。
注意訓的時候千萬不要第二個人進去。
然后把它眼蒙上,帶它出去散步,2天不要拿下眼罩,你就在它耳邊吹哨,讓它記住這是你在吹,然后就可以拿下眼罩慢慢教你想要的東西。
(記?。涸诜胚M房間到它記住你哨聲前都不要喂食,不要給它東西吃,然后你專門分幾種哨聲一種是喂食召喚的 一種是讓他自由飛或是捕捉的,當他能記住了就可以喂食了,然后就可以炫耀你的寵物了。
) 鷹狩獵的場面是令人神往的。
舉鷹的獵手,左手架鷹,右手揚鞭,馬蹄飛馳,獵狗狂奔,獵手緊盯獵物不放。
選好地形后,急速地揭開鷹眼罩,扯去鷹腳絆,一聲唿哨,那饑餓發(fā)瘋、近乎發(fā)狂的獵鷹,象箭一樣騰空而起,向受驚的獵物猛沖而去。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只要把那眼尖、力大、敏捷、兇猛的大鷹撒出去,頃刻間就能將它們生擒活捉回來。
一只好獵鷹,一年能捕捉數(shù)百只獵物。
難怪有人說,一匹好馬難換一只好鷹,可見它的身價之貴重。
一種兇猛而珍貴的鳥,常被訓練成獵鷹,那是什么鳥
名稱 鳥種獵隼 學Falco cherrug 別名:獵鷹、兔鷹、鷂子 英文名:Saker Falcon 物種分類 鳥綱、目、隼科、隼 外形描述 體重510-1200克,體長278-779毫米。
體大且胸部厚實的淺色隼。
頸背偏白,頭頂淺褐。
頭部對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顯黑色線條,眉紋白。
上體多褐色而略具橫斑,與翼尖的深褐色成對比。
尾具狹窄的白色羽端。
下體偏白,狹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細紋。
翼比游隼形鈍而色淺。
幼鳥上體褐色深沉,下體滿布黑色縱紋。
與游隼的區(qū)別在尾下覆羽白色。
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獵隼。
阿爾泰隼F. c. altaicus比亞種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帶,且下體縱紋較多。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淺黃;腳-淺黃。
叫聲 似游隼但較沙啞。
分布范圍 中歐、北非、印度北部、中亞至蒙古及中國。
分布狀況 不常見季候鳥。
亞種milvipes繁殖于新疆阿爾泰山及喀什地區(qū)、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肅、內(nèi)蒙古及至呼倫池;有記錄經(jīng)遼寧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
隼類的貿(mào)易驅(qū)使人們捕捉而導致種群數(shù)量下降。
亞種altaicus為甚罕見季候鳥。
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區(qū)、青海湖周圍及內(nèi)蒙古中部。
習性 高山及高原大型隼的特性。
獵隼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qū)。
在無林或僅有少許樹木的曠野和多巖石的山丘地帶活動,常常可以瞥見它那一掠而過,搏擊長空的英姿。
獵隼主要以中小型鳥類、野兔、鼠類等動物為食。
每當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獵物時,總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飛機一樣可以減少阻力的狹窄翅膀飛行到獵物的上方,占領制高點,然后收攏雙翅,使翅膀上的飛羽和身體的縱軸平行,頭則收縮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獵物猛沖過去,在靠近獵物的瞬間,稍稍張開雙翅,用后趾和爪打擊或抓住獵物。
此外,它還可以像殲擊機一樣在空中對飛行的山雀、百靈等小鳥進行襲擊,追上獵物后,就用翅膀猛擊,直至獵物失去飛行能力,從空中下墜,再俯沖下來將其捕獲。
繁殖 它的繁殖期為4—6月,大多在人跡罕見的懸崖峭壁上的縫隙中營巢,或者營巢于樹上,有時也利用其他鳥類的舊巢。
巢用枯枝等構(gòu)成,內(nèi)墊有獸毛、羽毛等物。
每窩產(chǎn)卵3—5枚,偶而產(chǎn)6枚,卵的大小為54×40毫米,顏色為赭黃色或紅褐色。
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8—30天。
雛鳥是晚成性的,孵出后由雄雌親鳥共同喂養(yǎng),大約經(jīng)過40—50天后才能離巢飛走。
注 亞種altaicus有時作為獨立物種(稱為阿爾泰隼),甚至作為矛隼的一亞種。
威脅與保護 獵隼易于馴養(yǎng),經(jīng)馴養(yǎng)后是很好的狩獵工具,歷史上就有獵手馴養(yǎng)獵隼。
在阿拉伯國家,馴養(yǎng)隼類是一種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因此,國內(nèi)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獵隼從事走私活動,給該物種造成了較大危脅。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關于鷹與海東青
樓主:“波黃”、“秋黃”、“三年龍”是海東青(鷹)其中的三個品種.不是代表鷹的年齡. 玉爪也是其中一個品種. 海東青是鷹的一種,身長不足二尺,體重僅及天鵝的五分之一,有“玉爪”、“波黃”、“秋黃”、“三年龍”等品種。
其中,以純白“玉爪”為上品。
海東青又稱海青、鷹鶻、吐鶻鷹。
后來滿人稱之“松昆羅”,意為“東方之鷹”。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
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
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
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
灰色型的羽色則介于上述兩類色型之間。
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于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
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fā)現(xiàn)獵物后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
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
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qū)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tài)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fā),遂口占一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
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
”的詩句。
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夸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zhì)之優(yōu)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
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
營巢于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于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
巢呈平盤狀,結(jié)構(gòu)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chǎn)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
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
第一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
孵化期為28一29天。
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由親鳥共同撫養(yǎng)大約46一49天后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于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后,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
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
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
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
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
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絳于手,見禽乃去帽放之。
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后再以供助獵之用,由于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guī)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
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
到了清代,一只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
驕奢的遼統(tǒng)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
其國內(nèi)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
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
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
可見,一只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系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gòu),專司捕取和飼養(yǎng)。
滿族人以鷹用于狩獵,統(tǒng)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
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
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wǎng)捕獲后,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
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
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huán)節(jié),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
最后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于捕獲獵物。
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
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
發(fā)現(xiàn)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nèi)臟,不可喂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
除外,、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
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
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xiàn)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
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fā)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余年。
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fā)現(xiàn)了以海東青捕捉一只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
另外,在我國現(xiàn)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
民間兒童游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
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fā)蒙。
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
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
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
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
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
灰色型的羽色則介于上述兩類色型之間。
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于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
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fā)現(xiàn)獵物后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
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
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qū)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tài)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fā),遂口占一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
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
”的詩句。
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夸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zhì)之優(yōu)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
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
營巢于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于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
巢呈平盤狀,結(jié)構(gòu)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chǎn)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
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
第一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
孵化期為28一29天。
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由親鳥共同撫養(yǎng)大約46一49天后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于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后,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
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
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
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
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
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絳于手,見禽乃去帽放之。
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后再以供助獵之用,由于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guī)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
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
到了清代,一只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
驕奢的遼統(tǒng)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
其國內(nèi)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
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
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
可見,一只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系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gòu),專司捕取和飼養(yǎng)。
滿族人以鷹用于狩獵,統(tǒng)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
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
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wǎng)捕獲后,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
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
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huán)節(jié),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
最后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于捕獲獵物。
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
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
發(fā)現(xiàn)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nèi)臟,不可喂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
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
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
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xiàn)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
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fā)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余年。
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fā)現(xiàn)了以海東青捕捉一只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
另外,在我國現(xiàn)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
民間兒童游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
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fā)蒙。
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
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關于海東青一名的由來,文獻有載:“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臨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
”(宋葉隆禮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頁)“海東青,鶻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
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
其物善擒天鵝。
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
直入云際”(明葉子奇卷4,中華書局,l959,85頁)。
海東青以小制大,甚至還能捕鹿,是鷹類中最矯健兇猛的一種。
記載,海東青“盤旋空中可以無微不矚,棲于地面能見云霄中物”;稱之“橫飛而直上,可薄云霄”;則謂:“鷹第一等”,“一日能飛二千里”。
當時,五國部(今黑龍江東部烏蘇里江與松花江流域)盛產(chǎn)海東青。
契丹統(tǒng)治者常驅(qū)使女真人到五國部境內(nèi)捕捉海東青。
“女真至五國,戰(zhàn)斗而后得,女真不勝其擾”(宋葉隆禮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頁)。
由于契丹不斷索要,海東青被源源送入遼國宮廷。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契丹統(tǒng)治者設立鷹坊,置鷹坊使、鷹人等職官,負責管理馴養(yǎng)海東青。
道宗清寧七年(1061),嚴禁吏民蓄養(yǎng)海東青,使海東青成為皇家專有的珍禽。
經(jīng)過馴養(yǎng)的海東青,常被鷹人架在肩上。
出土的遼墓壁畫印證了這種形象:一個身穿緊袖綠袍、腰系紅帶、腳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鷹,右手撫摸鷹爪(項春松《遼寧昭烏達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遼墓繪畫資料》,《文物》l979年第6期)。
女真崛起后,建立大金帝國,滅遼克宋,淹有燕云與中原。
小巧而俊健的海東青與女真人息息相關。
有研究認為,女真的意思是從東方大海飛來的海東青,這種猛禽成為女真民族的象征(崔廣斌《“肅慎”一名之我見》,《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
還有研究認為,海東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發(fā)了女真人勇猛、神速、頑強、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稱號的含義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女真人“俗本鷙勁,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將,部落保伍技皆銳兵”(元脫脫《金史·兵志》,中華書局,l975,991頁)。
據(jù)宋人記載:“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
食生物,勇悍甚,善騎,上下崖壁如飛。
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
精射獵,每見巧獸之蹤,能躡而推之,得其潛伏之所,以樺樹皮為角吹作呦呦之聲,呼麇鹿射之。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3,350冊,20頁,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東青和強悍的女真人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于以小制大,變?nèi)鯙閺姟?/p>
在女真人心目中,海東青是勇猛的化身。
女真人的“鷹崇拜”意識很強,在女真人生活遺址(今黑龍江東部興凱湖附近)曾出土獸骨雕刻的“鷹首”。
有金一代,海東青依然備受皇帝青睞。
當時,金源內(nèi)地阿什河畔的云錦亭和臨漪亭曾是皇家馴養(yǎng)海東青的場所。
馴養(yǎng)時,首先把鷹綁在特制鷹架上七八天,僅喂食綁著麻繩的肉塊,以刮掉它腸內(nèi)的肥油。
這一步驟稱為“熬鷹”。
接著是“過拳”,即在室內(nèi)反復訓練鷹從架上起飛、落到馴養(yǎng)人帶著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嫻熟為止。
最后是“跑繩”,在相當距離內(nèi)發(fā)出“噢噢”呼喚聲時,使鷹起飛后準確落到馴養(yǎng)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兩季外出漁獵,叫做“春水”。
海東青捕獵天鵝是“春水”的重要內(nèi)容。
據(jù)《金史·章宗本紀》記載,章宗“春水”漁獵多達十一次。
每年春季,攜帶后妃、宗室、大臣及隨從,駕l臨“春水”巡游之地,捕獵天鵝。
“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金史·輿服志下》.中華書局,1975,985頁)。
漁獵之地建有行宮,建春宮和光春宮是章宗常去的行宮。
皇帝一行人白天漁獵,晚上就住在行宮里。
海東青捕天鵝的場面十分熱鬧,皇帝及后妃、大臣們站在上風頭,發(fā)現(xiàn)天鵝后,皇帝即令衛(wèi)士鳴鑼擊鼓,使之驚起,并親手放出海東青。
海東青迅猛撲向驚慌逃竄的天鵝,有的直飛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鵝頸,狠啄它的頭,受傷的天鵝就紛紛墜下:有的在天鵝剛剛起飛時,就橫掠水面,攫住鵝頭,無論天鵝怎樣掙扎,都逃脫不掉。
第一只捕獲鵝雁的海東青,可獲天鵝腦漿作為獎賞,馴育者也能得到銀絹賞賜。
。
那些橐筆從駕的翰林辭臣也都紛紛奉敕賦詩,以示慶賀。
如趙諷云:“駕鵝得暖下陂塘,探騎星馳入建章。
黃傘輕陰隨鳳輦,綠衣小隊出鷹坊。
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
共喜園陵得新薦,侍臣齊捧萬年觴。
”(金宋祁《歸潛志》卷8,中華書局,l983,86頁)為金章宗贊賞。
趙秉文詩云:“內(nèi)家最愛海東青,錦韛掣臂翻青冥。
晴空一擊雪花墮,連延十里風毛腥。
初得頭鵝夸得雋,一騎星馳薦陵寢。
”(金趙秉文《春水行》)海東青捕天鵝的雄姿也展現(xiàn)在文物中,金上京遺址女真墓群曾發(fā)掘出鶻捕鵝鎏金銅帶銙,就是以海東青捕捉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為紋飾(閻景全《黑龍江阿城市雙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報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鏤空環(huán)托鶻攫天鵝和青玉留皮鏤空鶻攫天鵝等玉雕作為“春水玉”的代表,再現(xiàn)了鶻追鵝逃的一幕(楊伯達《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宮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金代皇帝外出漁獵,究其作用有二:一為培養(yǎng)刻苦精神和精湛騎射技能。
女真人自上至下,無一不是狩獵好手;二為達到練兵習武之功效。
“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nèi),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元脫脫《金史·兵志》,中華書局,l975,992頁)。
女真軍隊組織嚴密,戰(zhàn)斗力強就得益于長期從事漁獵活動。
金亡后.好尚海東青的遺風猶存。
蒙古統(tǒng)治者也設立養(yǎng)鷹官,稱為“昔寶赤”,他們精心喂養(yǎng)海東青。
“夫事鷹鷂之謹細養(yǎng)護過于子之養(yǎng)父母也”(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頁)。
昔寶赤馴養(yǎng)的海東青如在春獵中捕得頭鵝,就能得到五十錠黃金的賞賜(明葉子奇《草木子}.g-4,中華書局,l959,85頁)。
因此,人們花大力氣捕鷹馴鷹。
當時有4423個捕鷹戶,每年養(yǎng)鷹用肉三十多萬斤。
經(jīng)過馴育的海東青是狩獵的主角。
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元代皇帝出獵時,曾有整整一萬鷹師隨行,攜帶的海東青之多可想而知。
元人對海東青是呵護備至,為它精心準備了全套裝備。
《析津志輯佚》記載:“論其貴重,常以玉山為之立,欲其爪冷,庶幾無病。
冬月則以金繡擬香墩與之立,夜則令其稍睡……其首籠帽,多奇巧金繡。
以小紅纓、馬尾為束緊之制。
爪腳上有金環(huán)束之,系以軟紅皮系之,弗以紅條,皆革也。
”玉山,也稱繡墩,是一種特制的鷹架。
玉山、束環(huán),遼代已見使用.只是元代更為精致罷了。
明朝統(tǒng)一天下后,曾在黑龍江下游設努兒干都司,以加強對東北的管理。
海東青依然是那里各民族向朝廷進貢的珍品。
《明一統(tǒng)志》記載:“以十一月入貢,中途飼以鴨肉,旦夕嘗引其爪立冰上,性惡熱也。
”可見在進貢途中對它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滿人人關。
十分重視海東青。
《黑龍江外記》記載了一則故事:一天.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巴某率人攜鷹外出打獵,看到一只兔子,他剛放出鷹,突然失控墜馬,隨從急忙攙扶,哪知副都統(tǒng)大罵道:我死就死了吧,鷹飛走你們該當何罪!這里的鷹就是海東青。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閱兵南郊,作《海東青》詩云:“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
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搖光星。
軒昂時作左右顧,整拂六翮披霜翎。
期門射生諳調(diào)習,雄飛胡扯黃絳鈴。
勁如千鈞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 滿族人繼承了女真人對海東青的崇拜。
滿族的神話講,最早的女薩滿是海東青從東方背來的。
滿族薩滿們善用舞蹈來表現(xiàn)鷹神壯闊的氣概與英姿。
在祭神時。
薩滿戴上頂為展翅神鳥的帽子,擊鼓踱步到“七星斗”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后舞動神帽上長長的象征七彩神光的飄帶,急速旋轉(zhuǎn)神裙飄飛,象征著神鷹在天穹云海中展翅高飛(金吉子、王宏剛《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后,海東青與馴養(yǎng)海東青人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
據(jù)調(diào)查,吉林永吉縣土城子鄉(xiāng)滿族依爾根覺羅氏的少數(shù)人還在馴養(yǎng)海東青,用以捕獵(李露露《海東青探秘》,《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漁獵為生,由于海東青兇猛善獵而成為人的好幫手。
這是從契丹、女真、蒙古到滿族人,一直寵愛不衰的根本原因。
從這樣的角度看,它的衰落與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一致。
然而,關于海東青的種種傳說,及由海東青所體現(xiàn)的英勇無畏精神,已經(jīng)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美好傳說還將繼續(xù)流傳下去。
【急需
】崔顥的黃鶴樓的寫作背景
越詳細越好
在唐代,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號稱長江南岸三大名勝,黃鶴樓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滕王閣建于唐貞觀十三年(639),岳陽樓建于開元四年(716)。
據(jù)陸游《入蜀記》卷五:“黃鶴樓,舊傳費祎升飛于此,后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
”滕王閣是唐高祖子李元嬰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間所建。
岳陽樓是中書令張說謫守巴陵時在舊閱兵臺基礎上所建。
若論來歷,黃鶴樓最為久遠。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那么,崔顥《黃鶴樓》詩究竟好在何處呢?這涉及對黃鶴樓本質(zhì)特征的把握。
因為就得江山形勝而言,黃鶴樓的俯瞰江漢,與滕王閣的前臨贛江和岳陽樓的下臨洞庭,三者難分優(yōu)劣;就構(gòu)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間。
設若從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筆,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狀貌。
崔顥《黃鶴樓》詩高明之處在于:它根本舍棄了黃鶴樓位置、形制等這些外在特征,而緊緊圍繞它的得名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而就得名論,黃鶴樓與神奇?zhèn)髡f相聯(lián)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為岳陽樓、滕王閣所難于匹敵。
詩的前兩聯(lián)寫身在黃鶴樓下仰觀寥廓天宇所見所感。
當詩人第一眼看到黃鶴樓時,無窮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飛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來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學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
后來他乘黃鶴重游舊地,黃鶴樓應當記得他的仙風道骨。
那黃鶴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鶴了,自那次飛過眼前這一片天空后,再上,還是屬于人間。
面對白云,詩人意識到宇宙中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雖然沒有發(fā)生一連串《天問》式的感慨,但讀者已感覺到詩人心潮的起伏,領悟到詩人借助“黃鶴”、“白云,,等意象所傳達出的關于宇宙、人生真諦的思考。
前四句詩好就好在它是因黃鶴樓而觸發(fā)的,不能移于別處。
它是自然而成,如沖口而出一般,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
它是形象化的,并沒有將思想和盤托出,卻能讓人低回思索于無窮。
這樣寫,雖然沒有具體描繪黃鶴樓的形態(tài),卻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風貌。
詩的后四句轉(zhuǎn)換角度,寫登上黃鶴樓俯視江漢所見所感。
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
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遼闊的江漢平原上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鄉(xiāng)關卻很遙遠,非目力可及。
人一生的活動范圍實在太有限,與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間的小雀與展翅九萬里的大鵬鳥一樣懸殊。
至于從時間角度言,人的壽命以歲月計,積日成月,積月成歲,轉(zhuǎn)眼之間便是百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過完了,比起“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來,已經(jīng)短得可憐;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仙來,更不可同日而語。
在人世這個空間和人生這段時間的座標系上,此時此地的我處在什么位置?當此一日將暮、江上煙波泛起之際,身在黃鶴樓上的“我”真說不清楚。
可見詩人之“愁”有豐富的內(nèi)涵,不是單單為了鄉(xiāng)愁。
后四句中,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并非著意刻畫;特別是當這些景語融入詩人深沉的感慨后,它們作為景物的特征更趨淡化。
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語,很大程度上為此而發(fā)。
前人推許此詩,有人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王夫之語),有人說它“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語),都是著眼于此詩意境的開闊和運筆的飄逸,這正是此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獵鷹1949第一部和第二部內(nèi)容調(diào)反了
鷹可以活到70歲,當鷹活到40歲的時候?qū)⒚媾R一次
這主要是因為當它的生命到了第40個年頭的時候,鷹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力地捕捉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會垂到胸脯的位置;它的翅膀會長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讓它的雙翅變得沉重,難以飛翔。
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等死,要么經(jīng)過一個十分痛苦的重生過程。
如果想重生,鷹得獨自飛到山頂,在山的高處準備重生。
這是一個漫長而可怕的過程,重生的鷹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劇烈的身體創(chuàng)傷。
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喙,鷹用頭抵著粗糙的巖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皮一層層磨掉,直到完全被剝離。
這時的鷹已經(jīng)無法吞食食物,它不吃不喝,憑借體內(nèi)不多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靜靜等待。
幾個月后,新的喙慢慢生長出來,鷹開始了重生的第二步。
當新的喙長出來后,鷹使用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然后又是痛苦而漫長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鷹在痛苦中長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時它還得熬過最后一關:用新長出來的趾甲把身上又長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當新的羽毛長出來后,鷹完成了涅盤般的重生
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鷹又能重新捕食了,重生后的鷹能夠再活30年
鷹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種數(shù)很多,在我國最常見的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臺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布于臺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qū)、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
在屏 東平原常見的鷹中,有一種叫白尾鷲的鷹,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征,是臺灣稀有的候鳥。
還有一種叫灰面鷲的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
每到秋季,灰面鷲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經(jīng)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jié)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上萬只。
可是,最近幾年由于外國商人大量收購這種鷹的標本,造成人們對灰面鷲的大規(guī)模捕殺。
屏東成了灰面鷲的“鬼門關”每年都有2萬多只灰面鷲難逃捕殺的噩運。
對此,許多熱心人士指出,如這樣濫捕下去,這種鷹將瀕臨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