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的宇宙大爆炸讀書心得
我就不給你發(fā)郵箱了 直接給你打出來吧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 《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于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
它的隱喻是多重的。
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空間之王。
從廣義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處境都和果殼類似,尚不清楚的是它們中有哪些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現(xiàn)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是有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宇宙中所有結構的密碼。
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后,使我看到了宇宙的無限空間,及眾科學家的偉大發(fā)現(xiàn)。
愛因斯坦的兩個基本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
廣義相對論把空間和時間從一個事件在其中發(fā)生的被動的背景轉(zhuǎn)變變成為宇宙動力學的主動參與者。
這就引發(fā)了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1世紀仍然處于物理學的最前沿。
霍金教授以他獨特的熱情把我們帶入了奇境里,粒子,膜和弦做十一維運動,黑洞蒸發(fā)并且和它攜帶的秘密同歸于盡,我們宇宙創(chuàng)生的種子只不過是一個微笑的碩果。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
然而,大部分科學家遵循的方法是將這問題分成兩部分。
首先,是一些告訴我們宇宙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定律:(如果我們知道在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則這些定律即能告訴我們以后的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關于宇宙初始狀態(tài)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科學只應過問第一部分,他們認為初初始狀態(tài)的問題應是形而上學或宗教的范疇。
他們會說,全能的上帝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這個宇宙。
也許是這樣。
但是,倘若那樣,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
可是,看起來他選擇宇宙以一種非常規(guī)則的、按照一定規(guī)律的方式演化。
所以,看來可以同樣合理地假定,也存在著制約初始狀態(tài)的定律。
正如古老諺語所說的,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
我們追求發(fā)現(xiàn),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chuàng)造性。
希望我們以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坐起,體驗果殼中的宇宙
《物理世界奇遇記》這一本書通過一個普通市民湯普金斯先生在夢中的奇遇和一個教授的若干篇演講,介紹了現(xiàn)代物理學和宇宙學的主要領域——相對論、量子論、統(tǒng)計物理學、原子和原子核結構理論、基本粒子、大爆炸理論等。
全書語言幽默生動,深入淺出,具有良好的科普性,非常適合讀者閱讀。
這本書是在1965年由著名科學家、卡林伽科普獎獲得者喬治?伽莫夫把他的兩部早年代表作《湯普金斯先生身歷奇境》和《湯普金斯先生探索原子世界》合并補充修改而成的。
至1995年,《物理世界奇遇記》已重印22次,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深受各國讀者喜愛。
1999年,本書由著名科普作家羅索?斯坦納德根據(jù)科學和社會的發(fā)展,在盡力忠實于原著的風格和寫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增寫4章,并更新插圖。
作為20世紀科普經(jīng)典收藏,其受讀者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20世紀在科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個輝煌的世紀,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為標志的科學成就,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改變了人類的認知水平、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
20世紀也是科學史上的一個英雄世紀,一大批別具一格的科學大師風云際會,相繼登場,使科學的舞臺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絢麗風采。
20世紀發(fā)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尤其是二戰(zhàn)催生的原子彈,使社會公眾了解到了科學的巨大威力,也促使人類認真地審視科學,運用科學。
20世紀誕生的科學和思想大師所取得的非凡的科學成就、創(chuàng)造的充足科學和思想養(yǎng)分,孕育了一批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人們可以跟著愛因斯坦、薛定諤、伽莫夫、沃森、溫伯格、霍金等等科學大師的生花妙筆去參觀科學創(chuàng)造的歷程,去登攀一座座科學的頂峰,去領略科學高峰的神奇景觀;可以跟著卡遜在寂靜的春天里思考知更鳥的命運;可以跟著薩根去觀察宇宙和生命……。
今天這些科學大師和思想大師大部分都已離開了我們,但那些優(yōu)秀科普作品是他們留給后代的不朽的精神財富。
科普書籍是如此有趣,是如此讓人著迷。
但是我不得不很遺憾地指出,近年來中國很少有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問世。
少有的幾部科普作品也常年堆積在書店的架子上無人問津。
20世紀已經(jīng)過去,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知識化的世紀。
誰占有了科學知識,誰的經(jīng)濟就會迅速發(fā)展。
中國要想繼續(x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推廣科技,普及科學。
這其中,怎么能少得了科普書籍呢
但愿像《物理世界奇遇記》這樣的經(jīng)典科普作品能不僅僅是給讀者帶來啟發(fā),也不僅僅是開拓讀者的科學視野,也能給我們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出版社帶來啟發(fā)。
希望以《物理世界奇遇記》為代表的這些經(jīng)典科普著作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推進我們自己的原創(chuàng)科普和科學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
這樣可以不拉,親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觀后感
霍金先生講到了要以四維的角度看時間。
所有的物體都是三維的,包括你和你坐的椅子,任何事物都有長度、寬度和高度。
但是還存在一種維度,即時間維度。
而所有的事物在時間上都有長度,人的壽命80余年,石頭可以延續(xù)數(shù)千年,太陽系則能長達數(shù)十億年。
接著以臺球桌為例,說明任何事物其實都有小洞和細縫(那為什么不以玻璃為例呢,這樣更有說服力),相信這些在三維空間里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同樣適用于四維空間,即在時間的空間里蟲洞無處不在。
但是蟲洞非常微小,是比原子分子還微小的量子泡沫,在量子的世界里,穿越時空的微小隧道或捷徑,不斷形成、消失、再形成,它們連接了兩個獨立的區(qū)域和兩處不同的時間。
不幸的是這種真實存在的時間隧道只有10 -33 厘米大小,人類或者宇宙飛船想要穿越其中的話只能通過把蟲洞放大數(shù)萬億倍。
此外,蟲洞還面臨另外兩大致命問題,悖論和反饋。
悖論。
一個科學家拿著槍,裝好子彈,然后穿越到了1分鐘之前(雖然只是短短的1min,也足夠說明問題),面對1分鐘前還正在裝子彈的這個自己開槍,過去的自己死亡了,那開槍的這個人又是誰
這便是個悖論,這完全說不通,這種情形是宇宙學家的惡夢。
這樣的時間機器會違背主宰宇宙的基本法則,使因果關系顛倒,倘若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整個宇宙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亂。
因此霍金先生認為終究會有狀況發(fā)生,從而避免悖論的出現(xiàn),也總會有某種原因避免那位科學家處在射殺自己的困境中,既然如此,蟲洞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至此,霍金先生認為,這樣的蟲洞根本不會存在,其原因就是反饋。
反饋。
以音箱為例,聲音進入麥克風,經(jīng)過電纜傳送,再由擴音器放大,最終由音箱發(fā)出。
但倘若有太多的聲音由音箱返回麥克風,聲音便會在此回路中不斷折返,并被逐次放大,如不加阻止,反饋信號將毀壞音箱系統(tǒng)。
霍金先生認為這同樣適用于蟲洞,只是蟲洞傳播的是輻射而不是聲音,蟲洞一旦張開,自然輻射是巨大的,進入其中并終結于回路,反饋會變得無比巨大以至于將蟲洞摧毀。
因此,盡管微型蟲洞的確存在,但其生命之短暫則無法被用作時間機器。
事實上,霍金先生基本不相信可以利用蟲洞,或者其他可能手段重返過去,否則會導致悖論(我在想影片回到未來三部曲中主角回到過去面對自己和正被殺的博士,也是悖論,但影片中的穿越方式不一樣),因此回到從前似乎永遠不會發(fā)生,但對于歷史學界卻是一種解脫。
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時間旅行都不可行,霍金先生對時間旅行深信不疑,相信人嗎能夠跨入未來。
第二種方式,環(huán)繞巨型黑洞。
眾所周知,如同流水一樣,時間在不同的地點流逝的速度并不一樣。
在太空中負責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的31顆衛(wèi)星,上面配備的計時系統(tǒng)已十分準確,但每天都會走快大約十億分之一秒的三分之一,系統(tǒng)必須更正這些偏差,否則這一細微的偏差會導致地球上所有的GPS設備每天出現(xiàn)約6英里的誤差。
問題并不在于時鐘,時鐘走得快是因為在天空中時間本身就比在地球上快,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巨大的質(zhì)量。
愛因斯坦意識到,物質(zhì)滯延時間,物體越重滯延時間越長。
這一驚人的事實,打開了一扇穿越未來的希望之門。
恰好有一個符合條件的物體,銀河系中心的特大質(zhì)量黑洞,距離我們26000光年,是整個銀河系中質(zhì)量最大的物體,質(zhì)量相當于400萬個太陽。
黑洞隱藏在大片氣體和星體中,直徑為1500萬英里的黑暗球體區(qū)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擠壓成一個點,離黑洞越近引力作用越強。
這使之成為一個天然的時間機器,未來宇宙飛船可以挑戰(zhàn)利用這一奇觀。
它首先必須避免被吸入其中,關鍵要準確無誤地沿切線駛過,處于完全正確的軌道并達到精準的速度,如果一切正常 宇宙飛船就會進入一個直徑為3000萬英里的巨型圓軌道,在這里它就安全了,它的速度足以避免其墜入黑洞。
如果某航天局從地球或其他任何遠離該黑洞的地方遠程操控該任務,會發(fā)現(xiàn)飛船沿軌道運行一周需16分鐘,但是對于飛船上的宇航員時間會減慢一半,每16分鐘的軌道運行,他們實際只需用8分鐘時間。
試想當宇航員繞著黑洞轉(zhuǎn)了5年返回地球(地球上已經(jīng)過了10年),發(fā)現(xiàn)地球上所有人的年齡都比他們多增長5歲,宇航員們回到的是未來的地球,他們應該經(jīng)歷了一段空間更是時間的旅行。
它優(yōu)于蟲洞的地方是不會產(chǎn)生悖論,并且不會在反饋瞬間摧毀自身,但它仍然非常危險,行路迢迢,而且也不能將我們帶入非常久遠的未來。
第三種方式,趨近于光速旅行。
一個奇妙的宇宙事實是,世界上存在宇宙速度極限速度(光速 186000英里\\\/秒),這是世間最快的速度,也是最具權威的科學定理之一,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你就能穿越至未來。
試想有一條緊繞地球的極速列車專用軌道,假定這列虛幻列車無限接近光速,列車上的乘客手持通向未來的單程票。
列車一圈又一圈繞地球行駛不斷加速 ,無限接近光速意味著達到每秒7圈。
但無論列車有多大動力,物理法則的限定使它永遠無法到達光速,但我們假定它無限趨近于光速,僅略微慢一些。
相對于列車外 ,列車內(nèi)的時間逐漸減慢,就如同黑洞周圍的情形,不過更慢,列車上的一切動作都緩慢下來。
試想一個孩子沿列車運行方向奔跑,她的速度與列車速度相加,那她豈不是無意間就打破速度極限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自然法則通過減慢列車內(nèi)的時間來防止這一可能的發(fā)生,這樣她就不可能突破速度極限,時間總是能夠減慢,足以保護極限速度不被突破,基于此便產(chǎn)生了通過時間旅行穿梭至久遠未來的無限可能。
假設列車2050年1月1日從站臺出發(fā),周而復始地環(huán)繞地球100年,最后在2150年元旦停下來,此時列車上的旅客僅度過了1周,當他們走出列車,會發(fā)現(xiàn)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周內(nèi),他們穿越到了未來100年 。
人類已經(jīng)制造出了類似的儀器,瑞士日內(nèi)瓦的歐洲核子研究所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地下深處長達16英里的環(huán)形管道內(nèi),有一道萬億顆細小微粒所組成的粒子束,機器啟動的瞬間它們能從靜止加速到6萬英里的時速。
增加動力這些粒子便能不斷加速,直到粒子流能以每秒1.1萬圈的速度飛繞管道, 這一速度已極近光速但正如虛擬的列車一樣,它們永遠不能達到光速,只能達到光速的99.99%。
一旦達到這一速度,它們也能進行時間旅行。
在一種壽命極短的π介子上觀察到了時間旅行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在250億分之一秒后衰變,但當其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壽命變成了原來的30倍,這些粒子 是活生生的時間旅行者。
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如果想去未來旅行,我們只需跑快點。
全三集看完了。
霍金對宇宙起點更感興趣,對發(fā)現(xiàn)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的實驗更關注(這個實驗好像是丁肇中領導的),也許因為他們是理論物理學家。
我想,如果可以達到就像第二集中提到的“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那么時間會變慢,從而以“更短的”“時間”達到Glises。
這樣就可以在Glises看到不同的宇宙,從而對宇宙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是實驗物理學家,惡呵呵~) 最后面,霍金說第二個重要的問題是錢,我覺得也是這樣,相對于有固定規(guī)律的宇宙來說,人類的行為卻很少遵從規(guī)律,與其擔心小行星撞地球,不如擔心金胖子放核彈。
還有一個畫面印象挺深刻的,也是第三集最后部分,說的是探索系外文明的宇宙飛船是可以合體和分體的,MVO里說那樣人類才開始的真正的意義上的生命傳播,看著那么多宇宙飛船分體,我低俗地聯(lián)想到了精子游泳的畫面,心想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傳播,呵呵。
宏觀和微觀總是相通的啊。
我一直認為,擁有最高智慧的科學腦袋,某種程度上一定是非常感性的。
所以,人類的科學發(fā)展其實一直是被那些極富想象力和征服欲的聰明腦袋帶動的。
霍金說:雖然我行動不便,還必須通過電腦說話,但在我的意識中,我無比自由。
他想象著各種外星生物生存的有趣畫面;他期待乘時空機器去一睹年輕的瑪麗蓮夢露;他天天琢磨著那個叫宇宙的大玩意兒,就像他說的那樣,他其實是個夢想家。
困頓的身體沒有困住這個有趣的腦袋,思維敏捷,天馬行空,鐘愛美女,向往未知,迷戀侵略…… 必須得說,霍金教授在意識里是個十分健全的男人,比很多肢體健全的男人還要健全。
最后,感謝Discovery,你還是個很給力的頻道。
想到霍金就忽然感到很幸福。
也許在幾百年之后,孩子們就會在教科書里讀到他:那個身陷輪椅,但是腦子中裝下整個宇宙整個時間的夢想家,或者,到那個時候,預言家。
可以聽到霍金給我講解他腦中的宇宙,他夢中的人類的未來,我感到非常,非常幸福。
在這個被戰(zhàn)火,磨難,創(chuàng)傷彌漫的人類歷史中,有霍金,愛因斯坦,喬治奧威爾,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等等作為人類智慧與良心的見證,讓我感覺就此悲觀的話還是太早了。
我能看到希望。
Discovery真是個偉大的頻道,霍金真是個偉大的科學家
本片共分三集,第一第二集都是四十五分鐘左右,最后一集比較長,80多分鐘。
三部的內(nèi)容分別是,外星人,時間旅行,一切的故事。
本人最喜歡的是最后一集,因為它不僅像前兩集一樣有意思,而且在此之外還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外星人存在,我完全完全不質(zhì)疑這個事實。
Such a enormous universe,怎么可能沒有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
霍金列舉了幾種他認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看,我就不劇透了。
時間旅行可以進行,我也不是特別懷疑。
畢竟,我們高中政治書不是教過我們嗎,人類的認識是沒有界限的。
只要能逃過2012,以及它之后千千萬萬次可能毀滅人類的劫難,我堅信我們一定可以時間旅行,“這個沒有問題,你要注意”……霍金在此也列舉了幾種實現(xiàn)時間旅行的方式,我擦,簡直是大開眼界我完全被折服了,拜倒在霍金的輪椅下
我實在是很想說一下有哪些方式,但是還是留給感興趣的自己看吧,我真的很想劇透
在介紹這些主題的同時,霍金還會講解諸如黑洞,蟲洞這樣浩瀚的概念,讓人覺得科學家都是神
最后一集,一切的故事。
霍金從our whole universe is in a hot dense state開始,講到了it all starts with a big bang(哈哈哈哈,我愛Sheldon)以來宇宙的變化過程。
在一切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宇宙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我們take it for granted的概念的——這種狀態(tài)真的很難想象。
大爆炸把引擎打開了,一切開始運轉(zhuǎn)起來。
在宇宙的維度上來看,時間和空間被揮霍地很夸張,動輒幾十億年,或者幾十億光年。
在幾個最基本的物理法則的指導下,宇宙經(jīng)過無法想象的漫長歲月之后形成了今天這個模樣。
我映像比較深刻的,是一個叫supernova的概念,中文叫超新星,指的是正在爆炸的、光芒比從前亮許多許多許多的恒星。
(我還很喜歡一首歌,oasis的champagne supernova,Van推薦的。
)總之,恒星和人一樣,都會有壽終正寢的一天。
我不大能說清楚它死去的完整過程,總之就是某些物質(zhì)在核里翻滾煎熬。
我想說的重點是,某些金屬就是在一顆偉大的恒星爆炸的瞬間形成的,比如,金,鉑。
也就是說,如果追溯起一枚金戒指的淵源,那就是多少多少億年前的一場supernova
我頓時對金肅然起敬
過去不該一味褒鉆貶金,覺得鉆石純潔金子俗氣。
我以后一定要認真買一件黃金飾品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人出現(xiàn)了。
一直有一種說法,大概是:經(jīng)過多么多么辛苦的宇宙錘煉,才有了人的出現(xiàn)。
現(xiàn)在覺得這個真是可笑。
宇宙如此之大,物質(zhì)的存在形式多得我們這輩子都探究不完。
而且即便物質(zhì)說完了,還有反物質(zhì)啊。
所以說人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存在方式了,不只是人,連生命本身也是。
生命對我們?nèi)藖碚f,的確是神圣美好。
但是放在整個宇宙的維度來說,生命就只是一種存在形式,生命用自己的方式存在,正如同行星恒星用自己的方式存在。
人總是覺得自己很特別,是造物主的寵兒,其實對造物主來說,生命這個東西和其他存在形式,比如黑洞、塵埃,都應該是平等的。
這么說來,在這個宇宙里,生命很特別,但是不應該有特權,人就更不應該有特權了。
許多人還自詡為高級動物,對那么多的已知和未知不懷敬畏,真是大言不慚。
在討論《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時候,王美女說,只有能量是永恒的。
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這句話相當有智慧。
我現(xiàn)在能坐在這里打字,追溯起來,還是因為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釋放出來的能量,流轉(zhuǎn)億萬次之后,傳到了這里。
以前想到自己要死,就用“人類還是會繼續(xù)”來安慰自己;后來發(fā)現(xiàn)人類總會滅絕,就用“宇宙里還會有生命”來安慰自己。
現(xiàn)在倒覺得這些安慰都沒有必要了,因為即便生命會停下,能量還是會繼續(xù)流轉(zhuǎn)。
以前覺得“生生不息”很讓人欣慰,現(xiàn)在覺得“能量守恒”才是王道。
但這不代表我冷淡了。
每種存在形式都有自己的“天命”,都有屬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我,作為人類的一員,生命概念的一部分,也有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讓我存在得有意義。
(不知道“有意義”對其他存在方式來說會不會也是一種目的……
)而且我還是很愛地球的。
霍金說,我們以后可能會搬到另外的星球上安家,可能會有一代人一輩子都耗費在飛向外太空的飛船上。
當時我腦袋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Planet Earth里面看到的那些森林和高山,離開地球的人怎么會舍得它們呢
以前看到過一個和“莊子”有關的故事,不記得是在他寫的書上,還是他經(jīng)歷過的了。
總之,是說,兩個國家什么的,哎呀,完全不記得了,面目全非。
。
好吧,總之好像是兩個人在某個問題上非要爭出勝負高下來,莊子就講了一個故事,說在蝸牛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國家,兩個國家的君王都在爭誰的國家更厲害,莊子問面前的兩個人,他們這樣爭,有意義嗎。
兩個人覺得沒意義,畢竟蝸牛角算什么,就算贏了又怎樣呢。
莊子又說,我們和整個宇宙比起來,可能連這個蝸牛角都不如,那還有什么必要爭呢
以前覺得菲爾普斯肯定是世界之王,沒有人游泳能夠比過他。
但是后來,特別是看了《碧海藍天》之后,覺得世界上的高人多得很,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不會在一個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比賽中亮相。
當菲爾普斯站在領獎臺上的時候,說不定很遠很遠的一片海里,一個游泳天才正在和海豚比賽叻。
拼搏絕對是必要的,好勝也不失為一種好品質(zhì),但是心態(tài)要端正,失敗了不要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成功了也絕對不能不可一世,因為頭頂?shù)念^頂,天外的天外,還有千千萬萬個星系。
甚至,宇宙也不是終點。
霍金說,也許還存在其他宇宙,那些宇宙受到完全不同的物理法則的支配。
僅僅是幾個最基本的原則的不同,如此孕育幾十億年,幾百億年,誕生的也一定會是一種連霍金也難以理解的世界吧。
霍金個人簡介
史蒂芬·威廉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后畢業(yè)于牛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面部肌肉會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shù)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shù)學教授。
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 盧伽雷氏癥),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yōu)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chuàng)造宇宙的“幾何之舞”。
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yún)s出色地遨游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
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時間簡史續(xù)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xù)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
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xiàn)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
對于非專業(yè)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
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tǒng)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shù)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xiàn),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tǒng)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
本書是基于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后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后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后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fā)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
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后最重要的著作。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里,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繚亂,繽紛多彩。
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制約我們宇宙的原理,并加之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進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時空遨游。
《時間簡史》(1988年撰寫)霍金暢銷書-《時間簡史》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
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yōu)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
這本書至今累計發(fā)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于宇宙的構想,并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
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么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tài)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
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大爆炸。
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
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并緊縮)時形成的。
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
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
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jīng)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
黑洞并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
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
這或許類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
最后,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tǒng)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nèi)。
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
對于非專業(yè)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
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tǒng)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學習之后,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后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yè)。
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
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后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
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shù)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本書是關于探索時間本質(zhì)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做,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
《時間簡史續(xù)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xù)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
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xiàn)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中文版發(fā)行于2008年年初,這本書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兒露西·霍金、其學生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兒童科普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當中論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簡述了霍金的新想法,這本書在國內(nèi)外好評如潮。
編輯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jīng)完全無法移動之后,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qū)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zhuǎn)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編輯本段獲得獎項: 霍金 1、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 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 霍普金斯獎 6、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 馬克斯韋獎 8、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于英國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圣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牛津畢業(yè),去劍橋讀研究生 1963年 被診斷患(盧伽雷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 1965年 獲劍橋博士學位,與珍妮.懷爾德(簡·瓦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黑洞是有輻射的。
并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獲沃爾夫基金獎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妻子離異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fā)行 2007年,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于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fā)行。
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于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如果現(xiàn)在盧伽雷氏癥得到診斷了,那么,也許霍金就不是現(xiàn)在的“巨人”了. 編輯本段后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xiàn)年66歲,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shù)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shù)學教授。
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yōu)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chuàng)造宇宙的“幾何之舞”。
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yún)s出色地遨游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xiàn)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天文科普小說。
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yōu)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
這本書至今累計發(fā)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
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shù)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本書是關于探索時間本質(zhì)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
本書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于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
她長于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zhì)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xù)編》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xù)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
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xiàn)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
對于非專業(yè)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
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tǒng)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shù)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xiàn),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tǒng)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
本書是基于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后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霍金預測宇宙今后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后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fā)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
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于英國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shù)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
他預言,來自黑洞(現(xiàn)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繼續(xù)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fā)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zhì)量減少。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shù)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于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 至今繼續(xù)在劍橋大學工作。
編輯本段霍金名言: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3.宇宙有開端嗎
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fā)生過什么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據(jù)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
一天,Bumba胃痛發(fā)作,嘔吐出太陽。
太陽灼干了一些水,留下土地。
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后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后是人。
這個創(chuàng)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
我們從何而來
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fā)生在比較近期的事。
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
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么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亞里士多德:宇宙無開端 宇宙已經(jīng)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chuàng)世紀》把世界的創(chuàng)生定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
另一方面,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環(huán)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變甚微。
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
要么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jīng)存在了無限久,要么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chuàng)生出來。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
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jīng)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某種永恒的東西比某種創(chuàng)生的東西更完美。
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fā)展處于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復地讓文明回復到萌芽階段。
信仰永恒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于神意的干涉,以創(chuàng)生宇宙并啟始運行。
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jù),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宇宙開端前 時間無意義 時間是絕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么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fā)生了甚么
上帝在創(chuàng)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么
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嗎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
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
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
他將此稱為正題。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jīng)存在無限久,為甚么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xiàn)在這個階段。
他把此稱為反題。
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于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么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時間獨立于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
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
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
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zhì)和能量確定其形狀。
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
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
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
它是沒有定義的。
實證主義方法研宇宙問題 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 如果宇宙隨時間本質(zhì)上不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般認為的那樣,就沒有理由阻止在過去任意早的時刻定義時間。
人們總可以將歷史往更早的時刻延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所謂的宇宙開端都是人為的。
于是,情形可以是這樣,這個宇宙是去年創(chuàng)生的,但是所有記憶和物理證據(jù)都顯得它要古老得多。
這就產(chǎn)生了有關存在意義的高深哲學問題。
我將采用所謂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付這些問題。
在這個方法中,其思想是,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
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
首先,如果按照一個簡單而優(yōu)雅的模型可以解釋大量的觀測;其次,如果這個模型作出可能被觀察檢驗,也可能被證偽的明確預言,這個模型即是一個好模型。
根據(jù)實證主義方法,人們可以比較宇宙的兩個模型。
第一個模型,宇宙是去年創(chuàng)生的,而另一個是宇宙已經(jīng)存在了遠為長久的時間。
一對孿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時刻誕生,已經(jīng)存在了久于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夠解釋像孿生子這樣的事物。
哈勃發(fā)現(xiàn)星系飛離我們 恒星并非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空間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創(chuàng)生的模型不能解釋這類事件,因此第二個模型更好。
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
在實證主義的方法中,它們沒有區(qū)別。
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不存在一個自然的起始之點。
然而,20世紀20年代當埃德溫.哈勃在威爾遜山上開始利用100英寸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情形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哈勃發(fā)現(xiàn),恒星并非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
哈勃測量來自星系的光,進而能夠確定它們的速度。
他預料向我們飛來的星系和離我們飛去的星系一樣多。
這是在一個隨時間不變的宇宙中應有的。
但是令哈勃驚訝的是,他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星系都飛離我們而去。
此外,星系離開我們越遠,則飛離得越快。
宇宙不隨時間不變,不像原先所有人以為的那樣。
它正在膨脹。
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大。
最重要發(fā)現(xiàn):宇宙在膨脹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fā)現(xiàn)之一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fā)現(xiàn)之一。
它轉(zhuǎn)變了宇宙是否有一個開端的爭論。
如果星系現(xiàn)在正分開運動,那么,它們在過去一定更加靠近。
如果它們過去的速度一直不變,則大約150億年之前,所有星系應該一個落在另一個上。
這個時刻是宇宙的開端嗎
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喜歡宇宙具有開端。
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物理學崩潰了。
人們就不得不去求助于外界的作用,為方便起見,可以把它稱作上帝,去確定宇宙如何起始。
因此他們提出一些理論。
在這些理論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脹,但是沒有開端。
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爾德和霍伊爾于1948年提出的穩(wěn)恒態(tài)理論。
在穩(wěn)恒態(tài)理論中,其思想是,隨著星系離開,由假設中的在整個空間連續(xù)創(chuàng)生的物質(zhì)形成新的星系。
宇宙會永遠存在,而且在所有時間中都顯得一樣。
這最后的性質(zhì)從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一個可以用觀測來檢驗的明確預言,具有巨大的優(yōu)點。
在馬丁.萊爾領導下的劍橋射電觀測天文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弱射電源進行了調(diào)查。
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當均勻,表明大部分源位于銀河系之外。
平均而言,較弱的源離得較遠。
穩(wěn)恒態(tài)理論與觀測沖突 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 穩(wěn)恒態(tài)理論預言了源的數(shù)目對應于源強度的圖的形狀。
但是觀測表明,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
這就和穩(wěn)恒態(tài)理論的任何東西在時間中都是不變的基本假設相沖突。
由于這個,也由于其它原因,穩(wěn)恒態(tài)理論被拋棄了。
還有另一種避免宇宙有一開端的企圖是,建議存在一個早先的收縮相,但是由于旋轉(zhuǎn)和局部的無規(guī)性,物質(zhì)不會落到同一點。
相反,物質(zhì)的不同部分會相互錯開,宇宙會重新膨脹,這時密度保持有限。
兩位俄國人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qū)嶋H上聲稱,他們證明了,沒有嚴格對稱的一般收縮總會引起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
這個結果對于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十分便利,因為它避免了有關宇宙創(chuàng)生的難以應付的問題。
因此,這對于蘇聯(lián)科學家而言成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zhàn)命運的勇士。
編輯本段公開演說: 霍金出版《時間簡史》后,多年來曾在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眾發(fā)表多場公開演說,敘述時間起源、宇宙終結、時光旅行,演說時其受歡迎程度猶如“搖滾巨星”。
茲錄部分演說: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時間的開始(英文) 太空及時間扭曲(英文) 上帝擲骰嗎
(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