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曹操上學的讀后感
《曹操上學了》讀后感100字曹操上學了是一本好書,講的是曹操和段小磊成為好朋友的故事。
他們通過不友好、合作、到互相幫助最終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我從中學到了同學之間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成為一名合格的好學生。
《三國演義》讀后感之曹操篇 1000字左右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關(guān)于曹操的論文,你看看能否用得著。
三國論——曹操 奸雄
英雄
曹操是一個飽受歷史議論的人物,褒貶不一,但需承認的是,能于亂世之中開辟一番霸業(yè),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聲明,曹操絕對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
一個嫉賢妒能的人,是絕對不可能稱霸于眾諸侯之林。
之前讀課文中的《楊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楊修,在三國之中,楊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雖然屢屢猜透曹操的心思,那畢竟是小聰明,作為一個文官,文不能勝孔融,智不能敗賈詡,謀不能過程昱,計不能贏郭嘉,此人處于三國眾豪杰之中,徒一庸夫爾。
曹操殺掉楊修,并不會有多少損失,但這并不能就說曹操嫉賢妒能,相反,廣納人才是其無人能及的長處。
舉一例子,龐統(tǒng),道號鳳雛,與臥龍并稱,是一位名揚三國的名士,臥龍亦稱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這樣一位名士,先投孫權(quán),孫權(quán)見其丑陋,拒絕收納,轉(zhuǎn)投劉備,劉備亦以貌取人,只叫他當一個小縣令,受到冷落。
然而赤壁之時,他投曹操的時候,曹操“親自出帳迎入”,而且虛心請教,求他指點。
后還“置酒共飲,同說兵機,殷勤相待”可見曹操愛才之極。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袁紹欲討曹操,令陳琳草檄,陳琳數(shù)盡曹操之惡,罵盡曹操祖輩。
官渡兵敗后,曹操捕獲陳琳,大家都勸曹操殺之,獨曹操憐其才,不忍殺之,后得以進建安七子之列。
劉備,仁德之士也。
統(tǒng)領(lǐng)徐州,后歸于曹操。
曹一眼就看出劉備是英雄,眾諸侯都不入眼,獨贊劉備之德。
不少人都勸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絕后患,曹操不舍,也許是曹操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但也足見其愛才之極。
關(guān)羽,世之虎將也。
溫酒斬華雄,三英戰(zhàn)呂布,以讓他名聲大振。
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關(guān)羽,關(guān)羽約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將,一口答應,之后“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關(guān)羽,直至之后過五關(guān),斬了曹操六將,曹操大肚能容,放關(guān)羽頭劉備。
所謂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愛才也給他帶來不少好處,若無關(guān)羽斬顏良,誅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贏袁紹,華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說曹操陰險,狡詐,也不為過。
三國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戰(zhàn)袁術(shù)時,兵17萬,糧食卻極少,糧官王*入稟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后秘招王*入,欲借其人頭一用,誣告其以盜竊官糧行小斛,以壓軍心,足見其奸險。
蔡瑁,張允總領(lǐng)水軍,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他們。
事后曹操知道中計,但不肯承認,說其二人怠慢軍法,故斬之。
亦其奸險之證也。
徐庶,是一名很厲害的謀士,愿效忠于劉備。
曹操知道她的才能后,先挾其母,欲讓她叫她的兒子歸順,卻遭到徐母的破口大罵,而曹操卻模仿她的筆跡,致信徐庶,徐庶無奈,只得歸順。
用計奸險,是其本性也。
西涼一戰(zhàn)最令人咬牙切齒。
馬超,韓遂進兵長安,連續(xù)大敗曹操兩場。
曹操卻用反間計,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們自相殘殺,不戰(zhàn)自潰。
奸邪之極,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曹操的卻有過人之處。
三國中,有勇無謀者,徒一莽夫爾;有謀者,才是立國之要。
劉備雖有關(guān)張趙馬黃之勇,若無孔明,不可能開辟蜀之基業(yè)。
而孫權(quán),若無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他把持戰(zhàn)局,不可能穩(wěn)坐江東。
相反,曹操雖說是謀士極多,但是很少見他們表現(xiàn)過。
百家講壇把賈詡夸得多厲害,可是赤壁慘敗,渭水三戰(zhàn),奪船避箭,割須棄袍時,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
郭嘉說得似乎很有大謀,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后為鏟除袁紹的茍延殘力立了點功,不可稱強。
在早期北方戰(zhàn)場,破袁術(shù),擒呂布,攻徐州,敗袁紹,運用外部勢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優(yōu)勢,可都是他自己的謀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特別是在古代。
有人說得很對,政治家,軍事家,說到底就是陰謀家。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關(guān)羽義釋曹操讀后感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道 云長義釋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guān)公”。
在《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義的“義圣”的形象,他是一位忠義之士。
他忠于漢室、終于漢王劉備,即使在和劉備失散后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漢不降曹,并且時時大聽著劉備的下落。
關(guān)羽最講義氣,自從桃園三結(jié)義以來,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輔助劉備。
在徐州大戰(zhàn)以后,在劉備不知存亡、張飛未知生死地情況下,他細心地照料著劉備的妻小,并且大小諸事均先報告嫂嫂再加以定奪,其精神確實讓人感動。
他雖然認為曹操是漢賊,是他必須除掉的一個敵手,但是因為曹操曾經(jīng)有恩與他,他便再華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便是關(guān)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
關(guān)羽不僅很講義氣,還武藝高強,勇敢英猛。
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過五關(guān)斬六將等等,無不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關(guān)羽義釋華容道”中,關(guān)羽處在“忠”和“義”的尖銳沖突中,接受著理智和情感的相互沖突,從“忠”于劉備集團來看,曹操是死敵,決不能放過,但是從個人關(guān)系來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對自己可謂是恩深意重,他實在是難以下手抓他。
但是較量的結(jié)果是“義”戰(zhàn)勝了“忠”,關(guān)羽放了曹操。
關(guān)羽果真是“義絕”。
我們以后也要更看重“義”,也許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難,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著想,在朋友有快樂時與他一起分享,讓快樂變成兩份,這或許不是那時“義”的含義,但是現(xiàn)在“友誼”將逐步代替“義”,讓“義”更一步加深,讓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這一種朋友間的愛已超過了“義”。
但有時“義”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為靠朋友的關(guān)系開后門,那對于那些沒有應聘失敗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嗎
所以我們在講“義”的同時,還要注意“義”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間的友誼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間的關(guān)系開后門,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黑白分明的人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讀后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多少自認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云亂世中摸爬打滾,四起干戈,卻也漸漸被歷史淘出了長河。
英雄,此二字不知糾葛了幾多逐鹿群雄、東征西討的人的心緒。
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場下
凡言“三國”者,即便未曾看過此書者也必知悉“臥龍先生”諸葛孔明的大名。
書中,他是一位羽扇綸巾、談吐高雅、自比管樂、有呼風喚雨之能、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一代儒將。
隆中定三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無數(shù)人心中,諸葛亮的文才武略、戰(zhàn)術(shù)謀略,甚比“武圣”孫武而被頂禮膜拜。
沒錯,孔明多謀而近妖,是個奇人;三國系一體,是個偉人;言歸子底,他嘔盡心和血,可惜卻是個苦人,一世爭戰(zhàn)卻未能打下那漢室江山。
劉備嘗夸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
”緣何其六出祁山終無功而返
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運捆綁于一個平庸王朝的戎馬戰(zhàn)車之上了。
知劉禪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現(xiàn)實終究是悲哀的:一代賢相南征北戰(zhàn),心血嘔盡,戎馬倥傯,到頭來卻也不過是五丈原夕夕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
而書中倍受推崇,集大義于一身的劉備,雖為漢室宗親,當世皇叔,盡人和之利,而論起英雄,便如當時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一般,此酒也得脫手,難入口。
書中劉玄德大仁大義,至孝至親,滿面忠厚之相,又有識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謂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無半點瑕疵。
可惜透書而觀,這卻只能說是貫中為體貼顧念這位劉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蒼白臉上抹上些許胭脂而已。
李宗吾所書之《厚黑學》中罵劉玄德之臉皮之厚更甚城墻轉(zhuǎn)拐之處。
劉備皮雖厚、心雖黑卻終是心中無謀,而其皮厚心黑卻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出了:劉備好哭,且會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無華。
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淚齊流,惺惺作態(tài)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聲嗚咽幾聲,似魯肅這般忠厚之人便會跟著流下兩行老淚。
劉備之哭,把人心收買,孔明被哭出隆中,趙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聲“劉大哥”,右一聲“主公”,雖然沒有拜過把子。
玄德之心黑,勝于濃墨啊
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
白帝城托孤之時他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
”這招欲擒故縱之技陰狠歹毒之至,好一聲“君可自取”聽得孔明汗流滿面,熱淚盈眶,手足無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想劉備聽畢必是側(cè)臉嘆息,心中卻已笑足三萬六千五百次了,可見劉備確是一個皮厚心黑的“忠厚長者”。
而回頭看看那些各路諸侯,呂布雖可獨戰(zhàn)三英,卻只是個背信棄義、沉迷聲色的三姓家奴,被歷史唾棄;周瑜,雖然是青年俊才,深謀遠慮,城府之深都和臥龍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氣用事,心胸狹小。
孫權(quán),只不過依父兄基業(yè),雖有任人唯賢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卻無爭世奪天下之大才,而無半點建樹;董卓亂政,擅自廢立皇帝,擅自戳殺群臣,雖極大打擊了皇權(quán),卻不過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個清道夫的角色,為旁人賣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
亂世梟雄,令諸侯。
可以說,那英雄之能飲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時便被斷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其城府年少時已然頗深。
書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議。
而我卻要說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緣何唯有劉姓可稱帝
曹操作為一位政治家,有遠見卓識,他抓住“天子”這個有利籌嗎,于亂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
作為軍事家。
官渡之戰(zhàn),他以少勝多,一統(tǒng)北方,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他同樣為其子代漢建魏,為最終平蜀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詩詞之格匠心獨具,豪情奔放灑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全都膾炙人口,為人所爭誦。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剛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戰(zhàn)總該有另勝負之寫。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可見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環(huán)境。
然而終究是瑕不掩瑜,曹操總無愧于英雄之名。
后記:英雄之說本無定論,每個人心中的三國都有一個英雄,但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遠卻總躲不過一個滿頭華發(fā),黃塵裹身。
英雄,英雄之說本戲言耳。
此文雖非歷史論著,但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新穎的觀點:三國時天下真英雄唯曹操一人而已。
圍繞此說,文章采用對比映襯之手法,旁征博引,內(nèi)容翔實,佐證有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文語言之簡煉、流暢。
文白相間,句句文采斐然。
如若不信,何不即讀
讀曹操傳記的讀后感,要求貼切生活,急急急,在線等
曹操嗎,他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生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死后被魏文帝追封為魏武帝
讀曹操傳記的讀后感,要求貼切生活,急急急,在線等
今天,讀了《曹操》這本書后,我對曹操這個人又有了新的認識。
以往人們提起曹操,我就會聯(lián)想起戲臺上那一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白臉奸臣,在這里,人們只是看到了曹操陰險、狡詐的一面,卻未看到他治國有方的另一面。
‘曹操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試看,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于是曹操積極推廣“屯田”方針。
屯田方針分“軍屯”和“民屯”兩種。
“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編成組來開荒種地,屯田農(nóng)民直屬國家管理,可以不服搖役,收獲時只交給國家四至五成的糧食;“軍屯”就是邊防將士守邊種地,收獲的糧食全都上交給國家。
由于曹操此舉,才使中原農(nóng)業(yè)得以很快的恢復。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個優(yōu)點。
他打破了漢末以來官位世襲的傳統(tǒng),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賤卻有專長的人。
如曹操手下的張遼、徐晃等雖然出身寒門,但有一技之長,都被提拔成了大將。
所以當時自愿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為他日后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矗曹操的軍事才能也是極其突出的。
在戰(zhàn)爭中他常能以彼之長、補己之短,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zhàn)例。
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想以十萬大軍的優(yōu)勢兵力,直搗曹操的政治中心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
當時曹操手下只有兩萬的兵力,當他得知袁紹要發(fā)動總攻時,便同謀士分析當時的形勢,利用袁紹優(yōu)柔寡斷、內(nèi)部意見不統(tǒng)一的弱點,設計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
對我特別有啟發(fā)意義的,是曹操“任人惟賢”這一點。
我們班的班干部人選歷年來一直沒有什么變動,一些組織能力差的同學仍連續(xù)幾年擔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學卻不能在班上大顯身手。
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借鑒曹操的用人方法呢?于是我向老師請示,親自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選舉大會,讓同學們投票選舉自己心目中稱職的班干部。
經(jīng)改選后的班委會,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通過讀《曹操》這本書,不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這個著名的歷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長了許多歷史方面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它對身為中隊長的我來說,還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級的好辦法呢!
曹操上學了讀后感200字
[巜曹操》讀后感(林嘉明)]今天,我讀了巜曹操》這本書,讀完后,我對曹操這個人又有了新的認識,巜曹操》讀后感(林嘉明),讀后感《巜曹操》讀后感(林嘉明)》。
每當提起曹操,人們就會聯(lián)想起戲臺上那一位白臉奸臣,想起“挾天于以令”這句話.可讀了《曹操》這本書后,我明白了那是對曹操的不公平 〔巜曹操》讀后感(林嘉明)〕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曹操傳讀后感
曹操傳讀后感說到三國時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屬。
早期董卓作亂,是曹操先起義討伐,各地紛紛響應,后組成了一支盟軍,可大家誰也不愿當先鋒,怕打戰(zhàn)會損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勢力。
各官僚整天沉迷于聲色,甚至還在內(nèi)部內(nèi)訌,發(fā)生火并的丑事。
此時,只有曹操膽識過人,帶著自己微弱的部隊追擊董卓,雖然因寡不敵眾而敗,但也不失大將風度。
并使他由本“名微而眾寡”而逐漸“名揚諸侯”。
曹操還具有遠見卓識。
在其他軍閥都忙著打戰(zhàn)時,只有曹操采用謀士的建議開始命令軍隊屯田。
因而后來袁紹軍在吃桑葚,袁術(shù)軍在吃河蚌,而更慘的是還發(fā)生了人吃人的現(xiàn)象時,只有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
我想:那些挨餓的士兵正想著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軍吧。
這也是曹操軍能不滅的原因。
曹操的遠見卓識,還體現(xiàn)在:漢獻帝出逃,狼狽之極,袁紹等拒絕迎接時,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這個好機會逢迎來天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名義行事,不斷擴充地盤,壯大實力。
后來,當袁紹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處,想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你說袁紹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應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凡是謀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這是沒謀士時,他還能勝的原因。
在延津,得勝的曹軍返回途中突然遇見文丑軍,部下都認為應拋棄輜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敵軍搶輜重時出擊,把輜重當誘餌,結(jié)果袁軍敗,文丑陣亡。
據(jù)記載,就連赤壁大戰(zhàn),功勞也不全歸周瑜、諸葛亮。
主要還是曹操軍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損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燒了撤退。
曹操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有許多詩作大氣磅礴,流傳千古。
如《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激勵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