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專業(yè)人士推薦幾部道家修行方法的書 簡單點的 比較容易入門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到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 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其間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chuàng)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精致幽深的蘇州園林。
這其間和作者一起“苦”著,但自己也感覺到一絲絲的甜。
在讀此書之前,也去過一些書上提到的地方,但那都是純粹的游玩而已。
我沒想過在那山水風物之中蘊藏著的文化靈魂和人生密諦。
所以在讀過此書之后,我最想做的就是自己也來一次文化苦旅,去道士塔,看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體會歷史的深邃蒼涼;去白發(fā)蘇州,看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體會清醒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對于一個理科生的我,《文化苦旅》有點復雜、有點文化,每次我看里面的文章時,都要看上三四遍,涉及一些不熟悉的文學知識,還要百度什么的,但還總能感到體內(nèi)有一股熱流暗涌。
也許是我的文字太過貧乏吧,我無法細述我的感動,但這本書確實是一本感動人的書,他給了我游覽山水所得不到的獨特感受。
第一篇《道士塔》,沉重的讓我?guī)滋熘蟛爬^續(xù)看第二篇。
一筆筆不能算作交易的交易,一陣陣滿載文物的車隊,留下了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這一幕幕在我的腦海中不停的上演,車轍不久就隨風消逝,可是留給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傷卻永遠也愈合不了。
依稀還可以聽到余秋雨先生撕心裂肺的叫著“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
是啊,沒什么好等的,腐敗的過去不會給你重來的機會,那塊傷口也不會再愈合
恨,恨那個小丑一般的無知的王道士,恨那些不知廉恥的外國人,恨古代中國的文官……恨啊,再恨也換不來那無價的敦煌文物,再恨也換不來傷口的愈合。
但讓我感動的是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他們不愿意抒發(fā)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鉆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
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回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敦煌學回到中國,讓世界承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
我們當代大學生承擔著一樣性質(zhì)的責任——振興中華,讓屬于中華民族的榮譽回到中國
投身于各行各業(yè)的中華兒女,都要盡全力做到最好,為我們祖國的更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敦煌學者是我們的榜樣,他讓我看到了甜的希望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風雨天一閣》。
以前我根本沒想過一個人一個家族會和一個幾百年的藏書樓有什么關系,藏書不是公家干的事嗎
更何況是那一個百年的藏書樓
但是現(xiàn)在我知道了就是有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
他,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天一閣。
天一閣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人種之一,讓人驚嘆地創(chuàng)造了獨特而美麗的象形文字,創(chuàng)造了簡帛,然后又順理成章地創(chuàng)造了紙和印刷術,這一切,本刻迅速地催發(fā)出一個書籍的海洋,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
但是,野蠻的戰(zhàn)火幾乎不間斷地焚燒著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著易碎的智慧。
一個為寫書、印書創(chuàng)造好了一切條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擁有和保存很多書,書籍在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chǎn)生一種對書的企盼。
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chǎn)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這個人終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范欽。
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阮元說“范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海內(nèi)藏書家,唯此巋獨存。
”范氏天一閣保留到現(xiàn)在。
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
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事實上我們知道,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
我想不會。
范欽身上的毅力,和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做,難
意志力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
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
成功后,又為了什么
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嗎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八十歲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
他讓后代去選擇。
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
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除了沉重的負擔沒有什么享用的可能。
這樣奇怪的遺產(chǎn)分割方法我想我不得不佩服這個好幾百年前的古人。
是啊,承擔藏書事業(yè)的人必須義無反顧,別無他求,不得有一絲摻假。
這樣,才能讓天一閣世代相傳。
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有人說《文化苦旅》中,那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
那些隱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于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模樣。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也許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普通,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平凡。
因為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我們要用實際行動讓我們的祖國和民族不在那么“苦”,我們是“甜”的希望。
也許我們不能像余秋雨先生一樣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可是作為大學生的我至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并深深迷戀上了那種感覺。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著無數(shù)似真似幻的傳說,我為之著迷。
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倍感驕傲。
旅途的“苦”,也可成為最美最甜的感受。
伏羲演八卦的故事
一說伏羲即太昊,本姓風。
傳說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
神話中華夏民族的始祖。
又傳他教民結網(wǎng),從事漁獵畜牧。
始畫八卦,造書契、都陳。
在位15年。
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
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
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shù)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shù)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nèi)容的卦圖,后人稱為伏羲八卦圖。
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guī)律和人倫秩序。
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nèi)忝嬔?、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
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
” 我國古代多以圣人為神,傳說優(yōu)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南海之內(nèi),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
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
”“太白皋爰過”,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
《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高誘注:“太白皋、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伏羲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具大貢獻是始畫八卦。
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fā)展。
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
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大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創(chuàng)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并根據(jù)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fā)明了二進位記數(shù)和當?shù)貧W洲先進的計算機。
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xiàn)在廣泛地應用于生物及電子學中。
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xiàn)代廣泛應用時,嘆為“至為可驚”。
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
八卦臺,北臨黃河,南依連山,東據(jù)虎牢,西望洛川。
此處原是河洛交匯處,自古以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早在一萬多年前,便有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勞動、生息,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成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發(fā)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
如今這里仍然是一個村落,叫洛口村。
清代嘉慶年間重建洛口村寨門時,寨門橫額鐫刻“古洛油”三個大字。
兩邊刻有石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涂光休氣兆北閾”;下聯(lián)是“赤文綠字煥東周”。
概括了古洛響輝煌的過往歲月。
現(xiàn)今古成紀有規(guī)模的伏羲廟有三處,即位于天水市區(qū)的伏羲廟,卦臺山伏羲廟,秦安泰山廟的伏羲廟。
尤以天水市的規(guī)模宏大,歷史悠久。
據(jù)記載,它建于元至正七年(1342),占地10270平方米,廟院內(nèi)原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現(xiàn)存三十七株,四季長青,生機盎然。
而今古成紀人民把相傳伏羲誕辰的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和成道升天的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作為伏羲廟祭祀的重大節(jié)日。
歷史上有名的僧人
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
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
這座寺院即現(xiàn)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chuàng)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內(nèi)翻經(jīng)臺翻譯了《華嚴》、《涅盤》、《維摩》、《十地》等經(jīng),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
年老后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菩提達摩 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
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里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
他依據(jù)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
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孫。
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實為師,后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
僧稠少時體質(zhì)較弱,后發(fā)憤習武,練得拳捷驍勇,體輕身靈。
他理解極快,學佛成績卓著,被跋陀贊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
”他后來在嵩岳寺講經(jīng)說法,影響很大。
慧可 洛陽虎牢人,俗姓頤。
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
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
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竟用刀自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
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
慧可是為禪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yǎng)傷時的住所和石臺,后成為二祖庵和養(yǎng)臂臺,遺跡尚存。
法如 上party人,俗姓王。
幼年隨舅父到豐陽,先事青布明為師,十九歲時出家。
經(jīng)青布明指點,他又投禪宗五祖弘忍為師,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滅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圓寂。
他被認為是傳自弘忍的又一位禪宗六祖,塔在少林寺東側許塔溝村口。
福?! √栄┩ィ轿魑乃?,俗姓張。
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xiāng)里人稱他為“圣小兒”。
出家后拜休林為師。
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
元憲宗時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總領天下僧眾。
他率眾修復了嵩山一帶因戰(zhàn)亂毀壞的寺院,常被后人尊為少林寺中興之祖。
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圓寂。
元皇慶元年(1312年)被追封為大司空、是府儀同三司并晉國公。
緊那羅 不知其來歷。
據(jù)《嵩書》記載:“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頭裸背跣足,止著單裩,在廚中作務。
……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潁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變形數(shù)十丈,獨立高峰,賊眾望見,驚怖而遁。
僧大叫曰:‘吾緊那羅王也
’言訖遂沒。
人始知為菩薩化身也。
”緊那羅在少林寺地位極重,寺中有緊那羅殿和其塑像,被尊為少林護伽藍神。
慧光 ?。?87~536) 慧光,長盧人,俗姓楊。
十三歲時隨父入洛陽,后被跋陀收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
他為跋陀所譯佛經(jīng)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學佛心領神會,向人傳授講解透徹,被稱為圣沙彌。
他圓寂于河北鄴郡。
洪遵 (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時。
他八歲到少林寺出家,跟從師父資云。
后被北齊朝庭封為斷事沙門,負責處理僧人違反佛教戒律之事。
隋時,文帝也封洪遵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內(nèi)。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洪遵被舉召赴京,與印度僧人一起譯經(jīng)。
慧安 荊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說姓衛(wèi))。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
為挖大運河,隋大業(yè)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濟饑民。
隋煬帝聽說后詔見慧安,他又潛藏起來,到衡岳寺去做頭陀。
唐貞觀年間,他往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之后遍歷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
唐神龍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宮庭,三年后辭歸,不久圓寂。
報恩 ?。?058~1111) 報恩,黎陽人,俗姓劉。
他生于碩儒世家,從小就通治國方略,考試登第。
他厭倦塵境,向朝庭辭官,出家為僧,朝庭準從了他的請求。
于是他傾心于禪宗祖道,謁訪諸多高僧。
后來當朝丞相請他到少林寺講經(jīng)開示,不久他又應詔在少林寺住下,參禪說法。
教亨 ?。?150~1219) 教亨,號虛明,濟州任城人,俗姓王。
七歲在崇覺寺出家,十三歲受大戒,十五歲外出游方。
他先后出入過五座道場:嵩山戒壇寺,韶山云門寺,鄭州普照寺,林溪大覺寺和嵩山法王寺。
后應請住持少林寺。
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間數(shù)年。
金興定三年(1219年)圓寂。
同光 (700~770) 同光,山西人。
弱冠出家,二十六歲受其足戒。
他投會善寺普寂為師,后入少林寺,宣法開示二十余年,震動遐邇。
安史之亂時,他似避禍于荊州。
唐大歷五年(770年)圓寂。
法玩 (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張。
十八歲時學道于普寂禪師,二十歲時受具足戒。
普寂謝世后,法玩有時住在嵩山,有時去洛陽。
唐貞觀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陽大敬愛寺圓寂。
塔在少林寺西側。
文才 ?。?273~1352) 文才,號淳拙,臨汾人,俗姓姚。
其父為居士。
文才年歲稍長,即請學佛,父母從其志,送他出家剃度。
他謁訪少林寺的還源福遇,執(zhí)侍多時,后又到龍門山讀經(jīng)三年。
接著他隱居于終南山中。
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請出住持少林寺,但他于元天歷二年(1329年)辭退。
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請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圓寂。
邵元 邵元,號古源,俗姓源。
他原是日本國山陰道但州正法禪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歷二年,1327年)來中國。
先在福州,后到天臺山、天目山、五臺山遍訪名僧,元天歷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長住二祖庵達二十一年。
他在少林寺任書記之職,曾為息庵義讓行實碑撰文,并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書;他還曾作為全國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師宮里參予大藏經(jīng)的翻譯。
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了改 ?。?335~1421) 了改,號凝然,嵩陽金店人,俗姓任。
十四歲時拜少林寺提點訓公為師,二十一歲時受戒。
他曾在香山參訪月印長老,后到天慶寺跟從松庭禪師。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辭退,但仍駐少林寺,直到圓寂。
文載 (1454~1523) 文載,號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
九歲入鄉(xiāng)校,十三歲出家,拜白庵為師。
二十歲時出游參學,三年后回還,閉門不出,讀經(jīng)習靜。
他又到少林寺參叩無方可從,三年后更遍參京城諸多禪師。
明弘治年間,文載住白塔精舍內(nèi)閱大藏經(jīng)。
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載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圓寂。
悟須 ?。?~1563) 悟須,號匾囤,一號無空,禹州人,俗姓陳。
年過二十后辭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為師。
十數(shù)年后辭別師父,到中條山中修行三個月,接著在峨嵋山巔住下。
后來他又遍游全國,到京城,居吉禪庵中,印造了大彌陀經(jīng)若干藏。
不久他重回少林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離開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時坐地圓寂。
悟須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歸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正道 ?。?547~1609) 正道,字無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
他開始在上藍寺出家,拜和尚為師。
二十歲后跟從知休禪師,住在南岳凈瓶崖。
知休指點他參謁遜庵,后又指點他到少林寺參謁幻休常潤。
正道于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為少林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圓寂。
恒林 ?。?865~1923) 恒林,號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
光緒初年入少林寺為僧,民國元年被任命為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后又被推選為少林保衛(wèi)團團總。
任職后數(shù)年間購置槍枝,訓練武裝,打擊土匪,備嘗辛苦。
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積勞致疾,卒于職。
行正 ?。?914~1987) 行正,字愿安,登封城關劉莊人,俗姓李。
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華山東崖寺受戒。
后任河南省佛教協(xié)會理事,少林寺住持。
文革期間,行正采取轉移地點、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
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少林寺方丈,結束了自清康熙以來少林寺無方丈的歷史。
他于1987年圓寂。
關于 戲曲 的作文 600字
符箓是符和箓的。
符指書寫于紙、帛上的筆畫、似字非字、似圖 的符號、圖形;箓指記錄于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于黃色紙、帛上。
道教 聲稱,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zhèn)魔,治 病除災。
符箓術導源于巫覡,始見于東漢。
《后漢書·方術傳》載: “河南有麹圣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
”又記: 費長房向賣藥翁(被稱為壺公)學道,賣藥翁“為作一符,曰: ‘以此主地上鬼神。
’……遂能醫(y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
“后失其符, 為眾鬼所殺。
”①近代考古發(fā)掘中,又曾多次在東漢墓葬中發(fā)現(xiàn)符箓。
如西北大學歷史 系藏一陶瓶,上有:“初平元年,地下小墓歲月……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等語, 文末即附有符箓。
又如《貞松堂集古遺文》卷十五收一鉛券,上有文曰:“元嘉元年十 月十一日OO袁孝劉冢,如律令。
”文后也附符。
②其他未記年代的東漢符箓,在洛陽、 定州、高郵等地的東漢墓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
證明符箓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 (151),時在道教創(chuàng)立之前。
早期道教承襲此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書和以符水為人治病來吸引 信徒創(chuàng)建組織的。
此后符箓術一直是天師道、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
東晉中期出現(xiàn)的 上清派雖主存思,亦兼符箓;靈寶派更以符箓術為主。
唐末宋初,天師道和上清、靈寶 派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
南宋金元之際, 更在“三山符箓”基礎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眾多符箓派。
可以說,宋元以前,符箓 道法是道教的主流。
金元之際,全真道內(nèi)丹興起,但擅長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與之鼎 足而立。
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內(nèi)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統(tǒng)著道教。
符箓術之發(fā)展 史實與道教的歷史相始終。
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箓術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紛繁的符箓道法,造作的符書,歷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類加以收載,其他道法書亦兼載很多符箓。
《三天玉堂大法》《上清靈寶大法》《道法會元》等,是符箓咒術的大叢書。
所創(chuàng)符箓 難以數(shù)計符箓樣式千奇百怪。
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一)復文。
多數(shù)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shù)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劃組合成形。
主要見于《太平經(jīng)》,其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共載復文一千五百四十余(中有少數(shù) 重復者),如:作者在造作這些字時,或許曾賦予它們以某種意義,但現(xiàn)已難于知曉。
觀其組合詭 秘,難于認識,無非是讓人產(chǎn)生神秘感而崇信其術而已。
(二)云篆。
據(jù)說是天神顯現(xiàn)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云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 作的符箓。
主要見于《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其卷五稱“真文”,卷九稱“天文”, 卷十稱“靈文”,每個云篆之下或旁皆注楷字。
如卷五“東方真文”有:卷九“禹余天玉律天文一百六十一字”有:《道法會元》卷七十三至七十四所載之“天書雷篆”(數(shù)百字)亦屬此類。
《三洞 神符記·太上敷落五篇》亦為云篆,但形體更為復雜。
(三)靈符、寶符。
由更為繁復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這是數(shù)量最多、使用最廣的一種符箓。
其中除屈曲筆畫外,又常夾有一些漢字,如 日、月、星、敕令等字樣。
(四)符圖。
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箓。
這類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發(fā)掘 中,亦曾發(fā)現(xiàn)過這類符箓。
③(一)《抱樸子·登涉》之“入山符 (二)《云笈七簽》卷八十之“玉符”三)《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之“召溟涬大梵神王符”(四)《道法會元》卷六十一之“張使者符” 道教十分重視符箓的書寫方法,認為:“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 驚得鬼神叫。
”④主要強調(diào)兩點:一是心誠。
誠則靈,不誠則不靈。
《道法會元》卷一 《道法樞紐》稱:“符者,陰陽符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茍不至,自然不靈矣。
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
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 以假尺寸之紙?zhí)栒俟砩?,鬼神不得不對?/p>
”⑤二是運氣書符。
即要求書符者平時有內(nèi)煉 工夫,書符時發(fā)放精氣于筆端,使符箓上附著氣功家的精氣。
《云笈七簽》卷七《符字》 說:“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
”⑥宋元以后諸符箓派更加重視這原則, 認為:“符朱墨耳,豈能自靈;其所以靈者,我之真氣也。
故曰,符無正形,以氣而靈。
” ⑦直認符箓只是形式,起作用的是附著其上的精氣。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廣泛。
有用于為人治病者:或丹書符箓于紙,燒化后溶于水中, 讓病人飲下;或將符箓緘封,令病人佩帶。
有用于驅鬼鎮(zhèn)邪者:或佩帶身上,或貼于寢門上。
有用于救災止害者:或將符箓投河堤潰決處以止水患,或書符召將以解除旱災等。
至于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箓,或書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將請神,令 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煉度亡魂。
整個壇場內(nèi)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箓。
符箓術的思想基礎是鬼神信仰,稱其有召神劾鬼、鎮(zhèn)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 而用以治病偶爾稱有“小驗”者,也并非其驅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別有原因。
據(jù)推 測,某些病本輕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飲符水后,造成一種鬼已驅去、病已脫身的心 理態(tài)勢。
這類似于醫(yī)學上的心理療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發(fā)的積極 心理狀態(tài),促使人體調(diào)動防御機制克服了疾病。
另一種可能是氣功的作用。
如某些書符道士有很好的內(nèi)煉工夫,書符時運氣于符上,以之治病,而產(chǎn)生一定療效。
現(xiàn)代氣功已經(jīng)證明能治某些疾病,這種以符載氣治病的方法,或許對某些病人有效。
道書所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正是指此。
正常睡覺依然上課犯困,何解
要猜一種生理反應,是每個人經(jīng)歷過的,非睡莫屬。
為什么會打瞌睡除了一般所能想到,空氣不流通、屋內(nèi)缺氧、生活作息晚,長期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身體正發(fā)出警示訊號。
尤其明明睡眠時間足夠,隔天仍然不敵瞌睡蟲叨擾,昏沈欲睡。
最出名的瞌睡族,可遠溯千年前,因為經(jīng)常上課打瞌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
替宰予伸冤「中醫(yī)學認為,經(jīng)常打瞌睡表示脾胃功能不好,」致力於傳統(tǒng)醫(yī)學30多年,曾受聘到北京、湖南中醫(yī)學院客座教授吳長新笑說,宰予不懶,只是脾功能差些,該替宰予平反了。
中醫(yī)古書早有記載,脾胃之虛,怠惰嗜臥。
夏天嗜睡,因為暑熱耗傷元氣,有損精神;冬天如果經(jīng)常嗜睡,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或脾虛濕熱,」長庚醫(yī)院中醫(yī)師郭宗禎說。
經(jīng)常思慮多,好動腦或飲食控制失當?shù)娜耍鶄?,影養(yǎng)脾運化能力。
當脾胃功能欠佳時,容易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的結果是,腦部供氧不足,易昏沈嗜睡。
脾和胃像孿生兄弟,功能相輔相成。
脾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負責運送營養(yǎng),「中醫(yī)的脾,其實就是西醫(yī)說的胰臟,」郭宗禎醫(yī)師解釋,至於胃,負責吸收食物。
從中醫(yī)觀點,脾胃另個重要功能是代謝濕氣,當脾胃功能差,體質(zhì)又偏濕熱時,往往無法有效化解濕氣,會出現(xiàn)身體沈重、精神不振、想睡覺或胸悶的癥狀。
濕氣的特質(zhì)是黏滯、沈重,不容易去除。
郭宗禎建議,可以從外在和內(nèi)在減少濕氣侵擾,譬如住家環(huán)境要避免濕氣過重,少淋雨,偏濕冷的食物,好比冰水,盡量少吃。
當心過度嗜睡的潛在危險根據(jù)林口長庚睡眠醫(y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醫(yī)師估計,目前國內(nèi)約有4~5%的人有嗜睡困擾,除了上課或工作無法專注,記憶力減退之外,甚至有安全上的隱憂,好比邊開車邊打瞌睡,險象環(huán)生。
經(jīng)常在白天嗜睡,原因除了中醫(yī)說的脾胃功能失調(diào)、睡眠不足或有憂郁癥之外,也可能是睡眠發(fā)生障礙,需要盡一步診斷。
陳濘宏表示,曾有個40多歲的中小企業(yè)老板,開車開到一半「不知不覺」睡著,連續(xù)發(fā)生三次車禍,原以為只是睡眠不足打瞌睡,到睡眠中心診斷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毛病。
這種癥狀起因於呼吸道出了問題,呼吸受阻,一夜醒來好幾次,睡醒后反而疲憊不堪,白天容易昏沉想睡覺,甚而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相當危險。
睡眠專家建議,調(diào)整作息飲食或多運動可以改善打瞌睡。
運動能強化心腎,帶動氣血循環(huán),有利肺部做氣體交換,肺強,脾也跟著強,即使體內(nèi)有濕阻礙,也能一一化解去濕。
當打瞌睡頻率過高,就得找醫(yī)生診斷。
我們提供幾招,幫你趕走瞌睡蟲,并附上一份評估量表,檢測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問診的程度了。
第1招:吃出好精神如果下午要開會,為了避免打瞌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影響消化。
少吃油炸食物,吃得清爽有助血液清澈,避免氣血沈滯。
在選擇食物的順序上,午餐吃米或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建議先吃肉類或蛋等蛋白質(zhì)食物,免得血清促進素增加,導致昏沈欲睡、影響反應力。
經(jīng)常習慣打瞌睡,體質(zhì)又偏濕熱的人,郭宗禎建議不妨食療,不過最好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體質(zhì)。
你屬於哪種體質(zhì)
A. 脾胃氣虛型: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jīng)常愛困。
食用香砂六君子湯:能健脾益氣、提神。
(配方:人參1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9克、木香6克、砂仁9克)B. 體質(zhì)濕熱型:精神不濟、嗜睡、頭昏沈重、口苦、煩躁易怒、胸悶、喉嚨乾食用龍膽瀉肝湯:能清肝利膽,去痰醒腦。
(配方:龍膽草9克、梔子、黃芩、柴胡各6克、生地、車前子各9克、澤瀉6克、木通甘草各3克、當歸6克)提醒:為了避免自我判斷失誤,使用前建議徵詢專業(yè)中醫(yī)師意見。
第2招:通風好 光線足夠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是避免哈欠連連的基本條件。
郭宗禎醫(yī)師舉中國大陸曾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測量學生上課環(huán)境的二氧化碳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教室內(nèi)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一般場所高出3倍,「不當?shù)耐L設備,使得空氣交換不良,腦部含氧量降低,當然昏昏欲睡,」郭宗禎說。
除了通風好,充足的光線也很重要。
當眼睛受到光線照射的刺激,會壓抑褪黑激素的分泌,「當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少,容易保持清醒,相反,如果分泌增加,就會想睡覺,」長庚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解釋所謂的「光治療法」。
將這種光治療原理運用到工作環(huán)境,如果上班或開會時昏昏欲睡,不妨讓光線更亮,有助於提振精神。
第3招:衣服不要穿太多冬天冷,為了保暖通常會加穿衣服,可是如果穿太多,反而容易昏沉欲睡。
梅門一氣流行養(yǎng)生學苑太極氣功資深教練饒懷英強調(diào),即使冷冬,衣服也不要穿太多,避免在電暖爐前烤火,因為「熱氣會刺激體內(nèi)更悶燥,將寒氣逼入五臟六腑。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寒氣逼心,容易發(fā)生心悸或呼吸梗塞;當寒氣走到肝,易顯疲倦;走到脾,會消化不良;寒氣入肺,呼吸道系統(tǒng)易出問題,氣喘機率高;走到腎,有腎虛現(xiàn)象,精神狀況較差。
保暖,適當就好。
如果經(jīng)常待在門窗緊閉的室內(nèi),為了避免成為瞌睡族,除了調(diào)整室溫不太熱或過冷,也不要穿太多衣服。
第4招:手部按摩主持重要會議或參加重要場合時,忍不住打哈欠或打瞌睡都是失禮的表現(xiàn),適時按摩手部穴位,有助於恢復元氣,提振精神。
這里介紹兩個手部穴位按摩,快速趕跑瞌睡蟲,避免當眾糗態(tài)百出。
A.按摩腦部反射區(qū)功效:減輕疲勞引起的頭痛不舒服,有助於醒腦提神。
做法:1. 右手大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左手大拇指指甲兩側的凹陷處,以垂直方式輕輕揉捏此穴位,主要按摩點在食指。
2. 慢慢出力揉捏,不要用蠻力,按完左手,再按右手。
B.按摩脾的反射區(qū)功效:增強脾胃功能,避免昏沈欲睡。
做法:1. 右手大拇指按壓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像雞腿肉的這塊區(qū)域,稱做「大魚際」,也是脾的反射區(qū)。
先按左手再按右手。
2. 按摩方法很簡單,拇指按下去后,輕揉每個地方,感覺痛的地方可多揉。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疼痛的原因,是反射區(qū)的經(jīng)脈有淤結,古書說「百病皆起於淤」,多按壓痛點能使淤結處沖散,促進身體代謝循環(huán)。
手部按摩簡單易學,人人能做,很適合平時保健,不過,仍有幾個原則要注意:▓不能愈按愈痛。
不論自己按或別人幫忙按摩,都不能過度用力,以免因疼痛導致全身緊繃,長久下來反而氣血不通暢,甚至局部部位僵硬,造成肌肉纖維化。
▓按完不用冷水洗手。
可以每天按摩,隨時隨地按,但按完不要用冷水洗手,以免因毛細孔張大,讓寒氣有機可趁。
▓按摩過程可以適量喝點常溫水,幫助氣血活化。
▓服藥期間也可以按。
不論中藥或西藥,手部按摩不會有負面影響,切忌不要猛然停藥。
(資料參考:中華民國手足健康會創(chuàng)會人吳長新)第5招:提神醒腦養(yǎng)生功A.左右高甩法功效:精神不佳時練左右高甩,能在短時間內(nèi)甩走瞌睡蟲,讓心情輕松愉快。
步驟:1. 兩腳平行與肩同寬,站穩(wěn)地面。
2. 吸氣,往左轉腰,兩手同步甩高。
3. 吐氣,兩手下甩,往右轉腰,兩手甩高吸氣。
4. 如此左右交替來回甩,每次甩10分鐘。
枕首法功效:能提神醒腦,提振精神。
步驟:1. 吸氣,兩手於兩側往上提,交叉枕在腦后。
2. 吐氣,順勢弓身低頭。
3. 吸氣,慢慢起身,吐氣。
4. 兩手慢慢放下,身形回正,全身放松。
可連續(xù)練10分鐘。
參考資料:
找一篇作文2000字
蔚藍 當有一天我對自己說,有夢就有希望,那我成功了。
平凡二字,來之容易,可是回首凝望,不覺,岑寂的天空,多了不只是蔚藍。
鳥飛了,風緊緊的跟著,來到南方,都說春天美麗,可是魅力何在呢,擷取一片希望,我在人生路上。
杜絕著腳下的黯然,我想著或許我該飛行,而不是行走,真正的人生意義又何在,一次次跌倒,我更愿意用汗水換來一路芳香…… 尋找清晨的足跡,隨著陽光的投影 我的夢想,我的溫暖…… 繼而,望著天際,可望不可即的心總是隱隱約約在跳動、幻想,那遠方……該有的,不該出現(xiàn)的,又是怎么…… 我要飛翔,我要飛翔,一邊歌唱,一邊流浪,我來到了往日的足痕,隨著往日的夕陽,我舞動僅屬于我的雙手,指著遠方,像春藤一樣的朝著的是夢想,望著的是欣慰,感覺的是溫暖,記下的是淚水,最后屬于我的唯一不是那笑容,因為還有陽光,我僅僅能夠做到的只是把心依然,把夢飛翔 飛翔,多么想,我也想隨著風飄向希望,飄向的不是蕭瑟,是久違的從前心中票不去的的遠方 我不想知道天際那邊該有的是什么,不,應該說,我不能把現(xiàn)實拉近我的心,因為那是一片凈土,一片唯有能與我飄搖的,又怎是不該有的,那是燦爛,不是璀璨,燦爛的年華,我要的是岑寂的夜,暗淡的光,不需要璀璨,要的是我的光在閃亮,閃亮的不是淚水,是希望…… 希望,是的我有希望,我把它們藏了起來,像空氣一樣與我的人生陪伴,想陽光一樣沐浴著我告訴我方向,這是我唯一能表達的,生命,一朵永遠開不盡的花,雖然有時化成落紅,但是不知不覺中又像流星一樣的神秘的出現(xiàn),給你一點點的歡喜,一點點意外,一點點那心中的漣漪,不可退卻,不可撫平…… 我呢,一個歷史的小波瀾,或許還算不上什么,不值得牽連上歷史,就算再大的苦難,比起從前,比起未來,我的我的,這一切發(fā)生的我只能說我的。
突然感覺眼睛紅了,自己的生命不就是這樣嗎,心若陽光,何必悲傷
打開窗,眼睛不覺得落向了那一點點蔚藍,前面是海,在前面是天,天與海的交際總是顯得那么和諧,融合成一體,分不清誰執(zhí)著著,誰等待著…… 而我呢,能夠執(zhí)著嗎,能夠再繼續(xù)用前進的腳步給自己留下佐證,留下寬慰還是只能用眼神去期盼,去凝望。
,想想未來的路,感覺自己有點不敢再往上爬,怕高了,摔的只會更痛,于是那悲泣一滴滴的從眼眶中流瀉,卸下了沉睡在心中好久的哀傷,睡醒了,帶來的不是襲人的恐懼,是久違的輕松,感覺從所未有的釋然…… 淚水朦朧了眼睛,但是在那一刻,我是第一次看清這個世界,那清晰的一刻,我懂了,生,不過為了夢想,死,不過該完結的暗淡,我不該把從前的給刻意的記下或者忘卻,那是歷史,是我的歷史,存在著,真正的存在著
未來,是黑暗過后的黎明,美麗的天穹會在那一刻給我蔚藍,我不該認為那只是悠長的小巷
就算自己努力了,卻把前進當做了責任與挑戰(zhàn),其實那只是夢想,一種追求了好久的夢想,夢里的精神力量給我遠去的希望,心,總在某一刻得到了該有的釋放,一直追求著,但是開心著,那蔚藍,那平凡…… 是這,是這經(jīng)歷,告訴我,如若心中是一片藍天,灰暗的人生也回因此而閃亮,不能相信那苦澀的淚水,因為沒有什么會因你的痛而停下該有步伐 春去,秋來,鳥兒也要遷徙,但是我還是堅定不移,因為有夢不覺人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