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性美的詩句
1. 深摯的親情 其一:《游子吟》 (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一首樂府詩,前二句共有兩個意象:“線”、“衣”;三、四句寫兩種狀態(tài):母親動作:“密密縫”, 母親心理:“意恐”“遲遲歸”;五、六句:用了兩個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暉”(母親恩情),以孝心之渺小與母愛博大形成對比、襯托。
這首詩寫出母愛的溫暖、博大,表達了游子的感恩之心。
曉諭世間兒女,切莫辜負慈母一片深情。
這是一篇充滿淳真感情的詩作。
其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能強烈感受到它的藝術力量。
佳節(jié)思親是人之常情,而這首詩的獨到之處,不是一般化遙想兄弟重陽登高而自己獨處異鄉(xiāng),雖然也能表現(xiàn)佳節(jié)思親之情,但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而詩人遙想的卻是: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nèi)),好像遺憾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們感到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思親之情、兄弟之情躍然紙上。
2. 真摯的友情 其一: 《贈汪倫》(唐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李白臨行的一首留別詩。
這首小詩前半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
臨行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前來送“忽聞”似出乎意外,也顯出人緣很好。
詩的后半是抒情,潭水深千尺,水深情深自然聯(lián)系起來,那么友人的情誼更有多深呢。
“不及汪倫送我情”妙就妙在“不及”,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人們抒寫友人別情的常用語。
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寫的一首送別詩。
古代許多送別詩,大都表現(xiàn)了“黯然銷魂”的情感,然而本詩雖表現(xiàn)依依惜別,但并不作悲酸傷感之語。
作者在臨別勸慰友人,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雖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如比鄰一樣近嗎。
不要因為離別就為兒女之情流淚傷心。
摯友情深,自然流露。
而詩人在激昂豪邁中唱出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旋律,化惜別為勉勵,改無奈作有為,意氣高遠,不愧為千古名句。
3. 純真的愛情愛情的純真程度可以說是衡量人性的尺度。
也因此,愛情才成了文學和詩歌永恒的主題之一。
幾乎沒有一個詩人不曾歌唱過愛情,因為愛情與人類共存,與詩歌共存,與詩人共存,與人性之美共存。
其一:《夜雨寄北 》 (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異鄉(xiāng)巴蜀,寫給在長安妻子的抒情七言絕句,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愛。
詩的首句寫思念,二句寫寂寞(秋風秋雨愁煞人),是現(xiàn)實之情景;;第三句寫剪燭花(表明時間長),第四句寫夜話(離別的情懷),是想象之情景。
由李商隱這首詩,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杜甫的一首愛情詩: 其二: 《月夜 》 (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中“閨中只獨看”,與李商隱詩中寫法有何相同之處:“獨看”從對方落筆,其實包含作者在內(nèi);“君問歸期”也是從對方落筆,其實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思念。
追溯到古代詩歌的源頭,表達男女愛情的詩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衛(wèi)風·采葛》),描寫在戀愛中,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期盼相見,心意迫切,內(nèi)心充滿等待的痛苦。
又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召南·關雎》),形容青年男女戀情,這首情歌中描寫了一位男子對一位女子愛慕之情,后人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青年男女對愛情熱切地追求。
4. 愛國的情懷以上我們賞析的幾首詩,寫親情、寫友情,寫愛情,這些情感的升華,那就是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從古詩詞中進一步探討: 其一: 《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宋朝愛國詩人陸游的一首七絕,抒發(fā)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85歲時,陸游撒手人寰,臨終仍念念不忘他深愛的國家,留下這千古絕唱。
他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這只是其中之一。
愛國的思想品質(zhì)可表現(xiàn)在痛恨外侵、渴望統(tǒng)一、憂國憂民、報國之志等許多方面。
我們所熟悉的岳飛的一首愛國詞篇,從中可以更明顯看到這位抗金將領殺敵報國的豪邁情懷: 其二: 《滿江紅 寫懷》(宋·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詩詞名篇,詞中表現(xiàn)了抗金救國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5.生活的情趣 對古詩詞中的人性美,我們以上探討了深摯溫暖的母愛、真摯深厚的友情、熾熱的男女愛情、偉大的愛國情懷;古詩詞中熱愛生活的詩篇,其中同樣閃爍著人性美的光輝: 其一: 《 清平樂 村居》(宋 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宋朝詞人辛棄疾在上饒閑居時所作的一首詞。
全詞清新恬淡,充滿生活情趣。
這首詞描繪了兩幅畫圖:鄉(xiāng)村風景畫:鄉(xiāng)村茅舍,屋檐低小,溪水流淌。
溪邊綠草青青,醉里歡容,柔和鄉(xiāng)音,農(nóng)家老夫婦,親切樸實;勞動風俗畫:遠處大兒在鋤豆,近處次兒正在編織雞籠,不遠不近處,頑皮的小兒臥剝蓮蓬。
如果說上片末尾一個問句表明似曾相識,意趣平添;那么下片小兒無賴足見其天真活潑,逗人喜愛。
小小畫幅,一條清溪,從青草溪邊的茅屋,大兒鋤豆的溪東,到小兒臥剝蓮蓬的溪頭,意脈連綿,情思不斷。
這是一條并不出奇的清淺小溪,但歡快地載著我們領略了鄉(xiāng)村美好風光。
讓我們再來看一首大詩人李白寫廬山風光的詩篇: 其二:《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首句寫廬山香爐峰,處在紫色霧靄之中;次句寫遠看瀑布,有如長河豎掛一般,(寫出了廬山優(yōu)美幽深和雄威壯觀);第三、第四句以瀑布為中心,表現(xiàn)它的動態(tài)美,構思巧妙。
前句的“掛前川”與后句的“飛流直下”,一靜一動,寫其壯觀,豪爽明快;結句的“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謂奇想天外的神來之筆
以上兩首詩,前者寫恬淡閑適的鄉(xiāng)村生活,是對生活的熱愛;后者寫山川美景,同樣表達的是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應該看到,那些表面看來純粹是寫景的詩,其實并不是文字的風景畫,它們展示的是詩人的胸懷,蘊藏著詩人的情趣,飽含著深刻的哲理,體現(xiàn)著詩人的美感和愛心。
美的風景詩都是詩人的人性美在大自然中的折射。
描寫人性美的作文
一天又一天,日月如期地更迭,鮮花在秋日中逝去,化為無形的氣息,散漫在風里……正如愛,溫暖了人間千百年,卻從來無聲無息,只是寧靜地躲在風里,蕩在心底。
你看見了嗎
那一個個單薄的身軀在寒風中顫抖,人生之風無情地將他們擁在懷里,可他們從未抗拒,只是默默地承受了一切。
因為愛的霞光已經(jīng)照亮了他們的漫漫前途。
有一則簡單的小故事,閱讀了無數(shù)次,卻仍然值得細細品味。
如一把散漫風中的麥穗,伴隨著悠長的目光……故事說的是一位無兒無女的孤獨老人,他體弱多病,決定搬到養(yǎng)老院。
老人宣布將他的漂亮住宅出售,購買者蜂擁而至。
住宅低價八萬英鎊,卻被人炒到了十萬英鎊,價格還在不斷飆升。
老人卻滿目憂愁,若不是身體情況不允許,他絕對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
后來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眼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好想買這棟住宅,可我只有一萬英鎊。
不過,如果你將住宅賣給我,我會保證讓你依舊生活在這里。
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天天都快快樂樂的。
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你
”最后老人一萬英鎊的價格將住宅賣給了他。
“全是愛,全世界以愛去逃避痛楚。
”小時候常常疑惑,為什么故事中的老人愿意將住宅以低價售出。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開始明白:老人已得到了世上的最高報酬。
這種報酬的名字就叫做“愛”。
它就是一種以無聲形式穿透心靈的天籟,它就是在寒風中顫抖的溫暖。
“全是愛,那里也聽得到愛的呼喚。
”或許可以這樣說,大千世界的嚴寒無處不在,時刻吞噬著一顆顆真善美的心靈,唯有愛,可以將它們喚醒。
因為愛,就是黑暗中長放的光明,因為愛,就是高于一切的賜予。
這是一種聲音,無時無刻不在人類的心中響起,每一條生命從降臨人世的那刻起,都在為這種聲音佇立傾聽,同時也會在另一條生命的心間細語。
這就是愛,無處不在,以自身為紐帶,使條條生命互相牽絆。
我們一生會離不開很多東西。
我們離不開水源,人體離不開血液,在這個紛繁的世界,有種人還會說:“我們離不開金錢。
” 而我想說的是:“生命離不開愛。
”離開了金錢,我們會擁有坎坷的生活;離開了水源,我們會無法生活。
離開了愛呢
每一天都在陽光中呼吸,每一瞬間都因愛而充盈。
或許在眾叛親離之前,人類很少會感受到無愛的溫度,可其實那種感覺就叫做寒冷。
當這個世界宣布愛的離開時,陽光便無法到達每個心靈,世間萬物都會帶著冰冷的觸感。
人生之風必然會將生靈席卷。
“讓心窩熾熱未來,人生中總有愛,以雙手驅走黑暗,有愿望有星光。
”在這個世界里,黑暗永遠與黎明相伴,溫暖永遠都因嚴寒而存在。
因此當人生的嚴寒向你襲來,你不必感到慌亂,因為愛的聲音會永遠在胸中彌漫。
秋日的原野殘留芬芳,花香源于何方
寒冷的月夜徒留暖意,聲音來自哪里
(這是原創(chuàng)......字數(shù)可能多了點......哈哈..............可以刪掉一些......也是以愛為中心滴)
介紹家鄉(xiāng)風景名勝的作文提綱
1.首先用個排比寫別處怎么怎么好,然后說最愛的是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2.從空間上寫家鄉(xiāng)的特點.美麗的家鄉(xiāng)不一定要完全夸家鄉(xiāng)美麗,要知道人性美,要寫人性美.3.結尾,家鄉(xiāng)不僅僅只有美麗的風景,更有可愛的人民.
搭石課文中的自然美的句子和人性美的句子是什么
自然美:秋天,天氣變涼,家鄉(xiāng)的人們根據(jù)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人性美: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邊城怎么體現(xiàn)人性美,人情美,風景美
《邊城》中作者寫了親情、鄉(xiāng)情、愛情三種人情關系,并把這三種人情美與自然景物的美,邊城風俗的美渾然一體,以清新明麗的色調(diào)寫出邊城兒女們的人性美。
1、《邊城》在翠翠這一形象的描繪上,淡化了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與痛苦,著意表現(xiàn)一種理想化的古樸、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邊城》中大量的環(huán)境景物描寫主要是為了反襯翠翠愛情初萌時內(nèi)心的躁動、寂寞和凄涼. 3、作品中爺爺給翠翠講她母親凄美的愛情故事,帶給翠翠的是內(nèi)心的沉重、壓抑以及對愛情的恐懼. 4、《邊城》一方面在有意識地歌頌邊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覺地流露出對這種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壞的憂慮. 5、《邊城》在創(chuàng)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詩歌和游記散文的藝術要素,加上筆調(diào)舒緩,語言古樸,遂形成了一種抒情、優(yōu)美、古雅、憂郁的藝術風格.望采納~
“ 人性”之美 作文敘述文
1.首先用個排比寫別處怎么怎么好,然后說最愛的是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
2.從空間上寫家鄉(xiāng)的特點。
美麗的家鄉(xiāng)不一定要完全夸家鄉(xiāng)美麗,要知道人性美,要寫人性美。
3.結尾,家鄉(xiāng)不僅僅只有美麗的風景,更有可愛的人民。
故鄉(xiāng)人物描寫
楊二嫂的形象 從相貌、語態(tài)到品格,楊二嫂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年她年輕貌美,充當招徠生意的“活廣告”,是個被侮辱 被損害的人物,終日坐眷,安分守己,生活有著落,手腳 當然也干凈。
現(xiàn)在呢
她是個凹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 老女人,活像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形象變老了 ,丑了,對人也尖酸刻薄,對“我”是虛偽的吹捧,尖刻的 嘲諷,對閏土,她惡語中傷。
在要家具問題上,先是直言 索取,索要不成便挖苦諷刺,人家不給,便順手牽羊,且 反誣別人。
閏土進門默默無聲,她卻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怪聲尖利,令人心驚。
--從以上簡析中,可知她是一個尖刻,自私,貪財, 勢利,潑辣,放肆的小市民形象,是一種“辛苦恣睢地生活” 著的人物。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在軍閥勢力和封建勢力的統(tǒng)治下, 故鄉(xiāng)日趨破產(chǎn),城鎮(zhèn)市民日益貧困,從一個側面反映 了當時農(nóng)村的凋敝破敗,啟示人們,也不能像她那樣 辛苦恣睢地生活,而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少年閏土特點: 天真 純樸 健壯 可愛 動作干脆利落 說話脫口而出 ,樸 質(zhì)、生動 活潑剛健 有智有勇 熱情 純真 對“我”友好,熱情,與“我”親密無間,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中年閏土特點: 受盡生活折磨 衰弱 貧窮 說話吞吞吐吐 斷斷續(xù)續(xù) 態(tài)度謙恭 又含糊 顯得遲鈍 麻木 痛苦難言 他受封建禮教束縛,等級觀念很深,我們之間有無形的可悲的厚障壁、高墻阻隔著。
他善良,忠厚,勤勞,樸實,有著傳統(tǒng)中國農(nóng)民的一切優(yōu)點。
但悲哀痛苦,麻木遲鈍,像個“木偶人”。
這是一個被舊制度壓得直不起腰的“苦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下苦苦掙扎的老一代農(nóng)民的藝術典型。
典型性格是:逆來順受愚昧麻木,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覺悟,有嚴重的等級觀念和迷信思想,對生活絕望,寄希望于神靈。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使他痛苦得 像一個木偶人.其中“官”是主要原因。
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聯(lián)合 壓迫是閏土經(jīng)濟上貧困、精神上麻木的真正原因,而封 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是“官”套在人民群眾精神上的沉 重枷鎖。
閏土的巨大變化,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榨造成人民沉重的苦難.啟發(fā)人們不能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地生活,要走新的 希望之路。
把綱要給你,語言組織還是靠自己,抄來的總不太像~ 呵呵^O^回答者: 風琉朙櫟 - 秀才 二級 6-7 19:42查看用戶評論(1)>> 評價已經(jīng)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50% (0) 不好50% (0) 相關內(nèi)容? 《故鄉(xiāng)》中魯迅對楊二嫂進行描寫的句子中,體現(xiàn)了楊... ? 魯迅《故鄉(xiāng)》里的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 ? 在魯迅的故鄉(xiāng)那一課 對楊二嫂的描寫最精彩的是哪處
... ? 魯迅的<故鄉(xiāng)>中簡析潤土和楊二嫂形象? ? 六一公公,楊二嫂,孔乙已三位人物形象分別出自魯迅先... 查看同主題問題:魯迅 《故鄉(xiāng)》 人物 二嫂 感謝 其他回答 共 2 條自己看吧,遠創(chuàng)不了 回答者: lixuliang101 - 江湖豪俠 十一級 5-31 13:181.豆腐西施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
她為什么可憐呢
因為她是一個人。
一個人是需要物質(zhì)生活的保證的。
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zhì)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
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zhì)利益的手段。
物質(zhì)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
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zhì)實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zhì)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
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zhì)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jīng)沒有感受的能力。
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
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chǎn)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
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
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lián)中存在和發(fā)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lián)系,需要道德的修養(yǎng),需要精神品質(zhì)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tài)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jīng)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
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xiàn),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
她是屬于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
但在正常人眼里,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
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
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
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
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
在她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據(jù)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
她一出場,發(fā)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
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中形成的。
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
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
尊重她。
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
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
”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
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
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里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xiàn)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
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2.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xiàn)力的少年。
“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
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xiàn)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
我們?nèi)绽锏胶_厯熵悮と?,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
走到了。
看見猹了,你便刺。
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在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
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于表現(xiàn)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
他的語言多么生動,多么流暢,多么富有感染力啊
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
但這個富于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xiàn)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
“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
”為什么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xiàn)在卻形容不出了呢
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xiàn)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維系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法關系,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關系之上的。
帝王與臣民,大官與小官,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
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等級的關系。
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力,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順,是聽話。
閏土之所以說小的時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懂得了的禮法關系,“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
“我”尊,閏土卑,他那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賤地位,在“我”面前毫無顧忌地說了那么多的話,都是極不應該的。
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中國人都要遵守這樣一套禮法關系。
不遵守這套禮法關系,就被中國社會視為一個不守“規(guī)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懲罰。
閏土就是在這樣一套禮法關系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講“道德”的人。
但一旦把這種禮法關系當成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準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與人的心靈就融合不在一起了。
這就是在“我”和閏土之間發(fā)生的精神悲劇。
“我”懷念著閏土,閏土也懷念著“我”,他們在童心無忌的狀態(tài)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關系。
這種關系在兩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回憶。
“我”想到故鄉(xiāng),首先想到的是閏土,閏土實際上也一直念著“我”。
“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次面。
”只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們就能夠想到,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一般的客氣話。
兩個人重新見面時,“我”“很興奮”,閏土也很興奮:“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說明他心里顫抖著多少真摯的感情呵
但封建的禮法關系卻把所有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內(nèi)心里。
形容不出來了,表現(xiàn)不出來了。
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 在這里,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fā)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
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
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經(jīng)無法訴說,無法表現(xiàn),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
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nèi)心里。
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
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
《故鄉(xiāng)》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
人在自然的發(fā)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
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
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zhì)的痛苦。
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么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呵
是多么勇敢呵
但封建的禮法關系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
只有意識到閏土已經(jīng)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他已經(jīng)沒有反抗現(xiàn)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
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zhàn)勝的。
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
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
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xiàn)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木偶人。
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
他的精神已經(jīng)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
成年閏土體現(xiàn)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征。
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guī)矩的人。
但傳統(tǒng)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
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