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哪些
普陀山,坐落在杭以東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是漂浮在上的寶地. 普陀山,太陽最早升地方,朝陽涌日,映紅海面,浪濤洶涌,紅波彤彤. 普陀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觀音顯靈,送兒送女,佛光四射,普渡眾生. 普陀山,海天佛國,南海圣景,蓬萊仙閣,海島靈山. 普陀山,雄峙東海,“海山第一”,以山兼海之遜景仙地. 普陀山,觀世音之圣地,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五臺、峨嵋、九華齊名,獨具佛國風(fēng)采的魅力.觀音道場曾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號稱“五百叢林,三千僧眾”,供奉有三十余座禪院借眾生朝圣、觀光.“南海觀音”、“九龍殿”、“楊枝觀音碑”,稱為佛國鎮(zhèn)山三寶. 普陀山,遜色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見. 普陀山,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為觀音誕辰、得道、出家之日.三大香會期間,普陀山全島燭火輝煌,香煙繚繞,誦經(jīng)禮佛,香客人摩接蹱,持香朝拜,默誦圣號,普植善根,屢現(xiàn)瑞煙,通宵達旦,盛況嘆為觀止.觀音大師結(jié)緣四海,大慈大悲的精神與信仰,廣泛傳揚,影響深入,每逢佛事,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頻顯.普陀山,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眾生心中藏佛心,改換人間昄馬列,共建天堂,享受幸福人生.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群島羅列,峰巒滴翠,氣候宜人,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huán)繞,魚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抱著大批古剎、精舍、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濃郁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樹名木等壯麗獨特的海山風(fēng)光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普陀島上升明月,幽幻綿隱,日出太陽紅,海島疊加,綿綿映襯,風(fēng)光旖旎,山石林杰,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滿佛國神秘色彩. 普陀山勝景集寺廟、大海、金沙、奇石于一體.登山攬勝,眺望碧海,極目千里,一望無邊,海天茫茫,海島飄浮著,前方點點白帆,行駛飄移,海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海天一色,海闊天空,山海之勝,風(fēng)光膠旋,洞幽巖奇,古剎琳宮.島上樹木翠綠,鳥語花香,林幽壑美,郁郁蔥蔥.白天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顆粒閃光,沙灘寬坦軟美,旅泳健兒步沙拍浪,暢游在大海的大風(fēng)大浪中,其樂無窮.每臨夜境,海上升明月,千里亮堂堂,嬋娟緩移,清風(fēng)習(xí)習(xí),濤聲頻響,清穆夜色,詩音盅然.每到夏秋之際,海面上萬頃波濤掀起巨瀾,驚心動魄,吼聲震天響.夜景奇觀,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下閃閃發(fā)光,映隱海面,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稱之為“?;稹?信徒們則叫“神火”. 普陀山還有千姿百態(tài)的石景,琳瑯滿目的洞景,以及美麗如畫的海景. 普陀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重要通道和泊地,早已聞名于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fēng)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古往今來,傳承文明,吸引眾生,使眾多文人雅士,眾生信徒前來隱居、修煉、觀光、游覽,一飽圣景. 歲月沉浮,煙波浩淼,普陀山歷史上雖多次興廢,普陀山仍然是“佛燈朗耀,祖道恒傳”. 普陀山,千年佛國,祈禱人世間充滿著和平、幸福、康寧、昌盛、繁榮、萬事順意、吉祥如意,普陀山將良好祝愿奉獻給廣大普渡人生的浪漫眾生大眾.原人世間美如天堂,南無阿彌陀佛.
普陀山寺廟作文50字
游普陀山沈小二(1)班 黃嘉舟五月一日,我和弟弟在瘋玩了一天后,計劃著第二天去普陀山。
一大早,我們就出發(fā)了。
船靠岸了,我們一上岸,就看見碼頭的房子上掛著黃、黑顏色的布條,我和弟弟問:“為什么要掛黃、黑顏色的布條呢
”媽媽說:“因為這兩種顏色布條有佛教的意義。
”我們乘車到佛頂山上,買了香,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拜佛。
我們認真虔誠地求菩薩保佑。
之后,我們來到了千步沙。
一進去,就讓我們大吃一驚,“全是鴿子”。
我們每個人拿出一元錢買了鴿子的食物——玉米,準備去喂鴿子。
一開始很害怕,一大群的鴿子向我們靠近。
我拿出一大把食物撒向它們,朝它們?nèi)尤?,它們爭先恐后地沖上來。
我只拿了一把就有成千上萬只鴿子來吃,真是太多了
突然,只聽“呼啦啦”一聲,所有的鴿子仿佛聽到了命令,全都飛起來,這場面好壯觀,“哇——”。
正當我們抬著頭尋找鴿子的時候,它們又飛回來了,接著吃我們喂給的食物。
喂完鴿子,我們來到沙灘上玩,沖浪,玩沙子,在沙子上寫字畫畫,然后到飯店里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餐,又到南海觀音觀看巨大的觀音像。
今天,我們的收獲真多,買了小一休練武玩具,還買了徐晃開山斧……今天玩得可真開心
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
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
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yīng)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后經(jīng)歷代興建,寺院林立。
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xiàn) 。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xué)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fēng)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
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
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jié)合的西天景區(qū)。
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fēng)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jīng)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chuàng)以來,觀光攬勝者絡(luò)繹不絕。
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歷。
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nèi)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jīng),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lǐng)導(dǎo)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dǎo)工作。
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jīng)數(shù)十年艱辛的建設(shè)、開發(fā)和保護,普陀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日趨規(guī)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區(qū)社會穩(wěn)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wèi)生山”、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全國旅游消費者權(quán)益示范單位、全國文明風(fēng)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huán)境質(zhì)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范區(qū)榮譽等。
優(yōu)越的人文環(huán)境、一流的旅游服務(wù)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萬人次。
每年三大香會節(jié)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jié)、“普陀山之春”旅游節(jié)期間,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jīng)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fēng)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fēng)景旅游區(qū)。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fēng)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fēng)景點數(shù)又以百計,可謂風(fēng)光無限。
如其他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xué)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春曉、茶山夙霧。
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 蓮洋午、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
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十二景: 短姑圣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云濤、梅岑仙井 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鐘、蓮池夜月。
編輯本段蓮洋午渡 蓮洋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勺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沈水道。
洋以日本人欲迎觀音像回國,海牛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
清康熙《定??h志》轉(zhuǎn)引《普陀志》云:“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 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之航路。
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蓮花隨風(fēng)起伏,令人心曠神怡,聯(lián)想翩翩。
如遇到大風(fēng)天,這里則是波翻盈尺,驚濤駭浪,另一番極為壯觀的景色。
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fēng)浪大,無風(fēng)海上起蓮花。
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 編輯本段短姑圣跡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00米處,便是短姑道頭。
灘上有“闊十余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cè)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巖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跡”等字樣, 出沒于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
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
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相傳有姑嫂倆發(fā)愿禮佛,幾年后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
其嫂短其無福朝圣,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
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饑不得食,甚為納悶。
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
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娘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lián)裰黄?,心里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會了。
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
道頭旁自相零附出沒于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上送食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圣跡”。
編輯本段梅灣春曉 海灣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
據(jù)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yǎng)梅。
怡性。
每當早春季節(jié),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
每當天陽無風(fēng)時日,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fā),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
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騰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
編輯本段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說的是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
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于一石之上。
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nèi)缒茉诖藭r登上石頂,環(huán)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編輯本段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
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蓮花,即稱“蓮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xiàn)一切之法。
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于明代。
池上筑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
卸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古石橋橫臥水波,遠處聳立著一座占和疏朗雄偉中透出股秀靈,真如人宮仙境,美輪美奐。
蓮花地三面環(huán)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
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倒影,構(gòu)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
夏日月夜到此,或風(fēng)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fēng)徐徐,荷香襲人。
荷花,佛家稱之為蓮花,是圣潔、清凈的象征。
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以為彼土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
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煩惱所困擾,而沒有煥發(fā)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污泥之中。
蓮花則‘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漣而不妖”,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佛性”。
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
編輯本段法華靈洞 法華靈洞奇特景觀這里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shù)十處:有的有空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fù)出奇,唯此們?yōu)樽睢?/p>
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巖”、“東南大柱”等題刻。
編輯本段古洞潮聲 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
此處海岸曲折往復(fù),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
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
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
若遇大風(fēng)大,浪花飛濺,浪沫直沖“天窗”之上。
如是晴天,洞內(nèi)七彩虹霓幻現(xiàn),嘆為奇觀。
據(jù)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xiàn)身賜福。
明以后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土靈現(xiàn)。
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舍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于是定??h令纓燧在岸上建亭,并親書《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編輯本段朝陽涌日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巖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巖。
象巖上側(cè),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巖。
象巖以東臨海處,復(fù)道轉(zhuǎn)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
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
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
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涌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
”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并把“朝陽涌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
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jù)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嗚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臺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編輯本段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shè)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
此處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
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
每遇大風(fēng)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
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
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可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
如在夏日里來的游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后,赤著足行正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其咪,未經(jīng)親試者不可想象。
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
或者干脆換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米無限涼爽。
當你浮游在碧海的懷抱之中,身心也許會慢慢地與大海交融起來,這時也許你會覺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fēng)習(xí)習(xí),濤聲時發(fā),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
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昔陀山觀絕。
編輯本段光熙雪霽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
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
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
但如果你運氣好,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大低與凍云齊平。
此時此景,你會覺得心清慮凈,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住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fēng)光。
編輯本段茶山夙霧 茶山位于佛頂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綿亙。
山勢崆曠,中多溪澗。
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缊獼漫。
此時此刻,如若身處其間,如夢如幻,令人通思無限。
古代普陀山?jīng)]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
每到采摘季節(jié),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xiàn)一種“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云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云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wù)摗安枭劫盱F”也別具情韻。
編輯本段天門清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
從法雨寺經(jīng)飛沙岙,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
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
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巖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gòu)成一門,習(xí)稱梵音洞。
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shù)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
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
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回順著石階而下,然后來到觀佛閣。
據(jù)傳在這里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
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
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現(xiàn)身祛相。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于此處。
編輯本段白華庵 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康熙年間屢次擴建。
庵中大悲閣,原為僧人收藏古玩、圖書之處,名人學(xué)士常往觀賞。
1960年后作民居,現(xiàn)尚修復(fù)。
庵中有“真歇泉”古跡,宋代文學(xué)家史浩題有石碑,現(xiàn)泉廢,碑尚存居民處,為普陀山現(xiàn)存最古碑刻。
近年又在白華庵右側(cè)妙莊嚴路旁發(fā)現(xiàn)明萬歷年間修筑海塘碑刻。
竹禪(1842—1901),清末著名畫僧,與破山禪師齊名,一生嗜好書畫。
俗姓王氏,號熹公。
工書、畫,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
光緒(一八七五―一九o八)間返蜀示寂。
《海上墨林》、《韜養(yǎng)齋筆記》、《益州書畫錄》。
14歲出家于梁山報國寺,受戒于雙桂堂,一生云游大江南北,晚年為雙桂堂第十代方丈。
通詩文,善書畫,工篆刻。
其書畫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頑石,羅漢佛像見長。
其主要作品現(xiàn)存于新都寶光寺,普陀山白華庵。
人們在他墓前提聯(lián)評價:“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
”是這位“書畫名家”一生的真實寫照。
普陀山的風(fēng)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xiàn)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
普濟禪寺始建于宋,為山 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筑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禪寺始建于明, 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
慧濟禪寺建于佛頂山 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巖怪石。
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余處。
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
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 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yōu)良的 海水浴場。
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
樹木島上樹木蔥郁, 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
大樟樹沿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數(shù)畝。
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 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普陀山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佛教的民間故事。
坐船到普陀山的輪船班次 吳淞客運中心公交線路表 1、上?;疖囌荆瓍卿量瓦\中心 乘輕軌至江灣鎮(zhèn)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2、人民廣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52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3、十六鋪--吳淞客運中心 乘576路至曲陽新村換乘116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4、上海體育館--吳淞客運中心 乘旅游5號線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5、浦東第一八佰伴--吳淞客運中心 乘522路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6、五角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0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7、江灣鎮(zhèn)--吳淞客運中心 乘51路、116路直達吳淞客運中心 8、虹橋機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925路至人民廣場換乘952路至張華浜換乘51路至吳淞客運中心 9、浦東國際機場--吳淞客運中心 乘機場四線至大柏樹換乘51路到吳淞客運中心 寶楊碼頭專線:寶楊路汽車站--吳淞客運中心--上?;疖囌尽 ÷糜?號線:寶楊碼頭--吳淞客運中心--上海體育館 輪船:洛伽山 錦屏輪 普陀山輪 法雨輪 上船地點:上海吳淞客運碼頭 [從上海市區(qū)到吳淞客運碼頭] 航行時間: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07:00左右抵達普陀山 編輯本段旅游指南 最佳旅游時間 一年四季皆可暢游普陀。
普陀山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最冷為零下5℃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6.9℃。
日照充分,可見海浪煮日,碧海青天,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雖然普陀山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但是,選擇何時上島,是要非常留心的。
踏沙看海 享受海水和沙灘,當然是夏季7、8、9月最好。
每至夏秋之季,海面上萬頃波濤驚起巨瀾,驚心動魄,吼聲震天。
至夜則是另一種奇觀,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中閃閃發(fā)光,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稱之為“?;稹?,信眾們則叫“神火”。
品味紫濤盛宴 如果重點是吃最新鮮的海鮮,10月最好。
舟山歷來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三大漁港之一,舟山群島的東海漁場,在海內(nèi)外享有盛名。
千余種魚、蟹、蝦、貝、藻類使舟山享有“中國漁都”之美譽。
經(jīng)過舟山人民幾十年來對海鮮美食文化的演繹,無論是夜幕下海邊的海鮮夜排擋,還是地道漁家風(fēng)味的漁家宴,都構(gòu)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海鮮,吃在舟山”的海鮮美食佳話。
云游海天佛國 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會特意選擇三個日子上島:2月19日為觀音菩薩生日,6月19日為菩薩得道日,9月19日為菩薩涅盤日,這三個日子都是農(nóng)歷。
以二月大香會期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較多,九月則稱小香會,香客略少。
這三個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島,候船時間可能長一點,房價也可能略高。
一般游客,如果想觀覽佛事盛況,可專門選擇這幾個日子,如果怕人多擁擠,可以避開這幾個時間上普陀山。
景區(qū)門票: 2007年9月20日起普陀山門票每人160元。
元月一日二日、春節(jié)初一至初五、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十月一日至十月五日進山門票為每人200元。
每年12月,1月每人140元。
1.4米以下的兒童免進山門票。
普陀山三大寺廟兜一圈要多久
三個寺院,應(yīng)該時間上可以了。
普陀山,最需要取得是哪個“不肯去觀音”。
這是那里做早的觀音像。
是尼泊爾制的觀音像,很慈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