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擔當?shù)脑娋溆心男?/h2>
1:橫眉冷對千夫指首甘為孺子牛,2:林則徐,茍利國家生,豈因禍福避趨之:3:泥犁拔舌自(宋·釋紹曇·《偈頌一百零四首》):4、盡力擔當(宋·釋道昌·《頌古五十七首》)5、許大擔當(宋·郭居安·《聲聲慢》)6、我不擔當與阿誰(明·沈周·《次韻天臺陳勉賣癡呆四絕》)
陶淵明有哪些關于“初心”的詩句
1934年10月10,中共中央和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央、軍委機關屬部隊,共8.6萬余人,開始長征。
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余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qū)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
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wèi),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wèi),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后衛(wèi),開始搶渡信豐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
但在隨后的行軍中,由于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
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
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qū)。
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zhàn)斗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qū),于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qū)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xié)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xù)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后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
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并防止乘機進入廣西。
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qū)。
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咸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
這時,后續(xù)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
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qū)的紅軍第2師發(fā)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
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fā)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于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經(jīng)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咸水等戰(zhàn)斗,阻擊了數(shù)十倍于紅軍的優(yōu)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于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qū)。
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于湘江東岸,雖經(jīng)英勇戰(zhàn)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后遭殺害。
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
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
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zhí)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
12月1日,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于拼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雖然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國際象棋的來歷
關于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1、根據(jù)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見諸于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jù)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余,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么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疵恳粋€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shù)目的倍數(shù),直到最后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
”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fā)現(xiàn),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shù)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shù)目實際上是天文數(shù)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于印度。
這源于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fā)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
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
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2、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
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制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zhàn)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zhàn)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huán),他只能依靠戰(zhàn)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zhàn)斗過程中同心協(xié)力來保衛(wèi)王。
棋子里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
但如果善于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
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chǎn)生,并很快就傳播開了。
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jīng)過改變,形成現(xiàn)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注: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fā)明者”。
只好無奈地滿足于“社會的產(chǎn)物,智慧的結晶。
”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于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fā)明的。
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fā)展起來的。
國際象棋里“戰(zhàn)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