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九回
讀了第九回我明白了王司徒的聰明才智,也明白了呂布只不過是個反復無常,三姓家奴的小人,只為了自己的利益,劉玄德在白門樓還對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說明老背叛人。
最后在受禪臺將董卓刺死,也是為了貂蟬,說明呂布還是個好色之徒,王允著名勸呂布的話: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三國演義第九回讀后感2
《三國演義》第九回部分寫到董卓誤入王允等人設下的“禪讓”圈套,結果被呂布誘殺。讀者在為這個惡貫滿盈的`西涼軍閥“死于非命”而拍手叫好的同時,也難免發(fā)出疑問。董卓為何如此輕易地上當呢?此前向董卓出盡餿主意的謀士李儒也未能加以勸阻呢……
三國演義第九回讀后感3
《三國演義》第九回講的是呂布幫助王允一起設局除掉董卓,董卓的親屬不分老幼統(tǒng)統(tǒng)被殺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逃到了陜西,四人想請王允赦免他們,但王允不肯,四人帶領軍隊進攻長安后,殺了王允及其全家和宗族的老老少少,欲殺獻帝謀大事。
這一回主要講了:王允巧用連環(huán)計,剛剛除掉了董卓,卻又自大不可一世,導致李傕等人進犯洛陽,自己也被殺死,朝廷再次落入他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不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自鳴得意,否則距離失敗就不遠了!
三國演義第九回讀后感4
三國演義第九回主要寫了董卓被呂布殺死,大司徒王允掌握朝政,輔助漢獻帝,李傕郭汜像朝廷請求招安,王允不聽個大臣意見,強行要誅殺二人,李傕郭汜無奈之下,采用了著名謀士賈詡的計策,帶領兵馬攻取洛陽,朝廷再次陷入他手。
《三國演義》這本書帶我領略了亂世之中眾多人物的英雄氣概和風范,其中第八、九回王允的連環(huán)計更是讓我難忘。
董卓做盡壞事,孫堅死后更為猖狂。王允見董卓殺人不眨眼,害怕自己受到牽連,便使計謀殺董卓:先將貂蟬許給呂布,又將其給董卓,以此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系,最后讓呂布殺董卓。此計果然成功。但無奈董卓黨羽眾多,王允也死于刀下,呂布逃之夭夭。
書中董卓,不僅搶了皇位,更把壞事做絕:抓來的'人,被他斷手、鑿眼、斬腿的無數(shù),甚至用大鍋將人活煮!這么令人發(fā)指的事情,董卓卻像看戲一樣,不為所動,甚至還在飲酒取樂!這種人如此殘忍,王司徒殺他就對了。
書中王允,有正義之心,而且像伯樂一樣能識出“千里馬”,使出連環(huán)計。無奈他殺董卓之后卻自己棄了性命。他忠心于漢朝,這種對自己國家的忠誠我們要學習并發(fā)展下去。
書中呂布,見利忘義。他雖勇猛無敵,但卻先投董卓,后投王允,后來又投靠劉備,這是一個忠義之士所能做的嗎?
三國時期真是混亂啊,人命如草芥,相比我們今天所處的和平年代,我們真是幸福??!
三國演義每回讀后感1
國演義第四回主要講述了在對待董卓廢漢帝的事情,以及袁曹兩位當世之豪杰的不同做法。袁紹選擇了在朝堂之上與董卓進行公然對立,而曹操在眾官哭泣之時敢于自告奮勇,暗殺董賊。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這兩種做法中,我更偏向于曹操的做法。任何事情并非憑借一時之意氣和胸中豪邁便可。在董卓在朝堂之上,呂布在側,甲士在外,誠然此時不可妄動。曹操借王允的寶刀進行行刺,雖然失敗,但顯露出來的卻是他愿意為國捐軀的赤子之心和謀定而后動的智勇品質(zhì)。
因此,我們在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不僅要學習曹操忠君愛國的思想,并要對此賦予時代的意義――熱愛祖國和人民,更要學習他多思考并敢于行動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三國演義每回讀后感2
《三國演義》第九回講的是呂布幫助王允一起設局除掉董卓,董卓的親屬不分老幼統(tǒng)統(tǒng)被殺光。李、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逃到了陜西,四人想請王允赦免他們,但王允不肯,四人帶領隊伍進攻長安后,殺了王允及其全家和宗族的老老少少,欲殺獻帝謀大事。
這一回主要講了:王允巧用連環(huán)計,剛剛除掉了董卓,卻又自大不可一世,導致李等人進犯洛陽,自己也被殺死,朝廷再次落入他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不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自鳴得意。
三國演義每回讀后感3
我今天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孫伯符大戰(zhàn)嚴白虎”。
1.這一回主要講小霸王孫策怎么開創(chuàng)江東基業(yè)和收攏人才的經(jīng)過;
孫策充通過他的人格魅力,收服了太史慈。東吳的中堅力量,就是被這種魅力所吸引而漸漸聚集到這個年只二十歲的年輕人身邊。這是一種平民化的感染力,表現(xiàn)在孫家父子三代身上,成為他們割據(jù)江南,成就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2.還有劉備如何與呂布周旋,在夾縫中生存,以及各路諸侯的勾心斗角的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