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200字的讀后感(英文) 。
。
《一千個金幣》讀后感 求那位好心人幫幫忙謝謝....
有這本書
《茶花女》好詞好句好段
我確信這樣原則,對于沒有善的教育的女上帝幾乎總是開辟兩條小路,引她入,即痛苦之路和愛情之路。
兩條路都很艱難,她們走在上面,雙腳要扎出血,雙手要劃破,但是她們在路旁的荊棘上,同時也留下罪孽的裝飾物,赤條條地到達目的地:這樣赤條條來到上帝面前,她們自不必羞愧。
惡行只是一種虛榮,我們要有行善的自豪,尤其不能失去希望。
我們不要鄙視非母親、女兒,又非妻子的女人。
我們也不要減少對家庭的敬重、對自私的寬容。
既然上天看到一個痛悔的罪人,比看到一百位從不犯罪的義人還要高興,那么我們就盡量討上天的喜歡吧。
上天會加倍償還給我們的。
我們在行走的路上要把我們的寬恕,施舍給那些被塵世的欲望所毀掉的人,神圣的希望也許能拯救他們,正如好心腸的老婦勸人用她們的藥方所講的,試試看,不見效也沒有害處。
你們同情見不到陽光的瞎子,同情聽不到大自然聲響的聾子,同情不能用聲音來表達自己思想的啞巴;但是,在一種虛假的所謂廉恥的借口下,你們卻不愿意同情這種心靈上的瞎子,靈魂上的聾子和良心上的啞巴。
我不夠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樣愛你;我也不夠窮,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樣被你愛。
讓我們彼此忘卻----你是忘卻一個對你說來相當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卻一種我供養(yǎng)不起的幸福。
“我的心,不習慣幸福。
也許,活在你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這些女人生前考究的生活越是鬧得滿城風雨,她們死后也就越是無聲無息。
她們就像某些星辰,隕落時和初升時一樣黯淡無光。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相愛的氣息卻不能夠不繼續(xù)。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jù)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人生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不斷的欲望。
靈魂只不過是維持愛情圣火的守灶女神。
如果你的回來不能將我挽救,這世界再沒有能夠挽救我的事情了。
希望親們可以采納呀謝謝了
魯迅《藥》的讀后感1000字
讀完魯迅先生的《藥》以后,對中國舊農(nóng)村里的廣大農(nóng)民有了一點見解。
他們生活在一種似人非人的世界里,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
暫且說是麻木不仁吧,他們是無奈的,就連如何墜入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們也許也全然不知。
可悲,真的可悲。
但是他們卻一直的這樣生活,翻版著一個個前人的身影,一個個以前發(fā)生過的,卻又在不斷發(fā)生的故事。
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帶著革命者一點剛勁滋味的血饅頭,就能拯救一切
包括社會,人性,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的農(nóng)民除了干農(nóng)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許就是整天的談?wù)撘恍o關(guān)緊要的事情。
但別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個人,也可以敗壞一個人。
說的沒錯,就在這談?wù)撝?,中國農(nóng)民就消沉了,忘記了一些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與天地山川之間,淡出了與命運的決斗擂臺之上。
悲
毅然決然的以為自己對于農(nóng)民就認識這些,膚淺了
我們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們頭上。
太重了,實在是太重了,他們負擔不起,我們這個社會也負擔不起,他們也許也不覺得了,不覺得痛,不覺得悲。
他們變膽小了,他們變沉默了,他們越發(fā)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為然,也就抿然眾人了。
往事越千年,來到今天,又有了像陳奐生這樣的中國農(nóng)民。
同樣,在面對百轉(zhuǎn)千回的社會時,他們同樣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樣適應(yīng)當今的社會。
面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他們不同于舊式中國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們的生活中茫茫碌碌,我們卻又對他們“另眼相看”了,于是他們又是難堪,阿Q的復活者又層出不窮,讓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們?nèi)莶幌逻@個世界,總給這個世界增添一種凝重;還是這個世界容不得他們,總給他們以難處的境地
他們?nèi)粘龆鳎章涠?,他們招惹誰了
他們完全有理由活得更灑脫些,但是他們卻沒有,依然執(zhí)著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進,他們或許已經(jīng)習慣了,默許了。
但是我們也開始關(guān)注他們了,的確,別忘了,只有他們,才是我們心中無法忘記的生命脊梁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也許是后者多些,我一路走來,也有過一些疑惑,但是我依然執(zhí)著于那些心中的力量與溫暖,這才是人性的所在吧
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每個人心中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我期待你們的解答,也期待著生命的回音……
茶花女的摘抄
,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
一個似的苦命人游蕩在迷宮般的地下室中。
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音樂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音樂劇中,有人只出現(xiàn)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
有的人卻經(jīng)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
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
沉陷于愛情的泥沼,或者。
所有的一切,都發(fā)生在的劇場內(nèi)。
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
結(jié)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 什么是愛
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
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后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
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
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于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后穿的第一件衣裳。
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
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guān)愛。
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丑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
他愛,一個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
“魅影”為她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
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
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癡狂)的追求。
當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
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
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的安排。
他并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chuàng)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臺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
希望在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xiàn)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
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占有她、霸占她嗎
未必。
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
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
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
他并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
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zhí)著。
當拉烏爾寧肯被吊死,也不愿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
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
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經(jīng)歷、來自于他自卑的人格。
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yōu)劣呢
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
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伙伴的夢幻般想象。
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
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
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后來怎樣呢
無從得知。
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么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
克里斯汀呢
4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
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丑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致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臺,再加上專業(yè)的演員。
使得這幕來自,后又在百老匯等地上演的音樂劇顯得如此美麗。
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仿佛來到了1919年的巴黎。
昏暗的拍賣會現(xiàn)場、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zhuǎn),4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
《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
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fā)亮。
只有驚嘆的份。
…… 當場景轉(zhuǎn)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干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
小舟在湖面穿行。
魅影此時仿佛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lǐng)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shù)臅r候,背景墻上顯現(xiàn)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
街巷里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yīng)。
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
魅影出現(xiàn)在十字架旁。
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
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音樂劇的最后,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fā)現(xiàn)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zhuǎn)。
這感覺不亞于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
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于劇場演出的魅力。
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音樂劇的魅力。
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guān)于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它是一個復雜的。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會歷史實踐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制度和組織機構(gòu)。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
隨著民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都有與其相適應(yīng)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guān)心是有教養(yǎng)、有禮貌的表現(xiàn)。
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guān)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tǒng)方式了。
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后,會關(guān)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應(yīng)該到醫(yī)院看看)。
”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
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y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
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jīng)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
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后,主人不必勸他再吃。
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fā)福了
”或者以關(guān)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
”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
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jié)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xiàn)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zhì)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不習慣關(guān)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
(3)正由于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
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xiàn)出來的。
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
在中國,主動關(guān)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guān)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guān)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quán)利。
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
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quán)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
子女一旦結(jié)婚,就得搬出去住,經(jīng)濟上也必須獨立。
父母不再有義務(wù)資助子女。
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養(yǎng)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guān)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yǎng)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guān)系。
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
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
”“到哪兒去
”“上班呀
”等。
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p>
”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
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 “How do you do(你好)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
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
”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
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
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
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
”“小心點
”“再見,走好啊
”“你們進去吧
”“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 “Good night(晚安)
”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tài)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tǒng)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jié)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cè),女士走內(nèi)側(cè),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jié)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并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tài)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chǎn)生了很多笑話。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fā)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nèi)部的叛離,都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fā)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蘇州大學英語系的老師
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名單方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文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蘇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長期從事外語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在國內(nèi)各級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十多篇,參加過多部教材的編寫。
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女性文學、澳大利亞文學。
宋艷芳,副教授,200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英國文學、20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
2006年出版專著《當代英國學院派小說研究》。
近年來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多篇。
2007年起主持一項江蘇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年底即將完成。
2009年獲江蘇省政府留學獎學金,將赴英國訪學半年。
王臘寶,教授, 80年代后期在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攻讀碩士學位,90年代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留學,1999年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0世紀英語文學、西方文論與比較文學,近年出版《多元時空的回響》(2000)、《最純粹的藝術(shù)》(2006)、《天之驕子》(2004)《新批評》(2006)等專著和譯著,先后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澳大利亞《南風》(Southerly)、《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國內(nèi)外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現(xiàn)任全國澳大利亞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衛(wèi)嶺,博士、副教授,1982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
2004年赴英國利茲大學訪學。
先后在《文藝爭鳴》、《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中國高等教育》、《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余篇。
已出版專著《奧尼爾的創(chuàng)傷記憶與悲劇創(chuàng)作》。
蘇州大學國家精品課程項目主講教師之一;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項目及校級教改項目各一項。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吳彩亞,副教授,1985年畢業(yè)于揚州大學外語系。
1988年考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英語語言文學,1991年6月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
自此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擔任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等主干課程的教學。
2003年曾被選派去加拿大Carleton University進修學習。
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先后發(fā)表了十多篇學術(shù)論文,參與國家社科項目一項,參編過教材、字典等。
2001年6月晉升為副教授,2003年增列為碩士生導師。
張鄂民,教授,1982年畢業(yè)于江蘇師范學院外語系英文專業(yè),現(xiàn)為蘇州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本科基礎(chǔ)教育,教學效果突出,深受學生好評。
近年來在《當代外國文學》、《暨南大學學報》、《蘇州大學學報》等各類學術(shù)雜志上發(fā)表文學評論論文多篇;編寫出版了《大學英語聽力(預備級)》、《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預備級》、《新聞英語讀寫》、《大學英語寫作》等多套全國優(yōu)秀教材。
《大學英語聽力(預備級)》、《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預備級》、《新聞英語讀寫》等教材評為國家級和教育部優(yōu)秀教材。
朱新福,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常務(wù)理事。
研究方向為美國小說、美國詩歌、英美戲劇、生態(tài)批評。
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1. 語言與應(yīng)用語言學方向董成如,博士、副教授。
研究興趣為認知語言學、語篇分析和語用學。
近年來,在《現(xiàn)代外語》、《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與外語教學》等外語類核心刊物發(fā)表近十篇有關(guān)認知語言學方面的論文,同時將出版專著一部(2009)。
曾主持并完成蘇州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和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各一項,現(xiàn)正主持一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
房紅梅, 博士、副教授,2005年獲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已出版專著一部,發(fā)表語言學論文數(shù)篇.高明強,博士、副教授,中國功能語言學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語篇分析等。
出版學術(shù)專著一部,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第二位),作為主要人員參編“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英語專業(yè)《綜合教程》第四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十余篇。
高永晨,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曾赴英國劍橋Anglia大學深造。
現(xiàn)為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 國家精品課程主講老師。
主持并完成了國家級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省部級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角》和《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英修辭語用比較研究》。
出版專著兩部,教材多部。
在核心期刊和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跨文化交際學研究論文三十余篇,多篇被《文化研究》、《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北京大學學報》全文轉(zhuǎn)載或摘登主要學術(shù)觀點。
先后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蘇州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蘇州大學陸氏優(yōu)秀教學獎、蘇鑫獎教金、蘇州大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1世紀·愛立信杯”、“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指導教師等獎項。
顧佩婭,教授、博士生導師。
90年代初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先后獲得語言文學、教育雙碩士和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領(lǐng)域:應(yīng)用語言學、教師發(fā)展、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
1997年至今指導碩士研究生28名。
顧衛(wèi)星,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英語教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學術(shù)論文(僅限核心期刊;*號者為第二作者):傳教士關(guān)于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爭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晚清“語法-翻譯”教學法剖析,蘇州大學學報,2002;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外國文學研究,2002;“別琴英語”剖析,蘇州大學學報,2003;同文館之前的中國學校英語教學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京師同文館英語教學歷史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改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層次,蘇州大學學報,2005;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界,2005;從語言教學求生存到科學教育圖發(fā)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東吳大學英語教學歷史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6;試論近代國人英語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清末三次重要英語留學教育比較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7;許國璋中學英語學習軌跡,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京師同文館增設(shè)天文算學館,蘇州大學學報,2008;中國職業(yè)英語教學的先驅(qū),歷史教學,2008;“中國各體英語”的歷史演變,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學術(shù)交流”,中國大學教學,2008;*轉(zhuǎn)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shè)置個案分析,外語研究,2009;*中國英語教學雙重起源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學子歌聲中的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學報,2009。
著作《晚清英語教學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江蘇省高教學會研究成果2等獎科研獎勵:蘇州大學蘇鑫獎教金(科研獎,2006)。
教學獎勵:蘇州大學蘇鑫獎教金(教學獎,2003);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1,2004);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2005);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四,2007);蘇州大學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7年);江蘇省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8);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2,2009);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四,2009);國家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9)。
衡仁權(quán),博士、副教授。
1996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近年來曾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等權(quán)威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參編教材3部。
賈冠杰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應(yīng)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
上世紀先后在新西蘭和加拿大學習,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三十多部,發(fā)表論文五十多篇,主持參加科研項目十多項,專業(yè)英語精讀課程改革(參加者)獲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獲蘇州大學周氏教育科研獎——教學類優(yōu)秀獎(一等獎)。
姜瑾,教授、碩士生導師。
從事英語教學30年,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英語教學,目前對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頗感興趣。
出版專著一本,主編教材三本,譯作一本,在國內(nèi)外期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參編數(shù)本詞典和教材,曾主持江蘇省教育廳課題兩項。
現(xiàn)主持蘇州市軟科學課題一項,江蘇省研究生精品課程和蘇州大學研究生英語優(yōu)秀課程各一項。
李明,教授,筆名李明一;從教27年有余。
1995年被評為碩士生導師;1997-2002年任外語學院副院長,分管教學;2001年被聘為教授。
在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論文10余篇,獨立或與人合作出版專著、譯著、詞典、文集等10余種。
研究方向:雙語詞典學,兼及語料庫語言學。
公平正義是我的價值觀,平淡簡約是我的生活方式。
陸明,副教授,1994年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以語言分析和語言教學理論研究作為研究方向,并以如何將語言學理論應(yīng)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要興趣。
近年來,對右腦學習理論和右腦教學方法深感興趣,并對此作了一些探討和教學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蘇曉軍,博士、教授,1996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
獨著或本人為第一作者的代表性論文有:“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zhuǎn)向”(《外國語》2009\\\/5);“國外認知詩學研究概觀”(《外國語文》2009\\\/2);“認知文體學研究:選擇性述評”(《重慶大學學報》2008\\\/1);“《復活節(jié)翅膀》的認知符號學分析”(《外語學刊》2007\\\/1);“文學的認知研究史探(《蘇州大學學報》2005\\\/3);“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力”(《外國語》2001\\\/3);“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觀念研究”(《外語界》1997\\\/2)等。
獨著或本人為第一著作者的主要專著譯著和教材有:《虛擬結(jié)構(gòu)的認知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致一位“憤青”的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人性的因素》(譯林出版社2001);《表達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及教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孫倚娜,教授,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大學外語部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1982年8月迄今任教于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二語習得、外語教育、英語聽說教學、教材編寫研究等。
已主持完成項目: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第一批)擴展項目、蘇州市軟科學項目、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項目3項。
近年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 “轉(zhuǎn)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shè)置個案分析”[J].外語研究,2009年第2期、“大型綜合性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shè)置和設(shè)計與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力的培養(yǎng)”、“話語分析、電視談話節(jié)目、口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10 、“認知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外語界, 2003.3、“應(yīng)重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光明日報(教育周刊)2003 年 3 . 20、 Towards a Higher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EFL Context of China,《英語教學與研究面面觀》,并出版《寫作教程》等多部教材。
王海貞,博士、副教授,1998年獲蘇州大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語言測試、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出版合著二部、專著《英語錄音口試評分過程研究》,在國內(nèi)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主持或參與校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十多項。
王軍,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碩士,導師崔樹芝,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博士,導師許余龍。
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及認知語言學。
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回指、復合詞、隱喻及轉(zhuǎn)喻機制等領(lǐng)域。
作為第一責任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作為第二責任人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先后在《語言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現(xiàn)代外語》、《外語學刊》等國內(nèi)重要語言類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一部。
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山東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等各類科研獎勵十余次。
目前擔任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
王宇,博士、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和興趣:應(yīng)用語言學、二語習得。
近期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多篇,主持北外中國英語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項目一項,出版專著一部。
為研究生開設(sh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嚴世清,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言哲學。
近年在《外國語》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出版《隱喻論》等數(shù)部專著。
張鳳娟,副教授,中國高校功能語法教學研究會會員,專業(yè)研究興趣主要涉及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領(lǐng)域,近幾年在The Linguistics Journal, 中國外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蘇州大學學報、天津外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等國內(nèi)外雜志發(fā)表論文30多篇,參編教材2部,參編語法詞典1部,參與省部級項目2項,并主持蘇州大學青年教師研究基金項目(已結(jié)題)和省教育廳項目《英語時態(tài)系統(tǒng)范疇化的轉(zhuǎn)喻機制》(在研)。
祝蔚紅,副教授, 1984年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現(xiàn)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傳播學和修辭學。
主持過省項目《英語公眾演講與傳播學研究》,著有《實用英語演講教程》等書與論文。
擔任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的專職指導老師。
2. 翻譯方向杜爭鳴,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口筆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翻譯文化。
1999至2000年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博士期間兼北京新東方首任翻譯課主講教師;翻譯出版各類圖書約40余種,累計字數(shù)逾150萬字。
出版?zhèn)€人專著3部,主編翻譯教材一部。
在《中國翻譯》、《外語教學》、《外語研究》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論文近20篇。
個人信條:學問求之于己,得失安之于命,遠近隨之于緣,毀譽聽之于人。
方華文,教授,發(fā)表的著、譯作品約1000余萬字,其中包括專著《20世紀中國翻譯史》、《中國美麗的園林》(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的各個民族》(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文壇的名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秀麗的名山名水》(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千姿百態(tài)的中國歷史名城》(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和《大師的小提琴》等,計200余萬字;譯著《霧都孤兒》、《無名的裘德》、《傲慢與偏見》、《蝴蝶夢》、《魂斷英倫》、《兒子與情人》、《少年維特之煩惱》、《紅字》、《從巔峰到低谷》、《馬丁?伊登》、《套向月亮的繩索》、《圣經(jīng)故事》、《君主論》、《社會契約論》、《吉卜林故事集》、《心情涂鴉》、《咖啡物語》以及改寫本的《飄》、《湯姆叔叔的小屋》、《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大衛(wèi)?科波菲爾》、《苔絲》、《高老頭》、《三個火槍手》、《悲慘世界》等;主編的譯作包括《基督山伯爵》、《紅與黑》、《簡?愛》、《湯姆.?索耶歷險記》、《茶花女》、《金銀島》、《魯賓遜漂流記》、《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精神分析引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世界上最精彩的電影對白》、《世界上最傳奇的人物》、《世界上最經(jīng)典的品牌》等;并主編了《讀遍最新英美報刊》、《50+1個最應(yīng)該問醫(yī)生的問題》、《50+1本最應(yīng)該讀的巨著》、《50+1個最應(yīng)該游覽的偉大城市》、《50+1位最具影響力的風云人物》、《50+1個最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50+1位最閃耀的體育巨星》等多部英漢對照讀物。
另外,還參與編輯了850萬字的《領(lǐng)導全書》(全六卷)。
洪慶福,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商務(wù)英語,實用翻譯。
金煥榮,副教授,1982年7月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曾擔任過大外教研室副主任、實用英語系主任、翻譯系主任。
研究方向:翻譯(商務(wù)英語),主講課程:商務(wù)英語翻譯、商務(wù)英語閱讀等。
先后在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蘇州大學財經(jīng)學院(現(xiàn)為商學院)、英國伯明翰中英格蘭大學(現(xiàn)為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商學院進修學習。
先后主編和參編了8部書(其中主編3部大學商務(wù)英語教材),并且還撰寫了6篇論文(其中3篇是關(guān)于商務(wù)英語教學與應(yīng)用的文章)。
多年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積累了相當?shù)闹R與經(jīng)驗。
錢正福,副教授,1984年畢業(yè)于蘇州大學,此后一直在高校從事英語教學和科研工作。
1997年至2000年在南京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翻譯方向)的研究生課程,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2005年上半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做訪問學者。
在翻譯理論、語言學和英語教學方面已發(fā)表十余篇學術(shù)論文,并參與編寫了四本大學英語教材。
目前除擔任大學英語和其它一些課程的教學任務(wù)外,還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以及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
王宏,教授,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翻譯方向?qū)W術(shù)帶頭人。
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應(yīng)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長期擔任碩士研究生“普通語言學”、“名作翻譯比較與鑒賞”、“西方翻譯理論”、“漢語典籍英譯研究”等碩士學位課程,其中“名作翻譯比較與鑒賞”、“漢語典籍英譯研究”被評為蘇州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漢語典籍英譯研究”被評為江蘇省優(yōu)秀研究生課程。
已出版發(fā)表學術(shù)成果55項。
其中有《夢溪筆談全譯》(漢譯英)、《墨子全譯》(漢譯英)、《翻譯研究新論》、《中國典籍英譯》、《昆曲精華》(漢譯英)、《金銀島》、《變形記》等23本著譯作;在《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外語學刊》、《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中國外語》、《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與翻譯》、《山東外語教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32篇。
學術(shù)興趣:英漢互譯;翻譯理論。
汪榕培,教授,1942年6月28日出生于上海,1964年本科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67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外文系。
1985年評為英語教授,1985年6月到2001年9月?lián)未筮B外國語學院院長;現(xiàn)任教于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研究方向:中國典籍英譯、英語詞匯學和英國文學。
日語語言文學高鵬飛,教授,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科研方向為日本近代文學、夏目漱石研究。
1982年07月黑龍江大學日語系畢業(yè)、學士學位,2000年03月 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大學院研究生畢業(yè)、碩士學位。
主要發(fā)表的論文有: 《試論夏目漱石的文學創(chuàng)作語文明批評》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 《試析「と」的語法意義及用法》北京對外貿(mào)易大學《日語學習與研究》 《有島武郎和他作品中的批判性格》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 《關(guān)于日文寫作中病句的分析與指導》香港21世紀日語教育與研究 《關(guān)于日中慣用句的比較研究》日本第32屆日語語源研究會(京都) 《日語病句的糾正及其病源初探》北京對外貿(mào)易大學《日語學習與研究》 《夏目漱石研究—青少年時代最初的七言律詩》日本《青塔》季刊第39號 《關(guān)于夏目漱石[“七草集”評]漢詩的鑒賞》明星大學研究紀要第40號(年刊) 《關(guān)于夏目漱石的絕筆詩》日本《蜻蛉》月刊第181號 《夏目漱石「門」論》日本《日本文藝學》第44號 《夏目漱石「明暗」論》日本《日本文藝研究》第59卷第3-4號李東軍,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與比較文學(目前在日本做訪問學者)施暉,博士(日本廣島市立大學語言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中日語言文化比較研究。
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和省市級項目八項,在權(quán)威核心刊物《國外社會科學》《日語教學與研究》《國文學考》等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
獲2007年度蘇州大學北美校友會杰出成就一等獎。
徐衛(wèi),博士、副教授, 1988年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日語碩士畢業(yè),2006年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中日對比語言學。
俄語語言文學姜艷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 7年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工作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2002年調(diào)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年獲得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是社會語言學、俄語詞匯學、俄語修辭學。
編著教材及教學輔導書5部,發(fā)表論文30余篇。
趙愛國,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俄語系(1977)、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1990)。
現(xiàn)任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俄語系主任。
兼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語言符號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等職。
主要學術(shù)興趣為理論語言學,包括普通語言學、語言文化學、語言符號學等。
出版學術(shù)專著3部、主編文集和教材各2部,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近60篇。
主持完成省部級社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
周民權(quán),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俄語語用學、語義學、社會性別語言學。
任教30多年來先后出版專著4部,教材3部,在《莫斯科大學學報》、《中國俄語教學》、《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教學》等國內(nèi)外權(quán)威核心及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所申報的《俄漢社會性別語言的語用對比研究》獲得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
博導簡介王臘寶,男,1986年畢業(yè)于蘇州大學外語系,1991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lǐng)域包括20世紀英語文學、西方文論與比較文學,近年出版《多元時空的回響》(2000)、《最純粹的藝術(shù)》(2006)、《天之驕子》(2004)《新批評》(2006)等多部專著和譯著,先后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澳大利亞《南風》(Southerly)、《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國內(nèi)外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現(xiàn)任教育部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分委員會委員、全國外語博士論壇副理事長、全國澳大利亞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朱新福, 男,1963年3月生,江蘇高淳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常務(wù)理事。
1999年獲“富布萊特基金”(Fulbright)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留學,2001年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蘇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lǐng)域包括美國小說、美國詩歌、英美戲劇、生態(tài)批評。
近年來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和《解放軍外語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出版《美國文學中的生態(tài)思想研究》等專著;參加并完成國家和省級社科項目各一項。
曾獲第7屆“蘇州大學北美校友會杰出成就獎” 、“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趙愛國,俄羅斯語言文學教授。
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
曾兩次國家公派赴俄羅斯普希金俄語學院擔任訪問學者。
主持完成省級科研項目2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1項。
出版學術(shù)著作3部、教材3部,在國內(nèi)外語類期刊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60多篇,科研成果獲多種獎勵。
主要研究領(lǐng)域包括普通語言學、語言文化學、心理語言學、俄羅斯國情學等。
現(xiàn)任蘇州大學“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俄語教學會常務(wù)理事、中國語言與符號學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中國俄語教學》雜志編委、黑龍江大學《當代中國俄語學術(shù)名家文庫》編委、北京大學出版社《21世紀專業(yè)俄語教程》編委、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世紀高等學校俄語專業(yè)本科生系列教材》編委等職。
賈冠杰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先后在新西蘭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訪學和合作研究,研究領(lǐng)域包括應(yīng)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出版著作多部,部分專著獲省級優(yōu)秀成果一、二等獎,部分主編教材被多所高校選為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教材,先后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十多項,曾獲蘇州大學周氏教育科研獎——教學類優(yōu)秀獎(一等獎)。
參與的本院“專業(yè)英語精讀課程改革”獲江蘇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王軍(1966-),男,山東榮成人。
1988年本科畢業(yè)于聊城師范學院英語系,1995年獲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碩士學位,2004年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對比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等。
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回指(尤其是間接回指)研究、復合名詞研究、隱喻及轉(zhuǎn)喻機制研究等方面。
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先后在《語言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現(xiàn)代外語》、《外語學刊》等國內(nèi)重點語言類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
榮獲各類科研及教學獎勵十余次。
目前擔任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
顧佩婭 1990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1992、1993、2006年先后獲語言文學和教育雙碩士、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教師發(fā)展、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
近年出版《優(yōu)秀外語教師成長案例研究》(2009)、《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6)等專著和編著,參編美國TESOL《教師業(yè)務(wù)檔案與業(yè)績標準》、《英語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2007)等國際英語教學研究系列,先后在香港《亞洲英語教學》、美國《Essential Teacher》、《外語界》、《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研究》等國內(nèi)外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現(xiàn)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教師教育與發(fā)展專業(yè)委員會常務(wù)理事估計是王軍了,他的資料在上面
關(guān)于藏書的一些問題,例如遠方出版社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名著百部哪個好
感嘆自己的無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我對他是一無所知,真是很慚愧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
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
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 終于買到了他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可買來之后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上周終于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舍得放下
里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diào)。
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nèi)心,聯(lián)想現(xiàn)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于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
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
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
讀汪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心里暖暖的,靜靜的.....這是人間草木的 - - 佐賀的超級阿嬤》這本書主要講了廣島原子彈爆炸后,年幼的昭廣被寄養(yǎng)在佐賀的外婆家,并跟外婆學到了很多人生道理的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外婆平凡而偉大的品格所感染。
書中的關(guān)于外婆有趣的情形不斷地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我把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片段和大家一道來分享。
雖然外婆家很貧窮,買不起早餐,但是外婆家的門口有一條“超市河”,河岸的上游有一個菜市場,里邊總會漂出一些爛水果,而外婆卻把這些水果當寶貝一樣收好,等著晚飯吃。
到了晚上,外婆會把這些水果拿出來,削了皮,沒想到,這些水果并沒有爛,只是皮的顏色不好看,外婆對此從沒有抱怨什么,相反她總覺得自己運氣不錯。
這位超級外婆只是一位清潔工,拿的錢并不多,于是她每天都拖著一個大磁鐵,掃著掃著,身后的磁鐵就會沾上很多廢鐵。
攢到一定時候,外婆就會把這些吸到的鐵賣掉,用這個方法來賺更多的錢。
外婆還告訴昭廣要微笑對待每一個人,只要你一笑,旁邊的人也會跟著笑。
還真的,只要昭廣微笑地向鄰居大嬸問好,大嬸就會給昭廣一個包子。
外婆還經(jīng)常說一些幽默的話,比如“游泳靠的不是泳褲,而是實力
”、“也許我們家空無一物,小偷來了,或許,還會給我們留下一些東西呢
”外婆對孩子教育的寬容也充滿了整個篇幅,她從不打罵孩子,更多的是鼓勵和贊賞,她知道昭廣英語考得不好,昭廣很自責。
她竟然這樣安慰他:“咱們是日本人,英語學不好有什么關(guān)系
”。
因為她知道,昭廣是一個自覺而懂事的孩子,任何批評都無濟于事,最重要的是讓他從自責中擺脫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昭廣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比起戰(zhàn)后的日本要強很多,可是人們總覺得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總比不上欲望的增長。
沒錢時,不能去大飯店吃飯,不能出國旅游,買不起名牌衣服……因為這些原因,人們覺得不幸福,于是挖空心思去追尋所謂的“幸?!?。
阿嬤告訴我們:其實幸福不能被金錢左右,而是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
今后,我會像這位超級外婆那樣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會享受克服困難的過程,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做一個快樂的陽光男孩。
這是佐賀的超級阿嬤的 - - LZ你一定要給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