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讀后感
關羽大意失荊州 讀后感 我十分喜歡三國這段歷史,而此段歷史中,諸多將領、帝王和謀士之死,我認為關羽之死是最讓人惋惜,但也最被人指責,而且是最讓蜀國痛失臂膀的將領。
下面就讓我說說關羽是如何大意失荊州以及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fā)。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當上了漢中王。
關羽自告奮勇,帶著兵馬攻襄樊,當時城內只有兩萬兵馬。
關羽命士兵擂鼓,并唾罵襄樊守將龐德和于禁。
龐德忍受不了唾罵,出城與關羽單挑,十幾回合后,龐德就被砍下馬來。
誰知,龐德同時用毒箭射中了關羽的臂膀,關羽只能暫時收兵回軍營。
此時,馬良找到華佗神醫(yī),治好了關羽的臂膀。
后來,洪水把敵營沖走,于是關羽借機將龐德殺了,于禁也只能投降。
可是關羽在勝利后,并沒有鞏固陣營,做好防范工作,而是驕傲自滿,不聽取下屬的建議。
因此,曹操命孫權偷襲荊州,孫權手下陸遜帶兵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并成功占領荊州。
關羽腹背受敵,帶著殘兵去麥城,沒想到被東吳將領馬忠殺害。
看到這則歷史故事,關羽因為大意而失敗,甚至搭上了身價性命,究其原因是關羽的驕傲自大所造成。
我深有感觸,以后做人即使有了很大的成就也不能驕傲,應該多聽取有益的意見 ·~~~~~~~~~~~~~~~~~~ 《大意失荊州 讀后感 曹操和孫權約好了一起夾擊關羽,東吳將領呂蒙帶十萬精兵來到江邊才知道關羽早有防備,只留了一部分官兵把守荊州,還在江邊建了許多烽火臺,呂蒙慌了只好裝病,青年領將陸遜得知,猜出了呂蒙的心事來拜見呂蒙并獻上妙計,陸遜說:“將軍的病只不過是荊州有兵守護,江邊還有烽火臺,”我有一計是:“將軍辭職換別人統(tǒng)帥軍隊,再叫個人給關羽寫信對他恭維一番,他就會更加傲慢把荊州的兵撤去打樊城,將軍這時候帶上精兵去奇襲荊州,還害怕不成功嗎
”呂蒙向孫權推薦陸遜統(tǒng)帥軍隊,陸遜給關羽寫一封信對他恭維一番,關羽更加傲慢,把荊州的大部分兵撤去打樊城,孫權知道了立即換呂蒙統(tǒng)帥軍隊攻打荊州,將士們扮作商人搖船過江,遇到烽火臺的士兵說:“遇到風浪靠岸躲避的”,然后船內士兵一起殺出,將監(jiān)守烽火臺的士兵捉了,到了城下叫烽火臺的士兵叫開城門東吳士兵一起殺出,輕易的取了荊州,關羽因為一時驕傲自大,丟了軍事重鎮(zhèn)的荊州。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謙虛不要驕傲,要不然也像關羽一樣受到懲罰,有一句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關羽大意失荊州讀后感
大意失荊州是關羽失去的。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
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zhèn)守占據(jù)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劉備得到蜀川后,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于還了南郡)。
后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qū),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大意失荊州,現(xiàn)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誰能概括一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主要內容
關羽一生忠義無雙,所以被中國人稱為關公,奉為武圣,文武廟中與孔子并祀,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
關羽深感曹操恩德,但為了義兄劉備,在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回報曹操后,堅決求去。
此時曹操可能殺他,劉備寄寓袁紹帳下,袁紹也可能殺他,但關羽義無反顧,是中國人心目中講義氣的經典。
講到關羽之死,已經有一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好像關羽是一個不小心才失了荊州,然后“敗走麥城”,父子同死,讓人不勝唏噓。
但是從《資治通鑒》的史實上看,關羽卻是犯了一連串的管理失誤才丟掉荊州,并且為整個組織帶來了巨大的負面結果—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zhàn)略是,雄據(jù)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后兩道北伐,統(tǒng)一中原,恢復漢室。
最后因為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zhàn)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蜀漢大業(yè)終于無法完成。
關羽是如何“大意”的呢
1、在外交上,與東吳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伙伴關系是蜀漢集團的最重要資本。
劉備占領了荊州南部郡縣,又向孫權借了荊州北部郡縣,剛好益州州長劉璋昏弱,抵抗不了漢中張魯?shù)奶翎?,就留下關羽坐鎮(zhèn)荊州,親自帶軍入蜀,趁機把四川吃了下來。
原本周瑜想趁赤壁大勝之后征蜀,結果被劉備擋了下來,此時劉備獨吞益州,實力大增,孫權怒不可遏。
此間,孫權曾向關羽求親,要為自已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對外交有百利而無一害,但關羽卻一口回絕,詬罵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詞更是讓孫權氣上加氣。
2、更遭糕的是,此時關羽北伐,大破曹操手下將領于禁,接收了于禁的部隊,糧草不足就跑到孫權地盤上搶糧。
之前,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要求歸還,十分不愉快,好不容易兩方和解,才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關羽跨過湘水開孫權的糧倉就食,等于撕毀了和約,孫權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遂全軍出動,給關羽致命一擊。
3、用人不當,沒有把基地托付給最有才干的人 關羽大軍北伐,把基地留給了糜芳與傅士仁,這兩人能力不夠,供應前方軍需常常不能及時,關羽總是大罵“等我班師,軍法伺候”,兩人遂生叛變之心。
之前,以“吳下阿蒙”著稱的呂蒙駐守東吳的荊州前線,已密報孫權,決定圖謀關羽,陸遜接替他的位置,立刻寫信給關羽,對他歌功頌德,大加拍馬,還暗示自已也想投靠過來,托以前程。
關羽看信,心花怒放,認為自已的后方十分安全,遂抽調全軍支持北伐,后方空虛。
萬事俱備,呂蒙大軍出動,一戰(zhàn)未打,就占下了關羽的基地江陵。
不知道關羽是不是以為兩國有和約,認為這只是一場誤會,基地被奪后,關羽不立刻急行回軍奪回失地,反而帶著大軍慢慢回程。
項羽在基地彭城被劉邦攻占時,殺了報信之人,封鎖消息,丟下大軍,只帶三萬鐵騎立刻回襲,在劉邦陣腳不穩(wěn)還在大肆慶祝時,就一舉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相反地,關羽不但讓全軍知道基地沒了,還派了使節(jié)往來與呂蒙談判。
呂蒙趁此機會,安定江陵城的治安,秋毫無犯,還讓人民寫信給關羽軍中的子弟報平安,結果關羽大軍軍心渙散,一路走一路散,又是一仗未打,關羽大軍就被擊潰了。
呂蒙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等語而聞名,看看他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荊州,又一仗不打就擊潰關羽大軍,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柏楊的評論說得很好,漢高祖劉邦把基地關中留給蕭何駐守,劉秀把基地河內留給寇恂主持,曹操把許縣屯田交付給棗祗,智能之人都會把基地托付給最有才干的人,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與兵源,只有關羽任命兩個自已最不信任的蠢材守基地。
4、個人英雄主義太強 對獨當一面在外經略的方面大才,聰明的領導只能加官晉爵、懷柔以情、系之以恩。
韓信趁劉邦之危要求封齊王,劉邦即使再不高興,但不得已,還是只能封王,否則韓信就會叛變而去,只有關羽口口聲聲說,我一回來軍法從事。
這樣的“大意”對中國的領導之學有何啟示
一個領袖與其團隊成員的交換也是長期的人情交換,顯出“君恩臣忠”的人倫法則。
領袖提供資源,提攜后進是“恩德”,而成員努力做事,達成任務是“報恩”。
中國團隊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領袖給恩德卻“不求回報”,是為了加強他的人脈網,而成員會盡心盡忠,也是因為在一個群體的合作努力中,團隊發(fā)展壯大,資源豐盛,在“均沾”原則下,大家都能享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更多的交換,累積更多的人脈,從而有機會完成個人的目標。
從種種事跡來看,關羽是一個英雄主義太強的人,他只是一個好將領,但是劉備把他放到領導的位置,卻是錯用了人。
關羽的英雄主義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來,比如,劉備稱帝,封了五虎上將,其中有一個老兵一樣的人物黃忠,關羽就恥于與他并列而大發(fā)雷霆,差一點不肯受封,可見得他是如何自負,甚至連孫權都看不在眼里,而自比為虎,比喻孫權為犬。
又比如,他身旁都是一些聽命行事的人,所以他會把基地留給兩個蠢材,而大軍在外,也沒看到謀略之士為其出謀劃策,可見得關羽的軍事行動幾乎就是他一人的。
關羽軍中所有的光彩都定格在他騎著赤兔馬揮著青龍偃月刀就能戰(zhàn)無不勝時,別人的價值都不見了,下屬如何能夠被激勵
如何愿意效忠
也難怪這些人一戰(zhàn)不打就投降了,一戰(zhàn)不打就跑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