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作品精選讀后感600字
作者通過這次寫作回顧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日子。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
當(dāng)時的情景很容易想象,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就那么被奪去了行動的自由。
但這還不是最令他難過的,他內(nèi)心的憤慨與失落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但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nèi)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dān)心,但只能待在房等,內(nèi)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xiàn)在最擔(dān)心的。
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
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
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當(dāng)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zé),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都應(yīng)該好好把握。
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yīng)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找到人生的價值。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xué)會了感恩,學(xué)會了堅強,學(xué)會了正視。
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命若琴弦》人活一口氣,誰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活著,許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實,是因為他們有永恒的信念。
對于人生而言,不時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永存夢想、希望。
《毒藥》是一篇短篇小說,出現(xiàn)比較多的就是那兩粒藥。
每次遇到不如意,不順心時,老人總是很悲傷、總是想著或許死亡可以解決一切。
但當(dāng)真正的面對死亡時,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心里也就又有了希望和依靠。
就這樣,他走過人生。
而那些沉迷于養(yǎng)魚的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樂趣早已偏離了原來的正道,以養(yǎng)出畸形怪異的魚為樂。
就好像現(xiàn)實社會中,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離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遠,無法自拔一樣。
史鐵生的我二十一歲那年 賞析
《我21歲那年》,樸實的扉頁上,史鐵生溫暖的笑靨依舊。
這個平白如話的題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見的老朋友,在一個陽光充實的午后,拉你靜靜回憶生命中難忘的故事。
我不禁假設(shè),如果是我呢,我21歲那年,會在哪里,做些什么
身邊會有怎樣的風(fēng)景,怎樣的朋友
是碌碌無為的人流中一個不起眼的身影,還是會拼出一條道路,活出別樣的精彩
翻開書頁細細品讀,“友誼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病房”幾個字即令我心臟緊縮,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21歲,正是青春最恣意飛揚的時刻,是為夢想而奮斗而鋪路的時期。
但是命運如同一位冷靜的雕塑家,流逝的歲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讓你目瞪口呆。
對作家史鐵生來說,二十歲那年的厄運突降,不啻于讓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毀滅。
雙腿癱瘓,對一個正享受美好的年華,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懷揣夢想的青年來說,是何等嚴重的打擊
那一個個平常的鉛字,記錄的卻是21歲的史鐵生血與淚的回憶。
剛開始,他也充滿著希望。
那天,恰恰是他21歲生日的第二天啊,這個稚嫩的青年對醫(yī)學(xué)對命運還未曾了解。
他傻傻地相信著,“十天,一個月,好吧就算是三個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來的樣子了。
”可是,當(dāng)整個冬天都過去了的時候,他卻“倒拄著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雙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
他曾憤怒、咆哮,無法接受命運的殘酷。
危臥病榻,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他也曾虔誠地向神靈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雙腿。
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讀書的興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負擔(dān),甚至想到了輕生。
這是一種怎樣深層的憂郁與痛苦的絕望
所幸的是,母親的愛還有周圍人水一樣柔軟的溫情,使年輕的史鐵生漸漸平復(fù)了求死之心,讓他陷入憂郁的同時也開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文中王主任說的那段話不僅讓史鐵生找到了活著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也讓我受益匪淺:還是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
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
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你會后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么白白地過去了。
我想起有這么一句歌詞:昨天的太陽 ,照不到今天的樹葉。
每一個屬于我們生命的太陽是多么好呀
珍惜生命,不在乎得多少錢財和權(quán)勢,而是生命有沒有充分燃燒。
在史鐵生的《我21歲那年》中,我讀到了希望,讀到了樂觀。
正如有句話所說的那樣:從絕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終將輝煌
轉(zhuǎn)的別人的
史鐵生個人傳記
是當(dāng)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gòu)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他的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xué)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
當(dāng)多數(shù)作家在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卻居住在自己的內(nèi)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fā),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zhí)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guān)懷。
——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史鐵生:男,漢族,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初中畢業(yè)。
1969年去陜西延安地區(qū)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轉(zhuǎn)回北京。
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歷時七年;其間自學(xué)寫作。
后因,回家療養(yǎng)。
1979年始有文學(xué)作品發(fā)表。
1997年當(dāng)選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散文、隨筆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其作品多次獲獎,某些篇章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最備受矚目的是獲得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
史鐵生的短篇文章
史鐵生 史鐵生1951- ),北,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思。
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大人小學(xué)讀書,1967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qū)“插隊”。
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yǎng)。
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史鐵生是當(dāng)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gòu)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xué)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
當(dāng)多數(shù)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nèi)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fā),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zhí)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guān)懷。
感想 寥寥幾百字把自己對母親的愛與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揮撒地淋漓盡致。
他不愧是中國當(dāng)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沒有對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寫出了這樣字字珠璣的文章。
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xué)的特征。
發(fā)表于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dāng)時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xué)”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xué)“尋根”上的意義。
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
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么要來。
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么去”。
關(guān)于后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jù)”(《禮拜日·代后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xiàn)象的關(guān)切。
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并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zhí)著,他把寫作當(dāng)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
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種對于“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xù)關(guān)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于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于荒誕和宿命的抗?fàn)帯?/p>
《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fàn)幓恼Q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xué)獎。
[編輯本段]【史鐵生作品】 《我與地壇》 《秋天的懷念》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插隊的故事》 《務(wù)虛筆記》 《法學(xué)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記》 《奶奶的星星》 《來到人間》 《合歡樹》 《病隙碎筆》 《毒藥》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鐘聲》 《午餐半小時》 《我的丁一之旅》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ń刂怪?002年) 1. 插隊的故事(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ㄗⅲ捍恕缎≌f季刊》即后來的《青年文學(xué)》《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fā)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fā)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xué)》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鐘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xué)》83年 《季節(jié)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xué)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dāng)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ㄗⅲ捍似秹Α?,初發(fā)表于《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xué)》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fēng)》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fēng)》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附錄:汪政 曉華的評論 3.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xué)》86年
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shè)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dāng)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
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鐘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xué)》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xué)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nèi)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xué)術(shù)思想評論》第2輯 附錄:許紀(jì)霖的評論 4.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fēng)報》81年
期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jì)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fēng)》91年
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xué)》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
期 《墻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guān)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xué)》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鐘山》2000年4期 附錄:萌萌的評論 5.小說(約165000字) 《毒藥》15600 —————《上海文學(xué)》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dāng)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 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jì)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guān)于一部以電影作舞臺背景 的戲劇之設(shè)想》47000——《鐘山》96年4期 附錄:郭春林的評論 6.《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guān)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xué)》42000———《文學(xué)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xiàn)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鐘山》88年1期 《鐘聲》10000————————《鐘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鐘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xué)》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附錄:孫郁的評論 《務(wù)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7.《務(wù)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8.《務(wù)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9.《務(wù)虛筆記(下)》(17-22章) 10.《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編輯本段]【青梅煮酒論鐵生】 ▲史鐵生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
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
1998年開始做透析。
他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shù)的人,深圳中學(xué)生楊林在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對命運獨特的看法 人家讓他拜佛,他不拜。
因為,佛不能使他癱瘓的雙腿站立起來,因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稱其為佛。
他認為佛之本義乃“覺悟”,是一個動詞,是行為而非絕頂?shù)囊惶帉氉?/p>
人家讓鐵生算命,他不算。
因為,如果命好則無須算,“好”自會來;如命不好,更不必算,樂得活一天高興一天,省卻明知前程險惡,還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災(zāi)難,成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何苦
高人說能“為你避災(zāi)”,鐵生也不信,因為那就是命運無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說,還算它干什么
但史鐵生似乎又“信命”。
他說:“萬事萬物,你若預(yù)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shù)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
”難道一個人所走的路不都是“這一條”路
但這并非不要把握“命運”。
鐵生的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了他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
他只是不強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隸,因為欲望是無邊的,人哪有完全“心滿意足”的一天
我以為新時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鐵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達,也最真誠的一個典型。
他是個殘疾人,他曾幾次為此而悲觀欲自殺,但當(dāng)他終于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 為世界時,他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并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賞鐵生釋然面對苦難的大度徹悟。
他說:“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也就都滅。
”所以,人是萬不可追尋什么絕對的公平,永遠的利益以及完全無憂無慮的所謂“幸?!钡?。
沒有無憾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進不同尋常的史鐵生 史鐵生,就是這樣一個被嚴重忽視的人物。
他一度被列入所謂“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這不啻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史鐵生的姿態(tài)與其說是抗議的、批判的,不如說是沉思的,建設(shè)的... 我喜歡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
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nèi)心... 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xué)和自然的感悟,構(gòu)成了真正的哲學(xué)。
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生命里的殘疾與愛情 我是史鐵生——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話有點怪,好像我除了是我還可以是別的什么。
這感覺一直不能消滅,獨處時尤為揮之不去,終于想懂: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鐵生。
多數(shù)情況下,我被史鐵生減化和美化著。
減化在所難免。
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偽裝,還可能出于某種文體的積習(xí)——中國人喜愛贊歌。
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
這樣的我,連我也??此莻€謎團。
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歸案卻非易事。
總之,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個中年男人。
白晝有一種魔力,常使人為了一個姓名的牽掛而拘謹、猶豫,甚至于慌不擇路。
一俟白晝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來,姓名脫落為一張扁平的畫皮,剩下的東西才漸漸與我重合,雖似朦朧縹緲了,卻真實起來。
這無論對于獨處,還是對于寫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環(huán)境。
我其實未必合適當(dāng)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
而這樣的找,后來發(fā)現(xiàn)利于此一鐵生,利于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qū)庫o。
我的寫作因此與文學(xué)關(guān)系疏淺,或者竟是無關(guān)也可能。
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嘮叨;走得孤單寂寞,四下里張望;走得怵目驚心,便向著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
我僅僅算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xué)”都不沾邊兒。
學(xué),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
數(shù)學(xué)、哲學(xué)、美學(xué),還有文學(xué),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
寫作不然,沒那么多規(guī)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fēng)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shù)。
當(dāng)然,文責(zé)自負。
寫作救了史鐵生和我,要不這輩子干什么去呢
當(dāng)然也可以干點別的,比如畫彩蛋,我畫過,實在是不喜歡。
我喜歡體育,喜歡足球、籃球、田徑、爬山,喜歡到荒野里去看看野獸,但這對于史鐵生都已不可能。
寫作為生是一件被逼無奈的事。
開始時我這樣勸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寫也就寫了,你就走一步說一步吧。
這樣,居然掙到了一些錢,還有了一點名聲。
這個愚頑的鐵生,從未純潔到不喜歡這兩樣?xùn)|西,況且錢可以供養(yǎng)“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
待他孱弱的心漸漸強壯了些的時候,我確實看見了名的荒唐一面,不過也別過河拆橋,我記得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候它伸出過善良的手。
我的寫作說到底是為謀生。
但分出幾個層面,先為衣食住行,然后不夠了,看見價值和虛榮,然后又不夠了,卻看見荒唐。
荒唐就夠了么
所以被送上這不見終點的路。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diào)。
對于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diào)是恰當(dāng)?shù)摹?/p>
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后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這兩種消息幾乎同時到來,都在他二十一歲那年。
一個滿心準(zhǔn)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么說,這一招是夠損的。
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
況且那并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后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一點兒變化。
是的,您不能有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
不錯,第一是坐著,第二是躺著,第三是死。
好了,就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
我慶幸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要點:沒有理由
你沒犯什么錯誤,誰也沒犯什么錯誤,你用不著悔改,也用不上怨恨。
讓風(fēng)給你說一聲“對不起”嗎
而且將來你還會知道:上帝也沒有錯誤,從來沒有。
我記得,當(dāng)愛情到來之時,此一鐵生雙腿已殘,他是多么地渴望愛情呵,可我卻親手把“不能進入”寫進了他心里。
事實上史鐵生和我又開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寢食不甘味,他說能,我說不能,我說能,他又說不能。
糟心的是,說不能的一方常似凜然大義,說能的一對難兄難弟卻像心懷鬼胎。
不過,大凡這樣的爭執(zhí),終歸是鬼胎戰(zhàn)勝大義,稍以時日,結(jié)果應(yīng)該是很明白的。
風(fēng)能不戰(zhàn)勝云嗎
山能堵死河嗎
現(xiàn)在結(jié)果不是出來了
——史鐵生娶妻無子活得也算愜意。
但那時候不行,那時候真他娘見鬼了,總覺著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對他人的坑害,坑害一個倒也罷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們的長襪跳絲,經(jīng)經(jīng)緯緯互相牽連,一坑就是一大片,這是關(guān)鍵:“不能”寫滿了四周
這便是殘疾最根本的困苦。
這不見得是應(yīng)該忍耐的、狹隘又渺小的困苦。
失去愛情權(quán)利的人,其他的權(quán)利難免遭受全面的損害,正如愛情被貶抑的年代,人的權(quán)利普遍受到了威脅。
說殘疾人首要的問題是就業(yè),這話大可推敲。
就業(yè),若僅僅是為活命,就看不出為什么一定比救濟好;所以比救濟好,在于它表明著殘疾人一樣有工作的權(quán)利。
既是權(quán)利,就沒有哪樣是次要的。
一種權(quán)利若被忽視,其它權(quán)利為什么肯定有保障
倘其權(quán)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馬呢
設(shè)若認為殘疾人可以(或應(yīng)該,或不得不)在愛情之外活著,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認為他們也可以在教室之外、體育場之外、電影院之外、各種公共領(lǐng)域之外……而終于在全面的人的權(quán)利和尊嚴之外活著呢
是的是的,有時候是不得不這樣,身體健全者有時候也一樣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滿愛情者并不只是殘疾人呵
好了,這是又一個關(guān)鍵:一個未得獎牌的人,和一個無權(quán)參賽的人,有什么不一樣嗎
可是且慢。
說了半天,到底誰說了殘疾人沒有愛情的權(quán)利呢
無論哪個鐵生,也不能用一個虛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論點吧
當(dāng)然。
不過,歧視,肯定公開地宣布嗎
在公開宣布不容歧視的領(lǐng)域,肯定已經(jīng)沒有歧視了嗎
還是相反,不容歧視的聲音正是由于歧視的確在
好吧,就算這樣,可愛情的權(quán)利真值得這樣突出地強調(diào)嗎
是的。
那是因為,同樣,這人間,也突出地強調(diào)著殘疾。
殘疾,并非殘疾人所獨有。
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
名為人者,已經(jīng)是一種限制。
肉身生來就是心靈的阻障,否則理想何由產(chǎn)生
殘疾,并不僅僅限于肢體或器官,更由于心靈的壓迫和損傷,譬如歧視。
歧視也并不限于對殘疾人,歧視到處都有。
歧視的原因,在于人偏離了上帝之愛的價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會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惡樹上的果實使人與人的差別醒目起來。
榮耀與羞辱之下,心靈始而防范,繼而疏離,終至孤單。
心靈于是呻吟,同時也在呼喚。
呼喚什么
比如,殘疾人奧運會在呼喚什么
馬丁·路得·金的夢想在呼喚什么
都是要為殘疾的肉身續(xù)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
殘疾與愛情的消息總就是這樣縈縈繞繞,不離不棄,無處不在。
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產(chǎn)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但對殘疾人愛情權(quán)利的歧視,卻常常被默認,甚至被視為正當(dāng)。
這一心靈壓迫的極例,或許是一種象征,一種警告,以被排除在愛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愛情的不熄夢想,時時處處解釋著上帝的寓言。
也許,上帝正是要以殘疾的人來強調(diào)人的殘疾,強調(diào)人的迷途和危境,強調(diào)愛的必須與神圣。
▲去找史鐵生 我在新年的頭上專程去一次北京,為的是和史鐵生做個談話,用在《收獲》的專欄上。
本來早該去了,因為年底忙亂,因為他和我的身體都要挑一個恰當(dāng)?shù)臅r候,還因為我說的等2001年再去飛機栽下來也是21世紀(jì)的作家啦。
反正我是去了,談了,回來了。
我和史鐵生談的話題是生存還是不生存,也就是愛與死是永恒主題中的那個死。
我相信我倆對死的心得要比別人多一些。
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來要打開的話頭因客人的來訪未能展開。
那樣也好,死總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談。
當(dāng)日晚上我們?nèi)ヒ粋€叫孔乙己的飯店吃飯。
來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陳徒手等哥們,到了那里還有我熱愛的姜文和他的朋友。
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國式的環(huán)境中,祝賀一聲他的50大壽就開始吃了。
他那天抽煙,喝一點點酒,說一點點話。
他說一上午不敢動彈,把精力攢下來了。
他說座山雕也是50歲。
他說要健康不說長壽了吧。
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鐵生。
在他那里坐兩三個小時,吃頓飯。
他們夫婦邀我住他們家,我總推辭了。
我來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說話,可是他的身體禁不住客人的打擾。
他的截癱,他的腎臟萎縮,用他的話說,發(fā)動機和輪子都壞了,維持身體的運行很累。
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不由分說地打斷他的生活和思維。
除了他的體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煙,我和他的談話與常人無異。
談得很快樂。
殘疾其實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實現(xiàn)罷了。
他常常想得比人們深入透徹,他有自己的理由和節(jié)律。
他是小說家,我喜歡讀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
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
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nèi)心。
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史鐵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題下諸多奧義。
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
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
他常常糾纏在那些排遣不開的命題,時間長了,成為習(xí)慣和樂趣。
他的想法都是經(jīng)過推理論證的,有明晰的線索可尋。
可是,聽他說話的人,因為自己的好腿好腎,常常哼哼哈哈的,懶得跟從他的思維。
他更多被閱讀的是《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命若琴弦》。
那樣的故事只有他能寫。
讀時候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讀史鐵生的文章,和他談話,都不會越讀越狹隘。
他腎虧卻沒有陰濕之氣。
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里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
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種嘲弄自己之流的快樂。
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
經(jīng)過那道窄縫之后,快樂肯定不再張揚,應(yīng)該稱為喜悅了。
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
許多游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
我最后想說的是陳希米,他的妻子。
她是我們上海人,在北方久矣。
我永不能忘記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
天使的笑,是那種忘憂的笑,忘我的笑,來去自由的笑,讓看見的人也喜悅的笑。
沒人比她笑得更美好。
我看資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
她常常笑著,燦爛又本分地笑著。
有了她的笑,那個凝重的50歲的史鐵生再沒有裝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
生活就是這樣,一會兒笑盈盈一會兒沉甸甸。
我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護送。
也許下次到北京去見史鐵生,我也要坐個輪椅了。
我們將討論輪椅的牌子,談?wù)撟闱虻膫ゴ螅哉f一些好笑的事情。
我可以負責(zé)地說,本人即便已經(jīng)坐上輪椅,依然可以春心蕩漾,可以不依不饒,可以尖酸刻薄。
當(dāng)然,更可以在一個個深夜,擺放好自己,默讀史鐵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氣息。
史鐵生生平簡介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
初中畢業(yè)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qū)“插隊”。
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yǎng)。
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xué)的特征。
發(fā)表于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dāng)時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xué)”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xué)“尋根”上的意義。
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
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么要來。
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么去”。
關(guān)于后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jù)”(《禮拜日·代后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xiàn)象的關(guān)切。
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并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zhí)著,他把寫作當(dāng)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
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種對于“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xù)關(guān)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于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于荒誕和宿命的抗?fàn)帯?/p>
《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fàn)幓恼Q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xu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