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讀后感
屈辱原是一種精神壓迫,它像一根鞭子,鞭策你去鼓足勇氣,奮然前行。
記得一位先哲說過,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時學得迅速、深刻、持久。
屈辱使人學會思考,體驗到順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東西,使人深入地接觸實際,了解社會,促使思想得以升華。
我有一位好友,他的女兒幼時發(fā)生醫(yī)療事故,造成智障。
一次談心他說,經過漫長的歲月,即使外人看來他的處境苦不堪言,他卻覺得生活甘之如飴。
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總是憤然不平。
然而,正因如此,痛苦煎熬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如果面對打擊礪煉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感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鍛造提升自己的機會,自然不會感到痛苦。
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隨之而至。
所以,順境也要忍,逆境也要忍。
只有忍辱,才能負重。
那些曾經譏笑、嘲諷、辱罵,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其實充當了我們奮發(fā)的動力。
正是那些刻畫在心里的傷痕,用疼痛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能松懈,不能氣餒,不能放棄,讓我們憋著一股勁,為著目標不懈努力。
宋代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
他被貶官之后,與佛印禪師關系很好。
一次,他打坐下來,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頌從文辭上看,十分出色,在歷來稱贊佛的偈頌中,也算得是杰作。
當時蘇東坡很得意,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禪師看。
他一看就知道蘇東坡仍有我相,實際并沒有真正證悟。
于是便在偈語后面批了:“放屁”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
蘇東坡一見,火冒三丈。
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禪師評理。
佛印禪師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聽了此話,這位蘇大學士恍然大悟,無言以對。
在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夠接受,而在事業(yè)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易理解了。
韓信成就一番偉業(yè)以后,回到家鄉(xiāng),先是拿出重金酬謝當年救他的老婆婆,接下來便是去尋找那個叫他鉆褲襠的人。
所有人都以為韓信必是要去雪“胯下之辱”,可怎料到,他竟然用比給老婆婆更多的銀兩,感謝當年侮辱他的人。
因為韓信認為,雖然老婆婆救了他的命,可那個叫他鉆褲襠的人卻成就他一番事業(yè)。
由此可見,韓信的胸襟可謂“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其實,歷史上不乏忍辱負重之人,周文王忍受了被紂王囚于商并逼食親兒之肉的屈辱,越王勾踐忍受吳王夫差的種種凌辱甚至是舐屎之辱,史學家司馬遷受到宮刑奇恥大辱……后來,這些人不但沒死,反而活著作出彪炳的功績。
不知是誰說過,最偉大的人可以為真理而屈辱的活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人都有可能遭受冷嘲熱諷、污言穢語、甚至是奇恥大辱的欺侮和侵犯。
這時,如果我們一蹶不振或者以牙還牙,就會淪為別人的犧牲品。
《說苑眾談篇》中說,能夠忍受恥辱的人安全,能夠忍受恥辱的人可以生存。
同時,許多人在成功的時候忘卻了忍辱之心,最終同樣落得可悲下場。
因此,我們不學勾踐,為了報復不忘恥辱,而是要學韓信牢記住“胯下之辱”,忍得天下難容之事,感謝這種刻骨銘心的“激勵”,目的是為自己更好地負重前行……
韓信忍胯下之辱400字讀后感
小朋友,這種問題還是要自己去寫,要從韓信的性格全面分析,寫出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別人寫的你永遠學不到什么的
韓信胯下之辱的啟示是什么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老婦人的 施舍,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
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
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簡介150字左右
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
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
有一個屠夫對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
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
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史書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關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二種愛好,一是釣魚,一是劍,當?shù)匾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第二種說法是一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里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鉆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后,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
對于跨下之辱,韓信后來說,我當時并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
從韓信的胯下之辱你讀懂了什么
韓信之所以忍辱說明他是一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他能受一般人受不了的屈辱足以說明他不是一般人,而在痞子要他的劍時他身上的殺氣也能說明他絕非一般人,試想一個高手能忍受胯下之辱說明了什么
??不是他傻,更不是他的怯懦,而是想更快的達到目的,這也可以說明韓信之所以名流千古的原因…………
你對韓信受胯下之辱有什么看法
屈伸自如的韓信讀后感韓信是漢初著名軍事家。
他年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熟讀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苦于生計無著,于不得已時,在熟人家里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
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
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
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韓信以項羽帳下執(zhí)戟衛(wèi)士的低微身份,幾年內登壇拜將,屢建奇勛,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zhàn)爭的一方諸侯。
這位叱咤風云的軍事人物,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
韓信甘受胯下之辱你是如何理解的
韓信胯下是一件歷史上很有名的事件。
當韓信雖然衣食無著,但還經常隨著一把祖上留傳下來的寶劍,擺出一副貴族子弟的架子,維持著自己僅有的自尊。
淮陰城里有個屠夫的兒子故意羞辱韓信,他在鬧市里攔住韓信說:“你雖然身材高大,常帶刀佩劍,不過是個膽小鬼。
”他當著眾人的面對韓信挑釁道,“你不怕死,就抽劍刺我;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說著,便叉開了兩腿。
突如其來的羞辱讓韓信不知所措,愣在當場,韓信尋思良久后,一言未發(fā),俯身從他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有許多人因此而認為韓信外勇內怯,都笑稱他為“胯夫”。
能坦然受辱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受辱后意志消沉,不去擺脫自己的因境,而是隨遇而安,茍且偷生,這就是所謂“膽怯”者;一種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這種人在自己未得志時即使被環(huán)境所逼而受辱,但能夠以屈求伸,忍辱負重,把憤怒藏在心底,化作力量,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人。
韓信是個看重尊嚴的人,一直以來被命運加諸的苦,他沒有多說什么,并非膽小,也并非逃避,韓信是一個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的人。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宋人蘇軾在《留侯論》中的這段話或許可以為韓信的甘受胯下之辱做個注腳,只是當時的韓信太過卑微,幾乎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霍印章先生也指出:“《孫子兵法》上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也就是說,一個將軍在性格上可能會有五種危險的缺陷:只知道死拼的會被殺;強調保存自己的會被俘;急躁易怒的就會經受不起敵人的刺激;過于顧忌聲名的就會經不住敵人的污辱;怕打破居民壇壇罐罐的就會受敵人的調動而疲憊自己……凡是軍隊覆沒、將軍被殺,往往由這五種缺陷所引起,所以是不能不認真加以注意的,這就是孫子對將帥修養(yǎng)所提出的忠告。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正是他深究兵法、牢記上述忠告的結果,而絕不是什么怯懦軟弱的表現(xiàn),恰恰是才智過人的明證。
” 韓信俯身胯下,并不是膽怯,他熟讀兵法,懂得在逆境中養(yǎng)晦韜略,冷靜沉著,遇事不逞匹夫之勇。
在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人們認為韓信辱身胯下是偉人之舉,特地在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地方修了一座“胯下橋”,借以弘揚韓信志存高遠,忍辱負重,不與小人同識的闊大胸懷。
兩千多年來,韓信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品格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
我國古代有許多處在困境中的人常以韓信自比以激勵自己,大詩人李白亦在《贈新平少年》中借韓信蒙羞辱而終成大事業(yè)的故事,來反襯自己的失意與彷徨:“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
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
”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軻的名言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shù)英雄志士不斷為追求理想,實現(xiàn)目標而前赴后繼,矢志不渝。
貧困潦倒、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的磨練,對韓信也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堅定了他的意志,鍛煉了他勤奮學習、善于思考和堅韌不拔、忠勇奮發(fā)、敢于勝利的品格,從而形成了他特殊的志向、才華、情感和性格。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