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讀后感
讀后感今天有幸讀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
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
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
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
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
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
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
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
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標發(fā)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
在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
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
”。
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shù)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
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
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jié),這就是教育。
舊時代的就在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yǎng)孩子們有修養(yǎng)、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yǎng)。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
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
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
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
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歷史人物的讀書筆記
夜半想到《曾國藩》一書的若干問題,遂起床開空調,挑燈夜戰(zhàn)。
【文摘】 清朝于軍隊的管理至嚴。
凡須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餉糧,戰(zhàn)役結束,將領功過賞罰完畢,便將軍隊交回政府。
但當太平天國亂起時,朝廷的八旗、綠營兵已腐敗透頂,無兵可調;又兼以次第而來的賠款條約,也無餉糧可調,才由著曾國藩以湘兵起家,幾乎養(yǎng)為家私而朝廷竟調不動其一兵一卒,后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勢于斯盛矣。
可惜羅澤南早亡,曾國荃一介武夫,曾國藩又以骨肉之情,聽之任之,于軍隊紀律絲毫不加整束,于金陵城中無惡不作。
每嘗讀到此類史事,總不禁嘆“殺中國人最多,實則是中國人自己”。
湘勇初創(chuàng)時,以金錢作餌,許以城破縱掠三日,以此來維系湘勇的士氣,從當時朝廷對他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舉措,卻也因此將辛苦所募的樸實農民,馴成道德盡失的野獸,以紀律換戰(zhàn)斗力,只是短期內的紅利,長此以往,則必然導致湘軍戰(zhàn)斗力的喪失,走上與八旗與綠營相似的老路。
后世將湘軍捧得甚高,實在于捧曾國藩捧得甚高。
1894年,湘軍在牛莊與日軍死戰(zhàn),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歷史舞臺。
或以為其亡于日軍,或以其亡于清廷,實則當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軍滅亡之始。
只能以金錢攏絡,而不能以紀律整束,缺乏一以貫之的信仰,任何強盛的部隊,都只能于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
湘軍如此,國軍亦然。
太平天國作為一個勞苦大眾的理想天堂,曾經在中國掀起過滔天巨浪。
因此曾國藩剿平天國,為頗多人詬罵。
但站在任何一個政府的立場來說,凡遇有造反的,絕無乖乖就此下臺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
發(fā)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個政府只懂“剿”而不諳于“撫”,那么這個政府的“剿”,不僅無法延續(xù)其統(tǒng)治,也必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何為“撫”呢
就是在平亂之后的總結。
亂由何起
如何正本清源
政府有“剿”的權利,也有“改”的義務。
以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雖然躲過了太平天國,卻逃不過辛亥革命,其歷史結局,就只有在國人輕視與仇視的目光中,黯然下臺了。
近日有雜志作了一期有關“曾氏家族”的專題,曾氏后人頗為興旺,名流也多。
但未想歷史的曾國藩與曾國荃,卻曾殺過那么多人。
中國人說“殺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異數(shù)。
以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似乎“殺”,也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最起碼當初的另一杰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作“三如”——愛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還記得那期雜志上曾氏后人提到過曾國藩的一句家訓—— 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想來嗜殺的曾家兄弟,有如此興旺輝煌的家族后代,功夫全在這一句話上吧。
哪一對今日怒目相視的夫妻,會回憶婚禮宴上,情意綿綿、兩兩相望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兒女不孝的父母,去回味嬰兒床邊,滿心歡喜、憧憬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開始,只是開始。
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如電視劇般在此刻順利結局,那么請謹慎小心些吧。
【文摘】 在稀里糊涂地將《胡雪巖》讀完后,感覺胡老爺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
俗話“經商就讀胡雪巖,為官就讀曾國藩”。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寫實主義的作品。
故事從曾國藩喪母回家奔喪開始。
此時,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戰(zhàn)事已經波及到了長沙。
而曾經能征善戰(zhàn)的綠營、八旗兵已經腐朽不堪。
當?shù)氐墓賳T十分恐慌,為了打持久戰(zhàn),參考先前鎮(zhèn)壓白蓮教的方法,準備在地方辦團練。
長沙的領導班子們商量了一番。
小設計謀請出了在家守喪的曾國藩,曾國藩一介書生,至此開始募湘勇、辦團練,創(chuàng)建水師,建奇功偉業(yè)…… 直行轉而迂回 曾國藩雖是一介書生,卻有極強悍的性格。
在我的固有觀念中,特別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的,所以感覺脾氣剛烈,爭強斗狠。
毛主席就是一個不怕打仗的領導人。
在清末的時候,湖南出了一個叫黃興的辛亥革命起義領袖。
大清的那些官員們都無奈了:怎么又是一個湖南人
曾國藩一上任就顯示了令人嘆服的鐵腕,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殘酷的手段去鎮(zhèn)壓起義者,被人們稱為“曾剃頭”。
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紳士官僚十分看不慣這位湘勇統(tǒng)帥的殘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國藩本人也心懷高遠,處處不讓,以至于處處掣肘,步履維艱。
在前期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斗中,曾國藩幾次險些喪命。
直到曾國藩父親病逝,他再次回鄉(xiāng)守喪。
此時的境遇壞到了頂點。
那些曾經的忍辱負重、勾心斗角一股腦兒的反上來,嘲笑、責難、使曾國藩憂心忡忡,脾氣變得焦慮和暴躁,整個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國藩日益消沉,在這時,當年設計謀勸曾國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現(xiàn),點了曾國藩一記藥方——老莊之道。
曾國藩回想著過去的種種磨難,似乎一下子貫穿了起來,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開廣。
再次出山,已經大改以前為人處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饞,一一打通關節(jié),在官場上自上而下,在湘軍里自上而下,這次才是真正的有條不紊的運作起來。
為什么呢,原來世人不畏“理”,而講“禮”,禮賢下士,禮尚往來,說白了就是要給足面子。
官員因為彼此的呵護而不斷財路,士兵也不是因為要保家衛(wèi)國而去玩命,都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發(fā)達,光宗耀祖。
這套行事準則,也就成了曾國藩能夠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則。
人生的選擇 在曾國藩聲望日隆之時,身邊的許多親近之人都明示暗示他自立為王,像當年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
曾國藩并非不心動,但因為性格使然,既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個不忠君的罵名。
曾國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要小心翼翼。
正如他自己所說:“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敬則小心翼翼,恕則凡事留余地以待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什么能夠憑借征戰(zhàn)太平天國的的功績而封侯拜相。
曾國藩自己也承認,自己一介書生,不能帶兵打仗,感概自己沒有王陽明的一樣能夠掛帥立功,而且每逢大戰(zhàn),只要有他在場,就是敗仗,而他不在場,必然大捷。
曾國藩對此深有感觸,一旦有大的軍事行動,他就不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但是曾國藩會識人,手下將領個個是能才,并且忠貞不二。
當然,能讓一大批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肯定要個人的人格魅力,還有那套行事準則。
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后,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曾國藩手握兵權,盤踞東南,朝廷如何能安心
還有各方面的勢力,或是慫恿,或是讒言,開始了一場博弈。
曾國藩是一枚大的砝碼,他在哪邊,哪邊便占據(jù)有利的優(yōu)勢。
無論在辛酉政變,還是垂簾聽政,曾國藩都奉獻一個“貴柔守雌”的原則,自己消減自己的力量,而不參與這些紛爭,因為參與這些紛爭是高回報,但也是高風險。
雖然世人看來,他有九成的勝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遠覺得實際不成熟。
曾國藩在重大的抉擇上,智慧地選擇了第三條路。
成圣化道能有幾多
以洪楊為主,從廣西出來的起義軍,輾轉大半個中國,最終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與搖搖欲墜清朝對峙。
但是最終是卻夭折,是清廷的軍事力量龐大嘛
正如曾國藩自己的感概,剿滅太平天國哪是他的功勞,是太平天國氣數(shù)已盡。
開始的憤青洪秀全,建都之后就不思進取,貪圖榮華富貴。
而絕頂聰明的楊秀清也虎視眈眈。
從軍事上講,不再繼續(xù)北伐,就意味著沒有堅持推翻清政府的決心,而最要命的是自己的窩里反。
楊秀清逼洪秀全冊封,洪指使韋昌輝屠殺了楊秀清家兵兩萬多人,一時間天京血流成河,許多被誘騙的士兵手無寸鐵,被屠殺掉。
這個宣傳眾生平等的天國,怎會做出如此殘酷的事情,再愚昧的百姓也能懂得其中的虛假。
太平天國里面除了王可以三妻四妾,其他的士兵都要男女分開,在一起就是犯罪,這違背人欲的規(guī)定,也見證了宣揚平等的偽裝。
從兢兢業(yè)業(yè)到滋生腐朽是一個過程,大清朝是這樣,湘軍是這樣,太平天國也這樣。
只不過有是壓抑的過久,就如塑料袋包裹著一樣,臭得越快。
好一個門生 在曾國藩的眾多門人中,唯有李鴻章讓曾國藩格外賞識,后來李鴻章自領淮軍,在上海一帶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李鴻章顯然具備了曾國藩所不具備的素質。
李鴻章不懼人言,堅決不裁自己的淮軍,正所謂“英雄不自剪羽翼”。
李鴻章手段凌厲,其“殺降”的行徑不比“曾剃頭”的名號差。
梁啟超是這樣評價李鴻章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
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杰矣乎。
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
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 李鴻章說道:圓通者為利也,變達者為名也,弱者掃舍人之門,強者滕公車之章,不外此二字而已。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于人,誰肯助我。
李鴻章絕不像曾國藩一樣,如一個老學究一般,他更加實際,手下肯賣命,他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為人又圓滑,不得罪人。
這點確實要比曾國藩強,也比曾國藩少走彎路。
能有幾人如此 在中學的歷史書上聽說過左宗棠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一個神人。
四十多歲,沒過幾年便封侯拜相。
書中描述的左宗棠智謀過人,在四十歲之前并未出仕,是一個鄉(xiāng)野村夫,后來趕上長沙被圍,左宗棠被請出來當師爺,顯示了其軍事才能。
左宗棠這個人恃才傲物,但又確實才高八斗,在那個搖搖欲墜的時代,大清的江山要仰仗這位左大人。
左宗棠相對于曾國藩來說,更有魄力,更具野心,只是為人太過于張狂,讓小人又怕又恨。
只是在亂世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后來左宗棠自領楚軍,成為了晚清又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
人生如下棋,越到后來越謹慎 道學都是假,如果是真就成了傻。
曾國藩如此有原則,也得罪了很多人。
如果堅持如此有原則,恐怕沒被太平天國打敗,反叫大清朝官員的勾心斗角而整死。
曾國藩也有私心,特別是對其九弟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國荃能夠成為進入南京的第一人。
這可是一個光宗耀祖的天大榮譽,于是曾國藩將最好的硬件都給了曾國荃。
曾國荃雖然也是一個文化人,但是似乎他就是上天注定的攻克南京那個人。
在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大功之后,曾國荃并沒有在官場上順風順水,最后還是守著掠奪來的財富回到了故里。
曾國藩在剿捻失利之后被調任直隸總督,曾國藩為人小心翼翼,也肯定對圣意能把握得幾分。
后來在天津發(fā)生了火燒望海樓的“天津教案”。
曾國藩前去處理這件事,因為考慮到英法各國聯(lián)合施壓,避免再起戰(zhàn)事,只能讓步賠款。
這種“忍”的策略,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有失尊嚴,有失大清國的顏面。
在這件事上,這位一向被人敬仰的湘籍官員甚至被同鄉(xiāng)后生所不齒。
當時,在京城中有處是這位曾大人題寫的對聯(lián),被湘籍門生摘下來砸爛了。
與之相比的,在此案中受懲罰的幾個靜海當?shù)毓賳T,反而成了青天大老爺。
怎奈曾國藩的一番苦心,為了避免戰(zhàn)爭、為了維護飄零欲墜的滿清統(tǒng)治,為了天平天國之后能過幾年消停日子,為了避免再起兵戈,百姓蒙難…… 委屈向世人誰訴,后悔也無計可施。
故事中的故事 “刺馬案”是滿清四大奇案之一。
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被迎面上來的張汶祥一刀刺中,流血身亡。
殺人者張汶祥卻不慌不忙,束手就擒。
一個大清朝的一品大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刺殺,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新聞。
慈禧太后坐在簾子后面,問道:這件事豈不是很奇怪嗎
曾國藩誠惶誠恐的回答:確實很奇怪。
慈禧表示馬新貽辦事很好,然后讓曾國藩去辦理這件事。
自從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后,曾國藩的威望日益高漲,而曾的手下,尤其是那位曾家九爺(曾國荃)一直慫恿曾國藩“黃袍加身”。
曾國藩這個人膽量不行,而且是典型的孔孟之道的讀書人,對皇帝盡忠,是最大的事情,他的一行一言都以此為準則,讓別人不能抓到一點把柄。
當然,這是“面兒”上的事,其心中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心就不得而知了。
朝廷里高坐的兩宮太后,其實也心里很清楚。
曾國藩的聲望日隆,湘軍又能征善戰(zhàn),這東南的半壁江山坐了一直猛虎,朝廷著實寢食難安。
朝廷一再明示暗示曾國藩“裁兵”,而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以做出了要挾的姿態(tài)。
曾國藩還是硬著頭皮裁了湘軍,“英雄自剪了羽翼”。
曾國藩最有實力的時刻結束了。
太平軍的殘部和捻軍會合,終于打敗了羽翼不如先前的曾國藩,取得代之的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
朝廷始終不放心將曾國藩放在離朝廷那么遠的地方,讓他任了直隸總督,而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一個馬新貽怎能跟曾國藩平起平坐
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決定,不公平的決定就意味著有人不滿,而且江寧是湘軍的江寧,湘軍盤踞多年,豈容一個外人來享受這勝利果實
世人說“天下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征善戰(zhàn),敢玩命。
為什么玩命
肯定不是為了保衛(wèi)大清的江山。
人為財死嘛,正是湘軍將領縱容士兵燒殺搶奪,士兵才那么賣力。
天國被攻陷的時候,舉天下之人都對里面的金山銀山而垂涎。
但曾國藩卻報了一個“一把火都燒光了”。
誰也不會相信
既然他曾國藩已經裁兵,就不再是個大的威脅。
于是慈禧召見了馬新貽,對曾國藩來了個調虎離山。
馬新貽給慈禧辦事去了,事情辦得快有眉目的時候,被人殺死了。
無憑無據(jù),不可以懷疑任何人。
慈禧也不例外,如果真是有人謀劃暗殺兩江總督,那這個人也定不是善類…… 曾國藩剛處理完“天津教案”,被慈禧派去處理“刺馬案”。
“刺馬案”一發(fā)生,就立即成了老百姓的談資,甚至書場都有了關于刺馬案的評書。
現(xiàn)在看來,百姓們所講得都是江湖故事。
流傳最廣的就這樣:馬新貽有兩個義結金蘭的兄弟,一個叫曹二虎,一個叫張汶祥。
馬新貽在這兩個兄弟的幫助下屢建戰(zhàn)功,后來因為貪婪曹二虎的美妻,而殺曹二虎奪其妻子。
張汶祥苦練武藝而為曹二虎報仇。
如今看來這絕對是一個有預謀的刺殺行動,輿論的導向就早已經設置好,掩人耳目,而讓人忽略了真相。
在許多資料中,說張汶祥是捻軍,捻軍殺清朝大員也是順理成章。
但《曾國藩》一書中寫道張汶祥先前正是湘軍
這種情況下,事態(tài)更為復雜。
特別是廣為流傳的張汶祥殺奪人妻的馬新貽,即使如此有辱大清一品大員的聲譽,但還是廣為流傳了,難道真相比這個更可怕
《曾國藩》感覺是讀一部戰(zhàn)爭書,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行軍打仗,整個連貫起來,你會清晰地看到里面的每個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在亂世之中,不僅安身立命,并且成就偉業(yè)。
【文摘】 讀《雍正皇帝》,從中受益很多,做人、做事,為人、處事。
雖然一直以來都不喜歡雍正這大清國的第五位皇帝,覺得他攻于心計,過于陰險,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同時又相當敬重他當皇帝后,改革積弊,加強集權,鞏固邊疆的一系列改革活動。
的確,雍正帝,善于用人,勤于治政并有深厚的文學、史學、經學功底,雖然不及康熙與乾隆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大清國十幾位皇帝中他算得上最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的。
康熙去世前的幾年由于廣施仁政,導致國庫虧空,貪污腐敗嚴重,加上天災人禍,此時的國家早已外強中干,可以說,沒有雍正繼位后的勵精圖治,也就沒有了日后大清國的“康乾盛世”。
這樣的一位皇帝,我該如何評價
看過很多對雍正的評論,和預想中一樣,褒貶不一,的確,對于他的皇位繼承有太多的懸念,對于他繼位前的半生有諸多說法。
究竟歷史是怎樣的
現(xiàn)在已經無從知曉,比起說他謀權篡位,篡改圣旨,我更愿意相信是康熙爺因喜愛弘歷而愛屋及烏,將皇權傳位于他。
畢竟,作為一國之君,他要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皇位傳于何人,而是整個江山社稷,要高瞻遠矚看到以后。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的第四個兒子,生于康熙十七年,在儲君之戰(zhàn)中他與眾皇子一起角逐,最終獲得勝利。
他該是怎樣的一個人
看書中對他前半生的描寫,他的母親是宮中貴妃的隨身丫鬟,雖因生下了胤禛而母以子貴,但在這個爾虞我詐爭權奪勢的后宮,胤禛一出生就被抱離母親身邊,而他太過卑微的出身,也使得他從小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言談,也使得他與生母關系過于僵硬,孤立無緣的在宮中長大。
成年后,滿懷抱負的他雖然處處章顯才華,卻始終不被康熙正視。
不知道康熙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四皇子的,他雖口口聲稱希望家庭和睦,兄弟間相互友愛,卻在對待每個兒子的態(tài)度與方式上各顯不同:對老大的刻薄,對老二的縱容,對老八的不溫不熱,對十四的喜愛。
盡管之子莫若父,康熙卻始終沒有明確的讓每一個孩子看到自己在這個家的位子,以至于大家處心積慮的明爭暗斗。
也許不是出生在那個時代不是身處那個位置,誰也不會明白當時的胤禛,究竟他的刻苦與努力換來的是康熙的稱贊還是白眼。
記得曾經與同宿舍的姐妹談論過康熙的這幾個兒子,那時候也是看過一本以康熙和他的兒子們?yōu)楸尘暗男≌f,當時我們幾個有喜歡四爺?shù)模邢矚g八爺?shù)?,更有十四爺?shù)摹?/p>
那時候我似乎更希望八阿哥胤禩能繼承大位,他為人和善,又知書達禮,對于胤禛更多的感覺就是冷。
當看過《雍正皇帝》才明白,“和所有人都能相處得很好之人和誰都不能相處得很好,因為他取悅于任何人,和誰都不會深交,也就沒有真的朋友,關鍵時刻誰都不會幫助他,這種人最危險。
”這是鄔思道對尚未繼位的雍正說的話,告誡他不要過分在意八阿哥胤禩,與此同時不要過分輕信年羹堯。
不知道是不是后人寫古人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崇敬,還是知道了結果推斷過程時不自覺地夾雜了對結果的肯定,怎樣都好,只是如果真能看到與人交心的這一層面,鄔思道也的確過人。
如果他說的是真理,那么八爺這個人也就不具備繼承大統(tǒng)的素質,那么康熙自然也會看到這一層面,不傳位于他也就順理成章。
那么對十四阿哥胤禵呢
康熙一直以來對這個兒子都喜愛有佳,他對于軍事管理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對于推崇“馬背上打天下”的康熙,胤禵這一才能當仁不讓。
那為何在康熙最后幾年要派他遠征,而沒有留在宮中傳位于他
也許是因為所有人對于這點的想不通,無從考證,便有了后來雍正奪宮將遺詔“十四子”改為“于四子”之說。
的確,雍正城府很深,心計算盡,卻也相當知人善任,這也成就了日后。
不知道康熙是不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這些優(yōu)缺點,然后委以重任
當然,我希望如此,畢竟在選用人才方面,雍正慧眼識人,比胤禵要強上許多。
治理一個國家,才華不可或缺,要執(zhí)政有道,治理有方,更要用人得當。
雍正也許算不得千里馬,他沒有千里馬無限量的潛力,但起碼算一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此看來,康熙選他做接班人也不無道理,尤其是他在臨終前傳位弘歷,成就日后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