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代的詩歌,要有韻律的,3分鐘左右,最好有伴奏。
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伴奏,,,[%B4%BA%BD%AD%BB%A8%D4%C2%D2%B9]&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4%BA%BD%AD%BB%A8%D4%C2%D2%B9++&si=%B4%BA%BD%AD%BB%A8%D4%C2%D2%B9;;%B4%BF%D2%F4%C0%D6;;0;;0&lm=-1&mtid=3&d=7&size=5242880&attr=0,0&titlekey=425041877,2690019114&mtype=1
曹植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曹植的著名的作品:、等詳析: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等。
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為宋人所編。
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
《詩品》的作者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
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求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賦》全詩+賞析
洛神賦-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
背伊闕,越 轅,經(jīng)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
若此之艷也
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
其狀若何
臣愿聞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環(huán)姿艷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
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
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
抗瓊 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
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遢 ,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揚輕 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 。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馮夷鳴鼓,女媧清歌。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
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
于是越北 。
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
哀一逝而異鄉(xiāng)。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 。
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
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
攬 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洛神賦》鑒賞 在我國江漢一帶的水邊澤畔,很久以來就流傳著許多關于神女的美麗傳說。
這些傳說以它們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墨客。
他們心追神往,低回吟詠,留下了無數(shù)篇優(yōu)美動人的佳作。
《詩·周南·漢廣》中的漢水之神可望而不可求,屈原《九歌》中的湘水之神風姿綽約、情意纏綿,司馬相如和張衡筆下的洛水之神妖冶嫻麗、嫵媚迷人。
然而,在這些繾綣的詠嘆和精采的描繪中,最富情節(jié)和最能感人的,當推曹植的《洛神賦》。
曹植此賦據(jù)序所言,系其于黃初三年入朝京師洛陽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jīng)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
曹植本人在就國后也為監(jiān)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xiāng)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
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郁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作品從記述離開京城,“背伊闕,越轘轅,經(jīng)通谷,陵景山”的行程開始,描寫了作者與侍從們到達洛濱時的情景。
當時“日既西傾,車殆馬煩”,他們稅駕蘅皋,秣駟芝田,容與陽林,流眄洛川。
在一片靜謐的氣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極目遠眺波光瀲滟的洛水。
就在他偶爾抬頭的一剎那,奇跡出現(xiàn)了:一個瓌姿艷逸的女神站立在對面的山崖上。
這使作者驚愕萬分,他不自覺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問道:“爾有覿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
”在這里,山邊水畔落日前的優(yōu)美景色襯托出人物意外發(fā)現(xiàn)的驚喜之情,創(chuàng)造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意境。
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開作者第一個問題——“爾有覿于彼者乎”不答,而以“臣聞”、“無乃”等猜測的口吻,鄭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這在有意為下文對洛神的描繪留下伏筆的同時,又給本已蹊蹺的邂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洛神宓妃,相傳為遠古時代宓羲氏的女兒,因溺死于洛水而為水神。
關于這個古老傳說中的女神,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都曾提及。
以后司馬相如和張衡,又在賦中對她作了這樣的描繪:“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環(huán)綽約。
……芬芳漚郁,酷烈淑郁;皓齒燦爛,宜笑的?;長眉連娟,微睇綿藐”(《上林賦》);“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
咸姣麗以蠱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舒?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袿徽。
離朱唇而微笑兮,顏的?以遺光……”(《思玄賦》)。
與前人的這種直接描寫不同,作品首先以一連串生動奇逸的比喻,對洛神初臨時的情狀作了精彩紛呈的形容:“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
”其形象之鮮明,色彩之艷麗,令人目不瑕接。
其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尤為傳神地展現(xiàn)了洛神飄然而至的風姿神韻。
它與下面的“輕云之蔽月”和“流風之回雪”,都從姿態(tài)方面,給人以輕盈、飄逸、流轉、綽約的動感;而“秋菊”、“春松”與 “太陽升朝霞”和“芙蓉出淥波”,則從容貌方面,給人以明麗、清朗、華艷、妖冶的色感。
這種動感與色感彼此交錯和互相浸淫,織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將洛神的絕麗至艷突出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在這種由反復比喻造成的強烈藝術效果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使用傳統(tǒng)手法,對洛神的體態(tài)、容貌、服飾和舉止進行了細致的刻畫。
這位宓羲氏之女身材適中,垂肩束腰,麗質天生,不假粉飾;她云髻修眉,唇齒鮮潤,明眸隱靨,容光煥發(fā);加之羅衣燦爛,佩玉凝碧,明珠閃爍,輕裾拂動,更顯得“瓌姿艷逸,儀靜體閑”。
作者的這些描繪,使人聯(lián)想起《詩經(jīng)》對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的贊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wèi)風· 碩人》);也使人聯(lián)想起宋玉對東鄰女的稱道:“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作者顯然受了他們的影響,但是他比前人更重視表現(xiàn)人物的動態(tài)美。
下面,他著重描寫了洛神天真活潑的舉止:“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面對這樣一種情景,我們仿佛嗅到了由于洛神走動而傳來的陣陣芳香,看到了她遨嬉山隅、采芝水畔的種種形跡。
至此,洛神的形象已神態(tài)兼?zhèn)?,呼之欲出了?/p>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作者為眼前這位美貌的女神深深打動了。
他初為無以傳遞自己的愛慕之情而苦悶,繼而“愿誠素之先達”,“解玉佩以要之”。
在得到宓妃的應和,“執(zhí)眷眷之款實”之后,他又想起傳說中鄭交甫漢濱遺佩之事,對她的“指潛淵而為期”產(chǎn)生了懷疑。
作者在感情上的這種一波三折的變化,形象地反映出他當時內心的微妙狀況。
與其相應,洛神也感動了。
不過作品沒有象寫作者那樣,直接寫她的心理變化,而是通過對她一系列行動的精細刻畫,表現(xiàn)出激蕩在她內心的熾熱的愛,以及這種愛不能實現(xiàn)的強烈的悲哀。
你看她“徙倚彷徨。
神光離合,乍陰乍陽”,一會兒聳身輕舉,似鶴立欲飛而未起;一會兒從椒涂蘅薄中經(jīng)過,引來陣陣濃郁的芳香;一會兒又悵然長嘯,聲音中回蕩著深長的相思之哀……。
當洛神的哀吟喚來了眾神,她們無憂無慮地“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時,她雖有南湘二妃、漢濱游女陪伴,但仍不免“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站在那里出神。
剎那間,她又如迅飛的水鳥,在煙波浩渺的水上徘徊飄忽,行蹤不定。
只有那轉盼流動、含情脈脈的目光,以及欲言還止的唇吻,似乎在向作者傾吐內心的無窮眷戀和哀怨。
讀著作者對洛神或而彷徨,或而長吟,或而延竚,或而飄忽的這種描寫,我們仿佛欣賞到一幕感情激烈、姿態(tài)優(yōu)美的舞劇。
人物以她那變化不定、搖曳多姿的舞步,展現(xiàn)了內心的愛慕、矛盾、惆悵和痛苦。
尤其是“體迅飛鳧,飄忽若神。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一段,更將這幕舞劇推向了高潮,人物的心理矛盾、感情波瀾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xiàn)。
正當作者與洛神相對無語、兩情依依之時,離別的時刻終于到了。
這是一個構想奇逸、神彩飛揚的分別場面:屏翳收風,川后靜波,在馮夷、女媧的鼓樂聲中,由六龍駕馭的云車載著宓妃,在鯨鯢夾轂、異魚翼輈的護衛(wèi)下,開始出發(fā)了。
美麗的洛神坐在漸漸遠去的車上,還不斷地回過頭來,向作者傾訴自己的一片衷腸。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深深的哀怨籠罩著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畫面。
在陳述了“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的“交接之大綱”之后,洛神還信誓旦旦地表示:“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
”最后,洛神的艷麗形象終于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之中,而作者卻依然站在水邊,悵悵地望著洛神逝去的方向,恍然若失。
他駕著輕舟,溯川而上,希望能再次看到神女的倩影。
然而,煙波渺渺,長夜漫漫,更使他情意悠悠、思緒綿綿。
天亮后,作者不得不“歸乎東路”了,但仍“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作品這段文字洋溢著濃厚的抒情氣氛,具有一種勾魂攝魄的力量,它把洛神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勾勒、烘托得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人神戀愛的題材在西方文學中屢見不鮮,但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卻并不多見。
尤其是象《洛神賦》這樣從人神雙方入手,抒寫彼此的相慕相戀之情,更為難得。
宋玉的《神女賦》著重刻畫了巫山神女的外觀美,而未能更多地涉及其內心感情的底蘊,同時楚王在作品中也未被作為戀愛的一方來加以描寫。
因此曹植的《洛神賦》可以說是這類題材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前人對其創(chuàng)作動機頗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曹植求甄逸女不遂,后又見其玉鏤金帶枕,哀傷而作,初名《感甄賦》,由明帝改為《洛神賦》(《文選》李善注);有的認為曹植求甄之事于史無征,舊說系以世傳小說《感甄記》誤載入簡,作品實是曹植為了“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而作(胡克家《文選考異》、何焯《義門讀書記》);也有人認為“感甄”說有之,不過所感者并非甄后,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鄄城(朱乾《樂府正義》)。
這些看法也許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感到在理解和欣賞一篇古典文學作品時,如果過于拘執(zhí)史實,把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看成是對歷史的直接反映,那也是不足取的。
因此從作者當時的處境和作品的內容來看,與其將神女看作是甄后的化身,或者是作者的代言人,倒不如將她看作是作者在其它作品中一再抒寫的那種無法實現(xiàn)的報國理想的藝術象征,這樣也許更接近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從這點上說,作品不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女神形象,而且更從思想上給人以一種追求理想、執(zhí)著如一的寶貴啟示。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
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
此外,它的情節(jié)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
至于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于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shù)計。
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jīng)久不衰的。
三國曹植洛神賦里洛神原型是誰
歸田賦 游都邑以,無明略以佐時 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
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
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王雎鼓翼,倉庚哀鳴; 交頸頡頏,關關嚶嚶。
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觸矢而斃,貪餌吞鉤。
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鯋鰡。
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
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
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
只在河旁稱贊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
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愿,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
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
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
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
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
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
鳴聲吱喳,美妙動聽。
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
向云間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
嬉游已經(jīng)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
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
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圣賢書滋味無窮。
提筆作文,發(fā)揮文采,述說那古代的教范。
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洛 神 賦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
背伊闕,越轘轅,經(jīng)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
若此之艷也
”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
其狀若何
臣愿聞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瑰姿艷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壤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
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
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
抗瓊?王弟?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
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從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馮夷鳴鼓,清歌。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
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
于是越北沚。
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
哀一逝而異鄉(xiāng)。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
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
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
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別 賦 作者:江淹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況秦吳兮絕國,復燕趙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
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
風蕭蕭而異響,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
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
居人愁臥,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
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
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
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
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艷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
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
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
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方銜感于一劍,非買價于泉里。
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
遼水無極,雁山參云。
閨中風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
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煴,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
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
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
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
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
慚幽閨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黃。
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凝兮夜何長
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
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
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
駕鶴上漢,驂鸞騰天。
暫游萬里,少別千年。
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wèi)女,上宮陳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
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云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云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長 門 賦 作者: 云,“時得幸,頗妒。
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
聞蜀郡成都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
而相如為文以悟上,復得親幸。
”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
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愨之歡心。
愿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
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廓獨潛而專精兮,天漂漂而疾風。
登蘭臺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
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飄風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
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
翡翠協(xié)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
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于深宮。
正殿塊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間徙倚于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
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鐘音。
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
羅豐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
時仿佛以物類兮,象積石之將將。
五色炫以相曜兮,爛耀耀而成光。
致錯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
張羅綺之幔帷兮,垂楚組之連綱。
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臺之央央。
白鶴嗷以哀號兮,孤雌(足寺)于枯腸。
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于空堂。
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
案流徵以卻轉兮,聲幼眇而復揚。
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
舒息悒而增欷兮,?履起而彷徨。
揄長袂以自翳兮,數(shù)昔日之(侃下加言,音謙)殃。
無面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
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香。
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若有亡。
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
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于東方。
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
閑 情 賦 作者:陶淵明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
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
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并觸類,廣其辭義。
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
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
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
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
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纖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繽紛。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調將半,景落西軒。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鳴弦。
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
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jīng)年而見求
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
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考所愿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于南林。
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余陰。
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于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想以空尋。
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嘆。
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就寒。
葉燮燮以去條,氣凄凄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于云端。
鳥凄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
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
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飄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
于時畢昴盈軒,北風凄凄,炯炯不寐,眾念徘徊。
起攝帶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階。
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閑和,終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
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
迎清風以怯累,寄弱志于歸波。
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余歌。
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
登徒子好色賦 作者: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宮。
”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
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
至于好色,臣無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
有說則止,無說則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登徒子則不然。
其妻蓬頭攣耳,(齒只)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
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
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
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
謂不如彼矣。
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
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試為寡人說之。
”大夫曰:“唯唯。
” 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wèi)、溱、洧之間。
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倉鳥)(庚鳥)喈喈,群女出桑。
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
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
”于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復稱詩曰:“寤春風兮發(fā)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
”因遷延而辭避。
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
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
故足稱也。
洛神賦全文解釋
[編輯本段]【譯文】 黃初三年,我去京師朝拜天子,回來時渡過洛水。
傳說洛水神靈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兒,玩耍時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為洛水之神)。
宋玉將楚王遇見神女的故事寫成《神女賦》,我就模仿他將這段經(jīng)歷寫了下來,是這樣的: 我從京城返回東方的封邑(鄄城)。
翻過伊厥山,越過轘轅山,經(jīng)過通谷,登上了景山。
這時已經(jīng)是夕陽西下,車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鋪滿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車,讓馬兒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
我在樹林中安然悠閑地走著,放眼欣賞洛水美麗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緒飄到了遠方。
猛一抬頭,看到一幅奇異景象:一個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隨從問道:“你看到那個女子了嗎
她是誰啊
真是太美了
”隨從回答:“臣聽說洛水的神靈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見到的莫非是她么
她相貌如何
臣很想聽聽。
” 我說:“她長得體態(tài)輕盈柔美象受驚后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游龍;容顏鮮明光彩象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無象薄云輕輕掩住了明月,形象飄蕩不定如流風吹起了回旋的雪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象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脖頸細長,下顎美麗,白嫩的肌膚微微顯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濃密如云的發(fā)髻高高聳立,修長的細眉微微彎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xiàn);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只美麗的酒窩兒隱現(xiàn)在臉頰;她姿態(tài)奇美,明艷高雅,儀容安靜,體態(tài)嫻淑;情態(tài)柔順寬和嫵媚,用語言難以形容;穿著奇特人間罕見,骨骼相貌象畫中的仙女;她披著鮮麗明凈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雕刻華美的美玉做的耳環(huán);黃金和翠玉做為配掛的首飾,點綴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麗的容顏;她踏著繡著精美花紋的鞋子,拖著霧一樣輕薄的紗裙,隱隱散發(fā)出幽幽蘭香,在山邊緩步徘徊;偶爾縱身跳躍,一邊散步一邊嬉戲;左面有彩旗靠在身邊,右面有桂枝遮蔽陰涼;她正卷起衣袖將潔白細膩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靈芝。
” 我深深地愛慕上了她的賢淑和美麗,心情振蕩,悶悶不樂。
苦于沒有好的媒人去傳達愛慕之情,就用脈脈含情的眼光表達我的愛意,希望真摯的情感能先于別人向她表達,于是解下腰間的玉佩贈與她,表示要與她相約。
她真是太完美了,不僅懂得禮儀而且通曉詩歌,她舉起美玉與我應答,指著深深的潭水約定會面的日期。
我心里充滿真誠的依戀,惟恐美麗的神靈在欺騙;傳說曾經(jīng)有兩位神女在漢水邊贈白玉給鄭交甫以定終身,卻背棄信言頃刻不見了,于是我惆悵猶豫將信將疑,收斂了滿心歡喜,鎮(zhèn)定情緒,告誡自己要嚴守男女之間的禮儀來約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動,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隱忽現(xiàn)忽明忽暗,聳起輕靈的身軀象仙鶴一樣欲飛還留。
她徘徊于香氣濃郁的生滿椒蘭的小路上,流連在散發(fā)著幽幽花香的杜衡叢中,悵然長吟抒發(fā)長久的思慕,聲音悲哀凄厲持久不息。
不久眾多的神靈呼朋喚友會聚過來,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戲,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邊拾取美麗的羽毛。
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隨著,由水邊漫游的漢水女神陪伴著,哀嘆匏瓜星的孤零無匹,同情牽牛星的寂寞獨居。
她舉起手臂用修長的衣袖遮蔽陽光揚首眺望,輕薄的上衣在陣陣清風中隨風飄動。
她行動輕盈象飛鳥一樣,飄逸若神深不可測;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生起蒙蒙水霧;行蹤不定,喜憂不明;進退難料,欲去還留,眼波柔情流動,目光神采飛揚,愛情的喜悅潤澤著美麗的面容;好像有許多話含在口中,氣息中散發(fā)著幽幽蘭香;她花容月貌羞澀柔美,深深地吸引著我而不知身在何處。
這時風神將風停下,水神讓江波不再起伏,司陰陽神敲響了天鼓,女媧唱起了清亮的歌聲;文魚騰躍簇擁車乘,玉制鸞鈴叮咚作響;六條龍齊頭并進,載著云車緩緩而行;鯨鯢爭相跳躍夾護車駕,水鳥穿梭飛翔殷勤護衛(wèi);于是洛神越過水中的島嶼,翻過南面的山崗,回轉白皙的頸項,用清秀美麗的眉目看著我,啟動朱唇,緩緩陳述無奈分離的大節(jié)綱常,痛恨人與神的境遇難同,苦怨青春愛情不遂人意,舉起羅袖擦拭眼淚,而淚水不禁滾滾而下沾濕了衣裳;傷心美好的聚會將永遠斷絕,哀怨從此別離會天各一方。
沒有表示愛情的信物可以相贈,就將江南的名貴玉環(huán)送給我,“雖然隱居在天界,我會時常思念君王…… ”還沒說完,忽然行跡隱去,神光消遁,我悵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找洛神遺留的足跡。
洛神已去,情景猶在,四下尋找,平添惆悵。
我盼望洛神的影蹤重新出現(xiàn),于是駕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長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綿綿不絕,更增加思慕之情。
夜晚,心神不安難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滿衣裳,直到天光大亮。
無奈,命令仆夫起駕,繼續(xù)我的歸程。
我攬住韁繩舉起馬鞭,在原地盤桓,久久不能離去。
[編輯本段]【賞鑒】 <\\\/B>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chuàng)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tǒng),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
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
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
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后的情狀。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寫別后“我”對洛神的思念。
突出的特點 特點一,想象豐富。
想象到:他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體態(tài)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
隨后他對她產(chǎn)生愛慕之情,托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潔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
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別。
想象絢爛,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愁帳絲絲。
但這想象并不離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
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煉、生動、優(yōu)美。
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虛無之感。
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tài)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
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的清新高潔。
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態(tài)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xiàn)于眼前,風姿綽約。
而對于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來鳴鼓,女媧清歌。
”愛情之真摯、純潔。
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以致離別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寧徘徊于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產(chǎn)生苦悶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別,有情人不能成眷屬。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現(xiàn)實中難以找到,失落無限。
三是以此賦托意,他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弟的逼害,無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編輯本段]【《洛神賦》的藝術價值】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
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
此外,它的情節(jié)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
至于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于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shù)計。
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jīng)久不衰的。
[編輯本段]【曹植簡介】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沛國樵(今安徽亳州)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
曹操曾經(jīng)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
然而曹植行為放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于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
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
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
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
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xiàn)他貴介公子的優(yōu)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
后期詩歌,主要抒發(fā)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xiàn)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發(fā)展。
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上貢獻尤大。
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發(fā)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tài)變化。
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于后世的影響是不小的。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
死后,明帝曹叡曾為之集錄著作百余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
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
明代郭云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jù)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并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
近人黃節(jié)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有關曹植的具體篇目請參見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