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祖父賞析
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xiāng)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于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
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蕭紅幼年喪母,父親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對蕭紅不聞不問。
蕭紅自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
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邁的祖父給她疼愛和溫暖,讓她感到一些人間的溫情。
她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們互相依戀,互相安慰,渡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
蕭紅能進學校讀書,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所以蕭紅對祖父身懷思念。
蕭紅的祖父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慈愛、寬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關愛,蕭紅童年雖然寂寞,卻依然有溫情有快樂,以至于蕭紅“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
”。
所以她與祖父一天到晚“寸步不離。
”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園里邊勞作,于是蕭紅也跟著祖父總在后花園里玩樂。
家里的后花園給了蕭紅的童年增添了無數(shù)歡樂,鋤草,吃黃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螞,澆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上一覺,一切對她來說是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
祖父的去世,斷絕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聯(lián)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親立刻對她的冷酷逼迫,使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她筆下的童年卻是豐富多彩的,給人的感覺是她的童年似乎很美滿。
但其實父親的冷漠、繼母的刁難在蕭紅心靈中留下了難于忘卻的陰影,她之所以把童年寫得如此美好,實際是試圖忘卻那童年的孤獨與寂寞,也是為了忘卻當時在香港的孤獨與寂寞。
本文不是要描寫我與祖父濃濃的親情(當然寫到這方面),而是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生活,與祖父的親情只是童年美好的一部分,與前后的昆蟲、花鳥、樹木的作用是一致的。
文章其實是表達作者對童年的留戀,既不是表現(xiàn)親情,也不是表現(xiàn)有家的快樂。
蕭紅的《呼蘭河傳》讀書心得,大約70字
寫的童年故事,寫自己的故鄉(xiāng),寫自己的祖娓娓道來感情真摯,飽含了自己對于故濃濃的懷念和愛。
寫家鄉(xiāng)人們的善良,寫的真情動人,寫家鄉(xiāng)人們的劣根性,寫的又鞭辟入里。
特有的細膩筆觸加上散文化獨特性的文字還有融合東北的部分方言,精彩流暢,讓人笑中生苦,苦中又有所思考。
蕭紅簡介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
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
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tǒng)意識和文化心態(tài)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fā)出深情的呼喚”。
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并引發(fā)她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是蕭軍的出現(xiàn),并走進了她的生活。
蕭軍與蕭紅為何分手
對于愛學的人來說,對蕭蕭紅的故事多少都能有些了解。
他們中有著大量信,但大多因為時代的緣故而散失了。
幸好蕭軍先生活到了“文革”以后,從1978年開始,他就開始整理注釋和蕭紅的通信,并且每一封信都詳細地寫出當時的情形。
如今,這部書信集《為了愛的緣故: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的手稿影印本出版了,我們終于從中還原出一段真實的歷史。
蕭軍不懂女人需要安慰●為人仗義豪爽,并且武藝高強的蕭軍在一個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現(xiàn),由他來照顧身世凄涼、身體羸弱的蕭紅似乎是再合適不過了。
整本書所收集的書信中,一共有蕭紅給蕭軍的信四十三封,其中在日本寫的三十六封,在北京寫的七封。
另外還收有四封蕭軍給蕭紅的信以及一些相關的資料文章。
在每一封信中,都能見到蕭紅對于蕭軍深深的愛慕和思戀。
就像蕭紅的小說一樣,她用筆樸實而婉轉,讀起來無異于初戀時的情書般讓人動容。
尤其是影印件中,蕭紅的字小巧而纖細,蕭軍的字粗大而筆力堅實,足以透出他們的性格。
讀完全書,在感慨他們之間真摯愛情的同時,也會為蕭紅的悲慘命運而嘆息。
這個世界上愛她的男人那么多,但她卻早早地在香港一家醫(yī)院里香消玉殞了。
而蕭軍為什么不在她身邊
他們?yōu)槭裁捶质帜?/p>
如果說要從現(xiàn)有的傳記和資料中分析蕭軍與蕭紅之間的故事,這些書信再合適不過的了。
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借大偵探波羅之口說:“女人最需要的是讓男人愛她。
”進一步說,愛要采用一種對方接受的方式。
為人仗義豪爽,并且武藝高強的蕭軍在一個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現(xiàn),由他來照顧身世凄涼、身體羸弱的蕭紅似乎是再合適不過了。
但是,蕭軍并不懂女人,他在本書的注釋中寫道:“我愛的是史湘云或尤三姐那樣的人,不愛林黛玉、妙玉或薛寶釵……”蕭軍可以為了蕭紅而沖上去與別人拼命,但像林黛玉一樣的蕭紅不需要這些,她需要的是安慰,是陪伴。
如果蕭軍懂得,他就不會放任蕭紅一個人到日本療養(yǎng),并且通過這些書信來抒發(fā)這份相思之苦了。
在整部書信集中,蕭紅所寫的都是自己對蕭軍的思念之情,連同一些生活瑣事,而蕭軍很大篇幅上是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
他們只適合做亂世兒女情,性格和命運使得他們注定不能天長地久。
他們并不是十分般配●多年的顛沛流離使她走過了很多地方,見過了很多愛她的人,這些人都能使她感動,但沒有一個能愛她愛得長久。
蕭軍和蕭紅在一起的日子里,他們一直都不曾擁有能夠謀生的工作和穩(wěn)定的住房,就像一對流浪者一樣,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這種貌似詩意的生活和真摯的愛情無法掩蓋他們生活的艱辛。
而既然生活不穩(wěn)定,那么使他們堅持下去的就是這份患難之情了。
從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們并不是十分般配的一對。
就像早年蕭紅在《苦杯》一詩中所寫的,她活得很苦。
多年的顛沛流離使她走過了很多地方,見過了很多愛她的人,這些人都能使她感動,但沒有一個能愛她愛得長久。
就連蕭軍的觀念也是如此。
蕭軍認為,如果別人不愛他了,兩個人就可以分手,似乎就沒有什么挽回的希望。
于是,最終的結果是蕭軍去了延安,并且從1948年就開始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結束后才平反。
而蕭紅在經歷了端木蕻良和駱賓基的兩段情感之后,最終還是凄涼地死在了香港。
從此“三郎”是路人,“吟”的愛情最終就是如此(蕭軍筆名“三郎”,蕭紅筆名“悄吟”)。
在這些書信中,蕭紅凡是以“吟”為落款的,都比那些以“瑩”、“榮子”為落款的信更加真摯,也更加凄慘。
如今,翻閱起他們影印的書信,就感覺像翻閱他們的手稿,二蕭都已身歸那世。
七十年過去了,不知道現(xiàn)在,三郎能否明白悄吟的心。
■文\\\/侯磊
有什么描寫鼻子或者是嘴巴的詞語
如題 謝謝了
鼻子:嬌俏、圓潤、秀氣、標致、英挺、豬膽鼻、牛鼻、獅子鼻、鷹勾鼻 嘴巴: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蕭紅<手>中所用的寫作手法是??
本篇敘說的是一個農家女孩在校寄讀的故事。
女主角王亞明出身染匠之家,十分珍惜家里供她上學的機會,勤勉好學,卻因為勞作給她的一雙黑手和貧寒的出身、土氣的習慣、樸實的言行,遭到校長、舍監(jiān)和眾多同學的歧視與羞辱,困難重重,最后被迫離校。
作者突出人的精神處境,它是由經濟地位轉化而來的,具有社會倫理學的內容。
小說用第一人稱,采取客觀寫實的手法,結構嚴謹,長于刻畫,人物的個性描寫是成功的。
轉篇東東你參考: 讀蕭紅短篇小說《手》有感 作者:竺偉波 小說《手》講述的是:一個鄉(xiāng)下染匠的女兒,滿懷讀書的理想來到城里念中學,就由于她有一雙因勞動而染黑的手,這便成了她洗刷不掉的恥辱,受盡歧視,最后被趕出校門。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有力地鞭撻了貧富懸殊而又金錢至上的罪惡社會,同時發(fā)出了爭取人的權利與尊嚴的正義呼聲。
小說主人公王亞明的形象被塑造得較為厚實、凝重。
王亞明在家時,常年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勞作,她的手從指甲到手腕以上都變成了“黑的,藍的,又好像紫的”,同學們因此常嘲笑她。
于是在父親來學校看她時,她就向父親要了手套。
可父親把手套給了她,在同學們面前她卻說:“我戴手套本來是沒用的。
”這種矛盾的做法,微妙地傳達出她內心的羞怯。
當校長讓她父親到接待室去坐坐,她父親因害怕收費,竟被嚇跑了。
在閱報室里,王亞明問“我”,到接待室談話要不要錢。
“我”答不要錢,她說:“你小點聲說,叫她們聽見,她們又談笑話了。
”自尊自愛的她是那樣敏感,隨時隨處都擔心別人譏笑。
即使她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也從不與人計較。
她誤用了一個同學的鐵鍋,那個同學咆哮著把鍋踢翻,又把雞蛋“好像拋著石頭似的用力拋在地上”,而王亞明不但沒有去爭執(zhí),還一邊收拾著殘局,一邊惋惜著那只被棄置的鐵鍋。
作品采用對比的手法,著意描寫了另一雙手——女校長的手:“女校長用她貧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觸動王亞明的青色手”;“她(校長)用她慘白的手指去撕王亞明的領口……”而王亞明此時卻用“青手捧著眼淚”;校長看到“已經落到地板上的”和“馬車夫一樣肥大的手套”,竟“抑止不住地笑出聲來了”。
而飽嘗一頓粗言惡語的王亞明卻“背向著教室,也背向著我們,對著窗外大風哭了……好像風聲都停止了,她還沒有停止。
”給人留下印象尤深的是:校長用她那黑色漆皮鞋,那亮晶晶的鞋尖去踢了一下,并且又踏了一腳地板上王亞明的那只肥大的手套,讀到這里,讓人不禁感到,校長那只腳豈止是踏在王亞明的手套上,而是對她人格尊嚴的粗暴踐踏!在英文課上,她忙著用小冊子記下來黑板上所有的生字。
同時讀著,同時連教師隨手寫的,已經不必要的,讀過的熟字,她也記了下來。
在第二點鐘地理課上,她又費著力氣模仿著黑板上教師畫的地圖,她在小冊子上也畫了起來……好像所有這最末一天經過她的思想都重要起來,必得留下一個痕跡。
在下課的時間,我看了她的小冊子,那完全記錯了:英文字母,有的脫落一個,有的她多加上一個……她的心情已經慌亂了。
這便是她一生中最后一課。
直到晚上,她的父親還沒有來接她,她不得不又在那長椅上展開已經捆束起來的被褥,“只有這一次,她睡得這樣早……她的左右并不擺著書本。
”學校既是她留戀的地方,又是讓她傷心的地方;她不愿離開,卻必須離開;她準備馬上離開,卻又得延后一天———這是多么難耐的折磨,多么裂心的痛苦!然而悲劇并未止于此,當隨父親即將回家的時候,她依然“在輕微的笑聲里邊戴起了手套”,說:“再來,把書帶回家好好讀讀再來。
” 王亞明已經有了那么的不幸,卻仍然沒有徹底幻滅,這就更深化了王亞明悲劇的意義。
作品在這里一波三折,一再創(chuàng)造悲戚氛圍,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力。
那么,究竟是誰迫使王亞明離開學校的,也就是說造成王亞明讀書悲劇的根源是什么?當然是那個貧富懸殊而又金錢至上的罪惡社會。
王亞明的父親送她上城里念書,只是為了讓她能“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而王亞明呢?除了對學習的渴求外,還希望將來能教自己的妹妹,就是懷著這樣樸素的愿望,全家人把吃咸鹽的錢都拿出來供她,她才有了進城讀書的機會,然而在那黑暗的時代,社會不容許底層人民有如此“非分”之想。
校長停了她的早操,是因為她有一雙“鐵手”,而“學校的墻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國人又多,她們常常停在外面看的”;校長那次嚴厲的訓斥,是因為學校來了參觀的人,她沒有及時躲開,而她的衣裳顏色太舊,有礙觀瞻;最后,校長連考試都沒讓她參加,就把她攆回家去,還是因為她是窮人家的孩子。
在這個富人的世界里,金錢是萬能的。
可以說,這病態(tài)的社會,造就了一批病態(tài)的人。
王亞明忍辱負重,潛心攻讀,到頭來連考試的資格也給取消了,悵然地離開了學校。
她那讀英文吃力的聲音,蜷曲地睡在走廊過道椅子上的苦寂,手套被校長踏過后的隱隱啜泣……必將長久回蕩、疊印在她的心頭,化作人生的凄風苦雨。
掩卷,我們深切地同情王亞明的悲涼命運,憤慨于那罪惡的世道,我們也驚嘆于作者那巧妙的筆法。
作者以短小的篇幅,塑造了個性鮮明、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作品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來表現(xiàn)人道主義思想,于階級性中寓人性,是一曲呼喚人格尊嚴的悲歌。
作為當今時代的人們,應該珍惜新社會為我們創(chuàng)造和提供的大好發(fā)展機遇,更加勤奮刻苦,努力成才,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建設和諧社會,自覺警惕和抵制不良的金錢主義等落后腐敗思想和言行,維護公平,主張正義,共同把和諧社會建設好、維修好、發(fā)展好。
蕭紅的名言有那些
朝花夕拾瑣談許多年前有一首歌很流行,歌的第一句是“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你在風雨后”。
我在重讀《朝花夕拾》時突然想到這句歌,我想不出“朝花夕拾”與杯中之酒的風馬牛式聯(lián)系,風雨之后的你何以寂寞
只覺得這樣組合的句子雖有意象卻斑駁斷裂。
歌詞中“朝花夕拾”無疑是取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這個充滿意蘊的詞語是魯迅先生獨創(chuàng)的。
大致說來花與酒是有因緣的。
陶淵明愛菊花,愛飲酒。
李白的詩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白居易被貶官后寫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的句子。
但大約魯迅先生當年寫《朝花夕拾》里那些文章的時候,案頭卻不是放著一杯酒的。
一邊啜酒一邊寫文字,據說那是當年香港的武俠小說家古龍大俠的名士派頭。
魯迅先生嗜煙,我看到他夾著煙嘴的照片。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最后寫到:“只有他的照片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女作家蕭紅寫于1939的長篇散文《回憶魯迅先生》,里面多次提到先生的抽煙,“魯迅先生備有兩種紙煙,一種價錢貴的,一種便宜的,便宜的是綠聽子的,我不認識那是什么牌子,只記得煙頭上帶著黃紙的嘴,每五十支的價錢是四角到五角,是魯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
另一種是白聽子的,是前門煙,用來招待客人的,白煙聽放在魯迅先生的書桌的抽屜里。
來客人魯迅先生下樓,把它帶到樓下去,客人走了,又帶回樓上來照樣放在抽屜里。
而綠聽子的永遠放在書桌上,是魯迅先生隨時吸著的。
”魯迅先生幾乎是煙不離手的,會客,讀書,寫作,大都如此。
吸煙無疑損害了先生的身體。
蕭紅還寫到魯迅先生的吃酒,“魯迅先生喜歡吃一點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魯迅先生吃的是中國酒,多半是花雕。
”花雕是先生家鄉(xiāng)紹興的名產。
顯然,魯迅先生不嗜酒,寫文字時就更沒有以酒助文興的快意情仇了。
魯迅先生絕不是一個醉眼朦朧的煮字客,雖然他的小說散文里多次有關于酒的文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的穿長衫的人,備受閑人們的奚落嘲笑。
阿Q沒錢的時候也要賒兩碗空肚酒喝的,然后飄飄然的飛起來,大喊“造反啦,造反啦”。
魯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學術文章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文中對劉伶、阮籍、陶潛等魏晉人物與酒的關系有精辟的見解,以后遂成定論。
“五四”后反封建文化的陣營漸漸分道揚鑣,胡適向右,魯迅向左。
寫《朝花夕拾》時的魯迅先生,是一位荷戟獨斗的戰(zhàn)士,朝花夕拾這個詞語大可說與杯中之酒或人間風月無甚關聯(lián)。
《朝花夕拾》的書名是頗有些意味在的,時間之水漫漶浸漬,往事之花寂寞在靈魂深處。
魯迅先生是這樣解釋過《朝花夕拾》的,“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可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朝花夕拾》是寂寞人語,是至愛者語,是悲愴者語,是斗士語。
有人說過,一切文學都是回憶。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記錄了先生童年青年的經歷等,朝花實為曾經生長的往事之花,曾經愛與厭惡的人和物不曾在記憶中永遠泯滅。
魯迅先生用閑聊的方式任性而談,如他的保姆長媽媽……“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如他在三味書屋的先生壽鏡吾,如他的異國老師藤野先生,如友人范愛農,他的病重的父親,他愛的書――繪圖的《山海經》,他喜歡的小動物――隱鼠。
魯迅先生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
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
”許多年后,先生在北京,在廈門,在廣州,夜深人靜時,回想這些時,伴他的不是高陽酒徒的一碗殘酒,也不是周作人式的一杯苦茶,大約是一支煙,一種思想的心境,深入骨髓,淡化無痕。
而在《二十四孝圖》里,他怒吼出,“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現(xiàn)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這樣的凄厲、怨憤,直言不諱。
澆愁式的啜酒與閑適狀的品茗不宜寫出《朝花夕拾》里那些或深沉慈愛或悲愴怨憤或批判針砭的文字,特別是他寫到父親的死和朋友范愛農的死,冷靜,悲涼,這些都是產生在暗夜中的文字,有深刻的魯迅印記,是對中國社會的獨異體察。
在《后記》一文里,配了四張清代刻本的插畫,第一張圖是“曹娥投江”,第二圖是老萊子的,第三幅魯迅先生自畫的“活無?!?,第四幅是各種《玉歷》圖像。
魯迅先生是歷來重視美術的,幾張圖值得一看,也可見出魯迅先生批判封建文化的深意。
文章自成高格調,何須杯中之物共陶然
我近來前前后后重讀《朝花夕拾》,隱隱覺得,魯迅先生的字里行間洇漬著一個“寂”字,不知方家以為然否
《朝花夕拾》共十篇,始寫于1926年,完成于1927年,始在北京,繼在廈門,編訂畢已在廣州,距今已是8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