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作業(yè)不算多,肯定能完成,一天一張卷子,兩頁字帖,看點書,隔幾天寫個文章,花不了多少時間
親愛的安德烈 求點評 句子要標明在哪里
小學生讀書的好處:①提高寫作能力因為讀的書多了,心中自有一個“小書庫”,不管遇到什么題材的作文,心中的那個“小書庫”就會開始“自動搜索”有關(guān)的知識,如此,不至于在寫作文的時候東拼西湊只為湊一個字數(shù)。
一定要記住,讀書是為做好寫作的修煉。
②開拓智力發(fā)展讀書少的,學習起來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讀書多的,相對而言,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較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讀書多的,當去思考問題時,豐富的語言能力就會有利于幫助更深刻的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
③培養(yǎng)出無形的氣質(zhì)多讀書,言談舉止總會有一種氣度,那是任何金錢也買不來的氣質(zhì),將會伴隨一生。
因為讀得萬卷書,所接觸的層面就會廣,在與人交談時不至于畏手畏腳毫無胸墨。
④增加知識面每一個小學生都是塊可以開發(fā)的玉石,而讀書,就好比打磨玉石的過程。
因為讀的書多,一些較難的學習領(lǐng)域就會有接受的能力,并能更好地理解與學習,這是任何輔導班也做不到的事情。
⑤激發(fā)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一個幾乎不愛讀書的,語言能力就會差,如此一來交際能力會很弱。
即使是個“小話嘮”,那么語言也僅局限于無重點的絮叨。
因為語言能力差,就會越發(fā)的不愛與人溝通,時間久了,就會變得沉默甚至寡言木訥,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龍應(yīng)臺的《目送》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后面的內(nèi)容
陶媽先插一句:陶媽自從在圖書館看了《孩子你慢慢來》后,就愛上了龍應(yīng)臺的文字。
陶媽有不定期逛當當或卓越的習慣,看到喜歡的書,就必須得收入自己囊中,這是陶媽的一大癖好:好書非買不能讀也。
今天又在卓越搜到幾本好書,其中就有龍應(yīng)臺的幾本,摘點書評,寫的真不錯~-------------------------------------------------------------------------------------------------------------------------------------------------------我一直不喜歡太犀利的女人。
這種“偏見”,也許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女人溫婉、包容、善良、隱忍等諸多要求的“熏陶”。
不論是聊天還是寫博文,我對于使用那些很極致尖銳的詞匯,總有莫名的恐懼和猶豫。
(我難道在惶恐別人以為我不是一個溫婉、包容的女子
)也因此,我?guī)缀蹩梢钥隙ǖ卣f,如果不是到了現(xiàn)今這個年齡階段,如果不是自己也做了母親,我一定不會喜歡上龍應(yīng)臺的文字。
這個本身有點缺乏女性味道的名字后的作者,慣常以犀利而鋒銳的筆調(diào)寫時事評論,談?wù)搰H形式,揭露人性弱點,諷刺政府虛偽……頗有幾分“俠女”的豪氣,讓我敬而遠之。
而當我?guī)е活w做母親的虔敬之心,翻開她的《孩子,你慢慢來》時,我被感動了。
這分明不是那個被我貼上“俠女”標簽的名人龍應(yīng)臺,而僅僅是一個對孩子細致入微、溫柔體貼的好母親。
十多年前的她,和現(xiàn)今的我一樣,用滿含愛意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用誠懇真摯的詞語記錄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小腳印。
只是,她比我有更穩(wěn)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比我有更多與孩子分享的親子時光,比我有更多的人生閱歷和對生命延續(xù)的感悟。
雖然時隔十余年,她的這些“育兒心得”,卻依然對我有幫助,依然啟發(fā)和改變了我的一些觀念。
當童真可愛的小嬰兒“安安”陪伴龍應(yīng)臺的文字漸漸長大為一個有著自己個性的男孩“安德烈”后,為了窺視這個幸福小男孩現(xiàn)在的模樣,我又接著翻開了他們母子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
這一次,我卻不僅僅是被感動,而是徹底的由感動、羨慕發(fā)展到有些妒忌和焦慮了。
且不說別的,就是一個青春、激昂、銳氣、充滿自我意識的21歲大男孩,能與自己的媽媽在專欄上以書信這樣貼心的方式溝通交流人生感悟,就該是讓多少母親羨慕和妒忌的幸福啊
況且,他們的交流并不僅僅是浮于表淺的走過場,他們的交流是兩個文化背景下的兩代人之間關(guān)于情感、朋友、工作、人生觀、價值觀這些重大命題的探討,甚至是關(guān)于信仰、文化、生死這些哲學命題。
我僅僅四歲的兒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太愿意接受我的擁抱和親吻,不太愿意被我牢牢的牽著小手過馬路,不太愿意我寸步不離地陪著他去淘氣堡游玩,不太愿意聽我絮絮叮囑他注意安全的話語,不太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安排周末活動……他就象逐漸長大的帝企鵝寶寶,開始不顧周圍環(huán)境的嚴苛,想法設(shè)法地要從父母的庇護下探出身子去投入未知的世界。
面對他“渴望”獨立的這些小動作,我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失落。
我既想孩子快點長高長大,又害怕他的成長會一步步拉開他和我的距離,最終變得象我和我的父母一般,除了天氣變化和身體健康,找不到任何有意義的話題。
如果,十五年后我的孩子,能夠象安德烈與龍應(yīng)臺一樣,哪怕僅僅是談?wù)劰ぷ鳎務(wù)劚舜藢ι畹母形?,我也將是多么的幸福?/p>
看完這本書的夜里,我夢見兒子變成了一只鳥,一個勁兒往前飛,任憑我怎么追,他就是不肯停下來聽我說話。
我傷心得直哭。
醒來后無比惆悵。
母子之間,或許只是一場以臍帶傳遞的生命接力賽,即便你可以陪著孩子在場外跑上長長的一段,但終究場內(nèi)的那段路是孩子自己的,你只能心有不甘地目送他漸行漸遠。
也許,學會放手,才是對做母親的最大考驗。
龍應(yīng)臺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可以結(jié)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路其實可能會越走越孤獨。
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到了而立不立、進退兩難的尷尬年齡段,或許這也正是由平原進入森林的時候了。
僥幸地想:也許,平原有平原的闊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親愛的安德烈》中,我最喜歡的文章是《給河馬刷牙》,龍應(yīng)臺以更確切生動的文字闡釋了我自己關(guān)于孩子未來的一些觀點。
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雖然也不免俗地希望他將來能有份好的工作,擁有優(yōu)裕的物質(zhì)和受人尊崇的地位,但我更希望他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tài),哪怕是做小工、踩三輪,哪怕是象龍應(yīng)臺說的“給河馬刷牙”,只要他樂在其中。
然而要教會孩子怎么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享受到心靈的充實和滿足,體悟到快樂和幸福,這卻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又一大難題。
全書中,最打動我的文章是《生命詰問》。
這篇文章是龍應(yīng)臺回答安德烈給她的幾個提問。
譬如問到她怎樣面對自己逐漸變老的事實,如何應(yīng)對讀者對她的“智慧”的期希,是否會害怕讀者和親人忘記她等等,每一個問題都棘手得令人難以回答,而龍應(yīng)臺的回答卻簡單樸實得讓人敬佩。
如果說母子倆在報紙上開專欄探討人生的溝通形式有些做秀的嫌疑,那么正是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龍應(yīng)臺做為一個女人一位母親的誠懇和真摯。
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在看到答案后潸然淚下。
兒子問她: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
未來,還是過去
為什么
對于這個過于幻想型的有點“幼稚”的問題,龍應(yīng)臺卻很認真地回答說她想去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想看看那個時代的偉人,如何在沒有污染的星空下作出那些偉大的思想。
隨后,她又寫了很短的一段話:但是,我也想到未來,去2030年,那時你(安德烈)45歲,弟弟(菲力普)41歲,我想偷看一下,看你們是否幸福
但是,還是不要比較好,我將——不敢看。
這短短的幾句話,讓我的心象被人揪了一般疼痛。
可憐天下父母心
沒為人父母,任誰也不會懂得這其中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