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月四日怎么樣
宮澤賢治和安房,一個在19世紀末個在20世紀中,可作品從風格到內涵,卻有驚人相似的地方。
曾記得,就因為讀了這兩個人的童話,我一度很是詫異,來自日本作者的童話故事,為什么都寫得那樣深奧
宮澤賢治的一生可以說是極其潦倒的,他雖然出生在一個富商之家,卻以繼承家業(yè)為恥,不聽父親的勸告,偏偏跑去一個貧困農(nóng)民聚集的地方,在那里做改良水稻、也改良整個農(nóng)村文化生活的試驗,他的理想主義不久就在現(xiàn)實中被摔得粉碎,貧苦的生活也毀壞了他的健康。
安房直子卻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她雖然自幼父母雙亡,卻幸運地被自己的姨媽(母親的妹妹)收養(yǎng),此后,從上學、畢業(yè)、結婚,一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她過著的生活都如一譚夏日的湖水,平靜而悠然。
這樣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里的人,在他們寫下的文字中,卻仿佛是攜手從同一個世界走來的——這是一個神秘、憂郁、充滿了魔力,萬物皆有自己靈性的地方: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在野熊出沒的山谷間,在寂靜無聲的雪野上,在清澈見底的水波中,在絢爛無邊的花田里…… 他們都是夜晚的流浪者; (“鎮(zhèn)里的燈光,如同黑暗的海底的一座水晶宮,光彩輝煌。
既可以聽見孩子們的歌聲和口哨聲,又可以聽到隱隱約約傳來的呼喊聲。
風聲遠去,小山崗的青草隨風輕舞。
”——《銀河鐵道之夜》 “小鎮(zhèn)上亮著藍色的街燈,公園里的櫻花朦朦朧朧的。
……海潮、煙、油和透不過氣的悶熱攙雜在一起的氣氛。
如果走到跟前,還應該回蕩著無精打采的歌聲和笑聲吧
”——《火影的夢》) 他們都是風中玩耍的孩童; (“不遠處的溪澗,水聲潺潺,河面波光粼粼;下游兩側的山上,萱草隨著陣陣山風正翻滾著層層白浪。
”——《風又三郎》 “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白色的葉背格外亮眼……”——《艾蒿原野的風》) 他們都是雪野上的孤獨靈魂; (“太陽公公在很遠很遠的清澈冰冷的天空上,源源不斷地焚燒著晃亮的白色火光。
“火光直直往四方發(fā)射,再照射到下面來,將鴉雀無聲的臺地上的雪,照射成一片光彩奪目的雪花石膏板。
“大象頭形狀的雪丘上,有兩只雪狼,邊走邊時時伸出血紅的舌頭喘著氣。
人們見不著它們的身姿,但當吹起狂風時,它們會從臺地一角的雪地上,騎著灰黑的雪云,在天空四處奔馳。
”——《水仙月的第四天》 “雪的原野上,夕陽下沉了。
“遠遠的地平線,從模糊的薔薇色,變成淡紫色,樅樹的正上空,閃著一顆星星。
星星象顫抖般地眨著眼睛,一直俯視著一望無際的白色原野。
“這是個沒有風的寒冷夜晚。
天空雖然陸續(xù)閃現(xiàn)了新的星星,但其中最大、最亮、最美的,還是第一個出來的星星。
不過,沒有誰去仰望那星星,因為原野里,一個人、一間房屋都沒有。
”——《一個雪夜的故事》) 他們同樣憂傷,可他們的憂傷卻又如此不同。
透過《小狐貍的窗戶》,是一個人在回憶逝去的往昔,被獵人殺死的狐貍媽媽也好,在小院中嘻笑的小妹妹也好,都是一去不返的過往,也是無可改變的現(xiàn)在。
隨著《銀河鐵道之夜》的列車,駛向一片浩瀚星空的,是憧憬著未來的一顆天真之心,化作星座的蝎子,即使是在殘酷的死亡面前,也要發(fā)出不滅的光輝,照亮人間…… 在《螢火蟲》飛舞的夏夜,是孤獨的孩子,忍受著生離的痛苦,在冷冰冰的現(xiàn)實中最后一次追逐虛幻的希望。
被風帶走的《風又三郎》,連一句“再見”也不曾留下,卻喚起了一群平凡的孩子對自由的渴望。
走進《白鸚鵡的森林》,與其說,水繪沒有找到她記憶中溫柔善良的夏子姐姐,還不如說,她沒有找到自己想象中那個充滿溫暖親情的天堂,當她回到現(xiàn)實中的時候,只有一只孤獨的貓兒陪伴在她左右。
隱藏在《波拉諾廣場》后面的,也不是人們理想中的樂土,而是一片和污濁的人間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是尋找樂土的人們卻選擇留在了這里,試圖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它,也可以說,他們是選擇了留在自己的夢想之中。
安房直子的憂傷是一個人坐在孤寂的房間里,憑窗眺望一片明亮天空的憂傷;宮澤賢治的憂傷是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俯瞰深夜的山下萬家燈火的憂傷。
安房直子為一朵花、一顆心、一個瞬間的細節(jié)憂傷,宮澤賢治為一個宇宙、一群人、一個永恒的世界憂傷。
他們的憂傷不同,對待憂傷的態(tài)度更是不同:安房直子大多數(shù)時候選擇的都是“跑開”、“遠離”、“消失”,而宮澤賢治的選擇則是“改變”、“上升”、“燃燒”。
但在某種意義上,這不同的選擇又有著相同之處,當那只孤獨的海龜用自己一百年的生命,換來村民們一夜的歡樂時,當?shù)貌坏綈鄣囊国楋w近太陽,將自己投入火焰,化作一顆星辰時,又有誰能夠說, 在屬于安房直子和宮澤賢治的夢幻世界里,沒有一道重合的思想之軌呢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在古人的詞典中,“閑愁”并不是指無聊時的惆悵,而是泛指在人生中的一切無奈和憂愁,而安房直子和宮澤賢治的童話,正是要讓每一個人在掩卷之后,不由得不暫時從浮泛著快樂泡沫的海面,墜入一個浸沒在憂思愁緒中的海底去——在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聲音,只有在沉寂中才能聽到,有一種顏色,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見;你會懂得,人生就是由許許多多的遺憾和不幸所構成的,但正是這些不完美才使得我們學會了熱愛善與美;而最后,你會在一顆星星、一片花瓣、抑或是一個水泡的引領下,找到一條走出憂愁的道路,繼續(xù)開始那追尋生命意義的旅程。
漪然寫于2004.7.21
艾晚的水仙球 中的好詞(四字詞語) 好句 最好再給我一篇讀后感
我要做摘錄 拜托大家了
暑假里,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艾晚的水仙球》,這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的新作。
從拿到這本書起,我就被書里面的精彩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飛快地讀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從主人公艾晚的視角,講了一個普通家庭里孩子成長的故事。
艾晚是這個家里最小的孩子,她的姐姐和哥哥都是成績非常優(yōu)秀的高中學生,姐姐艾早十分要強,但是在高考期間她陷入了一場早戀,結果耽誤了學習,沒能考取大學。
哥哥艾好整天在家里“吃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是個神童,而且被名牌大學提前錄取。
可是他除了學習,什么也不會,也不與別人交往,是個書呆子,最后導致在學校里無法適應,被迫休學。
艾晚不像姐姐、哥哥學習那么好,但她非常乖巧,會幫父母分擔憂愁,替姐姐保守秘密,替哥哥張羅生活。
艾晚的爸爸是個采購員,雖然長年不在家,但每次回家都要給孩子們帶來禮物、帶來驚喜,媽媽是這個家最操勞的人,她為每個孩子都費盡心機,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在這本書里,父母為孩子操盡了心,他們很關心和愛護孩子,而且特別關注孩子的成長。
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總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盡力幫助他們從中擺脫出來。
在他們的心中,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為了孩子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
書里的爸爸給孩子們帶回來了幾顆水仙球,水仙球默默在生長、開出淡淡的水仙花,就像孩子們的成長。
在這本書的最后,艾晚的爸爸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選擇了不再出差。
隨著一天天成長,艾晚發(fā)現(xiàn)父母都在慢慢地變老,艾晚的心里有一點酸澀、有一點驚恐,還有一點點脹脹的疼痛。
讀了《艾晚的水仙球》,我覺得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為我操心。
前幾年爸爸去外地工作,雖然他不能回家陪我,但他經(jīng)常在電話里詢問我的學習和生活,只要有機會就抽空趕回家抓我的學習,十分辛苦。
媽媽一個人在家里費心勞力,又要忙自己的工作,又要時刻關心我的成長。
媽媽曾經(jīng)是一個漂亮的女生,但是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有了白發(fā),這些都是為我、為家庭操勞的結果,所以我也像艾晚一樣為父母感動,為父母心疼。
我要學會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管好自己,好好學習,長大了有一番成就,可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艾晚的水仙球讀后感
《艾晚的水仙球》讀后感 在《艾晚的水仙球》里,講述了艾早,艾好,艾晚,水仙球的成長故事。
艾早性格倔強,艾好是一個讀書天才。
艾晚的的水仙球是爸爸從福建帶回來的,艾晚的生活平凡普通,默默無聞,不需要太多精力呵護地長大著。
長大是一件又快樂,又辛苦的事,考試考的差,被父母批評,這些甜,苦,澀的事情你一定要經(jīng)歷過,體會過,也許哪個時候,我們才會真正明白里面的道理,然后看到遠處的光芒。
這時候,你才會如釋重負地嘆一口氣: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艾早是個聰明,活潑的女孩。
她平時學習成績不錯,自從第一天高考結束后和陳清風弄過以后,生活就亂了起來:后面的高考沒考好,在補習班上抽了煙,甚至退學。
艾早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其實,我們不應該因為一件事打亂自己的心情,應該及時調整。
艾好是個讀書天才,他一直在家里讀書,但是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他不會像外人請求幫助,差點兒送命。
他只要一有時間就看書,就連火車上的時間也不放過。
艾晚是艾家最小的孩子,她沒有聰明,沒有活潑,沒有漂亮,但她非常認真,非常努力,這一點我們要學習。
水仙花的舞蹈——《艾晚的水仙球》讀后感 水仙球臥在水中,默默地吸取著清水,不要充足的養(yǎng)料,不要悉心的關照,卻能夠在其貌不揚的球莖上開出散發(fā)清香的花朵,在枝葉間翩翩起舞。
——題記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八歲的艾晚,她生活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
她在能干的姐姐和“天才”哥哥旁邊,顯得那樣平庸,于是在家庭中,她沒有呼吸和說話的空間,她只能默默地幫忙,同時學會了察言觀色,為家人分擔。
就在她那水仙花般安靜、知足的生活中,她飛快地成長起來。
那時候的孩子的生活,大概都是如此吧。
他們一出生,就被迫要立刻適應這個社會。
沒有人教,只有生活這個大課堂,能夠讓你貪婪地汲取一點一滴的經(jīng)驗,然后一瞬間成長起來。
長大后的他們,憑著這些人生經(jīng)驗,將變得煥然一新,走向社會,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而如今的我們,卻沒有了水仙花的低調。
溫室里的花朵,只能適應溫暖的陽光,滋潤的雨水,還需要充足的肥料,否則,嬌嫩的枝葉會枯萎,而花朵也無法與萬紫千紅相爭。
沒錯,我們就是這樣。
在我們長大之前,社會離我們還很遠,時常會有大人仔細地告訴你如何生活,如何應對社會,但望向世界的視野總是被緊閉著——“外面太危險了
”“好好學習就行了
”于是我們很晚才長大,甚至永遠沒有真正長大。
當我們看見世界,卻無法感慨世界的神奇與美妙,只能在滾滾人流中不知所措地奔跑。
也許,是不同的時代造就了我們不同的成長方式,當然,這也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比起現(xiàn)在平淡得就像水仙花盆里的水,而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也更加復雜。
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講了一個水仙花般的成長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可以像水仙花一樣,在安靜和低調中,預知社會,也在走進世界時,能夠用經(jīng)驗在生活的大舞臺上翩翩起舞。
《艾晚的水仙球》講述了七十年代末中國普通家庭孩子成長的故事。
平凡的艾晚、能干的艾早、成績名列前茅的艾好和父母組成了五口之家。
艾晚的父親是一位采購員,常年在外,有一次父親出差回來給三個孩子帶了三盆水仙球,可大姐艾早和哥哥艾好都應嫌麻煩不愿養(yǎng),只有艾晚怕爸爸傷心,對爸爸說:“我喜歡水仙球。
” 艾晚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即孝順,又會察言觀色,她懂得替父母分憂,替姐姐保密,替哥哥張羅。
但學習成績卻不及哥哥姐姐那么拔尖,努力之后才能占到班級中上等水平。
艾晚只有拼命地努力,才能從哥哥姐姐的身后擠出空間,大口地呼吸、飛快地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注意艾晚,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不是別人教出來的,是她自己品味和揣摩出來的。
但她對水仙球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平凡的她活得就像海螺盆里的水仙花,安靜,低調,給一點點清水就心滿意足,連開出來的花朵都是那種不張揚的芳香。
記得爸爸、媽媽經(jīng)常在我耳邊說起他們小時候的故事:一年能吃上一兩回水果就是讓同伴很羨慕不已,上學用的書包就是用粗布縫的口袋,看電視要早早跑到條件好的家庭去看,滿屋擠滿人。
爸爸也常說:那時他學習很用功,有空幫父母做家務;也經(jīng)常和小伙伴玩游戲,冬天敲冰凌,夏天捉知了,生活艱苦但也很快樂。
當時我聽了,只是東邊耳朵進,西邊耳朵出,還不由得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科技先進時代而慶幸。
讀完艾晚的故事,聯(lián)想起父母童年的生活,內心也油然而生地產(chǎn)生了慚愧----自己平時很少幫父母親做些家務事,整理自己的小房間都要嘟囔幾句;到了超市、商場,喜歡什么,父母就給買什么,有時,還比較浪費。
對照過去大人們成長的艱辛和不容易的生活,我更加珍惜現(xiàn)在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美好的生活。
這個暑假我也真正懂事了許多,每天除了看看書,還幫助媽媽理菜、掃地、煮飯,學會了干活,懂得了生活,這個暑假我過得最充實。
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
我一定會銘記你們常說的那句話:學習上、愛好上跟好的比,吃住上跟差的比。
相信我,一旦長大,像故事中艾晚一樣,擁有一雙會飛的翅膀,一定會一鳴驚人、鵬程萬里
艾晚的水仙球摘抄
命運的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凡四訓》白話文里主要談的就是人命運的改變問題。
讀后感,讀了以后自己寫唄
卞之琳音塵集讀后感
當年在法國成立世界社,編刊《新世紀》雜志,大肆鼓吹無政府主義的吳稚暉曾經(jīng)提出“線裝書可以扔進茅廁三十年”,一時輿論嘩然。
如今歲月已經(jīng)流逝了3個“三十年”以上的時光,線裝書卻已成為往日文化的舊風景,只是在熹微中隱現(xiàn)著身姿,啟人懷想了。
不必是少小由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出身的秀才,只要是上個世紀的愛書人,在他那點古典情懷里都會留存一派“線裝文化”的溫情。
“白洋淀派”代表作家孫犁先生說,1949年參加革命成功,進入天津城以后,他開始“大量買書”:初期,還買一些新的文藝書,后遂轉為購置舊書。
購舊書,先是買新印的;后又轉為買石印的、木版的。
先是買筆記小說,后買正史、野史,以后又買碑帖、漢畫像、磚、銅鏡拓片。
還買出土文物畫冊,漢簡匯編一類書冊……石印書、木版書,一般字體較大,書也輕便。
這些往日的線裝書,磁青書面,扉頁素凈,題署多名家書法,綠錦包角,白絲穿線,放在眼前,即刻心曠神怡。
無論印刷技術如何進步,中國的線裝書籍,總有人愛好,花顏永駐不衰。
日前讀到一套《新文學線裝珍本叢書》,是浙江富陽華寶齋書社的新出品。
叢書由薛冰、王稼句策劃———他們于前年秋專程赴京,求得現(xiàn)代文學藏書家姜德明先生藏本付梓影印,姜先生就所印各書還專有一序,單獨排印,亦線裝為一冊,以為全套各冊的導讀。
《新文學線裝珍本叢書》經(jīng)姜德明先生慎重評鑒,選定的是如下十種: 《志摩的詩》,徐志摩著,中華書局1925年8月印行;《憶》,俞平伯著,樸社1925年12月印行;《揚鞭集》,劉半農(nóng)著,北新書局1926年6月印行;《燕知草》,俞平伯著,開明書局1930年6月印行;《水仙辭》,梁宗岱譯,中華書局1931年2月印行;《初期白話詩稿》,劉半農(nóng)編,星云堂1933年春手跡影印本;《愛眉小札》,徐志摩著,上海良友圖書出版公司1936年4月手跡影印本;《音塵集》,卞之琳著,北平東琉璃廠文楷齋1936年9月作者自印本;《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著,北平東琉璃廠文楷齋1936年11月作者自印本;《題石集》,王統(tǒng)照譯,1941年春作者于上海“孤島”時期自費印行本。
綜觀上述各書,不難發(fā)現(xiàn)木版毛邊紙印刷絲線裝訂的線裝書,完全勝任承載翻譯、講義乃至情詩、情書等任何一種文體的復制傳播。
試以卞之琳先生的《音塵集》為例一說。
姜先生在《新文學線裝珍本叢書》序文中鑒賞道: 詩集為木刻雕版,絲線裝訂,宣紙墨刷印,外有金黃色的錦套,手工精致,古雅非凡,純是一件新古董。
書內收作者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五年的詩作二十首,如《影子》、《破船屋》、《音塵》等。
詩人對新詩的語言口語化,以及新詩形式的格律化作過長期的探索,早期的作品具有淡雅、含蓄的風格,他的處女詩集是《三秋草》。
在新文學書目中,人們卻難以找到這本《音塵集》,因為它印數(shù)絕少。
其實在他一九四二年五月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的《十年詩草》第一部分,已全部收入《音塵集》的作品,題后并附作者的聲明:“本集曾于一九三六年夏雕木版試印于北平文楷齋。
”本書只印十余冊,莫怪有關書目中全都失記了。
《音塵集》扉頁有“一九三○至一九三五”的副題,依次收錄《影子》、《月夜》、《投》、《破船片》、《幾個人》、《登城》、《墻頭草》、《寄流水》、《蘆葉船》、《古鎮(zhèn)的夢》、《秋窗》、《道旁》、《對照》、《水成巖》、《尺八》、《圓寶盒》、《斷章》、《寂寞》、《航?!泛汀兑魤m》,凡二十篇。
卞之琳先生曾在姜先生面前補充說明過當年在文楷齋印行這本詩集的緣由,原來“也是為了送給一位異姓友人的”。
既有如此說法,那就不能視之為此乃《音塵集》“印數(shù)絕少”的“次要原因”了。
因為當姜先生在廠肆覓得此書以后,先曾投書詩人。
當時獲得的卞先生的第一個答復是,“出書后,常有不滿意處,以至意興索然。
《音塵集》試印后,以為過足了書癮,‘這是我不再正式印它的主要原因’”。
將前后兩個說法對照著看,那第一種解釋不免是某種托詞了,它才該是“次要原因”了。
大抵“當一個年青人”一番鐘情甚至癡情卻被“無情”所“惱”以后,“意興索然”便是唯一可能的情感反應了。
或如姜先生所感悟到的:“這里寄托了詩人青年時代的一個舊夢,雖然美麗,終歸幻滅。
” 我想如果帶著知悉詩人情感底蘊的那種“幻滅”感,再來細讀青年詩人彼時的“美麗”詩篇,尤其是這本用了象征熱烈奔放的紅色所印的詩集,是不難多得到一層“凄美”的觀感的。
不妨再讀《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異姓友人”在橋上閑看著風景,寂寞的詩人卻只能咫尺天涯地“在樓上”看著她,她最終“裝飾”的終究只能是“別人的夢”了,于是《斷章》也就成為了作者人生歷程中一段情愛小品的紀念“斷碑”。
然而,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
正是由當年新詩人的春情所激發(fā)的浪漫主義情懷,成就了現(xiàn)代中國書史上這部“刻工手藝好,工費很便宜”(卞之琳晚年語)的《音塵集》。
作者的詩情竟然依托的是中國線裝文化的載體,豈不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的一段風雅一段佳話
姜德明先生在《新文學線裝珍本叢書》序文最后說:從“五四”時期到建國以前,新文學的線裝版本當然不限于是上述十種,似乎也沒有人進行過總數(shù)統(tǒng)計,就我個人的見聞,也不過三四十種吧;如果從夠得上珍本的角度來考慮,數(shù)量就更少了。
因此,這里選輯的十種書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至于從保存古籍印刷技術、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上講,一次能影印十種新文學的珍本書,這也是我以前不敢奢想的事。
從這個側面也可看到當前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這是令人十分喜悅和欣慰的。
” 如今回想當年吳稚暉揚言“線裝書可以扔進茅廁三十年”之時,其實尚在他那個時代的人跨入新世紀的躁動之中,尤其是吳先生本人更在意氣風發(fā)、激揚文字的“反潮流”年歲。
他不僅對于線裝書是如此絕情,還曾預言過“中國文字,遲早必廢”,“當舍棄之而用世界語”,更曾驚呼“新文化若不竭力發(fā)揮自然科學和物質文明,簡直是復古的傾向,不是革新的傾向”等,雖曾招致社會人士的口誅筆伐,但已不免淆亂了一代青年的價值觀。
要是考鏡源流,那么遠的不去說了,百余年間將線裝書“扔廁”之事,若以吳先生為一中點,則此前有太平軍兵士做過,此后更有紅衛(wèi)兵學生做過。
而歷劫幸存的古書叢殘,至于三四十年后的今天,竟成為了中外拍賣場上的珍品了。
面對這一息僅存的線裝文化香火,能不令人同聲一嘆嗎
“歷史的天空”如此顛來倒去,能不“蒼?!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