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周易感悟人生
這里有一點例句,你自己歸納整合一下吧,自己的,也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啊,是吧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易經(jīng)的人生哲學(xué)拾零 緣起 子曰:四十而不惑。
到了奔四的日子,困惑反而更多了。
一張寧靜的書桌、一張飛揚的講臺、身后燦爛的群星是六年前離開舒適安逸的國企來學(xué)校的夢想,可理想與現(xiàn)實出了一點偏差,此困惑之一也。
“書生事業(yè)無限江山”,然而,法學(xué)世界的公平美、正義美、和諧秩序美回到中國現(xiàn)實的大地卻如舒曼的夢幻曲,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此困惑之二也。
徘徊在音樂的雨巷、哲學(xué)的山谷、法學(xué)的叢林,尋尋覓覓二十載,鄉(xiāng)關(guān)何處始終是一題無解的代數(shù),此困惑之三也。
...... 蒼茫時分讀周易,南懷瑾先生的《易經(jīng)雜說》和《易經(jīng)系傳別講》,讓我又重拾過去的從容、淡定與自信,對孔子的樂天知命、仁者無憂有了更深的體會。
易經(jīng)所蘊含的自然哲學(xué)和人生哲學(xué)確是其浩無涯,姑且留下我隱約聆聽到的陣陣濤聲。
生生不息話易經(jīng),樂天知命故無憂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李白如是說。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
”大禹云,生是來觀光的,死就是回去,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
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頭看人生,所以悲天憫人。
只有易經(jīng)看人生是樂觀的,永遠站在天亮的那邊看,站在生的一面,認為人生是生生不已。
太陽將落是夕陽無限好,今天的太陽落下去了,明天又有太陽升上來。
佛學(xué)《華嚴經(jīng)》看世界也一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在華嚴境界,世界充滿了美麗幸福。
——南懷瑾先生如是說。
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了解生命的真諦和自己生命的價值。
學(xué)易者無憂,因為痛苦與歡樂、失意與得意都只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知曉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的道理,就能隨遇而安。
神秘的宇宙全息學(xué) 大學(xué)物理實驗課上,拍過全息照片,每一點都是一個完整的被攝物體圖象。
易經(jīng)就是宇宙的全息圖景,是經(jīng)歷幾千萬年實證的科學(xué)。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易經(jīng)在中華文華的地位,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學(xué)問中的學(xué)問,哲學(xué)中的哲學(xué)”。
老子、孔子、莊子,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于易經(jīng)。
佛學(xué)傳入中國后,古時懂佛學(xué)者必定通易,二者殊途同歸。
——科學(xué)的盡頭是哲學(xué),哲學(xué)的盡頭是神學(xué),牛頓晚年沉迷神學(xué),愛因斯坦晚年尋求宇宙統(tǒng)一場論,兩位科學(xué)巨匠生于西方,無緣識得易經(jīng)面,歐陸文明之遺憾也。
得失成敗平常心 成就事業(yè)一要有真才實學(xué),二要有機遇。
通《易經(jīng)》的人善于把握機遇。
時間空間把握得好,霉運不一定倒霉,把握得不好,好運也不一定帶來幸福。
見微知著,察往知來,才能轉(zhuǎn)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立于長治久安之地。
老子的“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孟子的“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王勃的“君子固貧,達人知命”都是說的時位問題。
乾卦初九爻的潛龍勿用也是這個道理,孔子的一生就是潛龍勿用的一生,他的時位在千秋后代。
對蕓蕓眾生而言,經(jīng)歷挫折與失敗是人生的幸事。
如果一個人總是一帆風(fēng)順,便不會有大的作為,且好夢由來最易醒,光景萬千留不住。
不經(jīng)過困難而成功,并不是好事。
輕易得到的,很快就會失去。
經(jīng)歷過挫折又能戰(zhàn)勝自我,自助者得天助,在風(fēng)云際會之時才能大有作為。
失敗成功兩相依,得意時淡然處之,失意時泰然處之,始終保持本色保持平常心,這便是易經(jīng)中不易的人生哲學(xué)
《易經(jīng)》觀后感
讀書筆記10篇50字左右【篇一:50字讀書筆記大全】《寶葫蘆的秘密》讀書筆記50字《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很好看。
這本書的故事以我從小就夢想擁有萬能的寶葫蘆,到后來如愿以償擁有寶葫蘆,想怎樣就怎樣,無所不能,從開始時的新奇刺激到后來煩惱無窮無盡。
故事在最后,筆鋒一轉(zhuǎn),原來擁有萬能的寶葫蘆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
雖然全書敘述的只是一個夢,卻非常有趣,生動活潑。
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天上不可能掉餡餅,真正的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勞動和聰明才智的。
可愛的鼠小弟讀書筆記50字可愛的鼠小弟這本書很好看,里面的小老鼠很誠實杯子打破了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也很聰明。
我們應(yīng)該像他一樣要做個誠實的孩子。
小鹿學(xué)長跑讀書筆記50字今天我讀了《小鹿學(xué)長跑》。
清早,太陽公公還沒露出笑臉,小鹿就開始練習(xí)跑步了。
很多小動物都還在睡懶覺,可是,小鹿已經(jīng)呼吸著樹木里的清新空氣,越跑越快了。
小鹿每天堅持練習(xí)長跑,身體鍛煉得非常強健,所以,小鹿一次次逃脫了兇猛老虎的追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偷懶,只有堅持,才能學(xué)到真本領(lǐng)。
窗邊的小豆豆讀書筆記50字《窗邊的小豆豆》的主人公是一個無憂無慮,身心健康的小女孩。
盡管她因為淘氣,一年級就被退學(xué)了,但她還是那樣的開朗。
小豆豆這個女孩吸引住了我們,讓我們跟小豆豆一起快樂,煩惱,難過小豆豆的一言一行全部在一行行文字之間流露出來,讓你不知不覺得愛上了這本書,愛上了一個叫小豆豆的女孩。
窗邊的
高一必修三語文讀本的讀后感
1《吶喊》讀后感 魯迅的代表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典小說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xué)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為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茍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xué)醫(yī)只能醫(y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yī)學(xué)所能拯救的。
文章從一個側(cè)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蘇醒,醫(yī)學(xué)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xué)的知識寶庫中。
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fā)聵。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nèi)⌒Φ脑掝},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yè),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
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
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
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zé)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2《笑面人》讀后感 他的臉笑,她的心不笑。
不管他做什么,希望什么想什么,只要他一抬頭,觀眾就會看見他狂笑。
《笑面人》的扉頁這樣描寫主人公關(guān)伯蘭。
關(guān)伯蘭的臉被塑造出永恒的微笑,成了宮廷陰謀的犧牲品。
掩上書不難想象那張微笑抑或大笑著的臉。
心里掠過一絲悲涼。
那是個罪惡的社會,黑暗的社會,它碾碎了一切的純真與善良。
讓人感到悲,而且憤。
而細想現(xiàn)在的社會也不難找到相同點。
記得在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職業(yè)女性在職場上遇到了的打擊,她到處向朋友哭訴。
朋友問,什么事讓你那么傷心。
她說,有一位乘客的旅行包丟失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幫他聯(lián)系幫他找,還任勞任怨的。
最后找了一星期終于找到了,我笑臉盈盈地把旅行包歸還失主,失主卻表情僵硬,還埋怨我工作不負責(zé),找了那么久才找到……朋友說,那你象那樣笑一下。
她微微地把嘴角上翹,臉部肌肉機械的動了一下。
朋友問,你就是這樣笑的么
她說,是啊,我一直對乘客笑臉盈盈的,可乘客卻都冷漠地只用眼睛瞟一下我,我這工作真的是沒法做了。
朋友打斷她說,你自己對著鏡子再笑一下。
她砰砰砰跑到鏡子跟前。
半天沒了聲響。
朋友說,你知道為什么乘客都那么冷漠地對你了吧。
那位職業(yè)女性在職場上摸爬滾打,早已練就了一種職業(yè)的機械式的笑容,那笑容不會讓乘客感到窩心,只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敷衍,不被尊重。
自然也就沒有好臉色。
本人前不久去派出所做身份證,也著實領(lǐng)教了一番職業(yè)微笑的“魅力”。
這便是所謂的皮笑肉不笑吧!在炎熱的夏天也讓人倍感寒冷。
這個社會一直在高速運轉(zhuǎn)著,速度快得讓人忘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最主要的。
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目的而活著。
對外界都是那么冷酷。
停下腳步吧,在你大步往前走的同時你卻失去了很多。
停下腳步吧,路邊的風(fēng)景可能比終點的要美,要美得多。
在這個沉默的年代,用我們的善良喚醒沉睡的感情。
讓我們象奧嫫一樣久久嗷叫。
我想奧嫫是在呼喚黎明,呼喚一個溫暖的黎明。
3《奧林匹克精神》讀后感 2008年,是鼠年,也是奧運年。
而且這次奧運舉辦地是我們的首都—北京。
雖然做為高中學(xué)生,但是我們還是非常關(guān)心奧運大事。
一、勤奮奧運會不僅僅是競技榮譽,更為重要是和諧發(fā)展。
因為比賽只是一個測試,而更為重要的要是看看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你有什么進步。
看看通過你的勤奮能不能超越四年前的你,只是戰(zhàn)勝自己的一次體驗。
我們課文里讀過《敲開世界冠軍的大門》里面的容國團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他面對著的是匈牙利老將,可是因為他的頑強拼搏精神,他戰(zhàn)勝了敵人,更戰(zhàn)勝了自己
使我們中國的金牌越來越多。
可是你們知道嗎
成功者的秘訣除了頑強、搏斗、進取更重要是來自勤奮。
不是有一句哈叫才能來自勤奮,不僅是體育,做什么事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二、夢想一百多年前,參加奧運會還只是一個夢想,直到現(xiàn)在奧運會居然會在中國舉行,使我們感慨萬千。
我們中國有“歷盡滄桑”的早期屈辱、“重獲尊重”的迂回抗爭,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志氣、有夢想
只有夢想和志氣的人,才會是最后的勝利者
當然別的國家也有夢想,不然怎么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三、比拼有了勤奮和夢想,剩下的就是比拼了。
大家都知道奧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強”,可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就是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變得更強。
強中自有強中手,只有不斷地比拼,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也算是比拼的好處。
在此,我希望2008的奧運會將是我們?nèi)澜缛说囊黄?/p>
4《我有一個夢想》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語文讀本中的一篇演說稿,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讓我感觸非常深。
《我有一個夢想》是1963年8月8日在美國第16屆總統(tǒng)林肯紀念堂前舉行《黑人解放宣言》100周年紀念活動時基督教牧師馬丁路德金作的長篇演說,主要揭露了白人對黑人的殘酷迫害,表達了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正義奮斗到底的決心。
《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演講稿,再文中運用了許多的排比句,主要講了黑人以及作者對自由的渴望,也揭示了黑人在白人心中的地位,讀了這篇演講稿我覺得,我們不應(yīng)該因為別人的膚色、地位、家境就改變對他們的態(tài)度、看法,因為人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即使你出生再一個富裕的家庭也不代表你比人家高,因為你現(xiàn)在的富裕不是你的,而是他人努力的成果,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才是自己的,而出生的窮困人,也不用為了自己的身世而自卑,雖然你的家庭是窮困的,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xiàn)狀。
我希望以后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人們的膚色、身份、地位,而是以我們的品格優(yōu)劣來評價我們的國度里生活。
人人生而平等。
5《報任安書》讀后感 是一篇千古名篇,司馬遷在這封信中,把他對世情的感慨,對人生的悲憤,對專制君主的認識,對理想事業(yè)的追求,盡情地傾吐出來,如泣如訴。
慷慨悲涼,理正而辭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李晚芳曰:“此篇(《報任安書》)與自序,俱原作史之由。
《自序》重承先繼圣,此重惜死立名。
《自序》悲婉,此則沉郁、雄健。
其操縱起落,俱挾浩氣流行,如怒馬奔馳,不可羈勒,與《史記》之雅潔稍異,是史公另一種豪放激宕之文。
蓋因救友陷刑,滿肚皮怫郁不平之氣,借此發(fā)泄。
書中‘舒憤懣’,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處處皆憤懣之辭。
縱橫跌宕,慷慨淋漓,轉(zhuǎn)折提接雖多,卻如一氣呵成。
掙眉裂眥而寫之,驟讀無不為之惋惜。
”這篇千古名篇回顧了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過程,敘述了忍辱著書的目的、決心、毅力,及其極端痛苦悲憤的心情。
文章充滿了作者受刑后的無限痛苦與悲涼,但讓人讀后并不感到,而是感到有一股氣勢,有一股充滿自信的、無堅不摧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力量。
盡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憤懣”之作,但他把帶有消極頹廢色彩的“感憤傷激”情緒就生化出積極向上、富有創(chuàng)造活力的生命激情。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引古人自況,認為只有那些能夠經(jīng)受得起艱難環(huán)境磨煉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業(yè)來。
在此文中,他寫下了一段名言: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慕義而死,保持名節(jié);忍辱負重,自奮立名,怎樣處理好這二者的界限是很難的。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提出了一個“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標準。
司馬遷認為僅以一死來對黑暗進行抗爭,“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故他在忍辱與生死的痛苦抉擇中選擇堅強地活下來,并以最大毅力完成《史記》。
并且在司馬遷看來,自古迄今的圣賢君子和志士仁人之所以要著書立說,就是因為他們在建功立業(yè)的奮斗過程中遭受到各種黑暗勢力的打擊和無端的迫害,使他們倍受艱難困苦和壓抑,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而這種難言的隱衷和哀痛又無法為人所理解,于是只有通過為文論述來抒發(fā)他們內(nèi)心強烈的悲憤,闡明他們的思想主張,并憑借往事的興衰成敗的軌跡,總結(jié)歷史的規(guī)律,寄希望于來者。
這引起了司馬遷的共鳴。
所以他以《報任安書》來明志,說明他要發(fā)憤著書,效法古人,把自己全部精力傾注在《史記》著作之中,以成就其“一家之言”。
載于《全漢文》的《悲士不遇賦》也是司馬遷受刑后悲嘆生不逢時的作品,可與《報任安書》相互補充。
在賦中,司馬遷指斥天道微暗,美惡難分,“理不可據(jù),智不可恃”,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一方面消極厭世,“委之自然,終歸一矣”,認為人總是要死的,追求功利又有什么意義,還不如聽之自然;另一方面又堅持理想,“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熟云其否”,顯然是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已。
這正是司馬遷在受刑后于恥辱與名節(jié)間掙扎的寫照,而最后司馬遷選擇了隱忍發(fā)憤、建立功名之路。
故此賦與《報任安書》正好相得益彰。
司馬遷不僅在《報任安書》中提出了“舒其憤”的創(chuàng)作思想,而且以其《史記》的創(chuàng)作實踐具體地體現(xiàn)了自己的理論主張。
這種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jié)合,使《史記》的創(chuàng)作蘊含著作者極其深沉的感慨,因而具有極其強烈的抒情性。
很明顯,《史記》寫的是歷史,但它并不是純客觀的實錄,而是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與褒貶。
司馬遷作《史記》,自比于孔子作《春秋》,在寫作方法上,力圖遵循據(jù)傳為孔子所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原則。
《史記》寫作以敘事為主,是非褒貶一般寓于敘事之間。
顧炎武認為“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司馬遷寫《史記》正是通過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敘述,表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憤怒批判,并抒發(fā)其悲郁之情。
縱觀《史記》,可以看到太史公的筆下時常涌蕩著一種憤嫉之情,一種沉郁之氣。
那種對帝王公侯的貶斥鞭撻,那種對佞儒酷吏的尖刻譏諷,那種對刺客游俠的傾心贊頌,那種對失路英雄及含憤志士的無限同情,都極為鮮明地體現(xiàn)作者的愛憎褒貶。
魯迅先生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真是精當之極。
人生必看的十本書
人生一張嘴人生幾回傷往事,依舊月涌大江流,余音徐繞…… ——題記生命初醒,一聲“哇哇”落地,音如破竹般清亮,沒有后世的洗禮,沒有復(fù)雜的思想,小口一張,就是世間的絕唱。
而后歷風(fēng)雨,經(jīng)寒霜,才恍然明了人生乃至生命的意義,我們的聲音不再單調(diào),失去了初醒的稚嫩,我們多的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情殤,人生一張嘴,品的是生命的酸甜苦辣,道的是人生的豪言點滴
請用“聲音”放大你的思想歷史長河滾滾而來,發(fā)現(xiàn)那聲音如天降的梵音,潤入耳廓。
我們的懺悔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時光流水,我們的輝煌是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壯美盛唐,我們的傾訴是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清愁傷歌,我們的吶喊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氣闊奔放,我們的悲憤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壯志悠揚,不禁仰天長嘯,壯哉
感嘆這聲音的偉大,雖然只能如一絲絲青煙,消散于無邊的沉寂與虛空,但站在這里的我們,將會拂過那盤旋的風(fēng),細細端詳,它可曾掠過漢武的宮墻,可曾掠過秦皇的儀仗,可曾揚過西子的霓裳
隨后蕩漾的將是我們的聲音,我們的思想,請勇于用人生的嘴放出你人生的聲音,哪怕一句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請用“嘴”讀懂你的生命人生五味,尋要耐心的品嘗,我們合嘴一抿,或是鉆心的苦,或是揪心的酸,但請你堅持,因為你終將嘗到那最暖心的甜。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們從苦中品出了人生的甜,提取出了個人的價值。
有苦有甜,當牛頓成名時,仍以堅持和謙虛為生活標準,當愛心斯坦巡回奔赴演講時,樸素仍是他生活的主題,當姚明、劉翔已奔向世界,成就自我時,祖國仍是他們心中的牽動的那根弦……他們從中獲得的是更多的清醒,含著口中即將溶化的蜜糖,他們選擇果斷的下咽,人生的嘴里,需要保持一點饑渴,去體味下一個成功。
請用“嘴”品出你人生應(yīng)有的味道,哪怕一絲青澀。
請用“生命”證明你的存在生命的吶喊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陣陣肺腑,是從心底散發(fā)出的徐徐芳香,可能不像浪一樣的張揚不拘,也不像山一樣內(nèi)斂沉默,但是它的每一個字都是獨一無二的響亮,你就是你,人生的嘴道出的是生命的奇跡,一張口,是你生命之花的綻放,是你傲然身姿的挺立,或許不是珍珠簾開明月滿,長驅(qū)赤火入珠簾的古人情腸,或許不是為國奉獻、守衛(wèi)邊疆的默默英雄,但一朵花中蘊含著整個春天,一滴水中映照著整個世界,請張看你閉合的嘴,從這一刻,放聲吶喊出你的生命誓言。
當鬢發(fā)蒼白,仍可回首,無悔,不是金戈鐵馬,卻道出了鏗鏘志言,不是流芳百世,卻理解傳達了自己的思想,不是坎坷人生,卻品盡了生活的意義,明了,我的人生的“嘴”,最終在最高點,唱出了最響亮的聲音,余音徐繞于長空……
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的讀后感
D1一部《易經(jīng)》,千古迷宮。
《易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杰作,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魂。
《易經(jīng)》是一部由符號到文字著成的中國第一部古經(jīng),是一部哲學(xué)著作和科學(xué)典籍。
數(shù)千年來,它對中國的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和自然科學(xué)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被后世尊為“群經(jīng)之首”和“中國文化之源”。
中華易學(xué)源遠流長,伏羲時有《河圖》,夏有《連山》,商有《歸藏》,周有《易經(jīng)》。
《易經(jīng)》因是周代之易, 故又稱“周易”,被孔子定為五經(jīng)之首。
D2“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不讀《周易》,很難走向如此境界,更不可能走向神秘的崇山峻嶺,走向奇異詭秘的未知領(lǐng)域。
《周易》是中國文人最高的哲學(xué)、思想和文化語境。
不讀《周易》,就遠離了最高的哲學(xué)、思想和文化語境,遠離了最高的智慧。
D3《周易》告訴我們的人生應(yīng)該是:無咎,所謂“無咎”就是講我們的人生沒有什么危險順順利利地從生到死就好,現(xiàn)代社會上我們的價值觀一般都是追求大成大就,這些價值觀有一定的積極性,但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不管人生的過程是怎樣它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零,只要能保證人生的這個過程的中間不會夭折就是福。
這是最根本的點,我認為這種思想比追求大成大就更高明一些。
D4周易》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思維、文化思維和靈智思維的多維載體,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哲學(xué)中的哲學(xué),學(xué)問中的學(xué)問”。
后世“諸子百家”以及一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無不源于《周易》這座思想、哲學(xué)、文化和智慧的“珠穆朗瑪峰”。
讀《周易》可以“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可望進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fēng)云變態(tài)中”的大境界,從而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yè),斷天下之疑。
故,孔子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