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讀后感
《寬容》讀后感被踏碎的花兒,仍將芬芳沾上鞋履,這,就是寬容。
——房龍寬容就是體諒別人的不足,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同時也是為自己著想。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為廣闊的是寬容的胸懷。
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我們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些空間,多了一片快樂的天地。
紀伯倫把寬容描繪成: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間。
潮水會抹去我的腳印,風也會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卻會永遠存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銘記著海洋的寬容。
霎那間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寬容——用愛來回報他人的怨恨,便是寬容了。
霎那間我似乎覺悟到寬容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她的存在僅僅需要一個高尚堅韌的靈魂。
然而,當我讀了的《寬容》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房龍先生似乎對“寬容”別有一番見解。
大凡為寬容而戰(zhàn)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zhuǎn)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
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jié)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
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
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
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fā)展的
《寬容》讀后感600字
寬容別人,善待他人的讀后感 我在朋友空間看到《善待他人》一文,感觸甚深。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人的性格也多種多樣,每天,人們都會與父母、同學、老師、家人甚至是陌生人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如何與他人相處呢
這可是我們?nèi)粘I钪械囊患匾虑椋獙W會與他人相處,必須要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其中有學會理解、尊重、寬容、關心、幫助他人等。
我想重點說一下理解和寬容吧。
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也希望理解別人,假如你真誠地理解別人,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你得到的理解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只希望別人理解自己,而不會理解別人的人,永遠不會如愿以償。
因為理解是愛,愛是真誠而且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座橋梁,是填平人與人之間鴻溝的石土。
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理解,才能做到善待他人。
寬容:寬容精神是做人必備的美德。
人際交往中離不開你我他,更離不開寬容。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人際交往,待人處事,如果沒有寬容,就沒有友情,沒有了寬容就失去了善。
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yǎng),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標準。
在現(xiàn)代社會里,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
只有你真誠地對待別人,對方才會與你真誠合作。
請記住這句話: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啊
總之,人是需要尊重、理解、寬容、關心和幫助的。
在日常生活里,一句“謝謝”,一句問候,一句道歉,一個微笑,都將給你和他人的心中帶來溫暖,帶來希望,使生活充滿友愛充滿陽光,學會善待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長輩,你的老師,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身邊所有人,你的人際關系定會更加和諧
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
[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最近我閱讀了《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這篇文章,在文中我靜靜地領略、感受寬容的力量,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
“寬容學生是一個教師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在無言中讓人感受到來自道德的約束。
對孩子性格的成長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即使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也要盡量避免用斥責和粗暴的態(tài)度去刺激他們,畢竟他們都還是孩子,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
”文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最簡單的講,我讀這篇文章后最大的體會就是明白了寬容是一種最高貴的品德。
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xiàn)。
面對任何事,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就算是別人的侵犯還是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xiàn),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
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jīng)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讀后感《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
寬容是素質(zhì)教育主體性的要求。
素質(zhì)教育的主題性,本質(zhì)上說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因為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教育的前提。
作為一名老師都應該以自己的寬容,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變成學生心目中可親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這樣才能順利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寬容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靈。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就非常注重去寬容和賞識自己的學生。
我一貫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因為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教育的前提。
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僅包括他的優(yōu)點和長處,也包括他的缺點和短處。
有些教師因為“恨鐵不成鋼”或是嫉“惡”太嚴,缺乏寬容的氣度,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人格價值和品質(zhì),就難以和“差生”溝通,從而無法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贊揚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文明。
”事實上,只要對“差生”多一些寬容和賞識,多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幫助其分析癥因,提出應對策略,就能使他們的潛力得到開發(fā),而這種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迸發(fā)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甚至一點不比“優(yōu)生”差。
我們老師應該有寬容的胸懷,對待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充分認識學生某一時期的成長特征,認可他們這一時期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特征,讓青少年保持該年齡段的天性。
老舍先生主張維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不可強求,更不可處處約束。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有寬容的態(tài)度,不是處處以紀律和規(guī)章制度約束他們,而是用理解和寬容來認可學生的少年天性,再引導和培養(yǎng)發(fā)展他們的個性。
學會寬容,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去思考,還有什么比理解、信任、尊重更讓人歡欣鼓舞呢
有人說寬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間之難的覺醒,是對人類的愛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飄然降來的春風,讓我們教育生涯中多一些寬容吧。
〔對待學生,教師要學會鼓勵和寬容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寬容讀后感1000字
《寬容》讀后感被踏碎的花兒,仍將芬芳沾上鞋履,這,就是寬容。
——房龍寬容就是體諒別人的不足,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同時也是為自己著想。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為廣闊的是寬容的胸懷。
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我們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些空間,多了一片快樂的天地。
紀伯倫把寬容描繪成: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間。
潮水會抹去我的腳印,風也會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卻會永遠存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銘記著海洋的寬容。
霎那間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寬容——用愛來回報他人的怨恨,便是寬容了。
霎那間我似乎覺悟到寬容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她的存在僅僅需要一個高尚堅韌的靈魂。
然而,當我讀了的《寬容》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房龍先生似乎對“寬容”別有一番見解。
大凡為寬容而戰(zhàn)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zhuǎn)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
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jié)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
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
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
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fā)展的
攜寬容之心,行成功之路的讀后感
于其求文,不如學會寫讀后感,下面提供關于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寫作方法:(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簡述原文有關內(nèi)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亮明基本觀點。
(3) 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4)結(jié)——總結(jié)全文,升華感點。
“讀”的內(nèi)容不放松。
寫作要點: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nèi)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諷刺。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
如果是走馬觀花地讀,囫圇吞棗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fā),還要弄清論據(jù)和結(jié)論是什么。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jié),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fā)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jié)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nèi)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
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nèi)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chǎn)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lián)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
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
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
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lián)想要注意形式聯(lián)想的形式有相同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lián)想與相似聯(lián)想這兩種聯(lián)想形式的運用。
《老子:謙遜與寬容的故事》 讀后感
最近讀了《人格的魅力》一書,感想頗多。
該書著重論述了人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zhì):守信、誠實、責任、正直、堅忍。
指出人格是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集中反映,是理想和追求的外部表現(xiàn),是一個人靈魂的折射。
具備什么樣的人格,也就決定了什么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目標。
強調(diào)人格魅力是一種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指出高貴的人格是最高學位,高貴的人格力量可以照亮世界;而成功,只有才華是不夠的,人格才是做人的根本;樹立一個好的形象,讓自己的個性更吸引人,對于修煉自身人格非常重要;自信是成功的階梯,禮貌可以促人事業(yè)成功,誠實才會讓人變得強大而高貴,真誠可以贏得人心,寬容是一種美德,學會平等待人、尊重別人,才會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成功是從好的習慣開始的,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盡職盡責、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勤奮地工作、盡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會讓你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
一盎司忠誠相當于一磅智慧。
該書可謂字字璣珠、句句感人,堪稱勵志箴言。
本書的作者——杰斐爾·亞瑟,是全球知名的思想先鋒、職業(yè)演說家,畢業(yè)于美國西點軍校。
曾任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高級指揮官。
退役后,擔任美國艾迪公司總裁,多家著名公司職業(yè)培訓顧問。
其著作《人格魅力》在世界范圍內(nèi)具有廣泛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西點軍校的學生都必須接受“人格魅力”的訓練。
它的精神力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員。
《人格魅力》自在美國出版后,立刻贏得了很高的贊譽,成為倍受推崇的暢銷書。
在當今社會中,為人處世的基本點就是要具備人格魅力。
何為人格魅力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
而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zhì)、能力、道德品質(zhì)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
有較高內(nèi)在價值形象必然折射出人格魅力的光輝。
哲學家休謨說:“最柔和的慈愛,最無畏的堅毅,最溫厚的情感,對德行的最崇高的熱愛,所有的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顫的心房充滿生氣和力量。
”這充滿生氣和力量的人,足以令人仰慕,因為他身上折格魅力的光輝。
人格魅力,它含有凝重感或是磅礴感,而且攜挾著激蕩力和感召力。
精神的魅力 張煒 讀后感
為啥要別人的讀后感呢
自己寫的,哪怕幾十個字,都是原創(chuàng),別人寫的,哪怕再多再精彩,那都是別人嚼過的,這樣費心費力的抄襲,沒有意義,不做也罷。
就是因為學生寫作業(yè)也抄、小品寫段子也抄,誰誰搞創(chuàng)作都抄,網(wǎng)絡在提供便利的同時扼殺了多少創(chuàng)造力
張煒是個今天來講十分難得的好作家,你要是多讀他的書文,讀懂他的內(nèi)容精神,肯定能對得起你為他做的任何放棄和付出。
推薦閱讀張煒的優(yōu)秀散文之一《偉大而自由的民間文學》 張煒名篇精選:散文精選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6年6月版。
p285-290 文學一旦走進民間、加入民間、自民間而來,就會變得偉大而自由。
就作品的規(guī)模而言,沒有比民間文學再大的了。
它可以是浩浩蕩蕩的史詩,是密集如云的傳說,是無頭無尾的傾訴,是難以探測的大淵。
它的品格一如它的規(guī)模,恢宏大氣,自然傲岸。
它的氣度之大,足可以淹沒一切粗倔的單音。
它廣瀚無邊地往前推進,無所不思無所不在,舉重若輕;它思考的命題從纖若毫發(fā)到天外宇宙。
為之詠唱和記錄的,有成千上萬的口與手;那數(shù)不清的強力跳動的心臟,就是它的動力,它的直接源頭。
一個神思深邃的天才極有可能走進民間。
從此他就被囊括和同化,也被消融。
當他重新從民間走出時,就會是一個純粹的代表者:只發(fā)出那樣一種渾然的合聲,只操著那樣一種特殊的語言。
它強大得不可思議,自信得不可思議,也質(zhì)樸流暢得不可思議。
后一代人會把他視為不朽者,就像他依附的那片土地山脈,那個永恒的群體。
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僅是民間滋養(yǎng)的一個代表者和傳達員,是他們發(fā)聲的器官。
它是無數(shù)心靈的滋生之物,是生命的證明。
這些證明以難以言喻的方式顯示著人的尊嚴、生命的瑰麗以及生命感悟和掌握世界的強大能力。
生命在此表達了自己最大的浪漫。
生命的質(zhì)地是各種各樣的,可是各種生命會在無邊的時光之中被無休止地融解和冶煉。
生命于是同時出現(xiàn)了渣滓和合金,放射出難以辨認、難以置信的光澤。
民間文學作為復雜的記錄,可以是謎語、讖詞、大白話、歌與謠;可以短小數(shù)言,也可以漫長如川。
它真正大得可畏,大得奇特,一片光怪陸離。
在這泥沙俱下的大川之前,我們可以聽到漫卷一切的自然之聲。
它迎送時光的方式也包含了真正的智慧,它可以藐視和嘲笑神靈,一切造化的未知。
它的氣魄宏巨到不可比擬,延攬了全部的精神:偉大與渺小,崇高與卑瑣。
它的全部復雜甚至稍稍有些令人不安。
當我們試圖以理性和科學的態(tài)度走進它的時候,又會面臨極大的困惑。
因為它是不測的、無邊的。
它只可以感知,可以截取局部,可以掬滴水,可以管窺。
它實在是太大了,太費解了,在生命的個體面前,它已經(jīng)是一個遙遙的存在,如遠逝的山巒和彤云。
它堅實如冰巖鋼鐵,有時又柔軟如絲。
它拒絕,又容納。
個體可以在其中穿越,逗留駐足,也可以完全消失了自己。
它的確為個體留下了穿行的通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尋到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它成為母體,養(yǎng)育補給,供予乳汁。
它的繁衍力和再生力,無論怎樣想象都不過分。
它對精神的個體,有著神秘的寬容和恩惠。
民間文學觸摸了星河一樣渺茫繁瑣的命題。
它以各種方式去接近和分解神圣。
神祗、古俗、史詩和神諭、社稷、美女和魔母、文獻、海妖和天神,一萬年的奧秘……集小為大,又化大為小,在精神的宇宙糾纏和編織,想象無窮,循環(huán)往復。
它的胃口大得驚人,簡直是永不疲倦地消化一切。
而它的自由正與它的偉大連在一起。
所有的禁忌和障礙被粉碎之后,真正的創(chuàng)作自由也就出現(xiàn)了。
一旦有了這種自由,它也就無所不往、無往不勝,在歷史的長河中遨游,在人類的高空中飛翔。
它可以超越歷史、神話。
它既能高超地圖解,也能隨意地合唱。
它的癲狂、癡迷、無畏和真實,都已達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
它輕而易舉就超越了一般的“政治的詩”,可它又會義無返顧地發(fā)出某種尖利之聲、隱喻之聲和呼號之聲,它的聲音能夠不加遏制地、反復地、奇妙地變幻;這聲音也許從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悄然萌發(fā),爾后滋長得越來越大,無限膨脹,形成山崩海嘯之勢;也許僅僅是潛流底層,細細吟哦而不會死滅。
它不負有狹義的責任,也不受追究。
它借助和依仗了一種極為抽象的存在,可以在地表和天空飛馳。
它一旦形成就屬于了每一個人,屬于時間,屬于某一個地域,比如屬于整個華北或華南,屬于歐洲或亞洲。
如此廣大的一片土地構成了它的依托,所以它也就逍遙得很,神乎其神。
自由是有條件的。
自由來自深刻的理解,來自強大,更來自創(chuàng)造者的生命特質(zhì)。
環(huán)顧左右,欲言又止,嚴厲的注視,反復的叮囑,庸人的自擾,雙重或多重的誤解,對命數(shù)的迷惘無知……這樣是斷不會有自由可言的。
創(chuàng)造者不斷將想象的觸角向內(nèi)收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營造織結(jié),絢麗是絕不能產(chǎn)生的。
正因為民間文學獲得了近似奇跡般的自由,所以我們也就真的看到了奇跡。
一部部非人力所及、幾乎被誤解為神靈所賜的偉大史詩產(chǎn)生了——這樣的史詩竟然出產(chǎn)于不同的大陸,需要幾代人去整理和發(fā)掘。
類似的奇跡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它們潛在土壤里、摻在氣流中,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被我們的雙耳捕捉到,被我們的雙手開發(fā)出。
不可思議的想象力,膽大包天的構想,這一切都飽含在民間文學之中。
從妖怪到王子,從貧兒磨難到公主的奇遇,形形色色,一應俱全。
一支曲子可以唱到東方既白,一串故事可以講遍九洲四海。
沒有拘束,開闊如天空,深邃如泥土;如果有誰擔心創(chuàng)造想象之力會貧乏枯竭,那就看一看漫漫時間之綆上,連接了多少不絕的生命吧。
是他們、是人類的全體在想象…… 民間文學不僅藐視一些皇皇巨著,而且有力地挑戰(zhàn)了專制,特別是思想的專制。
它在傳達一種自在的,僅僅為生命負責的精神,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個來往于天地之間的思想的精靈、藝術的俠客。
這自由的聲音是由無數(shù)個聲音匯成的,豐富蕪雜,既莊嚴高古又荒誕不經(jīng),既俚俗鄉(xiāng)野又殿堂神闕。
這聲音是雙向或多向的,是反叛與對抗的,是恭順和不馴的,是矛盾重重和糾扯難分的;但無論如何,它放蕩不羈之中仍滲透著人的原則,渾然的多聲部仍突出著抗爭的旋律。
有人會認為民間文學的全部都通俗無礙,都僅僅依賴于口頭傳遞。
其實如果真的如此,也會傷害它自由的資質(zhì)和屬性。
它有民間的矜持和尊嚴,有民間共享的秘密,有民間自己的記錄和傳播方式,有尚待化解的隱喻,隔代相傳的寓意,有密碼,有指代,有虛似的發(fā)言人,有偽裝的嬉戲者……總之它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一種文學,是以驚人的博大和開闊而著稱的一種文學。
它以自己的方式改寫著正史:政治的和藝術的,心靈的和世故的。
沒有比它更巧妙的史書執(zhí)筆者,也沒有比它更機智的史官。
往往是不經(jīng)意的一戳,就按緊了歷史之弦。
它用各種華麗的枝蔓去掩蓋一枚思想之果,于是既給后一代留下了采摘的困難,又增添了尋覓的樂趣。
如果用嚴格的規(guī)范去框束它,那就既不可能又荒唐可笑。
它甚至無法禁絕——有效的禁絕。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民間文學的自由是一種徹底的自由——獨立的精神和無邊的想象。
由于它的生命力即是人類的生命力,所以它從不孱弱。
這種強大通常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一是它不易侵犯,即有超乎尋常的存活能力;二是它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選擇力,即不斷趨向完美的自身校正能力。
它居然能夠花上十年、二十年或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自發(fā)調(diào)動起無數(shù)的生命投入一部巨作的創(chuàng)造。
這期間包含了多少改寫、刪除,多少自我判斷、去粗存精。
最終那些更有力的部分保留了、凸出了,熠熠閃光了。
這是人民動手打磨的結(jié)果。
人民有自己的珍寶,它就是民間文學的瑰麗。
不難設想民間文學與一個當代作家的關系。
他如果向往更大的智慧和真實,那么就得學習永恒,就得返向民間。
這個過程是心靈的歷程,而不是操作的途徑。
是砂粒歸漠,是滴水入川。
一切淡掉了名利的藝術,才有可能變?yōu)閭ゴ蟮乃囆g。
偉大的藝術必然是自由的;而離開了民間的支援和支撐,從來就不會有心靈的自由。
作家簡介: 張煒197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他是一位擅于長篇寫作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園》《懷念與追記》《柏慧》《家族》《外省書》《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處女作《蘆青河告訴我》,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瀛州思絮錄》等,短篇小說《玉米》《聲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萬松浦記》等,詩集《皈依之路》《家住萬松浦》等。
有《張煒自選集》(6卷)、《張煒文集》(6卷)、《張煒文庫》(10卷)等多種文集出版。
《楚辭筆記》是他解讀和研究屈原的一部書,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是他一部談論“齊文化”的專著。
張煒的作品譯有英、法、日、德等多種外文版本,其小說也被美國、法國等國家教育部列為高等教育教材,成為高等教育考試必讀書目。
《聲音》《一潭清水》分別獲1982年、1984年全國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古船》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長篇小說獎,被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中國文學百年百優(yōu)”,《九月寓言》獲上海第二屆中長篇小說大獎一等獎、全國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并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圖書”。
《刺猬歌》于2007年獲得了由美國總統(tǒng)亞太顧問委員會頒發(fā)的杰出成就獎(張煒是亞洲地區(qū)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
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長達39卷、約450萬字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堪稱世界文學史中最長的一部作品。
林黛玉有什么精神(好的)或直接發(fā)篇帶她精神的讀后感標明
“還淚”一說就暗含黛玉是帶著前世的愛恨情愁來到這世間,最終也將會淚盡而逝。
葬花一詞更是以花喻人,黛玉終將如同落花一般“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自幼喪母,寄住在賈府,后又喪父。
她無依無靠,寄人籬下的處境再加上本身是個多愁多病的身,“從會吃飯時便吃藥”。
使她在賈府始終是一個被接濟被憐憫的對象,也使她的性格敏感多疑。
初進賈府時,她便“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叫人恥笑了去。
”周瑞家的送宮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別人挑剩下的才給她。
雖說如此,可黛玉的動人之處還是她的孤高傲世。
她的清高不同于妙玉,劉姥姥喝過的茶杯,妙玉嫌腌臜,命人扔了去。
黛玉的高潔在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顯得超然脫俗,獨樹一幟,移居大觀園時,黛玉選中“那幾桿竹子隔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得幽靜”的瀟湘館。
她把自己的住處布置的比上等書房還要好;她教鸚哥念詩;她將落花埋葬于花冢,也只是為落花尋一處好的歸宿“儂今葬花笑儂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在大觀園內(nèi),不勸寶玉走“仕途”之道,從不說這些“混賬話”的也只有黛玉一人,所以寶玉深敬她。
然而正是她的這種個性使她與藏污納垢的賈府格格不入,難得統(tǒng)治者賈母、王夫人的青睞,免不了最終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落得淚盡而逝的下場。
黛玉的天真坦率是大觀園中絕無僅有的。
對待紫鵑,她情同姐妹;香菱學詩時,寶釵譏她“得隴望蜀”,可黛玉卻待她極為熱情,可謂誨人不倦。
同樣,黛玉的寬容大度也難能可貴。
看戲時,湘云將她比作戲子,傷了她的自尊,她沒有發(fā)火,只是背地里向?qū)氂衲ㄑ蹨I。
至于對待寶釵,本為情敵,可在薛寶釵向她略表關懷后,黛玉就對寶釵肝膽相照,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
每次賽詩,她總是推崇別人作的好,從不計較高低。
別的姐妹作詩總是苦思冥想,而她卻“一揮而就”是一位詩化了的才女。
她的叛逆率真是她絕不會像薛寶釵一樣圓滑世故。
薛寶釵在賈母王夫人處大獻殷勤,深得她們的喜歡,最終走向?qū)毝棠痰膶氉?/p>
對于黛玉來說,她雖然對賈母等抱有幻想,卻又不肯趨炎附勢,只能以渺茫的希望來等待。
在賈府這個親情極為虛偽的地方,每個人都各懷用心。
薛家貴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為鐵”說的便是薛家。
王夫人對薛家素來親厚,非黛玉所能及;鳳姐以持家之故,恐黛玉之才于己不利;襲人素問黛玉是“不是東分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怕黛玉作了寶二奶奶不便于己。
所以在賈母態(tài)度明確了后,大家便各懷心事推波助瀾,終于以“偷梁換柱”之計促成寶玉與寶釵的婚事。
黛玉本就是一個“情癡”,她因愛而生,為愛而死。
所以在她的愛情遭到毀滅后,她便毅然決然的焚稿斷癡情。
最后“木石前盟”還是沒能敵過符合眾人利益的“金玉良緣”。
一生以淚洗面的黛玉在臨終前發(fā)出了微笑,喊出“寶玉,寶玉,你好---”一句未完的話留下了千載遺恨。
這是自己寫的 不知道夠不夠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