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物描寫300字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第4段 1.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這句話是對孔乙己總體的形象描寫。
“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經(jīng)濟貧困,社會地位低下,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是讀書人,長衫是他的身份和象征;“唯一”表明孔乙己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他和短衣幫、穿長衫的人都有差距。
這句話表明孔乙己是一個社會地位低下、貧窮而又清高的讀書人。
2.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雖然是長 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這兩句話是對孔乙己的肖像描寫。
“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yǎng)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jié)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biāo)志,。
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biāo)志。
“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頓頹唐。
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jīng)濟狀況和性格特征。
3.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兩句話是孔乙己語言和動作的描寫。
“溫兩碗酒”表明他嗜酒如命,“排”說明他對酒店分文不欠,是個規(guī)矩人,同時在短衣幫面前炫耀自己,掩飾自己被嘲笑的窘態(tài)。
這兩句話表明孔乙己是個很誠實卻又迂腐的人。
4.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這句話是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
“睜大眼睛”說明他要面子,怕別人嘲笑;“‘你怎么憑空污人清白??’”表明他又極力為自己爭辯(內(nèi)心里想要別人尊重)。
兩句話寫出他內(nèi)心的痛苦。
求《孔乙己》中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形象的段落…要有賞析
一、 落魄的童生和瘋癲人孔和范進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封建文化毒害的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
但作為兩個形象,他們之間存在著更多的差別。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較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xué),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
孔乙己雖然餓得臉色青白,卻始終不肯脫下又破又臟的長衫,對自己認(rèn)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別人取笑他時,他還要強辯幾句:“你怎么這么憑空污人清白……”,當(dāng)別人問他“當(dāng)真認(rèn)識字么
”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同時,他還固守“君子固窮”的道德理念。
以上諸多分析都可以說明孔乙己自視清高。
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
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
在向胡屠夫借盤纏時,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
范進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著他考中舉人的進程中逐漸減弱,這也只是針對胡屠夫、眾鄰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
我們可以推斷,在高官面前,范進仍然會是一幅卑怯畏縮的奴才嘴臉。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rèn)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dāng)作寶貝,并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并鉆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賤中茍喘,成為人們批判的對象,腐儒的代名詞。
2、 迂腐和圓滑的對比孔乙己是迂腐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話語之中。
孔乙己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動輒“之乎者也”。
在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他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陳腐的語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現(xiàn)。
孔乙己抱著過時的陳腐的觀念不放,生活在一個激昂不安卻已前進的社會里,難免不會顯出他的迂腐可笑。
孔乙己已成為一個典型的抱殘守缺的形象。
與之相對的范進卻表現(xiàn)出了圓滑的性格,范進的這一性格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與張鄉(xiāng)紳的交往中。
當(dāng)范進中舉之后,張鄉(xiāng)紳前來攀附,說了這么一番話:“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范進的回答是:“晚生僥幸,實是有愧。
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
”其實范進明智張鄉(xiāng)紳的攀附之詞是無稽之談,卻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門下”給予了認(rèn)同。
這正是范進世故圓滑的表現(xiàn)。
這在范進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隨處可見。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現(xiàn),也是自抬身份的行為。
而從范進的圓滑中可見他城府頗深,諳熟官場陋習(xí)。
3、 善良和虛偽的對比孔乙己雖然有諸多缺點,然而這個人的性格卻有善良的一面。
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從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jié)中看得出來。
對于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為。
另外,他教小伙計寫字也是出于真心實意。
范進的表現(xiàn)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
當(dāng)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時,明知從此再不會要他接濟,卻說了這么一句話:“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
”這就充分說明范進是虛偽的、狡詐的。
這一性格仍然貫穿他的一生。
在他母親死后,一次與張鄉(xiāng)紳到高要縣打秋風(fēng),在宴席上不肯用銀鑲杯箸,以證明他對母親的“孝順”,卻在燕窩碗里揀出一個大蝦元仁子送到嘴里。
這恰恰說明他是虛偽的。
孔乙己的善良為自己贏得了同情,而范進的虛偽則招來了指責(zé)。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經(jīng)的對比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
其原因在于他沒有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
他的窮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無所寄托的表現(xiàn)。
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別人的取笑聲中自我解嘲,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
當(dāng)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
這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價值的徹底崩潰后的結(jié)果。
范進在科舉考試中屢考屢敗,心靈已經(jīng)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考試失敗一次,壓力就膨脹一倍,一旦僥幸成功,這一事實強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經(jīng),當(dāng)下意識的痛苦一旦解脫,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
才會出現(xiàn)那種瘋癲的狀態(tài)。
這說明范進的神經(jīng)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進是兩種性格截然不同的人,這與兩個人精神狀態(tài)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孔乙己》中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
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dāng)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yù)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
中秋之后,秋風(fēng)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
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
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
”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伙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量。
“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伙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于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喜劇人物與周圍的環(huán)境極不協(xié)調(diào),以喜寫悲,是悲更悲。
“當(dāng)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jīng)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不復(fù)存在,人物,以及表現(xiàn)人物的故事情節(jié)就無法展開。
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咸亨酒店,然后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活動,故事情節(jié)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展開。
這樣,全文結(jié)構(gòu)嚴(yán)密,情節(jié)集中。
?、谶@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huán)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yù)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yán)重的社會環(huán)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這里寫的是無數(shù)次喝酒的情形。
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jié)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
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cè)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yán)重的影響。
《孔乙己》中的環(huán)境描寫有哪些
又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在《孔乙己》這篇小說作家成把孔乙己置身于一個特定境—咸亨酒店,這為那些的粉墨登場提供了一個寬闊的舞臺。
魯迅先生透過三種看客的思想和眼神,以犀利的筆觸,詼諧的描寫,活畫出孔乙己的灰色的人生軌跡。
一是小伙計的同情。
對于孔乙己,小伙計對其傾注了極大的同情,實際上是魯迅先生從另一個角度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小說在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筆墨敘述了孔乙己的誠實守信、心地善良。
“……但他在我們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個月,定然還清……”。
此外,他還熱情地教小伙計寫茴香豆的“茴”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
因此,在小伙計看來,孔乙己是迫于生計才干些偷摸的事,其本質(zhì)上是一個好人。
對其悲慘的下場,小伙計寄予無限的同情卻又無可奈何。
特別是在文章結(jié)尾處的描述,更是烘托出孔乙己在“我”的淚光中永遠消逝的悲涼場景。
“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拒,不要再提。
……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只手走來的……”。
二是酒店顧客的冷漠。
冷漠、麻木、愚昧的看客,是魯迅描繪得最多的一個群體,也是他高度關(guān)注舊中國的那種病態(tài)社會中“不幸的人們”的具體表現(xiàn),其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
咸亨酒店的這些顧客,多是些短衣幫,應(yīng)該說,他們同樣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但他們早已失去了知覺,變得沒有思想,沒有靈魂,孔乙己的悲慘命運似乎與他們相距遙遠,其實,只要造成孔乙已悲劇的社會根源存在,誰都有可能要步入孔乙己的后塵。
在他們看來,孔乙己只是一個多余的笑料而已。
“孔乙己是那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通過看客那冷漠的眼神,可以知道孔乙己這個多余人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孔乙己則忍受著無比的委屈和悲哀,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此時的心境,他孤立無援,感受到世態(tài)的炎涼,體會到了人世的冷暖。
在這些人面前,他只能是受譏諷、取樂的對象,這里已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三是丁舉人的兇殘。
丁舉人作為看客卻沒有在小說里現(xiàn)身,而是隱藏于掌柜和顧客的閑聊中,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意在揭示封建科舉制度這張無形的大網(wǎng),對知識分子的殘害無所不在。
丁舉人沿著科考這條路爬上“舉人”位置后,變得異常兇殘,同是知識分子的孔乙己,與丁舉人僅相隔一道門檻,卻落得因偷摸被打折腿的下場,如此兇殘的手段,如此強烈的反差,令人談“丁”色變。
作為看客,他目空一切,凌駕于法律之上,為所欲為。
不難想象,丁舉人一定是滿面猙獰,無時不在盯著孔乙己的一舉一動,直至孔乙己消失在人間盡頭。
正是這些酒客無情的嘲諷,使孔乙己面對無盡的羞辱,也正是丁舉人利用科舉制度這把屠刀,一刀刀地割下孔乙己的肉,挖掉他的心,最后只剩下一具軀殼,被拋于荒野。
這些酒客又哪里會想到,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呢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無一例外地受到封建科考的影響,才醞釀了國民對他人、對社會的冷漠、麻木,愚昧、無知。
總之,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這種赤裸裸喚醒愚昧麻木的人民,從精神上給他們以療救。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舊社會,魯迅先生的眼光往往精銳而獨到,“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證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安慰。
”這種在血腥面前游戲人生、玩笑開心的看客群體可謂在心理上達到了一種另類的狂歡,在人性上上升到了一個病態(tài)的極至,把對象的丑之為丑的本質(zhì)深刻地揭露出來,正是這些不覺醒的國民所構(gòu)成的鐵屋讓魯迅先生沉默則充實,開口則空虛。
魯迅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對這種身患“獵奇癖”的民眾給予了精辟的批判,并給予這一類冷眼的旁觀者以特定的代名詞:“看客”,使之成為丑的藝術(shù)典范,這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乃至整個當(dāng)代社會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極高的美學(xué)影響力。
人物分析怎么寫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洗。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 聽人家背地里談?wù)?,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xué)⑷,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
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
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
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jīng)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看出他好喝懶做,死要面子,是個窮酸書生。
但又善良純真,熱心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