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格言 > 關(guān)于思想政治的格言

          關(guān)于思想政治的格言

          時間:2017-04-20 09:43

          有哪些跟思想品德素質(zhì)的格言

          1、作為一個未來的總裁,應該具有激發(fā)和識別創(chuàng)新思想的才能。

          ——美國管理學家    2、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借助詞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xiàn)象,并且與此聯(lián)系地認識詞本身的極其細膩的感情色彩。

          ——(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    3、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塞爾南    4、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

          ——愛默生    5、這樣的家庭不是墳墓,而是比墳墓更糟的東西:一座修道院。

          ——在這個冷冰冰的環(huán)境中,他用沒有愛情的眼光打量著他們的妻子:他懷著劇痛注意到她的思想的狹隘,表現(xiàn)在她頭發(fā)緊貼著低矯而微凹的額角;他發(fā)現(xiàn)她的端正的臉上有一種刻板和固執(zhí)的表情,使他過了不久就憎恨起以前他被迷惑住的偽裝的溫柔。

          ——巴爾扎克    6、真正的朋友是一個靈魂寓于兩個身體,兩個靈魂只有一個思想,兩顆心的跳動是一致的。

          ——菏馬    7、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完全由教學人員來決定。

          ——列寧    8、在識別創(chuàng)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總裁,總是善于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打交道的,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包括聽來有點古怪的意見。

          ……為了獲取創(chuàng)新思想,作為公司總裁必須樂于承認和接受由創(chuàng)新思想帶來的種種不愉快。

          ——斯威尼

          關(guān)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關(guān)于的名言名句1、智不會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會迸濺無數(shù)火花。

          馬爾克林斯基2、思想是會享用它的人的財產(chǎn)。

          —— 愛默生3、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 福鼎4、讀書時,我愿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 愛默生5、語言是思想的圖像和反映—— 馬?霍普金斯6、我們的生活就像施行,思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

          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 歌德7、傻瓜從不與自己對話:第一個思想就帶走了他—— 哈利法克斯8、掌握思想的教育,是團結(jié)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9、并非語言本身有多么正確,有力,或者優(yōu)美,而在于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的力量。

          —— 歌德10、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愈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萊11、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

          —— 契訶夫12、黑夜給智者帶來思想—— 米南德13、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 (法國)諺語14、不真實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偽造不真實的事實,因此也就會產(chǎn)生歪曲和撒謊—— 馬克思15、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 烏申斯基

          速求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名言,一定要經(jīng)典的

          多多益善

          回答從速

          孟子名言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quán),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tǒng)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

          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yǎng)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8)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9)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zhàn),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zhàn),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lǐng)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

          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

          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

          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shù)墓傥?,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p>

           ?。?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0)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guān)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3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譯文】不要在農(nóng)民耕種和收獲的大忙季節(jié)征兵和征徭役,妨礙生產(chǎn),那么生產(chǎn)的糧食便吃不盡了。

          不要用細密的魚網(wǎng)到大池中捕魚,那么魚類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適的時間到山林砍伐樹木,木材也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會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

           ?。?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xiàn)在你的廚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lǐng)著禽獸來吃人。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桀和紂的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持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34)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規(guī)定百姓的產(chǎn)業(yè)時,一定要使他們上可以養(yǎng)父母,下  可以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餓死。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

           ?。?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諸侯的寶貝有三樣: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種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人,禍害一定會到他身上來。

           ?。?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譯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也替他們降生了師傅,這些君主和師傅的惟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8)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jié),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4)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譯文】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jié)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文】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5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1)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譯文】豐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現(xiàn)懶惰;災荒年成,年輕人多表現(xiàn)強暴,并不是天生的資質(zhì)有所不同,是由于環(huán)境把他們的心變壞了的結(jié)果。

           ?。?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yōu)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6)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7)盡信,不如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曹操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 荀況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 朱熹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孔子學的名言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  孔子名言及解釋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yè),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

          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jié),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語出:“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

          ”()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卷第二十二)另外在、、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

          ”(《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shù)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wèi)大夫。

          “文”是他的謚。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

          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jié)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義,文,文采;質(zhì),質(zhì)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zhì)有文。

          質(zhì)者,本也。

          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

          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當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子曰:‘虞夏之質(zhì),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

          ”(《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結(jié)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diào)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態(tài)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

          ”清阮元《研經(jīng)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

          ”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體現(xiàn)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guān)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guān)心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從又一側(cè)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chuàng)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shù)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xiàn)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

          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

          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fā)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

          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zhì)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jié)。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與襟懷。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fā)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fā)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chuàng)立學說的實現(xiàn)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 】鬃用浴?/p>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皆我?guī)熞病?/p>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并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

          是彼二人,皆為吾師。

          書洪范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此之謂也。

          ”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

          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從其善,即是我?guī)煛?/p>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

          《說文》:“坦,安也。

          ”蕩蕩,廣遠之稱。

          戚戚,時時憂慮之稱。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

          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

          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故內(nèi)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

          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

          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

          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

          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個你可以參考下  【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思想品德上的格言、諺語、名言警句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chǎn)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zhì)。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共產(chǎn)主義不僅表現(xiàn)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xiàn)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guān)系上。

          —— 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diào)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fā)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于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xiàn)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之談。

          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shù)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狄德羅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夸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xiàn)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紐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jié)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爾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經(jīng)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寧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發(fā);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馬斯·莫爾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zhì)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于國家,也適用于個人。

          —— 羅素 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 魯迅 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 恩格斯 我們有無產(chǎn)階級道德,我們應該發(fā)展它,鞏固它,并且以這種無產(chǎn)階級道德教育未來的一代。

          —— 加里寧 當前的任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掘礦石,提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

          —— 列寧 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 鄒韜奮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恥。

          —— 王通 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fā)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

          —— 胡志明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y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yī)生。

          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 謝覺哉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奢則妄取茍取,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于人無求,于己無愧,是可以養(yǎng)氣也。

          —— 羅大經(jīng) 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 徐特立 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謨克利特 誰在平日節(jié)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guān);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

          —— 薩迪 奢侈總是跟隨著淫亂,淫亂總是跟隨著奢侈。

          —— 孟德斯鳩 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盧梭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nèi)犴?,使人們的氣質(zhì)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 約翰·洛克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志,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 劉少奇 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 松蘇內(nèi)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薩迪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

          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于用拳頭制止別人發(fā)言。

          —— 薩迪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底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shù)氖虑?,那是一時沖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

          —— 彼得·阿柏拉德 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個人所得的給予各人,應當避免虛偽與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cè)?,這樣學著去行正直。

          —— 夸美紐斯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 約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 孟德斯鳩 壞事情一學就會,早年沾染的惡習,從此以后就會在所有的行為和舉動中顯現(xiàn)出來,不論是說話或行動上的毛病,三歲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禮貌經(jīng)??梢蕴娲罡哔F的感情。

          —— 梅里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 岡察爾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fā)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 達爾文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

          關(guān)于政治的名言有哪些

          :1: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必自毀然后毀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孟子》 2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jīng)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而斯華餒 3: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梭 4: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shù)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

          凡是在權(quán)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于其他人統(tǒng)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羅素 5: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

          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以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6: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yè)的淵源。

          ―――屠格涅夫 7: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

          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yōu)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伊?謝?科恩 8: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需謙虛。

          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

          說人是尊嚴的,這只限于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

          ―――湯因比 9: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陳家琪 10: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zhuǎn)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zhuǎn)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蒙田

          關(guān)于愛國主義思想的格言警句

          【格言警句】 國家、責任 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成員都忽視法律,這一事實就足以使這個國家解體和毀滅。

          --斯賓諾莎 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情感之中。

          愛國之情則是放大了的孝心。

          --菲爾德 愛國主義的力量多么偉大啊

          在它面前,人的愛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

          --車爾尼雪夫斯基 我只覺得我是獻身給我的國家。

          這種全心全意的貢獻里面,竟有著如此巨大的愉快。

          我已經(jīng)切切實實懂得了,為什么人們能在徹底的自我犧牲中,獲得無上的喜悅。

          --泰戈爾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孔子 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光明,只是為燭照人類而具有的。

          我對于真理的認識,是用以達到這目標的才能,這才是一種火,但它只是生活在我內(nèi)心的光明中,把它在人類面前擎得高高的,使他們能夠看到。

          --托爾斯泰 謝謝火焰給你的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掌燈的人,他自己堅忍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爾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虛度年華;另一種人,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在第一種人眼里,生活就是一場睡眠,如果這場睡眠在他看來,是睡在既柔和又溫暖的床鋪上,那他便十分心滿意足;在第二種人眼里,可以說,生活就是建立豐功偉績……人就在這個功績中享到自己的幸福。

          --別林斯基 只為家庭活著,這是禽獸的私心;只為一個人活著,這是卑鄙;只為自己活著,這是恥辱。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 軾 抱負是高尚行為成長的萌芽。

          --英格利希 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布魯諾 一個人要發(fā)現(xiàn)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門捷列夫 你若失去了財產(chǎn),你只人失去了一點兒;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丟掉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全部丟掉了。

          --歌德 對奴隸,我們只當同情,對有反抗的奴隸,尤當尊敬。

          --聞一多 參考資料: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