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大愛的名人名言 急用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 羅素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來 人民不僅有權(quán)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wù),是一種光榮。
—— 徐特立 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
—— 巴金 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
這并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鳩 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yán)酷的感情。
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
—— 蘇霍姆林斯基 我是你的,我的祖國
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能愛哪一個人
—— 裴多菲 只有熱愛祖國,痛心祖國所受的嚴(yán)重苦難,憎恨敵人,這才給了我們參加斗爭和取得勝利的力量。
—— 阿·托爾斯泰 祖國更重于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
—— 聶魯達(dá) 我們波蘭人,當(dāng)國家遭到奴役的時候,是無權(quán)離開自己祖國的。
—— 居里夫人 愛國心再和對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dǎo)向勝利。
—— 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贊美目前的祖國,更要三倍地贊美它的將來。
—— 馬雅可夫斯基 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 朱德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 海涅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xiāng);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歸去來兮。
—— 華羅庚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于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于人類。
—— 別林斯基 愛國主義的力量多麼偉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愛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麼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麼呢
—— 車爾尼雪夫斯基 科學(xué)沒有國界,科學(xué)家卻有國界。
—— 巴甫洛夫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話,我就有義務(wù)把它獻(xiàn)給祖國。
—— 林耐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 陸游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戚繼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
我的音樂,要獻(xiàn)給祖國,獻(xiàn)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jī)服務(wù)。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鄉(xiāng)……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后報答家鄉(xiāng)的土地,報答父老鄉(xiāng)親。
—— 彭德懷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wù)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 傅雷 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wù)。
—— 吳仲華 我們?yōu)樽鎳?wù),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yīng)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 歌德 祖國,我永遠(yuǎn)忠于你,為你獻(xiàn)身,用我的琴聲永遠(yuǎn)為你歌唱和戰(zhàn)斗。
—— 肖邦 我無論作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wù)。
—— 巴甫洛夫 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邊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
—— 果戈理 愛是生命的火焰, 沒有它, 一切變成黑夜。
-- 羅蘭 愛是純潔的, 愛的內(nèi)容里, 不能有一點渣滓; 愛是至善至誠的,愛的范圍里, 不能有絲毫私欲。
--莎公爵夫人 真誠的愛情的結(jié)合是一切結(jié)合中最純潔的。
--法·盧梭 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情人, 總是一件很美的事。
--希臘· 柏拉圖 金錢攪在愛情一塊兒, 不是太丑惡了嗎
--法· 巴爾扎克 只有驅(qū)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愛的那種愛神才是美, 才值得頌揚。
-- 柏拉圖 愛是絕對沒有模式和規(guī)律的, 愛也是不可能說清楚的。
說得清楚的即不是愛, 而只是一種利益的結(jié)合。
我從來不相信門當(dāng)戶對的婚姻會幸福, 更不相信年齡匹配, 學(xué)識相似, 男才女貌的姻緣會幸福。
愛應(yīng)該象一泓清馨的甘水。
--美 ·盧森 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在婚姻問題上可以不考慮社會關(guān)系, 我的意思是說自然關(guān)系的影響比社會關(guān)系的影響要大得多, 它甚至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 而且在愛好, 脾氣, 感情和性格方面是如此嚴(yán)格地要求雙方相配······這樣一對彼此相配的夫婦是經(jīng)得起一切可能發(fā)生的災(zāi)難的襲擊的, 當(dāng)他們一塊兒過著窮苦的日子的時候, 他們比一對占有全世界的財產(chǎn)的離心離德的夫妻還幸福得多。
--法· 盧梭 愛如果為利己而愛, 這個愛就不是真愛, 而是一種欲。
--愛德門 父子兄弟間相愛, 本出于天性, 而要講究利害, 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
夫婦結(jié)合, 本出于情愛, 而要以經(jīng)濟(jì)為條件, 就失去了相愛的本意。
--希臘 ·蘇格拉底 愛別人, 也被別人愛, 這就是一切, 這就是宇宙的法則. 為了愛, 我們才存在. 有愛慰籍的人, 無懼于任何事物, 任何人。
--法·彭沙爾 了解愛情的人往往會因為愛情的升華而堅強了他們向上的意志和進(jìn)取的精神。
--英· 培根 愛情是一位偉大的導(dǎo)師, 教我們重新做人。
-法 ·莫里哀 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 戀人的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 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 哽喉的苦味, 沁舌的蜜糖。
--英·. 莎士比亞 人只有在戀愛里才能顯示個性的閃耀, 才能發(fā)揮獨創(chuàng)性。
--俄·屠格涅夫 愛, 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 喬邁 被摧毀的愛, 一旦重新修建好, 就比原來更宏偉, 更美, 更頑強。
--英·莎士比亞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 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印度 ·泰戈爾 愛情是兩個親密的靈魂在生活及忠實,善良, 美麗事物方面的和諧與默契。
--俄 ·別林斯基 愛情就等于……生活, 而生活……是一種責(zé)任, 義務(wù), 因此愛情是一種責(zé)任。
--俄· 岡察洛夫 人人有享受人生幸福的權(quán)利, 而獲得愛情就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法·司湯達(dá) 當(dāng)人們一旦遇到自己尋找的人時, 心中將會充滿驚訝和喜悅之感. 如果找的時間越長, 越難找, 這種心情就會越激烈。
--蒙古·洛岱丹巴 愛情是生命的火花, 友誼的升華, 心靈的吻合. 如果說人類的感情能區(qū)分等級, 那么愛情該是屬于最高的一級。
--英 ·莎士比亞 愛是理解的別名。
--印度· 泰戈爾 愛情的含義就是共同的追求, 有益的生活和心心相印。
--科威特·納索夫 愛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 為使他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 并從這當(dāng)中得到快樂. 愛情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對方提高, 同時也提高自己. 唯有那因為愛而變得思想明澈, 雙手矯健的人才算愛著。
--俄· 車爾尼雪夫斯基 愛情激蕩著活躍的情緒, 它可以使死亡的心復(fù)活, 它可以使沙漠里有人居住, 它可以使愛人的幻影重新顯現(xiàn)…… --法· 大仲馬 要是光明算得人生第一個戀愛對象, 那么戀愛不就是心的光明嗎? 戀愛是我們第二次的脫胎換骨。
--法·巴爾扎克 愛能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偉大。
--德·席勒 你可曾想到, 失去了愛, 你的生活就離開了軌道. - 法. 拿破侖 地球無愛則猶如墳?zāi)? - 英. 勃朗寧 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 - 瑞士. 希爾泰 當(dāng)愛神拍你的肩膀時, 就連平日不知詩歌為何物的人, 也會在突然之間變成一位詩人. 幻想的愛情比老實的愛情來得更活躍, 但熱烈的時光是短促的。
- 法· 司湯達(dá) 希望被人愛的人, 首先要愛別人, 同時要使自己可愛。
- 美· 富蘭克林 不被任何人愛,是巨大無比的痛苦; 無法愛任何人, 則生猶如死。
- 德· 格林貝克 愛是自然而來的, 不是買得到的. - 美· 朗費羅 起先的冷淡, 將會使以后的戀愛更加熱烈; 她要是向你假意生滇, 那不是因為她討厭你, 而是因為她希望你更加愛她. - 英. 莎士比亞 一切真摯的愛, 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
- 白金汗 單憑美貌而獲得的愛, 那愛情是非常脆弱的。
- 里海爾 愛情不僅不能買賣, 而且金錢是必然會扼殺愛情的。
- 法· 盧梭 愛情是不能定做的。
- 法· 巴爾扎克 幻想的愛情比老實的愛情來得更活躍, 但熱烈的時光是短促的。
- 法· 司湯達(dá) 希望被人愛的人, 首先要愛別人, 同時要使自己可愛。
- 美· 富蘭克林 不被任何人愛,是巨大無比的痛苦; 無法愛任何人, 則生猶如死。
- 德· 格林貝克
正能量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之初,性本善。
●上善若水,大愛無疆。
●慈心為善舉濟(jì)世。
●無緣,同體大悲。
●眾善奉行,諸惡莫做。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jì)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仁德與善行的統(tǒng)一。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biāo)記。
●滴水穿堅石,愛心美天下。
●禮發(fā)于誠,聲發(fā)于心,行出于義。
●慈善只能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責(zé)任和道德范疇的境界。
●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損人利己的就是惡。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yuǎn)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yuǎn)離。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智慧。
●行善最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
●鳥需巢,蛛需網(wǎng),人需要愛心。
●就人性說來,唯一的向?qū)?,就是人的愛心?/p>
●把自己看的輕些,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快樂。
●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最偉大的事情莫過于報善與懲惡。
●親善產(chǎn)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行善是人類之心所能領(lǐng)略到的最真實的幸福。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自己的社會理想就是懷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眾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
●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y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chuàng)傷。
●愛與善是幸福,也是真理,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幸福的真理。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愛別人,助別人,每一個人應(yīng)該善意的想到別人。
●做一個內(nèi)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
●只能善行才會給你帶來聲譽。
●善乃是人格的一種實現(xiàn)。
● 慈是平和的心態(tài),德是委屈時的包容,善是逆境中的援助,愛是對天下無私的奉獻(xiàn)。
●愛讓貧者富裕,愛讓弱者剛強;愛使生命長青,愛使死神卻步。
●急難救人,一善可當(dāng)百善。
●人類的溫暖也可以治病。
●對別人行善就是對自己行善,對別人一份善心,自己將有一片藍(lán)天。
●與其皺著眉頭送人一件貴重禮品,不如面帶笑容送人一件小禮物。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
●做好事的人使自己得救,做壞事的人使自己毀滅。
●善良是靈魂間的橋梁,是生活的甜料,是人類的珍品,是一種心靈的坦誠。
●人與人之間需要善良之心,人與人之間呼喚善良。
●人類的生活,是互助的生活,不單是要求和爭奪。
●沒有人富的可以不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窮的不能在某方面給他人幫助。
●善良是陽光,是雨露,是輕柔的春風(fēng),是甘美的清泉。
●一點善心,一點善行,對人生的影響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美的東西不一定偉大,但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
●如果要真正付出愛,請伸手去做,別空口長談,因為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一個人最需要的是一雙肯去拉人一把的手。
●善乃是精神世界的太陽。
●嚴(yán)寒之中,星星之火,也能溫暖人心,干涸之時,滴水之愛,愛可感動天地,不在乎捐多捐少,關(guān)鍵是盡心盡力,愛心比數(shù)目更重要。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yuǎn)避之,杜災(zāi)禍于眉睫。
●人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意欲為善則善,意欲為惡則惡。
●擇善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厚德矣。
●待人寬一份是福,利人則利己之基。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愛不是語言,是行為。
●將金錢視作生命的人,其命不值錢。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行善之人,如春天小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虧,日有所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慈愛應(yīng)該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顆不朽的靈魂,然后去愛人,并被人所愛。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
●人生一世來去匆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
●錢多育禍根,損己害兒孫。
捐錢做善事,造福與子孫。
●贈人以玫瑰,手中留余香。
●有話說給知人,有飯吃給饑人,有權(quán)謀給眾人,有錢濟(jì)給窮人。
●人人都幫人,天下沒窮人;人人管閑事,天下無難事。
●幸福是人類最后的目的和至善的總和,它賦予人類生命的真正的意義。
●為了人民,放棄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生命的“開花”。
●為己是人,為人是神,天下為公,百姓為天。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
●智則知人,仁者愛人。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就會活的很快樂。
●老子云:“上善若水”以平靜如水的心善待身邊的事,讓無私關(guān)愛的心溫暖身處困境的人。
求關(guān)于佛經(jīng)中要人奉獻(xiàn),向善,傳遞大愛慈善的句子
眼睛出慈悲的光芒,如同音; 利益眾生,就像蓮花的綻放 ──梵文佛典 這是一個追速和刺激的年代,痛苦、壓力、焦慮及孤獨像黑暗般籠罩整個世界。
內(nèi)心隱約而持續(xù)的不安,像剪除不盡的荊棘,暗地里蔓延充斥了整個心頭,這是習(xí)慣地誤以為感官享樂就是真實快樂的結(jié)果。
欲望、仇恨、無知、驕傲及嫉妒等情緒失調(diào)才是讓快樂跌倒的石頭,而不是無辜的外在情境。
由于對外在世界的感知,源自于內(nèi)在的心靈,因此想要獲得快樂、幸福,維持內(nèi)心的和諧、平衡,從而找回原來的清凈本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dāng)心專注在一個完全清凈的象征,例如某一位真正值得信賴的圣者,同時念誦代表這個象征的音節(jié),在具備善良動機(jī)的前提下,心就能夠得到安撫與療愈,進(jìn)而把憂愁困頓的生活,恢復(fù)到自在舒暢的生命。
在這個狀況混亂的世界,和真理衰落的年代,我們將心歸投、依靠多羅菩薩(Tara;梵文度越的意思)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原因是數(shù)不清的,主要是因為多羅菩薩曾經(jīng)在佛陀的面前,深刻地承諾了幫助眾生的義務(wù),這可以從一部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古代佛典里找到相關(guān)記載。
同一部佛典的前面還記載著:觀世音菩薩在凈居天宮殿的時候,從右邊的眼睛放射出極大的光明,隨著這個光明出現(xiàn)了一位妙相的女性圣者。
這位女性圣者就是多羅菩薩。
在藏傳佛教僧侶們的口耳相傳中也說到:有一次,觀世音菩薩因為沒有辦法幫助完眾生而流下眼淚,從淚海中出現(xiàn)了卓瑪(Drolma;藏文多羅菩薩的音譯),因此卓瑪承擔(dān)了協(xié)助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的義務(wù)。
前面提到了佛教對多羅菩薩的描述,但不表示只有佛教徒才禪修多羅菩薩,多羅菩薩的信仰超越了種族與宗派的籓籬。
在尼泊爾、印度,自古就有禪修多羅菩薩的印度教徒與佛教徒,我們也很容易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被涂抹紅色蒂卡粉的多羅菩薩像,包括在很多博物館里,館藏許多從古代遺跡出土的多羅菩薩像。
在越南、韓國、日本、中國,很多本土宗教徒、道教徒、佛教徒們,各自在他們的廟宇里或家庭里,供奉著香煙裊裊環(huán)繞的女性觀音像(Guanyin;中文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在這些東亞的國家里,多羅菩薩信仰通常是混合在觀世音菩薩信仰中,而被統(tǒng)稱為觀世音菩薩,或是多羅觀音。
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司徒仁波切也曾經(jīng)提過他的看法:中國人說的白衣觀音,應(yīng)該就是白多羅。
在西藏,佛龕上時常被獻(xiàn)放著潔白卡達(dá)的多羅菩薩像,很顯然是家喻戶曉的圣者,不分苯教或佛教。
有一次,我在尼泊爾丘卓山(Chagdol)的寺廟里,偶然翻閱到一篇較少人知曉的贊誦文,名稱是《迅速轉(zhuǎn)化:二十一多羅菩薩贊誦文》。
里面描述了多羅菩薩呈現(xiàn)許多不同的面向,有時呈現(xiàn)為辯才天女,有時呈現(xiàn)為孔雀明王,有時呈現(xiàn)為摩利支天等等。
呈現(xiàn)的這些不同面向,主要是為了滿足眾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即使據(jù)說多羅菩薩至少呈現(xiàn)五百種不同的面向,但這些不同面向與多羅菩薩的本性,并沒有什么差別,與觀世音菩薩、佛陀等所有圣者的本性,也是如此。
其實眾生與多羅菩薩在本性上也是相同的,差別在于眾生原來的清凈本性被情緒失調(diào)的云雨陰霾所覆蓋住。
因此,不管處于什么樣的境遇,永遠(yuǎn)要相信與開發(fā)自己原來清凈的無限潛力;不管對待什么樣的動物或人們,隨時隨地要存有尊重與關(guān)愛。
看看佛是怎么看自以為是的如來說法亦復(fù)如是:吾我自高喻諸凡夫,得見佛身,耳聞?wù)f法,自生高慢,說種種語,住吾我地,自不聽受亦不說法。
若人說法,一偈一喻亦不聽受,作如是言:‘如此之法,我已先知。
’何以故
住我慢地。
或恃多聞,自縱放逸,與愚癡人共住,不聞?wù)ā?/p>
自以多聞放逸不如法說,自作手筆而自說之。
“一切世人欺誑自身,作如是言:‘有財施我,我是福田。
’彼愚癡人自誑其身,亦誑世間;食他信施不能消故,命欲終時,生大恐怖。
諸人告言:‘汝足技術(shù),何不自救
’答言:‘今日技術(shù),不能自救,憂悲苦惱。
’眾人語言:‘為一人故,父母兄弟親里眷屬,無事誅戮。
’眾生如是近惡知識,墮于地獄、畜生、餓鬼。
如是,如是,諸婆羅門、諸尼揵子,我今告汝,汝莫放逸。
譬如鳥子,未生羽翼,不能高翔飛于虛空;汝等如是無有神力,不能飛至涅槃之界。
所以者何
汝所行法,非畢竟道,終歸破壞。
汝等臨終自生悔心:‘我等虛受如是身命藥上白佛言:“世尊,生時誰生
滅時誰滅
” 佛告藥上:“善男子,如佛之生,如佛之滅。
譬如有人閉在暗室,眼無所見。
復(fù)有異人曾受苦惱,作是思惟:‘此人受苦,甚為可愍
若不得脫,是人必死。
’以火與之,令得少明。
時暗室人,見火歡喜,心得安隱。
爾時,彼火以少因緣,熾然火焰燒彼暗室,爾時彼人被燒而死。
時王聞之,作如是念:‘我國眾生若有所犯,更不系縛。
’爾時,國王告下人民:‘汝等諸人莫生怖畏
于我國內(nèi)施汝無畏。
若有所犯,不加害汝,亦不殺汝,皆當(dāng)安隱,莫生怖畏。
’藥上,如來亦復(fù)如是,燒諸煩惱,滅諸病苦。
猶如彼人為令暗室眾生安隱,自燒而死;如來如是,為諸眾生令得安隱,不惜身命,拔諸系縛,令得解脫。
如是,藥上,如來永離三毒之惱,為諸世間作大燈明,于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老少眾生拔令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