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原諒的古詩詞
梁啟超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正集,不可不日也。
”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nèi)指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nèi)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后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wèi)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1980年代以來,學術(shù)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 中國現(xiàn)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
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jié)論。
即使是在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
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lǐng)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
據(jù)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yǎng)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
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
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挽聯(lián):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咸豐同年間,曾國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chuàng)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xiàn),指出在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而大多數(shù)士大夫沉湎于義理考據(jù)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云際會,并且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fā)揚林則徐、魏源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云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xiàn)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制造業(yè)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chǔ),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zhàn)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fā)學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nóng)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zhàn)并取得了最后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yè))、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qū)崿F(xiàn)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xiàn)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jié),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xiàn)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yè),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wěn)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薄?/p>
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wěn),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
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五、網(wǎng)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jié)交、網(wǎng)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quán),爭謀職位。
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
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zhàn)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
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于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jiān)視自己,教訓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干,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
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蹋粝滤枷雽W說)之人”()。
《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于學問,善以禮運。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古代皇帝說過的名言有哪些
孫渡 姓 名: 孫渡 學 籍: 云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六期 字 號: 志舟 黨 派: 中國國民黨 籍 貫: 云南省陸良縣 軍 銜: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生 卒: 1898-1967 軍 職: 第六兵團司令兼東北“剿共”總副司令黃 埔 檔 案 1898年5月5日,孫渡出生于云南省陸良縣三岔河鎮(zhèn)新莊村。
1915年陸軍小學畢業(yè)后入云南陸軍講武堂。
1917年畢業(yè)后到滇軍警衛(wèi)第二團任排長,同年隨唐繼堯入川、黔,晉升連長、營長,在顧品珍等倒戈后仍追隨唐。
1922年3月,唐繼堯回到昆明,孫渡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
1923年初隨滇中鎮(zhèn)守使胡若愚入川參與川滇黔之戰(zhàn)。
十二月滇軍敗退入黔,升任旅長兼貴州省警務處長。
1924年返滇,任云南省煙草公賣總局局長、云南省憲兵司令。
1927年唐繼堯被推翻,孫成為龍云的參謀長。
龍云統(tǒng)一云南后,孫渡于1929年11月21日任為云南省政府委員。
1929年至1930年間,擔任云南省團務總局會辦。
1930年任第98師第3旅旅長,進兵廣西作戰(zhàn)。
1931年2月回滇,3月任第十路軍參謀長,9月21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
1935年任剿匪第2路軍第3縱隊司令,防堵追剿紅軍,后兼任第二路軍總指揮部行營主任。
1936年3月,蔣介石委任龍云為黔滇綬靖公署主任,龍仍派孫渡率第三縱隊開到貴州威寧,云南昭通,彝良一帶尾追 過滇 的紅軍二、六軍團。
3月下旬,紅二、六軍團挺進滇北,插入宣威縣境,孫渡縱隊尾追紅軍至宣威。
紅六軍團肖克曾寫信給孫渡,建議雙方締結(jié)停戰(zhàn)協(xié)定,孫渡置之不理,繼續(xù)尾追,在宣威來賓鋪一帶向紅軍發(fā)起猛攻,使紅軍戰(zhàn)士數(shù)百名傷亡。
經(jīng)過兩天激戰(zhàn),孫渡縱隊重創(chuàng)敗退。
4月,紅二、六軍團突破滇軍防線向西挺進,直指普渡河,紅軍渡過金沙江,孫渡縱隊才停止追擊。
1936年4月18日授孫渡陸軍中將軍階。
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8年7月龍云任命孫渡為新編五十八軍軍長,開赴湖北,參加武漢會戰(zhàn)、南昌會戰(zhàn)、奉新高安戰(zhàn)役、贛北戰(zhàn)役、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
1938年11月,孫渡與云南部隊六十軍、新編第三軍合編,成立第三十軍團。
在第一兵團司令張發(fā)奎指揮下,三十軍團在崇陽一帶與日軍激戰(zhàn),犧牲參重。
其間曾赴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受訓,并任第16期第18總隊總隊長。
1939年代理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
1942年參加贛東會戰(zhàn)、長衡會戰(zhàn),同年10月16日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初升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調(diào)駐安慶。
抗戰(zhàn)勝利后,于1946年2月率第一集團軍總部由安慶調(diào)東北錦州,參加國共奪權(quán)爭利的內(nèi)戰(zhàn),指揮在東北的滇軍部隊。
1947年9月改為東北第一兵團,任司令官。
1948年1月改為第六兵團,任司令官,轄60軍、93軍。
1948年2月,蔣介石以維護軍譽為由,調(diào)任孫渡為熱河省主度。
1948年6月22日調(diào)任熱河省主席。
1949年12月孫渡調(diào)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派回云南活動,企圖以云南為國民黨的最后基地,負隅頑抗,作垂死掙扎。
但盧漢審時度勢,12月9日在昆明宣布起義,云南和平解放,孫渡潛藏到昆明郊區(qū)。
1952年在云南清匪反霸運動中被捕。
1963年被特赦釋放,任云南政治協(xié)商第二、三屆會議委員。
1967年4月,在云南昆明病故。
享年六十九歲。
“還我河山,洗雪國恥”,這是孫渡將軍出征抗日時留給家人的告別誓言,也是向全省人民表示的抗日決心。
他是一位智勇兼資,文武雙全的抗日名將,也是一位關(guān)愛部屬,體恤民眾的軍中楷模。
在云南,被稱為小諸葛;在全國,被稱為大儒將。
出征時,他是全國100位軍長之一;抗戰(zhàn)中,他升為全國40位集團軍總司令之一。
在華東、中南廣大戰(zhàn)場,他指揮三迤健兒、云嶺子弟58軍、新3軍全體抗日將士,同來犯的侵華日軍血戰(zhàn)到底,不但打出了滇軍的軍威,而且打出了中國的國威,令日軍膽寒,使國人感奮。
他出征抗戰(zhàn)7年零半月,消滅日軍10萬之眾,而自己傷亡不到8萬,在40個集團軍中,成為斬獲最多,傷亡最小的集團軍之一。
他馳騁于大江南北,轉(zhuǎn)戰(zhàn)于湘鄂贛浙,曾經(jīng)遇到過不少困難,面臨過許多危險,但是,總以犧牲的精神,勇往直前;以必死的決心,奪取勝利,而使58軍獲得代表第9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薛岳在南昌接受日軍投降的殊榮(戰(zhàn)功大的才能受降),新3軍獲得在九江接受日軍投降的殊榮,他自己榮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授予的最高獎章——青天白日勛章。
今天,這位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zhàn),為祖國獨立自由而戰(zhàn)的第1集團軍總司令雖然遠離我們40多年了,但是,對于了解他的家鄉(xiāng)父老和本省、本國以及外國、外域的友好人士,依舊還在追憶他的過去,懷念他的往事: 孫渡(1895~1967),字志舟,陸良三岔河鎮(zhèn)小新莊人。
官至集團軍總司令、省主席,中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以省主席龍云為首的云南軍政各界已從過去的親蔣反共轉(zhuǎn)向親共抗日的道路。
因為他們已預見到中日大戰(zhàn)不可避免。
打勝了,是全國的福氣,打敗了,是全國的災難。
為了打勝這場大戰(zhàn),免除這場災難,便傾全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抗戰(zhàn)的準備。
諸如購置新式武器、增加積谷儲備、擴充部隊,訓練壯丁等等。
孫渡將軍是龍云的重要謀士之一。
1935~1936年,云南面臨著一個地方政權(quán)能否存在的嚴重問題,即中國工農(nóng)紅軍舉行二萬五千里長征,要路過云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領(lǐng)導人認為云貴兩省軍政首腦有貳心,要借圍剿紅軍之機,消滅兩省的地方武裝。
孫渡將軍時任龍云第10路軍總參謀長及行營主任兼第3縱隊司令,對滇軍負指揮全責。
他權(quán)衡利弊,揣度輕重,在不妨礙抗戰(zhàn)準備的前提之下,對紅軍路過云南采取“圍而不堵,追而不擊”的戰(zhàn)略方針。
圍、追是執(zhí)行中央命令,使之無借口可找;不堵、不擊,是對紅軍網(wǎng)開一面,讓他們盡快離開云南。
結(jié)果,他的一計之出,而破中央的“雙雕”之謀,既使紅軍勝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又保住了云南的地方武裝,還使前來督戰(zhàn)的蔣介石對龍云增加了信任感。
而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則缺乏孫渡將軍的韜略與謀劃,同紅軍硬打,最后導致“主席亡權(quán),貴州亡省”。
龍云對自己沒有成為貴州王家烈第二,十分感謝孫渡將軍,特設家宴款待。
龍云在高興之中提問:你是孫志舟,我是龍志舟,你這個孫志舟為何意
孫渡將軍回答:我是激流之舟,可以沖破驚濤駭浪,克服千難萬險,到達平安的彼岸。
敢問主席:你這個龍志舟又為何意
龍云說:我是大旱之云,云能生雨,可以普降甘露,營救眾生。
說罷,兩人相對而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云南組建的第一支抗日出征部隊60軍,首任軍長本應由孫渡將軍擔任,但是,龍云不讓孫渡將軍出去,而把任務交給了表弟盧漢將軍出去。
第二支出征抗日部隊58軍,于1938年6月組建,龍云還想把孫渡將軍留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而最后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點將,于6月6日正式宣布孫渡將軍為58軍首任軍長。
他臨危受命,以不可動搖的意志和決心,率部出征。
出征之前,孫渡將軍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亡國論”、“速勝論”等不利于抗戰(zhàn)的種種輿論,特于6月21日在昆明向中外記者發(fā)表談話指出:中國既不會亡國,也不會速勝,“最后勝利應于長期抵抗中求之。
”當記者問及如何治軍時,回答說:“現(xiàn)時代之軍隊,須著重于政治訓練,務使各個士兵,均能養(yǎng)成抗戰(zhàn)必勝信念,然后以之摧敵,無敵不克。
”《云南日報》介紹說:“孫軍長年華雖逝(43歲),英雄不老,談及抗戰(zhàn)軍事,則氣態(tài)軒昂,神采煥發(fā),厥見解之超越,有如其目光注射之深遠。
”孫渡將軍在談話中還特別強調(diào):“在此長期抗戰(zhàn)過程中,余以為一方面須將現(xiàn)有戰(zhàn)斗能力設法保存下去,另一方面須將未來戰(zhàn)斗能力,努力培養(yǎng)起來。
夫如是,抗戰(zhàn)日久,則吾國之抗戰(zhàn)力日益強大之兵力,當疲弊之敵軍,最后決戰(zhàn),必操勝算。
”7月10日,陸良同鄉(xiāng)會在云南大學至公堂歡送孫渡將軍揮師出征,抗日殺敵,特贈軍旗一面,上書“邦家之光”,“以表鄉(xiāng)誼,用資策勵”。
而孫渡將軍則把那面軍旗視為珍寶愛護有加。
1938年8月1日,58軍4萬余眾,在孫渡將軍的率領(lǐng)下,從昆明出發(fā),開赴抗日前線殺敵。
第一仗是參加武漢外圍崇陽之戰(zhàn),由于友鄰部隊缺乏配合,使58軍蒙受重大損失。
所屬新編第11師被取消番號,代師長馬奎撤職,孫渡將軍記大過處分,新編第3軍軍長張沖被判刑。
這一沉重的打擊,對孫渡將軍而言,可以說是晴天霹靂。
然而,他不氣餒,不灰心。
失敗的原因本來是友鄰部隊過早撤退,讓剛剛參戰(zhàn)的58軍和剛到湖北才組建的新3軍全部暴露在敵人面前,于卒不及防中受到重創(chuàng)。
可是,孫渡將軍則把全部責任承擔下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考慮到孫渡將軍過去的聲望和功勞,恢復了新11師的番號。
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為抗戰(zhàn)而奮斗的軍人,是不會被挫折壓垮的。
于是,在此后的戰(zhàn)斗中,充分顯示出58軍和新3軍的英雄本色。
1939年春,58軍結(jié)束湖南醴陵的整訓后,開往江西奉新戰(zhàn)場殺敵。
為鼓勵士氣,提高戰(zhàn)力,孫渡將軍總是穿著他的舊軍服,一個人深入戰(zhàn)壕,與士兵們談心。
同時,號召全軍官兵要把駐地的老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吃飯問題、上學問題、道路交通問題、環(huán)境衛(wèi)生問題等等。
從而使廣大民眾把58軍當成自己的子弟,形成了擁軍愛民的良好風氣。
他在接受老百姓們送行時說:我們一定要把關(guān)心愛護父老鄉(xiāng)親的做法作為58軍的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
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軍人唯有拿戰(zhàn)利品來報答國人對58軍的愛戴和擁護,拿自己的頭顱來拯救祖國的戰(zhàn)爭災難”。
孫渡將軍率部離開奉新后,連續(xù)投入了三次長沙會戰(zhàn),即一、二、三次長沙保衛(wèi)戰(zhàn),與友鄰部隊密切配合,三次都將侵華日軍的大規(guī)模進攻打敗,勝利地保衛(wèi)了芙蓉國首府的這座英雄城市,而使參戰(zhàn)部隊軍威大振。
孫渡將軍因此而于1942年10月16日升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58軍、新3軍。
此外,孫渡將軍還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南昌會戰(zhàn)、上高會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長衡會戰(zhàn)。
全國在八年抗戰(zhàn)中,一共舉行了22次大會戰(zhàn)、孫渡將軍則參加了其中的八次大會戰(zhàn),是云南出征部隊參戰(zhàn)最多的高級指揮官之一。
孫渡將軍身為軍人,卻又具文人的風度。
他在江西戰(zhàn)場上,他愛民如親,恨敵如仇,盛傳一時,很多戰(zhàn)地中外記者都爭相采訪。
但是他不習慣在司令部里辦公,而是同戰(zhàn)士們在一起,實地指揮打仗,所以,他的部隊傷亡很小,斬獲頗多,不少記者只會跑指揮部,不敢到陣地上,因此,想要見到孫渡將軍十分困難,想要采訪,更是難上加難。
其中的一位西班牙記者則例外,他敢到陣地上采訪。
在戰(zhàn)壕里見到了孫渡將軍。
當記者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來自西班牙”,孫渡將軍便接過話題就講西班牙的歷史。
講完后記者十分感動,問:“孫將軍何時從西班牙回國的
對西班牙歷史如數(shù)家珍,一定是在西班牙研究過多年
”孫渡將軍則幽默地告訴說:“很慚愧,我還沒有出過國門。
”后來記者在他的采訪錄中說道:我接觸到的中國高級將領(lǐng)很多,但像孫渡將軍這樣有如此淵博的學識者則很少,堪稱中國軍隊的大儒將。
孫渡將軍為了打擊日軍,揚我國威,遠在長沙會戰(zhàn)之前,就對侵華日軍在華東、中南戰(zhàn)場的大本營——南昌進行敵后破壞,由60軍和58軍各抽一部分兵力,組成游擊部隊,深入南昌郊區(qū),破壞交通橋梁,伏擊后勤輜重,使之指揮中樞一度陷入癱瘓。
據(jù)當時的不完全統(tǒng)計,破壞重要橋梁十數(shù)座,消滅日軍數(shù)千人,并且還擊斃了1名高級(少將)指揮官。
孫渡將軍在慶捷之余,揮毫疾書,寫下了千古流芳的杰作《突襲敵后的一支神軍》。
這里還有一小段插曲:孫老太爺去世后,地方中的陰陽先生們都爭相為孫渡將軍看墳相,念佛經(jīng)。
他們一致贊譽墳相好,福氣大。
孫渡將軍不便直接反駁,乃以自己的體會說:墳相固然重要,但我想再補充3點:第一,要承認遺傳基因,第二,要有一定的聰明才智,第三,要有自己的奮發(fā)精神。
孫渡將軍的這三點,實際上是說明一個人要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孫渡將軍在抗戰(zhàn)勝利前為了粉碎侵華日軍的掃蕩,他以破釜沉舟的鋼鐵決心,親率部隊,沖入敵陣,展開反掃蕩。
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苦戰(zhàn),凱旋歸來,臉上長滿了胡須,消瘦得認不出來。
但是,他勝利地回來了,全家都為之慶幸。
孫渡將軍對下面的官兵關(guān)懷備至,愛護有加;對駐地的百姓,友愛可親,慷慨相助,每次移師,都受到廣大民眾的灑淚送別。
而有一次晚飯過后,出去散步,他的秘書發(fā)現(xiàn)一名勤務兵偷他的腰包,告訴他轉(zhuǎn)回去抓,而孫渡將軍則拉拉秘書的袖子,直出大門,向外走去。
秘書不解其意,問道:軍長為何不去抓住他
答道:人是有人格的,他這樣做,必定有原因,過幾天再問他。
一禮拜后,孫渡將軍不是以首長的口氣,而是以兄長的態(tài)度溫和地問道:最近你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勤務兵頓時雙膝下跪,請求饒恕,說:我的母親去世,無錢送葬,冒犯軍法,偷了軍長的錢,以后我變牛變馬都要賠還,請軍長饒我一次
孫渡將軍還沒等對方說完,就彎下腰用雙手把那個勤務兵扶起,告訴他:我們是一個戰(zhàn)壕里的兄弟,怎么是偷呢
你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我也有這分責任,如不夠,我再拿點。
幫助每一個戰(zhàn)士解決家中疾苦,是每一個指揮官應當盡到的責任。
不要說還的話,今后勇敢殺敵就行了。
從此,那名戰(zhàn)士便死心踏地跟著孫渡將軍轉(zhuǎn)戰(zhàn)。
常德會戰(zhàn),大顯滇軍神威。
1943年11月1日,侵華日軍調(diào)集10萬之眾,對湖南的又一重鎮(zhèn)常德發(fā)動進攻。
他們從華容藕池口沙市間地區(qū),分途南下,進攻常德。
我守城部隊與之激戰(zhàn)7天,曾兩度被其攻占。
為了從侵華日軍手中奪回這座靠近湘西的重要城市,中國軍隊調(diào)集了15個軍的兵力,經(jīng)過47天的血戰(zhàn),于同年12月17日勝利收復常德,打死打傷侵華日軍23200余人。
而在收復常德的戰(zhàn)斗中,由孫渡將軍指揮的第一集團軍首先攻入常德。
入城先鋒第58軍第10師,在師長侯振邦(云南宣威人)的率領(lǐng)下,猶如猛虎下山,撲向常德。
侯師長站在俘獲的日軍坦克上莊嚴宣告:常德勝利回到中國人民的手中
并號召全城居民各安生業(yè),勿信謠言。
收復常德,挫敗敵鋒,這是中國軍隊在中南戰(zhàn)場取得的輝煌勝利之一,也是孫渡將軍自指揮58軍、新3軍以來所獲得的數(shù)十次輝煌勝利中最輝煌的一次。
因此,當捷報傳送到中央首腦手中之后,一片歡騰。
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則立刻特電致賀,說:這是滇軍繼臺兒莊大捷、中條山殺敵之后的又一次取得的重大勝利。
此后,隨著中國軍隊的全面反攻,侵華日軍已走向滅亡的道路。
1945年8月14日夜,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告無條件投降。
孫渡將軍也和全國廣大抗日軍民一樣,縱情歡呼,興奮異常。
他說:偉大的軍事家們有一句共同的格言,叫做“會笑者,最后笑,而最后笑才是真笑。
”現(xiàn)在是中華民族笑的時候了。
可是,笑聲未落,就從云南傳來了不幸的消息;孫渡將軍的知己和至交、省主席龍云被解除在滇本兼各職,調(diào)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
一些不平之士嘆息說:日本亡國,云南亡省。
同時,全國軍隊進行縮編:新3軍撤銷,58軍縮為一師,番號58師。
孫渡將軍調(diào)任東北“剿匪”副總指揮。
在他前面還有總指揮杜聿明、副總指揮鄭洞國、范漢杰、梁華盛、陳鐵。
而且他是光桿司令,58師留在內(nèi)地,沒有到東北;新3軍已不復存在。
孫渡將軍調(diào)往東北,目的雖然明確,還讓他兼任第三兵團司令,不久改為第六兵團司令,轄93軍、60軍。
此二軍與孫渡將軍無緣,他的根在58軍。
一位沒有根的司令是沒有辦法指揮部隊打仗的,因此,孫渡將軍雖然充當副總指揮,但是,他在東北兩年(1946~1948)時間,還沒有指揮過一次戰(zhàn)斗,而實際擔任副總指揮只是一年,即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
就在1948年6月調(diào)任熱河省政府主席,于同年11月熱河省解放,他回到了重慶。
擔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49年12月9日,與張群、李彌、余程萬、龍澤匯、石補天等人乘坐專機回到昆明。
這天是盧漢準備起義的日子,他沒有參加,說:“忠臣不事二主。
”回到了翠湖東路7號他的家里。
他在告老還鄉(xiāng),解甲歸田之前,蔣介石動員他到臺灣,他婉辭道:“我有家小,只有留下。
”蔣介石念及抗日的戰(zhàn)功,給他20兩黃金回家養(yǎng)老,說:“敗局已定,留下備用。
”他一兩都不要,他想:在過去的日子里,沒有給共產(chǎn)黨過不去,恐怕會得到寬容。
但是,他沒有料到,在1951年的鎮(zhèn)反運動中,在昆明被捕入獄。
臨走時他特意換上一套新服,告訴張夫人說:“我們的生活到此結(jié)束,你可以自選生路。
” 這里需要記述的是:孫渡將軍另一位夫人唐蕓賡,即唐繼堯的四妹四姑太,早在蒙發(fā)愛情之時,她就發(fā)誓:“非孫渡不嫁
”曾經(jīng)不少人向她求婚,包括龍云在內(nèi),她都一概拒絕,一直等到1943年36歲,孫渡將軍的原配夫人白巖李大管事女兒李小四去世后,她才從香港前往江西與孫渡將軍成婚。
四姑太十分賢惠,也很能干,一進門就成為孫家的大管家。
半年后,孫渡將軍又與七年前在麗江相上的張大老爺?shù)呐畠簩O燦琪成親。
從此,唐、張二位夫人一直親密無間,和睦共處,彼此以姐妹相稱,互相關(guān)照。
1946年她們一起回到昆明翠湖東路7號,凡是陸良人,無論認識與不認識,唐四姑太都要留在家里吃飯。
張燦琪老人的大女兒張沛,面對筆者的采訪,還帶著非常懷念的心情說道:“唐大媽很好,我是她帶大的。
小時候我只認得她是我媽媽。
”張燦琪老人說:“你們寫孫渡,一定要寫我的姐姐唐媽媽。
太好了,我們永遠忘不了她
”可惜,唐四姑太結(jié)婚太晚,與孫渡將軍沒有生育,后來與云大歷史系名教授李德嘉生活,更無一男半女。
唐四姑太生于1911年,卒于1994年終年83歲。
孫渡將軍在長達10余年的戰(zhàn)犯監(jiān)獄里,一直吟誦著《三國演義》開頭的那首詞——《臨江仙》度過的。
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同在獄中的戰(zhàn)犯們,對于孫渡將軍每天早上吟誦的這首詞,群起而攻之,指責他堅持反動立場,不愿改造自己。
孫渡將軍卻問:“國共兩黨的紛爭是哪些年代
《三國演義》上的這首詞又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
難道數(shù)百年前的作者就能預見到今天的變化而專為我孫渡填這首詞
問得無一人回答。
孫渡將軍度過了獄中生活之后,于20世紀60年代前期獲釋,被選為云南省政協(xié)二、三屆委員,1967年4月在昆明去世,終年72歲。
留下一男二女。
這位抗日名將,度過了威武的前半生,之后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離開了故鄉(xiāng)的親人,駕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