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熙御制庭訓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語錄
一、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也不可急信。
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
朕于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
是故凡藝皆不能溺我。
二、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善。
三、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
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敝也。
四、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五、《易》云:“日新之謂盛德。
”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
人茍能有決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
六、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yǎng)也。
惟持善心,行臺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也。
七、人果專心于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于身有益。
八、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
見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
九、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十、人生凡事故有定數,然而其中以人力奪天工者有之。
十一、人于好惡之心,難得其正。
我所喜之人,惟見其善,而不見其惡;若所惡之人,惟見其惡,而不見其善。
是故《大學》有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誠至言也。
十二、《荀子》云:“身勞而心安者為之,利少而義多者為之。
”此二語簡而要。
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語行之,過差何由而生。
十三、朱子云:“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
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于學哉
”此言乃讀書之至要也。
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于己也,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
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
十四、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十五、為學之功有三等焉。
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十六、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
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
”此語極為切當,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學者,其宜知之。
《庭訓格言》(一)篇(第一條)1.訓曰:圣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盡千古之遠。
3.世之讀書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處于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曷以致之
4.書之在天下,《五經》而下,若傳若史,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與物,固無一事之不具,亦無一理之不該。
5.學者誠即事而求之,則可以通三才,而兼?zhèn)溆谌f事萬物之理矣。
6.雖然,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守約,過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于無余,會其全而備于有用,圣賢之道,豈外是哉
(第二條)1.訓曰:吾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萬機之暇,猶手不釋卷。
2.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
時??磿?,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之益也。
(第三條)1.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
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
3.《書》云:“學于古訓乃有獲。
”4.凡圣賢經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待思索矣。
(第四條)1.庭訓格言:道理之載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
2.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zhí)泥處,而經歷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圖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
3.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瀛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
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庭訓格言》(二)篇(第一條)1.訓曰:世之財物,天地所生,以養(yǎng)人者有限,人若節(jié)用,自可有余;奢用則頃刻盡耳,何處得增益耶
2.朕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
然而朕之衣食毫無過費。
3.所以然者,特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
(第二條)1.訓曰: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蠶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饑寒也。
3.至于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yǎng)福,亦可以致壽。
4.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yǎng)廉。
居官居鄉(xiāng),只緣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隸欲多,交游欲廣,不貪何從給之與
5.其寡廉孰若寡欲
《語》云:“儉以從廉,侈以成貪。
”此乃理之必然。
《庭訓格言》(三)篇(第一條)1.庭訓格言: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
2.朕自幼登極,凡禮壇廟、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
3.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
4.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誠,無纖毫虛飾。
(第二條)1.庭訓格言: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
2.慎重者,敬也。
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以應事,務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榮習而安焉,自無廢事。
3.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所謂“敬以直內”也。
4.《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備焉。
(第三條)1.庭訓格言:人生于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長上,則不得罪于朋儕,則不召過,且于養(yǎng)身亦大有益。
4.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是俱極敬慎,即于飲食,亦不敢過度。
5.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第四條)1.庭訓格言: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
2.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滅矣。
3.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
”遇事當如此處之。
康熙庭訓格言闡述了康熙的哪些觀點
康熙庭訓格言闡述了剛性的不同的觀點,表達了他對處世的態(tài)度。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業(yè)業(yè),修身、齊家、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精力。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chuàng)業(yè)、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業(yè),渴望能傳之千秋萬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體會對后人都有益處。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
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
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yè),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于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于深夜。
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 康熙教子的種種做法,法國傳教士白晉以親身見聞,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實報告。
白晉在報告中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中國的皇上特別注意對皇子們施以道德教育,努力進行與他們身份相稱的各種訓練,教之以經史、詩文、書畫、音樂、幾何、天文、騎射、游泳、火器等等。
立定腳跟 戰(zhàn)勝私欲 訓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
但被私欲錮蔽,雖有端倪,無力爭得出。
須是著力與他戰(zhàn),不可輸與他。
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腳跟硬地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欲自住不得。
」此一節(jié)語乃人立心之最要處。
良心能勝私欲,為圣為賢,皆此路也。
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
存諸心 體諸身 求實得于己 訓曰:朱子云:「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于學哉
」此言乃讀書之至要也。
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于己也。
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
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
不忍舍處 方得書味 訓曰:朱子云:「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
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
」此言極是。
朕自幼亦嘗發(fā)憤讀書看書,當其讀某一經之時,固講論而切記之。
年來翻閱其中,復有宜詳解者。
朱子斯言,凡讀書者皆宜知之。
進德修業(yè) 依于經史 訓曰:凡人進德修業(yè),事事從讀書起。
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
讀書之法,以經為主。
茍經術深邃,然后觀史。
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
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
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此夫子所以發(fā)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為山九仞 未可偏廢 訓曰:從來有生知、有學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則一未有。
下學既久,而不可以上達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進,尤不可半途而廢。
《書》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正為半途而廢者惜也。
為學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訓曰: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
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當用力。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至有所疑,尋人問難,則長進通達,自不可量。
若即今全不用力,蹉過少壯時光,即使他日得圣賢而師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窮理求知 行事得之 訓曰: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
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
」此語最為切當,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學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時 便覺無事 訓曰: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即如鄉(xiāng)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斗。
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盡其人事 以聽天命 訓曰:古人云:「盡人事以聽天命。
」至哉,是言乎
蓋人事盡而天理見,猶治農業(yè)者耕墾宜常勤,而豐歉所不可必也。
不盡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蕓也;不安于靜聽者,是揠苗而助之長者也。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所以盡人事也。
得之不得曰:「有命。
」是聽天命也。
學以養(yǎng)心 亦可養(yǎng)身 訓曰:學以養(yǎng)心,亦所以養(yǎng)身。
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相養(yǎng)也。
神靜心和 心和形全 訓曰:莊子曰:「毋勞汝形,毋搖汝精。
」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慮營營。
」蓋寡思慮所以養(yǎng)神,寡嗜欲所以養(yǎng)精,寡言語所以養(yǎng)氣,知乎此可以養(yǎng)生。
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會也。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恬靜養(yǎng)神,則自安于內;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神靜心清,則形無所累矣。
前車之覆 后車之鑒 訓曰:勸戒之詞,古今名論、亹亹書記中,無處不有。
其殷勤痛切,反復叮嚀,要之,欲人聽信遵行而已。
夫千百年以下之人,與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關切而諄諄訓誡若此,蓋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車之覆,而為后車之戒也。
后學讀圣賢書,看古人如此血誠教人念頭,豈可草草略過
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書,須念作者苦心,甚勿負前人接引后學之至意也。
康熙的庭訓格言表達了他什么觀點
康熙的庭訓格言表達了他的勤政的觀點。
康熙庭訓格言翻譯凡人孰能無過講述了哪些觀點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是由唐漢編譯,2004年出版的一本記錄康熙教子訓言的書籍,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一本珍藏大內、秘不示人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
庭訓格言表達了康熙那些觀點
康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雍正即位后對康熙的家訓加以追述,并整理匯編成《庭訓格言》,共246則
康熙庭訓格言表達了什么觀點
是他什么隔音都有那個教訓的。
《庭訓格言》原文
訓曰:曩者三孽朕料理軍務,日昃不,持心堅定,而外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騎射。
彼時,滿洲兵俱已出征,余者盡系老弱。
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爾叛亂⑤,諸路征討,當此危殆之時,何心每日出游景山
”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聞。
不久,三孽及察哈爾俱已剿滅。
當時,朕若稍有疑懼之意,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護⑥,令朕能堅心籌畫,成此大功,國已至甚危而獲復安也。
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閱歷艱難者甚少。
今海內承平,迥思前者,數年之間如何閱歷,轉覺悚然可懼矣⑦
古人云:“居安思危。
”正此之謂也。
【注解】 ?、訇伲╪ǎnɡ):過去,從前。
孽(niè):妖孽。
三孽,指發(fā)動叛亂的吳三桂等“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將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稱王,故稱“三藩”之亂。
②昃(zè):日偏西。
遑:閑暇。
③暇豫:悠閑逸樂。
?、芫吧剑杭唇癖本┚吧焦珗@。
⑤察哈爾叛亂:指察哈爾布爾尼叛亂。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爾部頭目布爾尼舉兵叛清,失敗身死。
?、薮褂樱簩ο逻叺淖o佑。
加護:加意保護。
⑦悚然:恐懼的樣子。
【譯文】 以前,吳三桂等人發(fā)動“三藩”叛亂,我處理軍國事務,從早到晚,沒有空閑時間,但我保持著內心的堅定,表面上給人以悠閑逸樂的樣子,每天都到景山騎馬、射箭。
那時,我們滿洲八旗兵都離開京城奔赴前線,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者。
在此情況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書帖,上面寫道:“現今正有‘三藩’和察哈爾布爾尼的叛亂,各路大軍忙于征討,在此危急之時,為何還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
”對這種造謠生事的現象,我就像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似的。
不久,“三藩”之亂和察哈爾叛亂都先后剿滅。
當時,倘若我稍稍表現出驚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會動搖,或許會發(fā)生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之事。
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護,使我能夠堅定信心,認真謀劃,終于成就此功業(yè),使已面臨危亡的國勢重獲安定。
從古至今的皇帝,像我這樣從小就經歷了不少艱難的,實在不多啊
而今,四海之內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幾年的時間里我所經歷的種種艱難,反而有些后怕。
古人說:“居安思危。
”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評語】 吳三桂、察哈爾布爾尼發(fā)動叛亂,清廷邊關軍情緊急,康熙帝卻每天照常騎馬出行、射箭游樂,“暇豫”之狀,成了一些人攻訐他的口實。
但不久叛亂迅速被平定,國勢轉危為安。
很顯然,康熙悠閑逸樂是一種安定人心的策略,是優(yōu)秀政治家的良好素質及杰出才干的體現。
作為帝王韜略,安定人心,在必要時不得不示人以閑適快樂的假象。
當決定命運的大事突然發(fā)生時,把握處世行事的尺度很難,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有豐富的人生歷煉的經驗作為基礎。
生活中,我們很欽佩那種在危急關頭臨陣不慌、鎮(zhèn)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敬服那些喜怒哀樂不露于形的強人。
當然,這種風度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遠大志向決定的。
庭訓格言表達了康熙哪些觀點
這個文章當中表達了康熙,他非常親民愛民廉政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