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論語的名言,解釋
1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真誠的。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
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
”5、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老百姓忠厚老實了。
”(該資料來自《百度文庫》請珍惜。
)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我說一個關于孔子“大學之道”的大人和小人有所區(qū)別的故事。
孔子有個學生,名叫攀fan遲,有一次,這個樊遲問孔子一個問題,問得也確實很奇怪,《論語》上有這個問題保存下來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樊遲按說也不算是很笨,樊遲以前也問過老師很多好的問題,曾經(jīng)有一次孔子還表揚他,哎呦,問得好啊,大哉問,問得好啊。
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問得很不好,問得莫名其妙,什么問題呢
他有一天糊里糊涂的莽莽撞撞的跑到孔子那里去問:“老師啊,怎么樣種莊稼
”孔子大概也給他搞糊涂了,也給他氣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說:“我不如老農民。
”這意思也很明白,你要種莊家,你問我干什么
你找老農民問去嘛,那樊遲還傻乎乎的,既然你種莊稼不會,那好啊
那怎么種白菜啊
孔子說:“我不如老圃pu”。
老圃就是老菜農吧,樊遲也是傻乎乎的轉身就走了,他想老師不懂,我就去問老農、老圃去吧,呵呵。
樊遲一出門,孔子就在背后說:“小人哉,樊須也”。
這個小人是個什么意思啊
難道是指壞人嗎
不是,是什么
沒有出息,沒有境界。
學的不是大學,學的是小學,學小學就成小人,學大學才成大人吶。
我們后人老是批評孔子,你看看孔子這一段話,顯然孔子,第一,輕視勞動人民,第二,輕視體力勞動,這都是胡說八道的事情吶,根本就不符合邏輯,你說你要到孔子那里去學種莊稼,要學什么種菜,你值得去問孔子嗎
你真的去問老農民就可以了嘛,孔子辦的又不是農業(yè)技術學校,孔子辦的是什么學校
孔子辦的是相當于青年干部政治學院,你說你跑到他那里去問種莊稼
那不是問傻了嗎
假如今天我們有的學生糊里糊涂的跑到中科院去問一個博士導師,問一個教授,怎么蒸饅頭
那人家不生氣啊
蒸饅頭你找一個小媳婦問問就可以了。
樊遲走了孔子講了三句話,這三句話牽涉到三個詞,那三個詞呢
第一個是“禮”,第二個是“義”,第三個是“信”。
禮義信,這是什么
價值啊,所以我說到了孔子以后,士,讀書人不再是專業(yè)技術人員,他對社會的職責也不是,至少不僅僅是從事一些專業(yè)技術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價值承擔者,這才是把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給說出來了。
所以我們說,只有到了孔子,中國歷史上才第一次出現(xiàn)真正的獨立的知識分子,這是孔子的偉大,這是孔子對我們中華名族的一個巨大的貢獻。
孔子與他弟子故事的啟發(fā)
魯國當時有很多戰(zhàn)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政府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臺一個優(yōu)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政府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
孔子的學生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而他呢,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于是就贏得了人們的稱贊。
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說他的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后沒有人敢贖他們了。
顏回很吃驚,孔子就又說,你顏回是富有階層,能用大批的錢贖奴隸并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后贖回奴隸后去報銷領賞,那么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從而瞧不起領賞的人;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jīng)濟上又負擔不起。
所以這個政策執(zhí)行不久就飛出了。
2則孔子與其弟子的故事,孔子或論語中的語句2-3句. 謝啦
追加懸賞100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qū),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
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fā)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
你算老幾
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
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
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
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
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三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貢坐車在各國之間旅游,來到一個深谷,深谷里有條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個佩戴著玉佩的美麗女孩正在河邊浣洗,孔子和子貢停了下來。
孔子給子貢一個杯子,說:“你去問一問那美麗的姑娘,要注意禮貌,看看這姑娘懂不懂禮
順便弄點水來喝。
”子貢老老實實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邊,傻傻地說:“這河水真清啊
我可以舀點水喝嗎
”女孩撇了他一眼,說:“這河水是很清,這河是很彎,但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問我干什么
”子貢無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聽完子貢的匯報,正經(jīng)的點點頭,說:“恩,不錯,知道了,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問一問,一定要注意禮貌。
”說完就把琴上的一個旋鈕給取了下來。
子貢拿著一把沒有琴鈕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邊,害怕的說:“姑娘,你好,我這琴壞了,你可以幫忙調下琴嗎
”女孩子翹了下眉毛,有點生氣的樣子,回答道:“我只是一個村婦,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姑娘,我怎么會調琴
你沒事找事跑來做什么啊
找茬啊
”子貢趕緊回身走了,把剛才姑娘說的匯報給孔子。
孔子很高興,說:“真是一個懂禮的好姑娘啊
”說著從車上取出幾匹漂亮的綢緞,說:“把這個給姑娘送去。
”子貢很高興,以為這下姑娘不會在給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邊。
把綢緞遞了上去。
子貢沒想到,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氣的說:“你怎么又跑來了,這么無聊啊
跑來跑去你不累啊
你那這些綢緞來干什么
我又不是你什么人
你還不快滾,我男朋友就在這旁邊,小心你的腦袋
”
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短一點
因材施教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
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
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
孔子的經(jīng)典故事和他5句名言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yǎng)。
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后還是彈同一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jīng)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guī)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fā)問,直到?jīng)]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tài)度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chǎn)。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
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下信乎
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
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你自己找找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
孔子旅行,經(jīng)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里面打水來澆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么烈。
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xiàn)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蛘唏R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xiàn)在有機器嗎
用它們從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
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
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
你是一個老人啊。
」他肯定有90歲了。
那個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狡猾的頭腦。
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
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
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里。
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么呢
」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的頭,而且他的論點好像是正確的。
」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xiàn)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
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
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后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jīng)常用來說明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