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為人處世古代名言
1、發(fā)展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
——2、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運動。
——蒂素3、生命需要運動。
——亞里斯多德4、生活多美好啊,體育鍛煉樂趣無窮。
——普希金5、只有運動才可以除去各種各樣的疑慮。
——歌德6、我生平喜歡步行,運動給我?guī)砹藷o窮的樂趣。
——愛因斯坦7、生命就是運動,人的生命就是運動。
——列夫·托爾斯泰8、在我們勞動人民的國家內(nèi),需要千百萬身體健壯、意志堅強、勇敢無畏、朝氣蓬勃、堅韌不拔的人。
——列寧9、一個埋頭腦力勞人,如果不經(jīng)?;顒铀闹鞘且患O其痛苦的事情。
——列夫·托爾斯泰10、努力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把我們的國民鍛煉成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11、日復一日地堅持練下去吧,只有活動適量才能保持訓練的熱情和提高運動的技能。
——塞涅卡12、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
——居里夫人13、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
——泰戈爾14、以自然之道,養(yǎng)自然之身。
——歐陽修15,運動太多和太少,同樣的損傷體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的損傷健康;唯有適度可以產(chǎn)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
——亞里士多德
聶榮臻簡介
聶榮臻1899-1992) 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中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華人民國元帥。
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
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后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次年春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4年10月到蘇聯(lián)學習。
1925年8月回國后,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qū)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
后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后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
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
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斗爭。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qū),先后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
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zhàn)役。
1932年冬以后,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支持的主張。
過金沙江后,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
曾率部參加直羅鎮(zhèn)和東征、西征戰(zhàn)役。
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zhàn)役。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型關戰(zhàn)斗,取得全國抗戰(zhàn)開始后的第一個大勝利。
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晉察冀3省邊界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jù)地。
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zhàn)斗,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guī)秀中將旅團長。
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zhàn)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zhàn)。
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
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qū)部隊對日反攻作戰(zhàn)。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北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平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長等職。
先后參與指揮正太、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zhàn)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xié)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xù)解放西南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
曾參與組建各軍兵種領導機構和一批軍事院校,并組織制定軍事條令、條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1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58年兼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xié)作,僅用5年時間就研制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制成功氫彈。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斗爭。
1983~1988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著有《聶榮臻回憶錄》。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詩句取自諸葛亮·的哪句名言
諸葛亮名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⒅,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中國古代愛運動的人
那些偉大的古代運動員 1.射箭(射擊) 運動員:李廣 射箭,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了。
最早的石箭頭是在山西發(fā)現(xiàn)的,距今兩萬八千年,表明當時人類就開始用箭,之后石箭又演化為銅箭、鐵箭。
周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射箭就是重要一項,孔子、荀子、墨子個個都是射箭好手,到了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把少數(shù)民族的箭術引入內(nèi)地,把射箭運動推向了高潮,而清代中后期由于西方火器的普及,射箭逐漸從軍事領域中隱退,演變?yōu)橐环N純粹的比賽。
要說古代的射擊好手,首推“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他祖籍隴西郡成紀縣,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漢文帝14年,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作為愛國青年,滿腔熱血投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于騎射,百發(fā)百中,匈奴人躲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但其實李廣是個言辭木訥,挺無趣的人,由于身材高大,兩臂如猿,射箭的本事像是娘胎里帶來的,即便其子孫,也無人能及。
平常李廣完全把射箭當娛樂,沒事就在地上畫軍陣,和別人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賭酒。
而且他的射箭方法是要求自己箭無虛發(fā),如果不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就不發(fā)射,只要一發(fā)射,敵人即應弦倒地。
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就講述了李廣月夜射石的故事——裝上白羽箭,對準老虎的罩門和準心,瞄準基線,有效射程可達100米,可謂最早的百米移動靶射擊冠軍,與國外“羅賓漢射”齊名,被體育界命名為“李廣射”。
只可惜這位驍勇善戰(zhàn)的神射手,一生都沒得到封侯,估計也跟奧運健兒總與金牌失之交臂般抱憾終身吧。
?。ㄎ模簳悦簦 ?.貴由赤(馬拉松) 運動員:夸父 田徑比賽中跑是重頭戲。
從戰(zhàn)國開始,由于車戰(zhàn)改成兵團作戰(zhàn),所以士兵的走、跑是主要訓練方式,在漢畫《車馬出行圖》中,奔馬前常有兩個奔跑的武士,他們叫“伍伯”,在傳遞信息時就發(fā)揮馬拉松的作用。
秦漢以后疾跑更為盛行,元代還流行一種名為“貴由赤”(蒙古語,意為快行者)的長跑賽,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分別舉行。
這比近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的馬拉松賽跑,早600多年,距離也長兩倍多。
據(jù)中國古代神話典籍《山海經(jīng)》記載,夸父,是中國第一位長跑健將,馬拉松愛好者。
他住在北方大荒之中的一座高山上,生得人高馬大,手長腿長,就是心眼太實,一根筋,他每天追著太陽練習馬拉松,越高山,涉險流,過沼澤,累得筋疲力盡。
眼看火紅的太陽就在前邊,勝利在望之時,卻因為被烤得口渴難耐,大汗淋漓,只得暫停。
他停下來,飲干了黃河與渭水,仍然解不了渴,最后由于過度干渴,這位巨人轟然倒下了。
現(xiàn)代馬拉松也許是吸取了教訓,賽跑通常安排在公路上進行,沿途每千米設置里程牌以示距離,每五千米則設一個飲料站,并在兩飲料站之間設置飲水點,如果夸父現(xiàn)在來參加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估計喝得滋滋潤潤,奧運會馬拉松金牌穩(wěn)穩(wěn)到手了。
雖然“夸父逐日”有點缺心眼,但那精神也算是馬拉松的真理,現(xiàn)代人處處以車代步,身體越來越荒廢,馬拉松卻讓我們見識到身體的潛力。
?。ㄎ模簳悦簦 ?.賭跳(跳高) 運動員:達摩 除了跑,跳也是田徑運動的重要內(nèi)容,戰(zhàn)國兵書《六韜》、《吳子》里都記載著這么一項:選擇善投擲、善跳躍的兵組成特殊兵種進行訓練,如此促進了田徑運動中跑以及投擲、跳躍的發(fā)展。
南北朝時期,民間還流行過一種跳躍運動,叫做“賭跳”,就是賭誰跳得高,以此為勝。
當時劉宋皇帝就鼓勵大臣和軍隊舉行跳高比賽,這對跳高運動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看奧運跳高比賽,橫桿在中國運動員跳后顫巍巍的掉下,當時就分外懊惱,企盼少林達摩祖師顯靈,別說這破桿子,房頂他老人家都能躍上去。
少林寺武僧總教頭釋延奧就稱確實看到過少林老師傅能平地躍至房頂。
少林歷史上還有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記載,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兒子,精通佛法,學識淵博。
他傳化佛法到了長江邊,無船過岸,于是把蘆葦放到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如此瀟灑驚得岸邊人一愣一愣的,難怪古龍說輕功是種浪漫的功夫。
其實,達摩這種功夫和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踏雪無痕”、“燕子點水”等,在《少林七十二絕技》里統(tǒng)稱“輕身術”。
練習法是練功者身穿砂衣、腿綁砂袋,從土井內(nèi)向上跳躍。
土井由1尺增至2、4、7尺。
6年后,砂衣達到40斤,土井增至1丈2尺,再練3年,砂衣80斤,已經(jīng)能跳上屋頂。
這些功夫今天都已無法驗證,不過訓練方法倒類似奧運跳高選手般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堪稱十年磨一劍。
(文:曉敏) 4.弄潮(游泳) 運動員:阮家三兄弟 現(xiàn)在的弄潮指的是“敢于冒險有進取精神”,可古代“弄潮”卻指游泳。
這項運動同樣源于戰(zhàn)爭,東周時,南方各國都提倡水戰(zhàn)、舟戰(zhàn),所以常進行水上士兵訓練。
秦漢以后,“弄潮”以活動形式推廣,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弄潮游泳圖》,畫面上四人的泳姿跟現(xiàn)在基本一致。
從魏晉到宋朝,“弄潮”與“天下奇觀”的錢塘江潮聯(lián)在一起,成為一種風俗,還出現(xiàn)了一些比賽,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國得到普及。
提到“弄潮兒”,不能不提阮家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人稱阮氏三雄,他們是梁山泊旁邊石碣村人,兄弟三人靠打魚為生,據(jù)說這哥仨比賽摸魚,結果分別摸了一條二斤重的,一條五斤重的和一條七斤重的,便以魚重為名,得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他們自幼習武,練就一身好功夫,尤其是水性特別好,在水里也能睜著眼看東西,在河里可以隱藏三天三夜,這本事當時在水泊八百里,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堪稱知名“水鬼“。
他們還有統(tǒng)兵之才,率領的水軍多次擊退高俅的軍隊,由此大出風頭,建立偉業(yè)奇功。
只可惜,那時的英雄結局總是黯然,哥仨最后死的死,退的退。
要放在今天,蠻好加入中國游泳隊,保準金牌拿得手軟,退下來后,還能成立個“阮氏兄弟國際游泳培訓中心”,一定學生擠破門檻,桃李天下,成為體育界的“新東方”。
?。ㄎ模簳悦簦 ?.扎猛子(跳水) 運動員:周處 唐代《因語錄》記載了一個在跳水方面有高超技藝的人,“百尺樁上不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則更確切的記載了這項運動,那時的名稱叫“水秋千”。
水秋千架在船頭,起到了活動跳臺的作用,可謂是難度極大的跳水表演,連宋徽宗都喜愛不已。
跳水運動當然是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的。
當人們從岸邊或船上跳入水中的時候,這個“跳水”的動作就產(chǎn)生了,也就是我國民間流行的“扎猛子”。
若說起最著名的“扎猛子”運動員代表,當推公元三世紀的周處,《晉書·周處傳》中寫道:“(周)處投水搏蛟……” 這也是我國古代典籍中關于跳水的最早記載。
周處年少時身材魁梧,武藝高強,縱情肆欲,橫行鄉(xiāng)里,被鄉(xiāng)民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
周處知道后,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打擊,幡然醒悟,于是一個人先上山打死了虎,又“跳”下水與蛟搏斗。
請注意這個姿勢,周處是“跳”下水,不是“摸”,也不是“滑”,這一“跳”,也許是前空翻360度,也許是側空翻180度,也或許是倒立屈體起跳,具體細節(jié)盡管我們不得而知,但周處毫無疑問為今天跳水運動員的精彩動作樹立了典范。
完成了這歷史性的一“跳”后,周處在水中與蛟龍搏斗了三天三夜,冒出水面,手指豎起了“V”字。
遺憾的是,周處從此一心向?qū)W,認認真真拜師學起了文武,對“跳水”一事不免就疏遠了,否則以他的聰穎頭腦和運動天賦,肯定會在這個方面大有作為。
好在從此以后,每年進行的各種規(guī)模的水上活動,“跳水”總是其中的項目之一,也算是傳承下來了。
?。ㄎ模憾琶罚 ?.擊劍 運動員:公孫大娘 劍原來是軍隊的裝備之一,前人曾經(jīng)說過,“所謂用劍,短兵擊敵,欲制死”。
到了春秋以后,一種不同于軍事征戰(zhàn)的斗劍活動開始在社會上盛行,莊子的《說劍篇》記載,趙文王喜劍,并招募了很多斗劍士,日夜相擊。
《呂氏春秋·劍伎》云:劍技乃“持短入長,倏忽縱橫之術也”,可以說概括出了中國古代劍術的基本技術特征。
中國的劍術淵源流長,幾千年來,活躍其中的運動員多如繁星,隨便推出一個,都能讓傳說中的獨孤求敗顏面掃地。
如歷史上有名的“越女劍”,越王勾踐為了報仇復國,請了一個埋名隱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劍術家越女給他的士兵傳授劍術,沒想到這個看似文靜的少女,一交手卻招招殺敵致勝。
這還不算,還有位劍術大家莊周莊先生,據(jù)記載:有一天,莊先生到喜劍的趙文王那里應聘,他緩步而行,見王不拜。
趙王問:“你劍法很牛嗎
怎么這樣子傲慢
”莊先生說:“我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趙王大吃一驚:“靠,你無敵了
”上面說的這兩位算是劍術高超的運動員,但還有更高的,公孫大娘是也,此大娘將劍術與藝術相融合,形成了另一種殺傷力。
大詩人杜甫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過了50年,在看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時,不禁回首當年,記憶猶新,寫下了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更絕妙的是,大書法家張旭,還因為常去觀看公孫大娘舞劍而深受啟發(fā),從而草書大為長進。
由此可見,公孫大娘的劍術一定是神形融合,劍身如一,不愧是一名優(yōu)秀的擊劍運動員。
(文:杜梅) 7.掌上舞(平衡木) 運動員:趙飛燕 明代小說《昭陽趣事》里有一幅《趙飛燕掌上舞圖》,圖中,趙飛燕站在一個宮人手上,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其御風之勢,宛若飛燕。
明代畫家仇十洲的《百美圖》中,趙飛燕在一小塊方毯上翩翩起舞,她雙臂平展,長袖輕拂,右腿微屈,左腿輕提,頭部微傾,表情溫婉。
這種表演所需的技巧和功力,與現(xiàn)代平衡木運動,實在是相得益彰。
在手掌上翩翩起舞,不僅要保持身體的平衡性,還要保持優(yōu)美的動作和迷人的微笑……古代趙飛燕皇后,經(jīng)常在宮廷里向皇帝做匯報演出,還得挖空心思,增加這種掌上舞的難度系度,以期獲得更高的得分。
不過,那時不發(fā)獎牌,發(fā)金子。
與趙飛燕的運動場地相比,現(xiàn)代長5米、寬0.1米、高1.2米的平衡木,給運動員的空間實在是大得多嘍。
能夠成為漢代著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掌上平衡舞運動員,趙飛燕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她自幼精心研習歌舞,練成了一身超群的舞蹈技藝,再加之會吐納控制呼吸,容姿步態(tài)飄逸如鴻翔,真正做到了輕捷似燕飛,名字也由此而來。
后來,漢成帝為之癡迷,將她封為皇后,有了頭銜的趙飛燕,更加勤奮表演,漢成帝也常常親自擊節(jié)應和。
有一次,正當歌暢舞酣之時大風驟起,趙飛燕憑借風勢揚袖舉袂盡情歡舞,看起來好像要乘風飛去一般。
漢成帝怕她真的被風吹走,急呼左右一把拉住了她,隨后命人修筑了“七寶避風臺”,又雕了一只大水晶盤,命宮人托舉盤子叫趙飛燕在盤上作舞,就此舞蹈新種類——“掌上舞”橫空出世。
趙飛燕的“掌上舞”對成套的動作難度和空中技巧串均有嚴格的要求,光聽來就美不勝收,因此給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
?。ㄎ模憾琶罚 ?.角力(摔跤) 運動員:鰲拜 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
”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摔跤的名稱很多。
古代稱摔跤為“角抵”、“角力”、“相撲”、“爭跤”、“摜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幾千年來,我國的摔跤運動員也是人才輩出。
《角力記》中記載了一個唐朝末年的摔跤能手,只因他“拳手輕捷,擅場多勝,受賜豐厚”,人送外號“蒙萬贏”。
也許是因為時代太久遠,或者這位“萬贏”的社會知名度不高,所以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
與之相比,清朝的大臣鰲拜,在這方面要更負盛名些。
滿語稱摔跤為“布庫”,為了訓練士兵的力量和搏斗技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和蒙古族聯(lián)歡之用,因此清王室一直提倡布庫。
作為一個有野心的貴族子弟,鰲拜當然不會放棄這些出風頭的機會,多年的勤學苦練,倒也成為了一位“布庫高手”。
但是,這位“高手”怎么也沒想到,有一天,他居然會栽在這個上面。
由于鱉拜手攬朝廷大權,完全不把小康熙放在眼中,終于激怒了這位小皇帝。
于是,康熙以訓練布庫為名,從八旗中選拔出身高力強的壯士。
看到小皇帝成天和一幫侍衛(wèi)“玩”在一起,鰲拜暗暗高興:“到底是小孩子。
”于是放下心來。
終于有一天,康熙看到時機成熟,讓前來議事的鰲拜和侍衛(wèi)們“布庫”一把。
沒有戒備心的鰲拜上場沒多會兒,就被一擁而上捆了個結實。
現(xiàn)在想來,康熙是嚴重犯規(guī)了,以多對一,實在算不上“角力”啊。
(文:杜梅) 9.馬戲(馬術) 運動員:關羽 馬術活動,在中國古代也是一項很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還有馬戲等等。
在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旗的巖畫里邊就發(fā)現(xiàn)了史前的賽馬術。
到了明清,馬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關羽,史上第一位需要動物配合的運動員,山西運城市解州人。
作為一名馬上的將軍,關羽與名駒“赤兔”一起創(chuàng)造了嘆為觀止的馬術奇跡,“千里走單騎”,并運用自己的馬上技術,“過五關,東嶺關、洛陽城、汜水關、滎陽和黃河渡口”。
個人最好成績是汜水關前斬華雄,萬軍突殺斬顏良,一人騎赤兔寶馬,偷襲萬軍之中的顏良,得手后快馬跑回去。
整個過程完美展現(xiàn)了騎士與馬的默契,騎手馬上動作的和諧流暢,而赤兔也淋漓盡致的向世人展現(xiàn)了它的驚人耐力和靈敏度,從而身價倍增。
需要指出的是,關羽同時跨界舉重領域,能在馬上同時舉起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
而今年,唯一代表中國參加奧運馬術項目的中英混血兒華天,給自己的戰(zhàn)馬取名“漢亭侯”,希望賽時能得到前輩關羽的靈魂附體,順利“過五關斬六將”。
(文:龔宇) 10.石擔子(舉重) 運動員:項羽 司馬遷《史記》記載,秦武王很有力量,又非常好勝。
他把當時有名的大力士都封為大官,經(jīng)常和他們舉用青銅制成的鼎器來比試力量。
從唐武則天時開始,舉重列為選兵條件。
嘉靖年間,《欽定武場條例》中有舉石科目。
石叫“石墩子”,兩邊有扣手,以便抓握,重300斤。
武考的人,必須把石墩子提離地面一尺以上才能通過。
舉重是一項相當古老的運動,由于力量從來都是衡量男性征服力的最直觀標志,所以無論在古希臘、古羅馬或是古代的中國,舉重運動都是相當普及的力量運動之一。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舉重更被作為“高考體育達標項目”,列入了科舉武考的內(nèi)容之中。
就連孔圣人,都能力舉“門關”。
鐵打金剛化力氣,霸王舉鼎顯神力。
楚漢相爭時期的楚霸王,以力能扛千斤鼎而聞名于世,并且至今保持著舉重界的世界紀錄。
要知道,現(xiàn)代奧運110公斤級挺舉紀錄還停留在266KG。
他的傳記作者太史公在《項羽本紀》里寫道:“籍長八尺,力能扛鼎……”完美打破了舉重運動員都是五短身材的詛咒。
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項羽對舉重成績不愿多談,只是氣貫丹田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可見,“霸王舉鼎”是實力保留之舉。
如今,每看舉重,天王托塔、霸王舉鼎之形象立現(xiàn)眼前。
(文:龔宇) 11.拳術(拳擊) 運動員:張三豐 《詩經(jīng)·巧言》中有這樣的記載:“無拳無勇,職為亂階”,說明當時的拳術已經(jīng)出現(xiàn)萌芽了。
到了漢代,拳術活動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變化,僅《漢書·藝文志》收錄的,就有《手搏》六篇,這是最早的有關拳類著作的記述。
“刀光劍影不是我門派,天空海闊自有我風采”是拳擊選手張三豐的座右銘。
曾經(jīng),張三豐是不修邊幅的“邋遢真人”;曾經(jīng),張三豐是單拳擊殺賊百人的莽漢。
然而,自從他被收入國家拳擊隊后,一改“拳頭才是硬道理”的做派,在拳擊場上立功無數(shù)。
更加喜人的是,在他退役改任教練以后,他集合一生修為,參研畢生對手,創(chuàng)出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太極十三式”以餉后人。
據(jù)金庸老師講,但凡修成內(nèi)功者,基本不受年老力衰定律的拘束,能越老越犀利。
張三豐老師,百歲高齡,不論是拳擊或賽跑,依然打遍元末明初無敵手。
“沒有動,哪有靜,手中無劍心中無塵才是我胸懷”,和搖滾主帥一樣,張教練還跨界娛樂圈,寫就24首《無根樹》,用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
只要學會它,嘿,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上場再也不用咬耳朵了
?。ㄎ模糊徲睿 ?2.投石(投擲鐵餅、鉛球、標槍) 運動員:東海力士 在戰(zhàn)國時期,秦軍為了統(tǒng)一全國,曾經(jīng)在部隊當中提倡一種“投石超距”的訓練方式,提高戰(zhàn)斗能力。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記其旅途所遇之事云:“忽有四人持鏢負弩,懸劍橐矢,自后奔突而至。
”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
” 標槍是人類歷史上有據(jù)可靠的最早的遠程兵器之一。
把標槍的使用,從勞動生活領域轉(zhuǎn)入競技戰(zhàn)場,是秦朝。
而史上最強悍的標槍紀錄也是誕生在秦朝。
秦舉行過標槍表演公開賽,著名經(jīng)紀人張良遠赴東海,覓得的標槍種子選手因為語言不通的問題,沒有留下姓名,姑且讓我們稱他為“東海力士”。
這位力士為奪冠,特制了一具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錐,預備從懸崖峭壁投射山下經(jīng)過的始皇車隊隊旗。
在埋伏的過程中,他還對過往車輛進行了熱身訓練。
秦始皇車隊經(jīng)過時,東海力士運起全身力氣,揮動鐵錐,在空中劃了幾個圓圈,對準龍旗猛力投擲。
結果,這位力士脫靶,鐵錐不偏不倚砸中副車,整個車廂砸得四分五裂,駕車的六匹黑色駿馬受到驚嚇,跳起來嘶叫,車內(nèi)觀眾當場死亡,而秦始皇躲過一劫。
隨后國際田聯(lián)宣布:以防運動員投得太遠傷到觀眾,將標槍進行改革。
從此,男子標槍只準800克重,并且人為地將標槍的重心向后移動了數(shù)厘米,以便控制速度,同時取締了移動靶的競賽。
(文:龔宇) 13.十八般武藝(十項全能) 運動員:李存孝 “十八般武藝”始見于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
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于兵燹,今存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nèi)涵今已無從查考。
謝肇浙在《五雜俎》中也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nèi)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 奧運會中的十項全能比賽,是由跑、跳、投等十個田徑項目組織成的綜合性比賽項目,對運動員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很高。
要說中國古代十項全能運動的佼佼者,非十三太保李存孝莫屬。
做為晉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員驍將,李存孝勇冠三軍,百戰(zhàn)百勝。
他經(jīng)常帶領騎兵做李克用的先鋒,喜歡身披沉重鐵甲,腰挎弓箭長矛,獨自揮舞鐵楇沖鋒陷陣。
這鐵楇可不比鐵餅輕,擱現(xiàn)在,李存孝一定是個擲鐵餅的高手。
另外李存孝還有個絕活,常常帶兩匹馬做戰(zhàn),可以在陣地上身輕如燕地自如換馬騎,跳高和跳遠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李存孝的個子雖矮,然而身體靈活,跑起步來也不是吹的。
據(jù)說,他訓練出的士兵,十有八九奔跑靈活,要速度有速度,要體能有體能,跨越障礙的能力相當之強,各個都是百米跑和110米欄的好苗子。
要是在當代,李存孝一定是一名十項全能運動員,不但發(fā)揚了中華“十八般武藝”外練筋骨皮、內(nèi)練一口氣的傳統(tǒng),更生動地詮釋了十項全能這個項目賦予人類的最自然而本質(zhì)的意義。
?。ㄎ模簞㈣矗 「嗑蕛?nèi)容,請看08-28期《東方》文化周刊
假如中國古人參加奧運會 ■ 文:鄭曉蔚 公元1895年,是為大清光緒21年。
一封歐洲郵件被遞送到總理衙門書案前。
據(jù)京師同文館畢業(yè)后分配來此司職公務員的翻譯介紹,這是一封邀請函,請中國派隊赴希臘參加奧運會。
這奧運會是個什么東東,官老爺全無概念,但鑒于過往會議無非割地賠款,和洋大人打交道的經(jīng)歷實在太不美妙,于是決定不予理睬,不給機會,中國遂與首屆現(xiàn)代奧運失之交臂。
如果清政府這幫狗官認真領會了此次會議精神,篤定欣然組隊前往。
咱們打仗不好使,練把式倒在行。
參賽選手根本不必精挑細選,直接從民間手藝人里撈起一撥就可以直接發(fā)往賽地。
如你所知,江湖間散落著大量骨骼精奇身懷絕技的運動健將,清政府要想在戰(zhàn)場之外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應當是不成問題的。
按當時的情況,只要政府提供足夠的差旅費,老北京“天橋八大怪”完全可以貫以“夢之隊”的響亮名號開赴雅典參賽。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天橋畫地賣藝為生,每日捧場撒錢者如過江之鯽,當紅如當今吸金社團F4。
其中,田瘸子擅長練杠子,身藏“沾棍飛”、“攥桿睡”、“鷂子翻身”、“寒鴨浮水”等杠術——可以參加個人單杠比賽。
他最拿手的是用兩指支撐,在杠子上拿大項、倒立,頗似武術絕學“二指禪功”——可以兼項自由體操。
常傻子則愛以手為刀“碎大石”玩,得意技為“指戳石”。
此類全能運動員有望在舉重、拳擊、柔道、摔跤、跆拳道等重競技項目中摘金奪銀。
有了此等高人相助,組個團兒撒到雅典就是一支奧運冠軍代表隊,專為奏凱去的,拿首面金牌的芝麻小事兒也就不需要勞許海峰操心了。
當然,即便是參加古希臘奧運會,甭管是放在哪個朝代,中國代表團都具備奪冠“硬實力”。
考慮到古希臘奧運會的冠軍獎品通常是一頂花冠、一只肥羊和一桶橄欖油,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以“順手牽羊”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奪冠。
春秋時代,孔子可以統(tǒng)帥三千弟子的龐大代表隊參加射箭賽。
比賽之余,他還可以攜七十二賢人在奧運村推銷論語簽名售書,或者在異國他鄉(xiāng)修建孔子學院。
到了秦朝,楚霸王項羽在造反的閑暇之余,完全可以以個人名義(作者注:秦當局此時已經(jīng)剝奪了項羽的身份權,后者屬無國籍人士)參加奧運舉重冠軍賽大級別較量。
如果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猛將兄”可以單手拎著一只半人來高的青銅鼎去參賽,那么如此拉風而彪悍的架勢,足可使他在歸國時另一只手里多出一只烤全羊。
三國時期同樣出了一位體育狂熱分子,今人還熱衷于拿項羽和這位呂布君做武力值PK,其在體育界的統(tǒng)治地位,堪比當今小巨人姚明。
如果他攜漂亮女友貂禪來一次“希臘三日游”,定然會在射箭、古典式摔跤和馬術等領域斬獲頗豐。
待到蜜月結束,呂布貂禪打情罵俏神仙眷侶,一路把羊群往家里攆,嘴里不住念叨:“羊羊羊。
” ……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看08-28期《東方》文化周刊
古代中國十大全民運動會 ■ 文:文祎 1.秦朝田徑運動會 確切地說,這場“全軍”運動會發(fā)生在秦朝建立的過程中。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打楚國。
此君本已被嬴政請回老家安心養(yǎng)老去了,誰知夸下??谔柗Q20萬就滅楚的李信大敗而歸。
重出江湖的王翦讓人捉摸不透,他不但不“積極應戰(zhàn)”,反而退壁自守,天天帶領士卒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體力,豐富文娛生活。
楚軍的耐力和斗志被王翦拖個精光,最終慘敗。
2.北魏射箭運動會 憑借強身、防敵、增產(chǎn)的三合一功效,射箭當之無愧成為中國古代體育運動鼻祖。
射箭在魏晉時期已經(jīng)有了專業(yè)比賽。
北魏孝武帝在洛陽華林園召開過一次“戲射”比賽。
19個運動員在百步之外對著一個兩升的銀酒卮競射。
射中者可以把這個皇家贊助的酒杯抱走,故名“獎杯賽”,所謂“獎杯”,就是這么來的。
射手王順當時奪得冠軍,成為中國歷史記載中最早獲得獎杯的運動員。
3.劉宋跳高運動會 南北朝時期,民間盛行“賭跳”運動。
《資治通鑒·宋紀》里記載,劉宋皇帝親自組織跳高比賽,鼓勵大臣和軍隊參加,并且不時以身作則君臣同樂一把。
帝王大力推行,跳高運動在當時豈有不紅之理
4.唐朝龍舟競渡運動會 在唐朝以前,龍舟競渡并沒有統(tǒng)一的日期。
唐朝時期,龍舟競渡時間被統(tǒng)一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時舉行。
各郡、縣、村社每年都組織龍舟競渡比賽。
賽場終點插著錦綺彩竿,彩竿上一般懸掛著錦緞,名叫“標”。
奪標者為勝出者。
龍舟競渡也就成了每年一度的“錦標”賽。
5.北宋足球運動會 盡管中國足球的水平有點“慘絕人寰”,中國卻是足球的發(fā)源地。
雖然這么一聯(lián)想,其實更無情襯托了中國足球的慘狀。
蹴鞠歷史悠久,在宋朝達到巔峰,高俅就是當時的著名球星。
宋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大臣趙普等六人進行過一場“白打”蹴鞠賽。
大臣蘇漢臣在沒有照相技術的時代,用畫筆對那場賽事進行了現(xiàn)場報道,繪出著名的《宋太祖蹴鞠圖》(現(xiàn)存為元代臨摹品)。
……
關于體育的名人名言
1、努力發(fā)展體育,把我們的國民成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2、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
——皮埃爾·顧拜旦3、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
——泰戈爾4、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
——居里夫人5、我生平喜歡步行,運動給我?guī)砹藷o窮的樂趣。
——愛因斯坦6、生命在于矛盾,在于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
——歌德7、世上沒有比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更美麗的衣裳。
——馬雅可夫斯基8、只有運動才可以除去各種各樣的疑慮。
——歌德9、運動太多和太少,同樣的損傷體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的損傷健康;唯有適度可以產(chǎn)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
——亞里士多德10、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替代運動。
——蒂素11、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jīng)常運動才不能生銹。
——朱德12、運動太多和太少,同樣的損傷體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的損傷健康;唯有適度可以產(chǎn)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
——亞里士多德13、身體的健康因靜止不動而破壞,因運動練習而長期保持。
——蘇格拉底14、身體虛弱,它將永遠不全培養(yǎng)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
——盧梭15、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替代運動。
——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