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意志可以重重建人生”這是某個的人生座右銘,但我又似懂非懂,有誰能幫解讀一下
謝謝
青春是我們人生交響曲的序踏入青春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學會了許許多多人理。
在青春路程中,許多名言名句伴我成長,時時警醒自己。
十一歲時,我看到“青春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
——李大釗”。
他說得沒錯。
在一生中遇的“困難”其實并不可怕,只要把心放進去解決,那么困難就不存在了。
同樣,只要努力,障礙也并不存在。
于是,這句話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十二歲時,我聽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所謂天才,是某方面具有良好天賦的人。
有天賦并不代表著什么,因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不努力而獲非常好的成績。
也就是說,只要勤奮、努力,那么成才的門是向他敞開的。
于是這句話也成了座右銘。
十三歲時,我知道了:“人世間,比青春再可貴的東西實在沒有,然而青春最容易流逝。
”對,青春是朝氣蓬勃的花季之時,也是太陽最燦爛之時,青春是時間,失去了再也不會來。
然而青春最容易消逝,我要學會珍惜青春。
十四歲時我發(fā)覺:“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
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充滿著艱苦和磨煉。
”在青春道路上,有苦有樂,有酸有甜,我們應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信心。
我們既要享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也要經(jīng)受青春歲月中的艱苦磨煉,這樣才算青春無悔。
于是這句話當仁不讓地成為我的座右銘中的一份子。
到現(xiàn)在,我找到了“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沒有學問的。
”是的天下知識之多,真的是幾輩子也學不完,我只是一個初中生,知識之淺,何能談自己有學問呢
況且,做人要謙虛,謙虛能使人心靈平衡,驕傲了,最終還不是“吃白果”
它成了我現(xiàn)在的警句。
多少的警句警醒著我,多少的名言激勵著我,我愿把這一曲人生交響曲的序曲演奏得完美無瑕。
請問如何對這句座右銘進行深刻的解讀
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為了他而努力,并且保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
還要注重實踐,不能只做口頭文章。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求座右銘及解釋
1有志者,事竟成。
2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座右銘5句及解釋
一句名言的啟示俄國作家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句名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我對書籍不感興趣,這就導致我在簡單水平的作文題上扣了一至三分,有一次居然寫離題了。
我很后悔,所以,從那時起,我聽從了外公的勸誡:“要想寫出好文章,就得‘多看書,看好書,好看書。
’而且還要把從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文章當中。
這樣,一篇好文章就妙筆生花了。
”就這樣,我迷上了看書。
有時,我的作文經(jīng)常被當作了例文,從那以后我還獲得了許多獎項呢
從此,我更愛看書了。
從那以后,我就把“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句名言當作我的座右銘,讓它時時刻刻提醒我深刻的哲理。
有人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世界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所以說,書籍是伴隨我們人生的最好朋友。
書,能陶冶人的情操;書,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書,能開闊我們的視野;熟,同樣,也能給予我們人生的啟迪。
讓我伴隨著這句座右銘快樂的成長吧
求一句論語座右銘并對其進行全面闡述不少于2000字
《論語》名句解讀 1、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遷怒:轉移怒氣。
貳:再,重。
2、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
闡發(fā)仁義,捍衛(wèi)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
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
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
責:責備,要求。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給。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tài)度。
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
內自?。鹤约涸趦刃睦锸〔飑p檢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小人卻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這相反。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jīng)常局促憂愁。
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yè),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
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這句話對于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
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敏:勤勉,快速。
慎:謹慎,慎重。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
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y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guī)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fā)展。
12、 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jīng)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
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解讀]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jié)操和品格。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
凋,凋零,零落。
15、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 [解讀]溫和、善良、嚴肅、節(jié)儉、謙遜。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tài)度獲得的。
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tài)度。
1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論語·公冶長》[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yǎng)他。
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
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么可責備的。
因為他學習態(tài)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杇(wū):涂飾墻壁用的工具,這里指涂飾、粉刷。
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疲倦而無所得。
18、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解讀]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shù),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
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yōu)柔寡斷,遭人鄙棄。
果:堅決。
19、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20、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
2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jīng)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最后一個“知”(zhì):聰明。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
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yǎng)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yǎng),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
幾千年以來,無數(shù)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2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解讀]:孔子說: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條來,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十條干肉結為一束即為束脩。
只要送一束干肉條作拜師禮物,以顯誠意的話,孔子就會收其為徒。
孔子一直認為“有教無類”,凡是有學習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25、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孔子說:“任何人我都可以對他進行教育,沒有類別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歸結為對人是什么的認識不同。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認人與人的存在差別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種未完成的存在物”,在這個前提下他把人分為仁人、君子、小人等。
但是這種差別也是人為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
這從他提出的教育目標和有教無類的原則可以看出。
和孔子認為人都可以培養(yǎng),都可以改變,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漢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來,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獸的。
2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解讀]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應該立刻去做呢
”孔子說:“父兄尚在,怎么能聽到了就立即做呢
”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
”孔子說:“聽到就做吧。
”公西華說:“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要與父兄妹商議;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可以立即做。
這令我覺得迷惑,請問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他進取;子路勇于作為,所以要他慎重。
”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解讀]這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
“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
就不去啟發(fā)他。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孔子在這句話中關于“啟”、“發(fā)”的議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fā)”一詞的最早起源。
這種啟發(fā)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
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2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解讀] 孔子說:學《詩經(jīng)》以興趣興趣,學禮以立身,學樂以成就道德。
司馬遷對孔子的教學內容曾經(jīng)作過概括,他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史記·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學的教學內容歸結為詩、書、禮、樂和六藝,是符合《論語》記載的。
2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解讀]顏淵由衷地贊嘆道:仰望老師的道,越看越覺得高遠,鉆研老師的道,越鉆研越覺得深奧。
(老師的道)有時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身后。
老師癢于有步驟地引領我,以廣博的文獻知識豐富我,以禮儀規(guī)范約束我,簡直使我無法停下來。
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對老師的道也似乎有了卓異的見解。
雖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師,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解讀]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學習的人;選擇(他)好的地方接受下來,從中發(fā)現(xiàn)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3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學不會感到倦怠,這幾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對孔子的這句話,子責曾經(jīng)評論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孫丑上》)32、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 孔子說:“我曾經(jīng)白天不吃飯,夜晚不睡覺,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無用處,不如去學習。
”3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經(jīng)過勤敏求學而獲得知識的人。
孔子曾經(jīng)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通過“學而知之”,因此他告訴人們勤奮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34、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wèi)靈公》)[釋讀] 孔子說:“君子謀求道的實現(xiàn)而不謀求衣食。
(謀求衣食的話)去種地吧,會挨餓的;(謀求道的話)去學習吧,會取得官位俸祿的。
君子擔憂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貧困。
孔子曾經(jīng)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可以說孔子的一生都在謀求道的實現(xiàn)3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聰明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聰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樣安靜。
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會長壽。
子張問孔子:為什么仁者樂于見到山呢
孔子說:山,它高大巍峨。
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樂于見到它呢
這是因為山上草木繁茂,鳥獸成群,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chǎn),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里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給予。
山還興風雷、做云雨以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和,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萬物因之得以生長,人民因之得以飽暖。
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于見到山的原因啊。
子貢接著問道:為什么智者樂于見到水呢
孔子回答說:水,它滋潤萬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處,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沒有止境,即使跌進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
它柔弱,但是卻又無所不達,萬物出入于它而變的新鮮潔凈,就象善于教化一樣,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仁者樂山,知(同智)者樂水是儒家的經(jīng)典論述。
儒家用山的給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象征智者的品格請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采納哦~謝謝
名人名言及解釋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yè)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對著瘋狂的暴力,只有機智才能抵抗。
——雨果《海上勞工>> 解釋 當遇到的災難遠遠躲不了,用武力或蠻力不能與之抗衡時,我們要學會用腦,用智力來對抗他。
就像在海上行船時,遇到了大風暴,我們不能與之硬拼,我們要用航海知識、機智來躲避他,拯救自己。
就像革命戰(zhàn)爭時期,遇到了大批的武裝暴力組織,而我們的武裝力量又十分弱小時,我們要用機智的頭腦,用機智的方法來抵抗、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