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報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莊的農(nóng)民家里,生了一個小男孩的父母想:給孩子起個什么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
愿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
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
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
一次,岳飛有幾個結(jié)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
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并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干!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
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quán)者腐敗無能,節(jié)節(jié)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
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
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后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正如他的詩中所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謙敬禮讓
做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 時間:2008-03-01 作者:李雪 在經(jīng)歷了亙古變遷,千年滄桑歷史洗禮后,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
新的世紀,新的理念,新的發(fā)展,但民族過去的歷史不能翻新,民族過往的傳統(tǒng)不能創(chuàng)新,民族走過的輝煌不能更新。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千年的歷史,有著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雖然那已是古人的歷史,不能更新,但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傳承,去發(fā)揚。
人總是在一定的道德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根,它是一塊永不會磨蝕的“胎記”,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底。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磨煉,造就了無數(shù)驚天動地,可歌可泣不朽事業(yè)。
項羽在經(jīng)歷了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烏江別姬的坎坷下才有了李清照那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贊歌。
趙匡胤在后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鏖戰(zhàn),才有了大宋的崛起。
在抗日戰(zhàn)爭的大風大雨中將軍事思想一步步推向成熟,最終帶領著中國人民戰(zhàn)勝日寇。
青年的我們,正是風華正茂之時,更應以此作為座右銘,做中華民族新世紀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生力軍。
荀子提出“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一種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品格。
孔子提出“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情操。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以誠為本,取信于人已是人皆明喻的真理。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恩誠,信以行義,言可復也”;“言必信,行必果”。
當代大學生更應以誠為本,信以行義,把自己培養(yǎng)成賢德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教導世人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已是時代的潮流,為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世界,我們青年一代不是更應該懂得仁愛之心、博愛之舉嗎
這是一個多元化、多極化的世界,我們不能只愛自己,更應愛人民,愛國家,愛全人類,愛自然,愛整個世界,做一個胸襟寬廣的當代青年。
“恭敬之心,禮也”。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孔子說:“不學禮,不以立。
”《左傳》也說:“禮,人之千也。
無禮,無以立。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敬禮讓、克驕防矜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一支。
謙敬禮讓的同時,歷史也在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老子曾以江河處下而為百谷王的事實告訴人們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謙敬禮讓的典范鮑叔牙千年以前就以舉賢讓位于管仲啟示著我們青年:謙敬禮讓,將助我們走向成功…… “修以求其粹美,養(yǎng)以期其充足,修猶切磋琢磨,養(yǎng)猶涵育熏陶也。
”青年一代的我們應以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修其身,養(yǎng)其性,傳承我們的美德,弘揚我們的文明。
21世紀的中國大學生,應以放眼全球的寬廣胸懷,以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昂首闊步走向世界。
(作者為四川大學法學院學生)
趙普簡介
1.《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
“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
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
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
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結(jié)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
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3.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jīng)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
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