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飾 用一個成語代替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含漢字“上下”的詩句都有哪些
含齒 【拼音】:dài fā hán chǐ 【解釋】:頭發(fā)和牙齒。
指多用作退一步說,表還是人或如果是人。
【出處】:《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zé)o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 【示例】:丁寧丁寧,~。
★前蜀·貫休《續(xù)姚梁公坐右銘》 【近義詞】:戴發(fā)含牙、戴眉含齒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類
張僧繇是什么時候的人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吳中(今江蘇蘇州)人,一說《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圖》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
梁武帝天監(jiān)(502年 -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
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
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
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
張僧繇是南朝梁時代時繪畫成就最大的人。
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并稱為「畫家四祖」。
張僧繇擅長描寫人物面貌,梁武帝因為思念出外擔(dān)任各州的諸皇子們,便命令張僧繇為各個皇子們畫人物像,畫得樣子維妙維肖,見圖就好像見諸皇子們。
張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來藝術(shù)之長處,在中國畫中首先采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傳神逼真。
張僧繇的繪畫真跡,目前已無從得知,唐代梁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卷》倒還流傳在世。
從影印本看,作者是以細畫見長。
這雖不能使張僧繇的藝術(shù)特徵完全再現(xiàn),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原作的某些特點,對研究張僧繇的技法風(fēng)格,仍不失為現(xiàn)在所能有的唯一資料。
張僧繇一生苦學(xué),“手不釋筆,俾夜作晝,未欒倦怠,數(shù)紀之內(nèi),無須臾之閑。
” 張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圖》、《梠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栠武圖》、《行道天王圖》、《清溪宮氠怪圖》、《摩納仙人圖》、《醉僧圖》等,分別著錄于《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
已無真跡流傳,僅有唐代梁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還流傳在世(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不過從畫面上看。
張僧繇的畫貌并不明顯,張氏繪畫的很多精妙技藝,像點曳斫拂、簡筆、凹凸法都無從辨識。
只是畫神人之體態(tài)、面目、衣飾倒還有僧繇‘詭狀殊形’、‘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的特色。
” ——《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 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門上用天竺(古印度)畫法以朱色及青綠色畫“凸凹花”,有立體感。
姚最《續(xù)畫品錄》中說:“善圖塔廟,超越群工。
”張彥遠家曾藏有張僧繇的《定光如來像》,并親眼看到過他的《維摩詰》、《菩薩》等作品。
張僧繇生平勤奮,《續(xù)畫品錄》說他“俾晝作夜,未曾厭怠,惟公及私,手不釋筆,但數(shù)紀之內(nèi),無須臾之閑。
”足見他業(yè)精于勤的可貴精神。
在色彩上,吸取了外來影響。
據(jù)《建康實錄》所載:“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綸造,寺門遺畫凸凹花,稱張僧繇手跡。
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造,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云。
”據(jù)傳他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用輪廓線的“沒骨”法,全用色彩畫成,改變了顧陸以來的瘦削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比較豐腴的典型,畫人“面短而艷”。
張懷瓘評語“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張僧繇的“疏體”畫法,至隋唐而興盛起來。
后人論其作畫用筆多依書法,點曳斫拂,如鉤戟利劍,點畫時有缺落而形象具備,一變東晉顧榿之、南朝宋陸探微連綿循環(huán)的“密體”畫法。
后人將其畫法與唐吳道子并稱為“疏體”。
子善果、儒童,均擅繪宗教畫。
他還寫了《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