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三人行的詩句
《唐詩三百首》在今天已有各種版本,翻開每種版本,都會發(fā)現(xiàn)正行進在詩中的唐史。
這雖是我個人的感悟,但并不乏依據(jù)。
從唐朝女子的服飾說起。
當時的女裝尤其繁富,其基本構成是裙、衫、帔。
《仙傳拾遺·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
”《玄怪錄》中記一平民女子衣裝:“小童捧箱,內有青故裙、白衫子、綠帔子。
”可見,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這3件基本裝束為例,著裝時,需將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內,裙腰束得極高,下擺闊且長,如孟浩然《春情》詩中“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的描寫。
裙腰之上,半裸胸部,當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
對此,唐詩中也有不少相應的描寫。
如《逢鄰女》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之句;《贈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燈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還要束以紗帶,帶子結于身前,長長垂下,飄逸婉約。
《贈琵琶妓》中就有“一雙裙帶同心結,早寄黃鸝孤雁兒”的詩句。
女裙有紅、紫、黃、綠等多種顏色,紅裙最為時尚。
《五日觀妓》中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的寫照,從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梢姷街旒t色跡。
但唐朝的貴婦們不滿足于此,她們還在裙上繡以各種花紋,甚至將珍貴美麗的鳥毛織于裙上,見《朝野僉載》:“因安樂公子造百鳥裙,百官之家皆仿之”。
女子勇于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舉動勢必值得贊許,但從今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我又難免為那些無辜的鳥類而嗟傷。
帔子,又稱披帛,披在裙衫之外。
我從敦煌的壁畫中看出,南北朝時,女供養(yǎng)人就有帔帛之裝束,不過,披帛習俗雖有南北朝遺風,但我認為也不排除來自波斯的影響,理由是,這一習俗非漢族固有,在先代少數(shù)民族中也未見用。
當時亞洲地區(qū)服飾中用帔的當為波斯人。
絲綢之路開通后,服飾習俗自然也會隨著佛教一起進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
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習俗,是受新疆龜茲人服飾習俗的影響。
李賀《唐兒歌》中有“銀鸞睒光踏半臂”的詩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畫中也有著半臂裝的仕女形象。
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武則天的孫女,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為妻。
后因武延基觸犯了武則天,武則天便將公主與駙馬賜死。
李仙惠死時17歲。
其墓道內和墓室四壁均繪有彩畫,另外還有一組精美的石槨線刻仕女畫。
畫中的妙齡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長帛巾,或賞花、對語、覓詩,或曼舞、逗弄小鳥,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寫照。
永泰公主墓室繪畫還是初唐時期風格,女子多穿緊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時的秀雅之風依然可見。
盛唐以后,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中“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的形象方才成為時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衣裙式樣也開始以幅多肥闊為主要審美取向。
形容開心的詩句
1.昔日不足夸,今朝曠蕩恩無涯。
——《登科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
2.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3.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4.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回頭看妻兒的愁云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山峰。
6.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7.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想問行人去哪里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8.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李山甫《寒食二首》有時下三點兩點的微雨,并不影響人們觀光游賞,到處都是春花爛熳,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10.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王涯《琴曲歌辭·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滿園深深淺淺的陽光和樹蔭,都映在池塘碧綠的波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