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帶晚字和涼字的詩句(>ω<*) 或者說古風一點編出來的也行叭 七字以內
帶晚字: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林紅》晚涼天凈月華開——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寂寞空庭春欲晚——劉方平《春怨》停車坐愛楓林晚——杜牧《山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柳永《雨霖鈴》晚來天欲雪——白居易《問劉十九》興盡晚回舟——李清照《如夢令》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看取晚來風勢——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里》帶涼字: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碧天涼冷雁來疏——李郢《江亭晚望》北風其涼——《詩經(jīng)·邶風·北風》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一番雨,一番涼——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涼生枕簟淚痕滋——李清照《南歌子》無處話凄涼——蘇軾《江城子》涼冷三秋夜——白居易《秋雨夜眠》“涼”字開頭的詩句可以參考 接龍大全
四年級下冊所有古詩
四年級下冊日積月累和古詩詞第一單元: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出自《使至塞上》一詩。
開元二十五年春,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邊地,并任職節(jié)度判官。
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
詩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條直上的孤煙,遼遠的河灘盡頭一輪滾圓的落日。
可以說把廣袤的塞上風光寫絕了。
)幾行紅葉樹,無數(shù)夕陽山。
(王士禛)(這是大詩人王士禛的《將至桐城》中描寫夕陽晚霞的名句。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斜陽西下,幾行紅葉樹后是連綿起伏的龍眠山。
龍眠如畫里,夕陽山外山。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黃庭堅)(出自《登快閣》一詩。
詩句寫出了季節(jié)和周圍的環(huán)境:群山上樹葉飄落,天空則因秋高而顯得遠大。
江水也更顯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輝映之下,江水猶如一道白練。
這是一幅高遠明凈的秋江暮景圖。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辛棄疾)(這句出自《鷓鴣天》一詞,詞的這兩句大概描寫的是人在船上看到的情景:水流闊遠,和天都連在一塊兒了,坐在船上,但見岸邊無窮的樹木隨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樣,遠處的山上,云霧彌漫,整個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出自《春江花月夜》。
這兩句的意思是:江上漲起了春潮,水面與大海齊平,海面上,明月隨著潮水的上漲,也同時升起。
)第二單元:關誠于信的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意思是:說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意思是:既然答應人家,就應該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意思是: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比喻以至誠之心做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意思是:愛別人的人,別人總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總會尊敬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愛護自己家里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
)第三單元:農業(yè)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春霧風,夏霧晴,秋霧陰,冬霧雪。
(諺語,是流傳很廣的民間口頭語言的精華。
這里選取的是六句農業(yè)諺語。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是與農時有關的,其余幾句是與氣象有關的。
農業(yè)氣象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能夠預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經(jīng)驗性短語,多以簡練通俗的歌謠或韻文形式流傳于民間,往往具有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局限性。
)第四單元:與戰(zhàn)爭有關的成語知己知彼:《孫子兵法·謀攻》“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指對自己的情況和敵人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
百戰(zhàn)百勝:多次打仗都能取得勝利,形容善于作戰(zhàn),所向無敵。
運籌帷幄:《漢書·高帝記》“上(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后稱在后方?jīng)Q定作戰(zhàn)策略。
決勝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決定最后的勝負,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對方?jīng)]有料到(就采取行動)。
攻其不備: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
田忌用軍師孫臏的計策,乘魏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在桂陵(今山東菏澤)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后來用“圍魏救趙”來指類似的作戰(zhàn)方法。
聲東擊西:軍事上出奇制勝使對方產(chǎn)生錯覺的一種戰(zhàn)術,即表面上或口頭嚷著攻打這邊,實際上卻攻打那邊。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后來用以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腹背受敵: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樣。
形容人在極度驚恐時,神經(jīng)過敏,發(fā)生錯覺,稍有一點動靜,就非常緊張。
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兵貴神速: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最為重要。
突然襲擊:形容乘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攻擊。
神出鬼沒:比喻變化巧妙迅速,或一會兒出現(xiàn),一會兒隱沒,不容易捉摸,多指用兵出奇制勝,讓敵人摸不著頭腦。
所向無敵:指軍隊等所指向的地方,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
第五單元:關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雷鋒)我的一生始終操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巴金)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第六單元:關于田園鄉(xiāng)村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句出自陶淵明的《飲酒》,意思是:在東籬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賞終南山。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這句出自王維的《鳥鳴澗》,意思是:人跡稀少的山中桂花飄落,寂靜無聲的夜晚春山空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句出自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意思是:竹林外桃花已經(jīng)開放,春天的江水變暖了,在水上嬉戲的鴨子最先知道。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這句出自趙師秀的《約客》,意思是:一個梅雨連綿的夜晚,鄉(xiāng)村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這句出自王駕的《社日》,意思是:鵝湖山下莊稼長勢肥美,豬在欄,雞在舍,半關門扉。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這句出自白居易的《村夜》,意思是:我走到門前遠望野外的田地,月光明亮照耀,蕎麥花如白雪。
)第七單元: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語雄心壯志: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宏偉的志愿。
形容非凡的抱負。
堅定不移:穩(wěn)定堅強,毫不動搖。
堅韌不拔:形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不可動搖。
自強不息: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放棄。
聚沙成塔:比喻積少成多。
集腋成裘:指狐貍腋下的皮毛雖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成皮衣。
比喻積少成多。
持之以恒:長久堅持下去。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知難而進:明知困難,卻敢于向前。
迎著困難上。
無堅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什么堅固的東西不能摧毀。
知難而退:泛指作戰(zhàn)時見到對己不利的形勢時,該退就退。
現(xiàn)指當知道問題的難度是自己無法克服的時候,選擇退出。
碌碌無為:平平庸庸,無所作為。
一曝十寒:原意是說,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
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寸進尺退:前進一寸,后退一尺。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有始無終:有開始沒有結尾。
指做事不做到底。
半途而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
比喻事業(yè)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1、褒義:雄心壯志堅定不移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知難而進無堅不摧2、貶義:知難而退碌碌無為一暴十寒寸進尺退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第八單元:歇后語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水滴能把石頭穿透,并不是一天的時間,用來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早開的紅梅---一枝獨秀(最先開放的紅梅比較突出,用于比喻敢于創(chuàng)新進取的人,或者典型的事件。
)砌墻的石頭---后來居上(砌墻時石頭一個一個往上壘,最后壘的在上面。
用在同類事物的對比中,后來的比先前的強,泛指后人超過前人。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P羽失去荊州的原因是他太驕傲了,用于比喻人做事的態(tài)度驕傲,往往帶來失敗。
)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相傳晉時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原形容書法的筆力極為強勁,現(xiàn)多用于比喻見解、議論、分析、刻畫很深刻。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周瑜愿意打,黃蓋甘愿忍受,現(xiàn)多用于雙方之間,一方想做,一方支援或承擔,互相配合。
)
帶春和花的詩句
一、帶有“夢”句: 1、異鄉(xiāng)多遠情,夢斷落江城。
——唐·許渾《旅夜懷遠客》 原異鄉(xiāng)多遠情,夢斷落江城。
病起慚書癖,貧家負酒名。
過春花自落,竟曉月空明。
獨此一長嘯,故人天際行。
2、欲知此后相思夢—唐·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原文: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3、秦地故人成遠夢。
——唐·李端《宿淮浦憶司空文明》 原文:愁心一倍長離憂,夜思千重戀舊游。
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
諸溪近海潮皆應,獨樹邊淮葉盡流。
別恨轉深何處寫,前程唯有一登樓。
4、獨宿空簾歸夢長。
——唐·李白《勞勞亭歌》 原文: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
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
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5、莊生曉夢迷蝴蝶。
——唐·李商隱《錦瑟》 原文: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6、滿船清夢壓星河。
——唐·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原文: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7、猶自夢漁樵。
——唐·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原文: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月到,猶自夢漁樵。
8、清夢猶成塞上游。
——宋·陸游《枕上述夢》 原文:江湖送老一漁舟,清夢猶成塞上游。
生馬駒馳鐵蹄腕,古鐃歌奏錦衣褠。
玉關雪急傳烽火,青海云開見戍樓。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嚶床簀死堪羞。
9、夢回愁對一燈昏。
——宋·陸游《枕上偶成》 原文:放臣不復望修門,身寄江頭黃葉村。
酒渴喜聞疏雨滴,夢回愁對一燈昏。
河潼形勝寧終棄
周漢規(guī)模要細論。
自恨不如云際雁,南來猶得過中原。
10、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宋·晏殊《采桑子》 原文: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長恨離亭,滴淚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
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11、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原文: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12、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宋·蘇軾《西江月·梅花》 原文: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
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13、夢回吹角連營。
——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原文: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點秋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14、夢回山枕隱花鈿。
——宋·李清照《浣溪沙》 原文: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15、行人多向夢中歸。
——明·張家玉《懷內》 原文:連江風雨雁爭飛,目送南天淚滿衣。
少婦夜深休閉閣,行人多向夢中歸。
16、一春幽夢逐游絲。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 原文: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客中誰與換春衣。
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信回剛道別多時。
二、帶有“涵”的詩句: 1、江涵秋影雁初飛。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原文: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2、至今池水涵余墨。
——唐·劉言史《右軍墨池》 原文:永嘉人事盡歸空,逸少遺居蔓草中。
至今池水涵余墨,猶共諸泉色不同。
3、碧池涵劍彩。
——唐·劉禹錫《發(fā)蘇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樓》 原文:獨宿望海樓,夜深珍木冷。
僧房已閉戶,山月方出嶺碧池涵劍彩,寶剎搖星影。
卻憶郡齋中,虛眠此時景。
5、夜色涵早秋。
——唐·儲光羲《題陸山人樓》 原文:暮聲雜初雁,夜色涵早秋。
獨見海中月,照君池上樓。
山云拂高棟,天漢入云流。
不惜朝光滿,其如千里游。
6、冷涵秋水碧溶溶。
——唐·吳融《秋池》 原文:冷涵秋水碧溶溶,一片澄明見底空。
有日晴來云襯白,幾時吹落葉浮紅。
香啼蓼穗娟娟露,乾動蓮莖淅淅風。
凌曉無端照衰發(fā),便悲霜雪鏡光中。
7、酒涵花影紅光溜。
——宋·邵雍《插花吟》 原文: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jīng)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jié)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8、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宋·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呈張仲固帥興元》 原文:漢中開漢業(yè),問此地、是耶非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zhàn)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位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9、江涵雁影梅花瘦。
——宋·盧祖皋《賀新郎》 原文:挽住風前柳。
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
月落潮生無限事,零亂茶煙未久。
漫留得、莼鱸依舊。
可是從來功名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
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
四無塵、雪飛風起,夜窗如晝。
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
又恰是、題詩時候。
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
飛過我,共尊酒。
10、閉關涵泳賴書詩。
——宋·陸游《後書感》 原文:貧賤終身志不移,閉關涵泳賴書詩。
唐虞未遠如親見,周孔猶存豈我欺
九學正須忘寢食,少年誤計事文辭。
有關黃河的詩句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jié)。
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
據(jù)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jié)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據(jù)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
春節(jié)過去也叫元旦。
春節(jié)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guī)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
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
并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
為了區(qū)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jié)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jié)”。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huán)往復,永無止境。
但是,人們根據(jù)春、夏、秋、冬四季節(jié)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
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后,春節(jié)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jié),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貼年畫、春聯(lián);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jié)慶?;顒痈鼮樨S富多彩。
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
使春節(jié)具有新的時代氣息。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guī)定每年春節(jié)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節(jié)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區(qū)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jié)叫做“白節(jié)”,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過藏歷年。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jié)”。
春節(jié)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jié)日。
參考資料: 春節(jié),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
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
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
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可見,在傳統(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jié)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
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jié)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jié)日。
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jié)。
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
這一節(jié)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
當?shù)厝罕娫谶@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tǒng)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
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lián)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
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
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
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
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
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
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
據(jù)清人陳尚古的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
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
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
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
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
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
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
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
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
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jié)才焚燒。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tǒng)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于院中。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據(jù)宗懔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
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
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
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
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
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
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
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tǒng)一。
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
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后,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由于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
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
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p>
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
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
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
等等之類的口彩。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shù)哪?,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fā)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
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
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
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
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于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
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后飲以示挽留。
宋朝文學家蘇轍的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說的就是這種風俗。
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jié)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
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并以中華民國紀年。
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
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
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
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
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現(xiàn)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
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
成為時尚。
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以圖吉利討口彩。
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
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
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
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
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jié),初十以后叫拜燈節(jié),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
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
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
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
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
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
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
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
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
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
《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
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
關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zhí)鞄熢涫匦?,故又名趙玄壇。
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
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
此說來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zhí)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
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為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