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如何賞析
高考語文古詩如何賞析要點:第一,當時的時代背景。
很多古詩都與時代背景有關(guān)的,比如杜甫的一大部分詩都是寫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所以多半描述國家內(nèi)亂造成人們妻離子散的景象,比如“國破山河在”,比如“路有凍死骨”。
第二,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像李白,一生之中都是在游覽名山中度過,所以寫的詩都帶有仙氣。
像李商隱,一直生活在朝廷內(nèi)的黨派紛爭中,內(nèi)心郁郁寡歡,想脫出塵世之外,比如《錦瑟》中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為什么要追憶
還不是當前的生活不如意,想想還是過去逍遙自在的好。
第三,詩人寫詩的環(huán)境。
在什么情境下寫的詩,知道這個有助于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像白居易寫的《琵琶行》,如果不知道當時作者被貶,心情沉悶,對同樣遭遇丈夫拋棄的琵琶女的同情就不能十分了解,正因為境遇相似,所以才同病相憐,借琵琶女之事寫自己的心。
第四,背優(yōu)美詞句。
賞析并不是僅僅為了欣賞體驗美的意境,更是要學習分析,將詩句應用于自己的生活語言和寫作語言當中。
瓊瑤的小說為什么那么受青少年喜愛,相信讀過的都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感人的語句都是從詩歌中提取的。
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點的詩句
雪梅盧梅坡《雪梅》賞析 雪 梅 ??〔宋〕盧梅坡① ??梅雪爭春未肯降②, ??騷人閣筆費評章③。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注釋】 ??①盧梅坡,宋詩人。
生卒年不詳。
②降(xiáng),服輸。
③閣,同“擱”,放下。
評章,評議的文章,這里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 ??【譯詩】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
??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
??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并寫。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
如《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征。
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fā)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
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
詩的后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zhí)一端的根據(jù)。
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nèi)烁饔兴L,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
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對偶句大全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燭淚始干 橫眉冷對千夫指, 甘為孺子牛。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
對偶的種類 第一,正對:從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nèi)容上相互補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叫做正對。
例如: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第二,反對:上下文的意義相反或者相對。
例如: 滿招損,謙受益。
革命家赤膽忠心,雖死猶生; 野心家禍國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對:上下文意思上相關(guān)聯(lián)(承接、連貫、遞進、因果、假設(shè)、條件等)這叫做串對。
例如: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對偶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
第一,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
例如: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二,寬式對偶:對嚴式對偶的五條要求只要有一部分達到,不那么嚴格。
例如: 我常想: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艷極了…… 對偶的作用 第一,能夠高度概括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使之凝煉集中。
第二,能夠增強節(jié)奏感,使語言整齊、語句勻稱,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和背誦。
對偶的運用 對偶是富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修辭格式,使用非常普遍,從古到今,在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對偶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一,應用于詩歌中: 昔我往依,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一個星,兩個星,無數(shù)明麗的火星, 一錘影,兩錘影,無數(shù)快重的鐵影。
來呀,大家齊努力, 咱們要使這鐵火碰動! …… 第二,應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詞或詞組(短語)的對偶,也有句子的對偶,但較少見。
例如: 我們佇立橘子洲頭,漫步湘江兩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倉小徑,依戀韶山故園。
第三,用于諺語、楹聯(lián)及章回小說的章回標題等。
例如: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諺語)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楹聯(lián))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三國演義》四十三回標題)
如果論文里面是引用算不算重復率
有學“我明明引用了別人的段句子,為什么沒有檢測出來
”也有的同學問:“我的引用標注了出處,為什么還算抄襲
”首先,引用算不算抄襲,與標注出處沒有任何關(guān)系,引用能不能檢測,與系統(tǒng)準不準確也沒有關(guān)系。
所有這些都靠系統(tǒng)的閥值來決定。
該套檢測系統(tǒng)的靈敏度設(shè)置了一個閥值,該閥值為3%,以段落(或章節(jié))的字數(shù)來計算,單篇文獻低于3%的抄襲或引用是檢測不出來的,這種情況常見于大段文字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
舉個例子:假如檢測段落1(第一章)有10000字,那么引用A文獻300字(10000乘以3%=300)以內(nèi),是不會被檢測出來的。
若引用B文獻超過300字,那么B文獻分布于第一章中的抄襲都會被紅字標注,不管位于第一章何處,即使打斷成句子,只要超過20字就會被標注。
①實際上這里也告訴同學們一個修改的方法,就是對段落抄襲千萬不要選一篇文章來引用,盡可能多的選擇多篇文獻,一篇截取幾句,這樣是不會被檢測出來的。
②關(guān)于一些同學問引用的為什么也算抄襲,這里主要是因為閥值問題,高于3%的統(tǒng)一算抄襲,也就是說引用于抄襲的臨界就在3%之間。
一旦你超標,即使你標注了引用也無濟于事。
所以請同學們注意。
我們舉例說明:某篇論文第一章有5000字,那么第一章中,我們就只能引用A文獻150字以下,否則會被系統(tǒng)認為是抄襲。
第二章4000字,那么我們只能引用A文獻120字以下,否則會被系統(tǒng)認為是抄襲。
第三章8000字,第四章7000字,分別為240字以下和210字以下,以此類推。
綜上所述,引用超標的計算方式是按章計算,這與抄襲的計算方式是一樣的。
寫詩什么叫押韻.怎么才能做到押韻
漢字的發(fā)音,用拼音來解釋,是由和韻母兩個音合拼而成,比人”字的發(fā)音聲母r和韻母en拼出來。
所謂押韻,就是兩句話,各自最后一個字的拼音韻母相同。
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這里春字的韻母un實際是uen的縮略規(guī)范,其中en是韻尾,押韻,只要韻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漢字發(fā)音的聲調(diào),平聲,過去分陰平、陽平,相當于今天漢語拼音聲調(diào)中的一聲和二聲;仄聲,過去有上、去、入三聲,上聲相當于今天漢語拼音聲調(diào)的三聲,去聲相當于今天漢語拼音聲調(diào)的四聲。
入聲,這個聲調(diào),在今天的標準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過去的入聲字,今天已經(jīng)分攤進其他四個聲調(diào)里,其中以歸入平聲的居多。
作為詩詞、詩歌來講,由于體裁的不同,押韻的方式也略有差異。
像我們看到的古詩中的五言、七言等體裁,是兩個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個完整句子,稱為“一聯(lián)”,每聯(lián)的結(jié)尾押韻。
而且,韻字的聲調(diào)必須保持一致,即平聲和平聲字相押,仄聲和仄聲字相押。
平仄聲調(diào)之間不得押韻。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下,一聯(lián)中的兩個句子都需要押韻——其一長詩(篇幅較短的詩,中間換韻的情況極為罕見)換韻的地方,換韻的一聯(lián),首句要起新韻,次句要押新韻,其后,每聯(lián)一押新韻。
其二,就是一首詩的首聯(lián)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聲調(diào),如果首句尾字的聲調(diào)與全詩韻腳聲調(diào)一致,則必須押韻,反之,則不用押韻。
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舉例子,為什么一二句押韻——因為首句尾字是平聲,所以必須押韻。
第三句不押,因為第三句與第四句是一聯(lián),聯(lián)尾押韻即可。
且格律詩一聯(lián)中上下兩句的平仄要對應起來,第三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它不能和平聲字來押韻。
拓展資料:釋義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diào)和諧優(yōu)美。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
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diào)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押平聲韻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shù)近體詩(即唐及以后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
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一韻到底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jīng)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jīng)合并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xiāng)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孫子,質(zhì)樸古人風。
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
在家常早起,憂國愿年豐。
語及君臣際,經(jīng)書滿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用了哪三個修辭手法
倒裝句: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西湖六月中風光, 畢竟不與四時同。
夸張手法: 接天蓮葉無窮碧, 對偶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