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精彩觀后感1
在這個寒假,我觀看了《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電視劇《士兵突擊》所描寫的是許三多的成長歷程,以這個人物為核心,塑造了一組極富感染力的當代*隊中的個性化人物象征。《士兵突擊》譜寫了普通士兵的艱辛歷程,講述了一個現(xiàn)代軍人的傳奇故事。劇中沒有一個女角色,完全展現(xiàn)的是男人的情感世界,意氣飛揚的軍旅生涯,生死與共的成長歲月。《士兵突擊》是導演康紅雷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后,第二次執(zhí)導軍事題材作品,他一直想拍一部反映當代軍人,尤其是普通士兵的戲。許三多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一個有點木訥的士兵。他的成長歷程經(jīng)歷了“從屁孩到孬兵、從孬兵到好兵、從好兵到一個成熟的人”這幾個階段。在家鄉(xiāng)那段時間是許三多的屁孩階段,終日“天生一副熊樣”,除了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他還學會了自保。孬兵階段的許三多不被人認可,錯事做得太多,想要自尊也難。木訥、單純的許三多,村里人喚他“三呆子”,他爸爸叫他“龜兒子”戰(zhàn)友們稱他“許木木”“傻子”連長都說他是“孬兵”在村里,在家里,在連隊里,他沒有尊嚴,沒有空間,活得一塌糊涂,整天渾渾噩噩,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下,活脫脫的一個大傻子。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兵,最后卻成了人人羨慕的“尖子”,全團驕傲的“兵王”,乃至后來的“戰(zhàn)斗英雄”,他之所以能走上成功的道路,這與他自己的堅持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我覺得他之所以成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他遇到了人生中的最重要的良師益友——史班長。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就是班長退伍時,許三多在那哭得昏天黑地時,班長動情地說:“三多啊,你不要把想法寄托在別人身上,其實你心里就開著花呢,一朵一朵的,多漂亮啊,我走了,能幫你割掉心里邊最后一把草,三多,你該長大了?!笔前。荒芸傄揽恐鴦e人,不能把希望老寄托在別人的身上,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有自己的目標,自己有自己的活法,才是一個人長大或者成熟的標志,每個人的心里都該開著花! 看了《士兵突擊》后,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軟弱。我覺得那些士兵不一定勝利了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能堅持到底,問心無愧的士兵,都是好士兵。人的一生,不求對社會有多大的轟動,只要你努力做好你該做的事,問心無愧就行了。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堅持到底,無論結(jié)果是不是你所希望的。
士兵突擊精彩觀后感2
《士兵突擊》是一個沒有任何愛情戲的連續(xù)劇,講述的是一群軍人的故事,主線是許三多入伍到他成為步兵之王-老a的成長經(jīng)歷。劇情刻劃了一群最優(yōu)秀的男人--成熟、睿智、懂得生活的袁朗,憨厚、心地善良的史今,性格直爽的伍六一,鐵骨錚錚的高城,知錯能改的成才,堅強、執(zhí)著的許三多,以及他們共同的個性--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事業(yè)的熱愛,對原則的堅持以及對他人的真誠與坦率。在看這部片子中,我思考了很多。思考的不光是故事本身,更多是故事對我的啟迪,對云南白藥企業(yè)中一個普通員工的啟迪,從《士兵突擊》中,我領(lǐng)悟到了很多,對工作,對生活,對人生。
一是: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許三多可以默默地守衛(wèi)七連半年,每天堅持軍事訓練,打掃衛(wèi)生;高連長因為團報報道錯誤,堅持要求團報公開道歉;伍六一因為流動紅旗給別的班贏走了火冒三丈;許三多為了拿回流動紅旗,一口氣做了史無前例的333個單杠回轉(zhuǎn)。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事”。在我們的工作中,客戶的冷臉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可能會放棄,但他們決不是優(yōu)秀的云南白藥員工,他們沒有云南白藥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而我們要做的是:像許三多做333個單杠回轉(zhuǎn)那樣執(zhí)卓,默默的奮斗。
二是:許三多成功的經(jīng)歷:從一個傻乎乎,連原地轉(zhuǎn)身都轉(zhuǎn)不好的步兵列兵,到步兵之王老a,許三多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也從來沒有拋棄戰(zhàn)友。人生在世,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聰明,而是認真、堅持、責任、愛心和來源于以上幾點的勇氣--就如同送信給加西亞的羅文。作為一個普通的員工,也許我沒有聰穎的資質(zhì),但我有著永不服輸?shù)木?,天資固然重要,但只靠天資是決不會成功的,我相信,只要不懈的努力,我也會像許三多一樣,成功靠的是不懈的努力。
三是:他們對事業(yè)的驕傲和執(zhí)著:印象最深的是三多背著伍六一沖刺的那段戲,“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鋼七連。在沖刺的'最后一刻,這六個字越顯的珍貴。三多要背著戰(zhàn)友,和戰(zhàn)友一起到終點。但是到了終點呢,他一定會放棄,他要把這個機會留給斷了腿的伍六一!如果沒有許三多,相信伍六一是一定不會棄權(quán)的,名額已經(jīng)占滿又算的了什么。就算爬也要爬到終點,但是為了戰(zhàn)友,為了朋友,他放棄了。他放棄的是一次機遇,他也明白他可能也同時放棄了自己的軍人生涯。但是他沒有放棄什么?如果不是為了激勵三多去拿到最后一個名額,伍六一他爬也要爬到終點,這是他骨子里的驕傲和堅持。就像運動會場,那遠遠落在最后的人始終堅持向終點沖刺,無關(guān)獎牌,無關(guān)榮譽,只為一種精神和堅持。我一直都認為自己從事的一項光榮的事業(yè),云南白藥,這是一個多么值得驕傲與自豪的職場,多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始終滌蕩我身心,團隊的凝聚力激勵我會一如既往的執(zhí)著的去奮斗。
四是:如何看待得失成?。撼刹旁谑б夂?,有個地方可以讓他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覺悟,這個地方,就是"孬兵的天堂, 班長的墳場":駐訓場。在這個地方,方圓幾十里沒有任何人煙,全班只有四個人,從早到晚看守著一塊訓練場地。在這樣單調(diào)、純粹的環(huán)境里,成才慢慢學會了自我思考,看淡了成敗得失,學會了享受過程,而不是那個終點的結(jié)果。練定力,他可以一天10多個小時不動盯著一堆屎殼郎如何把食物分解掉;練槍法,他可以用一個簡易的不能再簡易的許三多送他的玩具瞄準器來作射擊訓練,即使一年只發(fā)兩次實彈。沒有人會始終成功,失敗是再所難免的,而工作中,當面臨失敗時,想的應該是如何在失敗中奮起,而不是盲目的沮喪。
《士兵突擊》是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它讓我們突然明白了很多的道理。*隊是個大熔爐而白藥集團是個煉金爐,無論如何,既然來了,就要用心經(jīng)營好這份事業(yè),不拋棄,不放棄。用責任、堅持、勇氣和愛,去詮釋人生的意義。
士兵突擊精彩觀后感3
熒幕中那個傻得可憐的許三多,許木木,三呆子。在他看來,世界本沒有那么的復雜,他爸叫他一句“兒子”他就會哭的稀里嘩啦。他的班長,告訴他“人要好好的活著,好好活著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著”聽起來拗口,且搞笑,但是仔細想想不就是這樣嗎。他就是把這幾句話當成人生信條,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在紅五連三班,他的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修路。修出一條讓團長都對他刮目相看的路,修出一條讓五班的人感動的路。
在鋼七連,的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不托他們班的后腿,不讓他的班長走。于是他就開始刻苦練習。
終于,腹部繞杠超出了一個老兵的成績,三百三十三個,讓連長,指導員都震驚,讓整個連隊都震驚。
鋼七連整編,他的生活的意義就是一如既往的堅守。一如既往的跑步,整理被褥,打掃衛(wèi)生。堅持一個兵該做的任何一件事。
在老A ,他做的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不拋棄,不放棄。在進老A的選拔過程中亦是如此,人們都說當兵的人都是重情重義,其實在許三多身上不僅僅有的是重情重義,在他身上,是不論身處何地,還是何時對自己理念的堅守。
或許是他傻的可憐,所以才叫老馬,班長,連長,伍班副,隊長,都看好他,看重他。其實在他那有的不光是那股傻勁,有的是他那種信念的堅守,執(zhí)著。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始終如一的堅守自己的理想,目標,信念一直走下去。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又是否做到了“不拋棄,不放棄”。
《紅色氣質(zhì)》觀后感一
無意間,點開了一部由新華社打造的微電影《紅色氣質(zhì)》。該片只用9分5秒確高度濃縮了中國共產(chǎn)黨95年的光輝歷程。與其說是微電影,更像是一部微紀錄片。淡淡的敘述中,有著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電影回顧了中國共產(chǎn)黨近一個世紀來從爭取民族的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xiàn)國家富強。影片中,故去的共產(chǎn)黨人跨越時空,與同志“相聚”,與家人“重逢”,讓人們仿佛穿梭在歷史長廊之中,看到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話,感受紅色信仰、紅色氣質(zhì)代代傳承。當看到瞿獨伊女士說;“始終不明白儒雅的書生和壯烈的革命者,哪個是我的父親”時,很是感慨。是呀,大義凜然,從容自若,笑對死亡,這就是共產(chǎn)黨員身上特殊的氣質(zhì),就像一杯勾兌的烈酒,相互矛盾確又渾然天成。在面對國家存亡,名族危難時,你從來都不能想象,在各個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共產(chǎn)黨員能夠爆發(fā)出多么強大的力量。
對于一個人95年很長,而對于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黨,正值青春年華。95周年慢慢走過,一張照片,定格一個瞬間;一組群像,打開一部史冊,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件件震驚的事情,都仿佛發(fā)生在昨天,歷歷在目,這紅色的氣質(zhì)從未褪色過!95年風雨兼程,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先烈們憑著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和執(zhí)著,為了黨和人民,為了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矢志不渝奮斗終身,才使得中國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變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諧社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們是否有義務來明白先輩們艱苦奮斗,嘔心瀝血的付出,留下并傳承那一份紅色氣質(zhì)。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永遠是共產(chǎn)黨人的力量源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嘉興到井岡山,從瑞金到延安,共產(chǎn)黨的一路發(fā)展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新時代下,雖然我們不能像先輩們一樣拋頭顱灑熱血,沙場秋點兵,但那份對人民的那份清正廉潔,艱苦樸素,浩然正氣絕不能忘。不謀私利、嚴以律己,時時刻刻以黨章黨規(guī)來約束自己,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才是廣大黨員干部在新形勢下要傳承的“紅色氣質(zhì)”。
理想誠可貴,奮斗價更高;紅色氣質(zhì)在,代代逞英豪。黨章黨紀提倡的我們帶頭去做,黨章黨紀禁止的我們堅決不做,只有紀正言行,求真務實、忠于職守、扎實工作,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揚共產(chǎn)黨人的浩然正氣,才能傳承與彰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紅色氣質(zhì)”,讓共產(chǎn)黨人爆發(fā)出強大力量。
《紅色氣質(zhì)》觀后感二
在迎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之際,新華社精心打造的'微電影形態(tài)可視化全媒體產(chǎn)品《紅色氣質(zhì)》于20日上午9時50分陸續(xù)在各類新媒體終端和戶外大屏發(fā)布。一張照片,定格一個瞬間;一組群像,打開一部史冊。李大釗、瞿秋x、趙一曼、左權(quán)、彭雪楓、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吳吉昌……不同時期的共產(chǎn)黨人一個個從歷史深處走來,展現(xiàn)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特有的“紅色氣質(zhì)”。(6月20日新華社)
如今“氣質(zhì)”一詞頗為流行。而“紅色氣質(zhì)”更是受到大家追捧。20日轉(zhuǎn)播的全媒體產(chǎn)品《紅色氣質(zhì)》,更是再次將“紅色氣質(zhì)”推向高潮。
紅色氣質(zhì),是黨員捍衛(wèi)真理的寫實?!都t色氣質(zhì)》雖然采用新興3D技術(shù)還原歷史瞬間,讓人物和場景“動”了起來,但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們并不陌生,人物所表現(xiàn)的紅色氣質(zhì)和精神,我們更不陌生。他們在95年的歷史征程中,為了追求正義拋頭顱灑熱血無所畏懼,他們?yōu)閲颐褡遄鞒隽司薮蟮呢暙I。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之余,能夠穿梭在這樣的“黨史”長廊之中,感受這些優(yōu)秀黨員的紅色信仰、紅色氣質(zhì),對于大眾就是一次“紅色精神”的再教育。
紅色氣質(zhì),是黨員一個個多彩的形象展示。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不要小看《紅色氣質(zhì)》只有9分5秒時長,卻高度濃縮了中國共產(chǎn)黨95年的光輝歷程。《紅色氣質(zhì)》雖然是微電影,但它在電視、網(wǎng)絡與移動終端等多平臺、多渠道的傳播中,所綻放出來的魅力,一點也不小。它展示了我們黨近一個世紀來從爭取民族的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走過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與追求、責任與擔當、氣質(zhì)與情懷。影片讓李大釗、瞿秋x、趙一曼、左權(quán)、彭雪楓、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吳吉昌……讓這些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強大而犧牲的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他們用行動、信仰、鮮血、犧牲鑄就的紅色氣質(zhì)也更加光彩照人。
紅色氣質(zhì),更是催人奮進的號角。新形勢下,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如何永遠保持先鋒模范作用,將我們黨的“紅色氣質(zhì)”代代相傳?我們就要不斷學習影片中這些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事跡,將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及時內(nèi)化為自己的奮進力量,像他們一樣,心中永遠裝著可愛的祖國,裝著偉大的人民,以實干創(chuàng)業(yè)的志氣,攻堅克難的勇氣,不斷增強自身的紅色氣質(zhì)。如此,我們才能無愧于先烈的付出,無愧于共產(chǎn)黨員這個閃亮的稱號,將這些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用生命捍衛(wèi)的紅色氣質(zhì)代代相傳。
《紅色氣質(zhì)》觀后感三
近日,新華社發(fā)布的《紅色氣質(zhì)》微電影,僅有9分5秒的時間,95年的歷史,95歲的老人瞿獨伊靜靜地回憶。帶領(lǐng)我們回首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95載風雨歷程。
“儒雅的書生和壯烈的革命者究竟哪一個才是自己的父親?”瞿獨伊老人的歷史追問,將我們帶入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帶入到那個救國圖存的年代,帶入到那個舍小家為大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他們是儒雅的書生,是青年才俊,是各行各業(yè)的翹楚,他們有顯赫一時的家境,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學識,本應該舒適的享受生活,本應該按部就班升官發(fā)財。而他們卻選擇了革命者的道路,前赴后繼,英勇不屈,面對死亡,慷慨就義,只因為他們心中有一份“信仰”,為民族的獨立,為人民幸福,為迎接勝利的曙光,他們選擇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自己的人生信仰。
《紅色氣質(zhì)》通過圖片的形式,讓英雄從全家福中悄然離去,他們的離去預示著革命路程中的艱辛與坎坷,慘烈與光榮。哪些年輕的身影,哪些蒼老的面容,哪些曾經(jīng)熟悉的人,哪些看似陌生的先烈們,就這樣一張張照片從我們眼前閃現(xiàn),鋪滿了中國共產(chǎn)黨95年歷史進程中。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到今天300多萬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300萬英雄們用鮮血染紅了新中國的五星紅旗。他們無愧中共黨員的稱號,無愧黨旗下的莊嚴承諾。
今天,當我們重新回首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95年歷程,重新感受95歲的老人瞿獨伊歷史回憶,作何感想呢?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黨魂、軍魂、國魂、民族魂不容褻瀆,不容置疑,不容冒犯。我們尊重歷史,我們敬畏先烈,我們傳承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精神實質(zhì),核心是信仰。
95年的歷史征程,我們的先輩們用青春和熱血抒寫著無悔的黨旗誓言,通過那個時代的責任擔當譜寫著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氣概;同樣當今天我們接過先輩們的意志,我們肩膀上承載著更多的是革命者的未完成的心愿,承擔的更多的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任。
《紅色氣質(zhì)》是一場精神的洗禮,是對信仰的執(zhí)著堅守。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1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祭拜壯士國魂”,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zhàn)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輩們。在這些先烈中,有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lǐng)左權(quán),有“為國戰(zhàn)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也有“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從這些抗戰(zhàn)先烈們留下的家書中,筆者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過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有著不俗的文人氣質(zhì),為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災難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愛人,有了心愛的兒子。她的愛人是弼時妻子,陳琮英的哥哥陳達邦。
趙一曼為了革命,離夫棄兒,把兒子寧兒寄養(yǎng)在陳達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和團長王惠同,帶領(lǐng)50多名戰(zhàn)士在哈爾濱鐵北左撇子溝附近被日軍包圍。趙一曼帶著腿傷昏倒被俘,敵人對她進行了令人發(fā)指的折磨。她被剝得赤身裸體,手腳相縛,電流從她最私密的部位進入,用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傷口,又用鞭桿狠戳她腿部傷處。
趙一曼疼得死去活來,只有信念時刻保持著清晰。為了祖國,她獻出了女人的尊嚴,女人的名譽,母親的仁慈,那受難的耶穌之痛也不及她的萬分之一。她用堅強的信念和意志戰(zhàn)勝了敵人的殘酷折磨,淡然面對生死,讓信念之花在東北大地血一樣盛開。她是我心中堅強的自由女神。
牢記“抗戰(zhàn)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就是要少一些個人的卑瑣與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氣。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未敢忘憂黨。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情懷,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則更要牢記“抗戰(zhàn)精神”懷有以天下為己任、愛民愛同胞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以家國為重個人私利為輕,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國之興衰,常想黨之安危。
牢記“抗戰(zhàn)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讓“抗戰(zhàn)精神”與“家國情懷”心手相牽,乃國之幸運、黨之利益、民之福澤,也是民之責任、黨之遵循、國之精神。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2
那天,在完成了一場講解任務之后,我在科室的書柜中翻閱著書籍,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出版的《重讀抗戰(zhàn)家書》,全書前后僅140頁。
于是,晚上我沉下心來,通讀了這本書。這一封封家書集合了無數(shù)英雄的血和淚,可以說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歷史中“英雄史詩”的一頁。這本書中記載了32位愛國志士、抗戰(zhàn)將士的32篇個人簡介及抗戰(zhàn)家書,每封家書背后都埋藏著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這些家書,展現(xiàn)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
他們當中,有高唱《紅旗歌》,從容就義的“紅槍白馬女政委”趙一曼,為了國家,她舍棄家中未滿三歲的兒子,毅然前往東北抗日,從此音訊全無,僅在臨死前為兒子寫下了一封滿懷思念的絕筆家書。
他們中,有憤然離漳,高呼“救國才能有家,國亡家安在?”的金融事業(yè)奠基人高捷成;有將家書鐫刻在燈柜上從容赴死的川軍將士傅常;有不畏艱苦,奔赴華北堅持游擊抗戰(zhàn)的抗日名將左權(quán)……
“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慷慨赴難的少將旅長蔡炳炎如是說。
閱讀著這一篇篇訣別家書,給我的內(nèi)心帶來了極大震撼,使我不禁落下淚來。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那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年代,有多少革命志士為了國家興亡而拋家棄子、英勇就義,有些甚至連只言片語都沒有留下。
閱讀抗戰(zhàn)家書更為珍惜現(xiàn)在。一封封抗戰(zhàn)家書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yǎng)、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我們當下幸福的和平生活,是多少革命先輩忘我忘家,用鮮血、用生命鑄就而來的。讀后感·我們又怎么能怨天尤人,不珍惜當下呢?是他們的大愛給了我們一個溫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生活,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戰(zhàn)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要時刻對照審視自己,要珍惜光陰,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tǒng),堅守和平與幸福。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fā)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彼裕刈x抗戰(zhàn)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chuàng)造一切的先烈們。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3
家書,是一種永遠值得銘記的精神財富。當?shù)谝淮慰粗醒腚娨暸_的《重讀抗戰(zhàn)家書》系列報道時,我的心中充滿了震撼。一封封家書是對家庭、父母、妻兒的深情,是對家國的忠肝義膽,是對日軍對中國的罪行的悲憤。抗日英烈留給家人及中華兒女的家書,是我們珍貴的財富。
在此與大家分享左權(quán)將軍的家書,與大家一同走進烽火連天家國情的錚錚歲月。左權(quán)將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lǐng)。烽火連天不休,家書珍抵萬金。報道中左權(quán)將軍的女兒左太北深情的念著一封父親左權(quán)將軍在犧牲前三天寫的家書:
"志蘭:此間一切如常,惟生活則較前艱苦多了,部隊如不生產(chǎn)則簡直不能維持。我也種了四五十棵洋姜,還有二十棵西紅柿,長得還不壞。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上齻€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見,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寫完這封信的第三天,左權(quán)將軍在掩護八路軍總部突圍日軍的掃蕩時,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那一年,他的女兒小太北,只有兩歲。
左權(quán)將軍的女兒左太北,在她42歲時,母親將保存的11封家書寄給了她。在讀到父親的家書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尋父親足跡的旅途,并將父親的家書集結(jié)成冊。
左太北說:"我就覺得我其實很幸福,我有這么好的一個父親。我想傳遞的就是學習父親的這種精神,就是心里想著國家、想著民族。大家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和富強。"
抗戰(zhàn)的烽火歲月中,他寫給親人的'一封封家信,記載了日軍的罪行,也記錄了一名軍人在亡國關(guān)頭的悲憤。女兒左太北說,父親在家書上寫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線的所見所聞。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燒殺搶掠。他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jīng)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
左權(quán)將軍的家書,還記載了八路軍面臨的困境,但將士為國抗爭之心,卻未曾有分毫的動搖。1937年12月3日,左權(quán)在山西洪洞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當局對我們?nèi)匀皇强量?,但我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xiàn)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草,準備還吃草。"
重讀這些家書,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寫信的`左權(quán)似乎不再是個將軍,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鐵骨錚錚的男兒也有柔情的時刻,他在信中述說對妻子的思念,對女兒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國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關(guān)頭,左權(quán)將軍選擇了義無反顧、選擇了血灑戰(zhàn)場。他留給女兒的這十一封家書,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留給女兒的珍貴回憶,也是抗戰(zhàn)英烈留給我們后人的精神財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時候,經(jīng)常會聽爺爺奶奶說起當時日本鬼子侵略時,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艱難的歲月,每天夜晚只能點個小小的蠟燭,一聽防空警報響起就四處逃避,經(jīng)常為吃穿憂愁,遇到家里斷糧,面對七八個孩子挨餓的痛苦,怎樣通過日本人的關(guān)卡,如何將糧食從關(guān)卡外帶進來,怎樣喬裝孕婦將糧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會經(jīng)常說以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節(jié)約慣了,現(xiàn)在我們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費。每每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和我講的這些,現(xiàn)在想來都是一次真真實實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先輩們的正義和無畏,捍衛(wèi)了國才有今天我們溫暖的家。
重讀沉甸甸的抗戰(zhàn)家書,一封封家書中視死如歸感天動地的悲壯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義凌然精神,是我們中華兒女們?nèi)≈槐M的精神之"鈣",讀家書也讓我回憶了祖輩,使我的心靈得到洗滌和震撼教育。讓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和平盛世,現(xiàn)在的豐衣足食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繁榮。曾經(jīng)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須由我們一代代去維護、開拓和創(chuàng)新,不去虛度每一個光陰,做最好的自己,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4
中華書局出版的《重讀抗戰(zhàn)家書》,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激發(fā)愛國主義思想的極好形式,值得每一個年輕人拜讀,更值得每一個愿意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奉獻的人拜讀。
在敵寇的鐵蹄面前,在民族解放的旗幟之下,多少熱血中華兒女拋妻棄子,義無反顧地走向前線,把一腔熱血灑在了祖國的土地上。歲月褪得掉傷痕,卻永遠抹不去英雄的偉績。如今的我們,離槍林炮火太遠太遠,但重讀英雄們的一封封家書,會感受到離英雄滿腔的愛國熱血很近很近。誰沒有父母子女,誰沒有身邊摯愛。能夠為了一個民族的解放而舍小家為大家,鑄成的是中華巍巍千年不絕的國魂。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fā)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重讀抗戰(zhàn)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chuàng)造一切的先烈們。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吧,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1936年8月2日,趙一曼犧牲前給兒子留下的最后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家書。我們也可能說,趙一曼不僅僅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更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和她孩子一樣的孩子而犧牲的,她給了后代一個溫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戰(zhàn)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曾經(jīng)有一群人,為了我們的生活以忘我忘家的精神,拋頭顱灑熱血。戰(zhàn)爭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何敢忘去英雄們不屈的英魂。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zhàn)家書中汲取營養(yǎng),補好精神之“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5
每一種犧牲都值得去緬懷。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了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zhàn)精神,中宣部宣教局組織編輯了《重讀抗戰(zhàn)家書》?!吨刈x抗戰(zhàn)家書》收錄了吉鴻昌、趙一曼、左權(quán)、張自忠、戴安瀾、彭雪楓等32位抗戰(zhàn)英烈的家書,我有幸獲贈一本。
重讀抗戰(zhàn)家書,在今天這個和平年代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中國有個成語叫居安思危,想想今天幸福的日子,不都是先烈們流血打下來的嗎?
當年國力羸弱,中國受盡侵略者的壓迫,苦難的人民無不身陷水深火熱之中,但亂世總會有那么些人,有那么些精神在激勵與引導民眾前行,不畏強敵,不畏強權(quán),不畏犧牲,把滿腔熱血與無悔的青春熔鑄成巍峨的豐碑。
戴安瀾將軍就是其中一位。1942年,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赴緬參戰(zhàn),保衛(wèi)同古、收復棠吉,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1942年5月18日,他在突圍戰(zhàn)中身負重傷,后壯烈殉國。
困境中他留了這樣一份家書給妻子:余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后方聯(lián)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xiàn)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yǎng)育!為國戰(zhàn)死,事極光榮。你們母子今后生活當更痛苦,但東、靖、澄、籬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望勿以我為念。
為國戰(zhàn)死,事極光榮。是的,悲壯總是崇高的另一種詮釋。我們從這份家書中分明看到一個赤子在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心靈獨白。以生命去報答國家養(yǎng)育之情,中華男兒的殷殷家國情懷,已躍然紙上。
大英雄,亦有著細膩的小情感。面臨犧牲,戴將軍也割舍不掉對妻兒的掛念之情,憂慮他們將來的生活,這也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感受到他血濃于親的柔情。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也是戴將軍最最真實的寫照。
每一種犧牲都是值得去緬懷的。在緬懷的同時,我們應該從這些抗戰(zhàn)家書中去感受最質(zhì)樸的愛,最純粹的情,然后對照審視自己,在今天這個物質(zhì)時代,以他們?yōu)榘駱?,幻化成自己前進的動力,因為只有觸動自己靈魂,只有讓自己感同身受,才會在意識深處和先烈那種精神去耦合,然后學會愛國主義擔當,無論卑微與否、無論何種崗位,都應該努力去建設好我們的祖國,這是我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一點體會。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6
家書是家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是寫信之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里面包含了在外親人對家深深的思念和擔憂,以及寫信之人向家中介紹自己在外的種種情況,這是人們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方式。抗戰(zhàn)家書,顧名思義,是在戰(zhàn)場上殺敵抗戰(zhàn)的英雄們寫給家人的書信??箲?zhàn)英烈家書中所記述的,既有高級將領(lǐng)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樸素的愛國熱忱,生動鮮活地展現(xiàn)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
那些抗戰(zhàn)英烈們,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戰(zhàn)場上。他們從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國之大家當中去,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shù)人,鼓舞著后世千百萬如同他們一樣在戰(zhàn)場上拼命的戰(zhàn)士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保衛(wèi)國家,保護人民。
讀了《重讀抗戰(zhàn)家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我們應該去學習并傳承他們的精神。讀到每一封家書,想到他們有家卻不能回家,只能為家戰(zhàn)死在沙場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边@是1934年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的幾個小時,寫給其妻的遺書。寫完信后,他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陳詞:“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著死?!弊谝巫由?,他又向敵人說:“我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槍。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p>
一句“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表達出了吉鴻昌將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的情懷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jié)。誰聽到這句振奮人心的話會不覺熱血沸騰?
抗戰(zhàn)英烈們把他們的熱血都灑在了戰(zhàn)場上,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起了抵御敵人的城墻,也在人民的心里,筑起了不朽的長城。更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渲染了那燦爛鮮艷的五星紅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通過抗戰(zhàn)英烈的家書,來了解那段艱辛的歷史。并深深的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戰(zhàn)家書擺在眼前,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勇往直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見證自己的努力,從而傳承革命先烈們自始至終貫徹全身的愛國情懷和更多更好的品質(zhì)!
《重讀抗戰(zhàn)家書》的讀后感7
“此次抗戰(zhàn)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guān)頭,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便成仁,為爭取最后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边@是1937年10月10日在忻口會戰(zhàn)前線,郝夢齡將軍寫給妻子的信中的一段話。
這封家書寫成后的第六天,郝夢齡親自到前線督戰(zhàn),官兵們再三勸阻其注意安全,郝夢齡只是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結(jié)果在距離日寇只有二百米的地方不幸中彈犧牲,成為抗戰(zhàn)殉國的第一位軍長。
這封短短的家書,字字鏗鏘,蕩氣回腸,錚錚誓言,感天動地,彰顯了中華兒女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誓與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革命豪情。同志稱贊郝夢齡等是中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范”,證明“中華民族決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
這封家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成功不必在我”。
成功不必在我,首先表達了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只要抱定誓死抗戰(zhàn)、視死如歸的堅強決心,就一定能“爭取最后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雖然我可能等不到最后勝利的時刻。
成功不必在我,也表達了“有之,請自嗣同始”般的英雄氣概?!按舜慰箲?zhàn)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guān)頭”,不有死者,無有招后起,那么“我先犧牲”!郝夢齡在壯烈殉國前四天的日記里寫道:“往日見傷兵多愛惜,此次專為國犧牲,乃應當之事。此次戰(zhàn)爭為民族存亡之戰(zhàn)爭,只有犧牲?!酥^我死國活,我活國死?!?/p>
成功不必在我,更表達了一種人生的崇高境界。它追求的是抗戰(zhàn)勝利的成果,而并不在意自己能否享受成果。在這封家書中,郝夢齡還深情寫道:“我即犧牲后,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彼酶锩叩孽r血不會白流,一定會換來國家民族的繁榮與昌盛、子孫后代的安寧與幸福。
郝夢齡將軍的“成功不必在我”,使我想到了總書記近年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所謂“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說每個人要為革命事業(yè)做出最大的貢獻,但革命事業(yè)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實現(xiàn)。
“功成不必在我”不僅僅是領(lǐng)導者所需具備的執(zhí)政理念,我們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都應該努力追求這樣的人生境界,一個人只有達到為事業(yè)而忘我、為“大我”而舍棄“小我”時,才能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戰(zhàn)爭年代需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犧牲精神,和平年代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