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聲音,一樣的文字,一樣的血脈。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臺灣——大陸的夢想與心結(jié),懷抱著激動的心情,我跨躍了海峽到達了臺北。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臺灣與大陸的隔閡越來越少,海峽兩岸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就在這和緩的社會背景下我愉快的臺灣之行便也就此展開。
第一天長時間在飛機上的旅行,早已令沒有上過天的我驚訝無比,新鮮、快樂、刺激、激動,就如鳥兒在云端中翱翔。下了飛機后,臺灣人的熱情招待,更使我感到親人一般,感動得我不知所措。身處異地臺灣,沒有絲毫的陌生與寂寞,有的是親切與熟悉。
藍天白云、高山流水,無一不在啟示著海峽兩岸的同根同源,縱使歷史隔絕,骨肉分離。
我們卻依舊精血相連。
臺灣,我們來了,親人,我們來了。踏著前人的腳步,追尋著,心中的信念,似乎還彌漫著故土的氣息。六十多年前,前人痛苦的分離,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帶著故土的消息,帶著親人的問候,帶著前人的希望來到了這里。
厭倦了書本中與臺灣的遠隔萬里,親身到達方能真正領(lǐng)會。
阿里山,久違了的名山。就像他的名氣,與他的名字埋葬在了一代人的心底,而我們,卻真真正正欣賞到了他,觸摸到了他,感受到了他,于是,一種莫名的感覺也就在胸中升騰,是激動、是興奮、是無奈。伴隨著是日月潭平靜的潭水,默默地在心底澆灌與流淌,越過玉山、翻過故宮,飛到了海的另一邊。
槍林彈雨、炮火連天,早已進成為過去,雨雪風(fēng)霜、甘霖露雨,我們共同經(jīng)歷。我們在遠方期盼,我們在這里等待,我們在心中暗暗發(fā)誓:為了明天昂首向前。
“一樣的淚,一樣得痛,曾經(jīng)的苦難的,我們留在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p>
心中的血液在奔騰,心中的夢想在呼喚,故人的話語亮響耳畔,海峽兩岸在奮勇向前,沉睡的巨人正在蘇醒,東方的巨龍正在直飛高空,一個聲音響徹云端,中國人的吶喊震天擎地,云端燦爛遮蔽不住星斗的閃耀,出岫的新陽綻放天空,照耀大地。
是理想是奮斗,是精神是感動,歷史已經(jīng)鑄就,未來還在繼續(xù),路就在前頭,一切還是未知,詩篇等我們譜就!
臺灣是什么樣的?臺灣和大陸的語言文字是什么情況?原來,臺灣與大陸的語言文字是相通的,又是有差異的,交流的前景是無限的,這是我觀看了兩岸文化專題片《潮平兩岸闊》的感受。
20xx年8月14日,老師在微信上發(fā)了讓我們今晚9點30分觀看《潮平兩岸闊》,看完后寫出自己的感受,可當(dāng)天我在北京旅游,爸爸在家把內(nèi)容錄在電腦里,回來后我進行了認真觀看。
這部專題片讓我了解到許多新知識。臺灣人的`祖先都是從大陸過海而去的,所以海峽兩岸自古以來,同宗同源,血濃于水,同用漢字,同說漢語,漢字文化源遠流長。甲午戰(zhàn)爭之后,臺灣割讓給了日本,日本統(tǒng)治者推行日語,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歸中國,漢語迅速普及。但是,1956年大陸實行漢字簡化,后來又使用了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而臺灣還在使用繁體字,拼音和大陸的也不一樣,就形成了同一種語言的差異,一語兩字,一文兩體。使得大陸和臺灣溝通出現(xiàn)了障礙。但是,隨著兩岸關(guān)系的迅速發(fā)展,語言文化交流越來越多。
看了這部專題片,我的感受很深。我覺得,大陸和臺灣的語言文字交流前景會更好。
我感到,兩岸的語言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和平統(tǒng)一基礎(chǔ)上的。1987年,央視春晚,臺灣歌手費翔演唱《故鄉(xiāng)的云》。1987年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加大了溝通交流。2010年九月,首屆兩岸漢字藝術(shù)節(jié)在北京開幕。2011年六月,100名小學(xué)生繪畫百米長卷“海峽,我的家園”。2016年1月,漢字創(chuàng)意大會作品展。語言是交流思想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以后,如果大陸有報名去參加與臺灣同胞溝通的機會,我也愿意去同臺灣小朋友交流,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貢獻。這些都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碩果。
我認為,隨著兩岸經(jīng)貿(mào)的發(fā)展,語言文化交流也會更多。兩岸人民,同種同源,骨肉情深,互相思念,一定會加大經(jīng)濟、政治的交流。這種交流一定會促進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
我想,我作為一名少年,要積極參加兩岸的文化交流。將來要是有機會,我一定積極報名參加相關(guān)的活動,和臺灣小朋友手拉手,交流學(xué)習(xí)
專題片《潮平兩岸闊》讓我學(xué)到了知識,讓我增進了對臺灣同胞的了解,讓我加深了對臺灣同胞的感情。我相信,兩岸的語言文字交流一定會結(jié)出新的碩果。
臺北人讀后感1
臺北,常常覺得像海市蜃樓一樣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覺得熟悉,卻并沒有真正的接近過。
中學(xué)的時候,很流行劉墉、吳淡如之類的臺灣作家,著實也看了一段時間的心靈雞湯。慢慢長大后,就覺得似乎臺灣作家的路線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杜_北人》這部小說,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過,對于蔡康永的文學(xué)選擇,我此時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來,在一次網(wǎng)絡(luò)購書的過程中,為了湊金額,就把在購書單中存了很久的這本書加了進去。
看了第一個小故事之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幾筆,卻常常讓人有“進入”的感覺。從國共,抗日的戰(zhàn)爭時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時代。有像蔡康永那樣的富家子弟,也有類似于王偉忠那樣的眷村孩子。那兩三代飄零的人兒。我,并無法品出其中況味。只是常常,從書中,讀出那么一絲絲的悵然,一絲絲的憂愁,一絲絲的凄涼。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臺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沒有經(jīng)歷和感受過的歷史。但是,白先勇的這本《臺北人》,就光從文學(xué)的方向來看,在近現(xiàn)代中國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評不論,不褒不貶,一切都只是陳述,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在這個所謂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臺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薦給在努力生活著的人們。
活著,真好。
臺北人讀后感2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讀2篇《臺北人》,書中一共涵14個短篇,作者白先勇。書里講的全部都是身在臺北的大陸人,估計也是經(jīng)常在綜藝節(jié)目里聽到明星口中的那個“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歡看灣灣作家寫的東西,文筆總是覺得更加細膩、柔軟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讀完總是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并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和優(yōu)雅??梢钥闯鲎髡哒娴氖囚[市中一個純凈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我發(fā)現(xiàn)在睡前讀《臺北人》實在是很不明智的,14個短篇里的14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態(tài)。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遠的尹雪艷》,清高冷漠,貌似永遠不老,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紅唇搖曳在上海百樂門微微一笑的尹雪艷;桂林遷去臺北的盧先生,明明心有所屬,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陸的夢中情人,卻落得晚節(jié)不保、一生凄涼;《游園驚夢》中錢夫人身處鬧熱的筵席,卻心在前塵往事的回憶當(dāng)中,時代的沖擊令人不禁唏噓過去的舊時光,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世間最無可奈何的悲涼。
某人跟我說白先勇是男同性戀(這本書也是他介紹我看的),我說怪不得呢,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如此細膩地描繪一座城市的滿腹心事,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將各種女性描寫得更勝幾分、粗細有致呢??傆X得他是喜歡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對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憐惜,但是卻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個懷舊的人,從這本書里看到了白先勇對舊時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現(xiàn)實,右手回憶,就這樣在觥籌交錯的光線表面下,沉湎于過去而不可自拔。
臺北人讀后感3
《臺北人》中的主人公,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宗臺北人。這十四個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在大陸出生長大,1949年前曾經(jīng)在大陸有著輝煌或美好的過去——無論是將軍、飛行員還是個體戶、風(fēng)月場,撤退到臺灣后只剩下平庸、瑣碎、落寞的現(xiàn)實,往昔都成了回憶中的云煙。這種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題。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無疑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觀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戲劇性變化的人和事。他的敘述從容、準確而又味道十足。從上海百樂門的風(fēng)月場到闊太太們的客廳,那個時代的你來我往、言談舉止、衣著打扮、陳設(shè)器物無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與這些當(dāng)代作家常常會投機取巧一帶而過的難點進行正面交鋒,《紅樓夢》的傳統(tǒng)仿佛在這些小說中又復(fù)活過來,而另一方面偶爾又會令人聯(lián)想到維多利亞時代那些關(guān)于紳士和淑女的故事。
雖然功力十足,兩三篇看完以后卻覺得并不夠厚味。所有往昔風(fēng)光不再的感嘆,追根溯源不過是人的虛榮心和失落感,把這種虛榮心和失落感展示給我們大家看,并不會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動容;而白先勇在對這種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懷之外,并沒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對于人生、世界的新發(fā)現(xiàn)。只有看到《花橋榮記》這篇時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張合影相框的時候,我們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無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強調(diào)小說的“力量”,《臺北人》教科書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卻并沒有產(chǎn)生預(yù)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歲》(這篇很容易讓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雖然技法比較質(zhì)樸,給我的印象卻更為深刻。
臺北人讀后感4
要讀臺北人了。
這書名,真不夠吸引人!白先勇?這作家倒是耳聞過,他寫的《孽子》還曾紅上電視節(jié)目呢。
翻開國文老師下達的閱讀命令,頭個見的詩句并不陌生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國文學(xué)真夠神奇夠偉大的了,幾個字,如此美麗,如此悽涼,讓我略微猜中整本書的底細。書的頭篇《永遠的伊雪艷》挺吸引人,但直到結(jié)束,我還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為其倏然劃下休止符而感錯愕,只覺內(nèi)文似乎暗暗隱藏些許諷刺和悲傷。白先勇鎖住一個主題人物,從其周圍脈絡(luò)而下的鋪陳,像是他在本書中大略不變的筆法,而這些文章之寶,或許只需覽過一遍,也或許得多加品嘗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吹胶髞砦覞u漸懂了,塬來這整本,真的全繫著《臺北人》,經(jīng)過華麗的、滄桑的、波折的、熱血奔騰的,而或,從哪來、從哪走的,一本書,道盡了各個走向臺北、歸回臺北、留駐臺北、離開臺北的臺北人,與各個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這座牽引著一系列故事的臺北之都,或許,更可稱其為一把時間之鑰,因為,它聯(lián)繫著“今”與“昔”,環(huán)繞著多少過去,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歷經(jīng)多少波動轉(zhuǎn)折,而“再度”或者“嶄新”呈現(xiàn)的千萬面貌,又管它是優(yōu)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許,我還不夠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這些手法,所要表達他內(nèi)心中真正所想傳送的訊息及情感,因為我總認為,沒有真正遇過,怎可能理解。也或許,在讀過之后,我的所學(xué)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與書中塬文毫無關(guān)聯(lián),但是,仍深加感謝《臺北人》給予我的那份“獲得感”
臺北人讀后感5
白先勇,一個出身高級將領(lǐng)家庭的現(xiàn)代派作家,在特殊的歷史時代,輾轉(zhuǎn)于中國內(nèi)地、香港、臺灣和美國之間,以他特殊的視角和特別敏感和執(zhí)著,審視著最根本依賴的人性,審視著最熱愛的傳統(tǒng)文化。而在審視的過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復(fù)雜和沉重的,因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過他的創(chuàng)作,在作品中對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對比,給讀者留下一個強烈的反差,讓讀者自己從內(nèi)心萌發(fā)一種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從而達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這個“敏感的傷心人”寫了一部《臺北人》的短篇小說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壇已8年的臺灣現(xiàn)代派作家白先勇在臺北的《現(xiàn)代文學(xué)》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與以往風(fēng)格截然不同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艷》,一炮而紅。從此之后,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說,并合訂為《臺北人》一書。書名之所以定為“臺北人”,是因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們是1949年那一場巨大的歷史變動后,毫無心理準備倉皇渡海,困居臺灣的軍政人員、家眷以及隨潮東渡的人們。他們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產(chǎn)物,他們雖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卻是文學(xué)界的“幸運兒”,因為他們有資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說《臺北人》很像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說的那樣:“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對歷代興亡感時傷物的追悼,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所表現(xiàn)的人世滄桑的一種蒼涼感。正是中國文學(xué)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國演義》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感。以及《紅樓夢》的‘好了歌’中‘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的無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臺北人》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一種痛,一種對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嘆,一種對“已經(jīng)不再,已經(jīng)不能再從頭”的哀悼。
白先勇也說過:“美到極致便難免衰微”,所以他要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于這種情結(jié),于是他完成了《臺北人》的創(chuàng)作。即表現(xiàn)了一種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喪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處那份可貴的情感的淪喪。而《臺北人》集子里主要是通過對各類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純真女孩轉(zhuǎn)變?yōu)轱L(fēng)塵女子的墮落這兩個角度來詮釋。除此之外,文章里又表現(xiàn)了一種逐漸衰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這種美是通過作者以海外華人這個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發(fā),抓住《臺北人》中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刻意描寫,感受作者心里那種見不得它衰微,極力試圖挽留的心情。“愛之深則痛之切”,正因為作者對人性中閃耀光輝部分的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他才能用如此炙熱的情感,去表達一種近乎切膚的痛苦。
我們都知道,“臺北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在軍事沖突和政治沖突中處于僵持對峙的時期,文化沖突卻由于這些特殊的文化主體的心理失衡而被激發(fā)。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種情緒化了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狹窄的生存空間、尷尬的`國際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親人,這些都成了他們的心理困境。而幫他們走出精神饑荒的,只有他們血肉相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山水風(fēng)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結(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心里,是民族的象征和根結(jié)。于是,那批流離在外的“臺北人”有著更敏感更執(zhí)著的文化意識,和比大陸的中國人更自覺更強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們更容易察覺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于是也更痛苦和焦慮。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唯一聯(lián)系民族情結(jié)的文化傳統(tǒng)衰亡,于是以白先勇為代表的海外華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漸衰亡的文化。白先勇選擇了寫小說,想在小說里提醒人們這種傳統(tǒng)文化日趨衰微的現(xiàn)狀而引起警戒。也想通過在小說中再現(xiàn)那些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再度勾起人們對那些美的熱愛和執(zhí)著。白先勇寫下的《臺北人》,也正體現(xiàn)了他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臺北人》對我比較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jīng)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fù)返了。”
臺北人讀后感6
從去年還是前年,在圖書館偶遇白先勇的書,驚訝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卻能有看電影的感覺??赡苁撬麑憚”竞透木帒騽〉墓α?,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都非常鮮活。這部《臺北人》有十四個中短篇,看的時候猶如進入一個臺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館,里面不僅有相片,還有場景、溫度、濕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掙扎也歷歷在目。
《永遠的尹雪艷》講一個風(fēng)華絕代的女子——時隔半個世紀,看李敖上節(jié)目,說形容頂級的美女最恰當(dāng)?shù)脑~也是這個詞。她一出來,旁邊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艷也是這樣的女子——“尹雪艷著實迷人。但誰也沒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艷從來不愛擦胭抹粉,有時最多在嘴唇上點著些似有似無的蜜絲佛陀;尹雪艷也不愛穿紅戴綠,天時炎熱,一個夏天,她都渾身銀白,凈扮的了不得……”她來臺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館,維系著上海百樂門的標準,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風(fēng)化雨的本事——鴻儒白丁都要來。尹雪艷的故事也充滿曲折,但不要緊——她會把那些挫折拋在身后,繼續(xù)往前。這也是絕代風(fēng)華所必要的氣度。
《一把青》講述一個傷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飛行員戀人墜機之后,死去活來——然而十幾年后,這樣的事情再發(fā)生一次,她已經(jīng)很平淡地看過去了。即使曾經(jīng)把愛情當(dāng)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歲月也能照看好ta。
《歲除》和《冬夜》勾畫了三個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個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飲著,揮舞著,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戰(zhàn)友對他的體諒和關(guān)懷。一個想要抓住最后的騰達機會,一個雖然騰達卻失去了理想,這兩個人放在一起的對話,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嘆著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趕緊嫁人了。在離開夜總會的前夜卻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愛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斷絕,她拿一枚鉆石戒指給小妹去生養(yǎng)。雖然罵得很兇,但金大班卻讓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樣的傷,失去對愛情的希望。小說終止在她遇到一位和當(dāng)年自己墜入愛情時很像的年輕男子跳舞的畫面,她痛苦過,迷茫過,瀟灑過,而現(xiàn)在就讓這一切在一支舞中飄散吧。
《思舊賦》《梁父吟》《秋思》《國葬》刻畫了四個懷舊的人,有的已遲暮,但對過去的緬懷和執(zhí)著令人敬佩或唏噓;有的不得不停下腳步,接受歲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講了四個被歲月摧殘的可憐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會嘆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說,因為每個故事背后都是鮮活的面容,你看到這些文字,那些人就會浮現(xiàn)。
《游園驚夢》是最長的一篇,而將錢夫人的人生和戲交織在一起的一段最為精彩。如果說語言的終點是音樂,而戲劇則是這終點站的輝煌建筑。這段的妙處在于,把錢夫人在戲曲和人生中的醉生夢死描寫得入木三分,你以為在看一部小說,但卻是在看一臺戲;而當(dāng)你覺得這是一臺戲的時候,這卻是在描寫真實的人生。在這六頁的戲曲描寫中,錢夫人的戲與人生已經(jīng)沒有了邊界。
這本小說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覺得不僅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描寫,把臺灣六七十年代的眾生相刻畫得十分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他并沒有要宣傳什么正能量,也沒有要拉人入地獄閑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個人物的人生,卻能在看到失望時的不悲嘆,在絕望時也能留有的一絲從容。這份氣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臺北人讀后感7
十四篇短篇各有特色,最后的書評也是亮點。書評說得夠好了,我就不多說了,只聊聊個人感受吧。
這應(yīng)該是我讀過的第二本白先勇的書,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足夠傳奇了,高級將領(lǐng)家的孩子變成了文學(xué)家,有那么點賈寶玉的味道。不負責(zé)任地瞎猜一把,這莫非是他對紅樓夢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沒讀過他對紅樓夢的注解,但是短篇里有很多紅樓的影子是真的,一讀就知道這是個紅樓粉,有很多致敬之處也是真的。也許是和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這本書里總有著看破一切的悲憫味道在內(nèi),正如紅樓最后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書里的名利皆是虛妄,眾人也不過是被命運安排的戲子,你方唱罷我登場。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書中諸位臺北人,和大陸有關(guān)的回憶卻正如美好的青春,令人懷念卻無法留住。也算是文學(xué)作品中的經(jīng)典題材了。
人的一生,應(yīng)該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人定勝天往往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情況,是被命運或大勢按在地上摩擦。既然未來注定是不可知的,能做的也就是活在當(dāng)下了吧。過去再美好也只能是回憶,不用徹底割裂,卻也不用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帶著這些回憶,依然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勇士。
這些短篇,最驚艷之處,個人覺得便是寥寥數(shù)語中可以窺見過往種種的一個小片段,從而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心性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文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是紅樓粉,白先勇和張愛玲寫的書,就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怪有意思的。
好想讀英文版啊,羨慕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工作的諸位,能有那么多時間去研究文學(xué),實在是幸事一樁。
臺北人讀后感8
在還沒有讀完《臺北人》的時候,我就想把這本書吼著對周圍的人說,快看看這本書?,F(xiàn)在仍然這樣想,像個祥林嫂一樣,兜售這本書一樣。本書作者白先勇,里面是一個個短篇小說,每篇刻畫一個人物,講述一段過往。
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合集,在我來說,失敗之處是在最后的最后加入了一篇別人的讀后感和分析,典型的學(xué)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看任何書之前,不要去看別人的評價,不要去看別人的分析,我喜歡自己去感受,也許你看完還是讀不懂,但終究有一天,某一個瞬間,書中的一些情節(jié),一句話會給予你一個解釋,也許,這解釋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傳達作者的初衷,偉大之處也正在于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養(yǎng)分。我個人始終倔強的覺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來的東西,興許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一個故事,分析出來各種目的,各種隱喻,其實也許作者就是單單純純的想說個故事罷了。所以,如果你讀到個故事,但沒有感受到深處的震撼,那并沒有什么干系,我們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況,也許剛巧,作者就是告訴了你這么個故事,至于你的所得,誰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體里會發(fā)生什么化學(xué)反應(yīng)呢?
實在不想把它寫成一篇我所討厭的分析性讀后感,也是因為沒那個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傳達的東西,所以就單純的覺得很震撼,然后真誠的推薦個周圍的人。讓每個人自己去認識,結(jié)識,書中一個個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樣的各色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