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說唐·長恨歌》以唐玄宗為線索,串起了唐朝開元天寶這個大時代。主要講述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唐玄宗的個人生活和情感變遷,從事業(yè)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等幾個方面闡述唐玄宗的一生,尤其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楊玉環(huán)的愛情做了細致入微的客觀解讀。全書分上下兩冊,五個部分四十一章,分為玄宗出世、開元盛世、盛世危情、物華天寶、長恨悲歌;全景展現(xiàn)了唐玄宗執(zhí)政時盛衰交迭的國運和個人大起大落的壯觀人生。
《〈蒙曼說唐:長恨歌〉》讀后感
早聞白居易的感傷詩能“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nèi)隨感遇而形于歌詠者”。今日讀《長恨歌》,果然名不虛傳。初看此題,一般人易誤以為白居易亦凡夫俗子,將恨追究在楊貴妃身上,恨她因色誤君,從而誤了國。而事實不然,或者說是截然相反,作者在此詩中對女性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作者對本詩表現(xiàn)的
唯一的女性——楊貴妃賦予了極大的同情,塑造了女性的悲劇。女性漂亮不是罪。所謂“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楊玉環(huán)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也
許并不是她所希望的生活,但命運卻讓她走上了貴妃之路,充滿了宮廷斗爭的后宮生活。
也許唐玄宗對她的愛讓楊玉環(huán)也愛上了這位君王,這更不是她的錯,若連愛一個人也有錯,那世上錯者豈不是千千萬?而后楊玉環(huán)死了,為了“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她死得多么無
悲劇不是楊玉環(huán)個人造成的,而政治悲劇是身為皇帝的唐玄宗的悲劇,而這政治悲劇又是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悲劇。楊玉環(huán)的死也許可以讓六軍重振,卻不能改變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古人云:紅顏禍水。我卻說錯錯錯。并不是因為我是女生而偏袒紅顏,而是事實擺在眼前,古往今來重男輕女,霸業(yè)在手的男人總逃不了美人關,而后的覆國就由那可憐的女性來承擔。過因紅顏?若不非一國君王因色誤國,國會破?家會亡?得寵也好,失寵也罷,在封建社會女性的最終命運永遠是個悲劇。無論是認命,抑或進行怎樣的.抗爭,女性無一幸免——全是悲劇,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作者在此是種寫明了唐玄宗重色,思色,求色,得色,寵色,失色,思色的一系列,通過唐玄宗記當時社會的渲染,將楊貴妃不僅僅作為個人的悲劇,更把她作為了封建社會下女性的典型,提高到了社會悲劇,進而是這個典型更有社會價值。
詩名《長恨歌》,卻在詩末才點名了“恨”,恨因求色誤國的君主悲劇,恨因君王的悲劇而導致的國家的悲劇,恨因社會的悲劇而導致的女性的悲劇,前篇大篇幅的鋪墊將“恨”大大升華,也點明了主題。
過因紅顏?作者將敘事、寫景、抒情融合在一起,將楊玉環(huán)的悲劇通過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象結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恨、同情交織在一起。更恨當時的君王亦不醒悟,一語雙關。紅顏只是引申。紅顏,千年恨?想必白居易早已否決了這個問題,紅顏古往今來數(shù)不勝數(shù),元白居易的詩被后人讀懂,亦懂得紅顏并非是千年恨……
《〈蒙曼說唐:長恨歌〉》是中央民族大學蒙曼老師在《〈百家講壇〉》講座長恨歌系列的基礎上潤色而成的?!丁窗偌抑v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蒙曼老師是自《〈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最年輕的主講人。以連續(xù)主講過蒙曼說唐:武則天,蒙曼說唐:太平公主系列。2009年12月又在《〈百家講壇〉》上主講長恨歌系列。當時我就看了蒙老師的講座。今年1月《〈蒙曼說唐:長恨歌〉》圖書出版,我買了一套。仔細了幾遍,頗有幾分感想。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期間形成歷史文獻可謂燦河漢,拋開野
我門常說知識分子,“知”是知道,“識”是認識。所以說知識分子不是知道分子,知識分子不僅要“知道”,還要在知道的基礎上對其有所認識。以歷史方面來說雖然沒有純粹的不反映著述者觀點的客觀史料,任何歷史著述都或多或少滲透著作者對客觀歷史的認識。但是在以往的歷史讀物中卻很少有作者將其對客觀歷史的認識羅列出來的。而蒙老師在《〈蒙曼說唐:長恨歌〉》中卻是將自己對歷史的認識直書于紙上這也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
唐玄宗及他所開創(chuàng)的時代距離我們今天已經(jīng)1200多年了。在這滾滾的歷史長河中為什么它非但沒有被我們忘記,反而會喚起我們對它無限的懷念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盛世情結。人們希望唐玄宗所開創(chuàng)的盛世能夠常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唐玄宗開創(chuàng)的時代卻是以喜劇始,以悲劇終。但是也恰恰是這把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的悲劇,才使得唐玄宗及其所開創(chuàng)的時代讓人們久久難以忘懷吧。
往者已矣,大唐盛世今天雖然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是正象老師在書中最后一段所說的:“山河不老,盛世精神永存”。
引導語:《長恨歌》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蒙曼解說長恨歌之玄宗出世(七)榮登大寶
【畫外音】在上一集節(jié)目中,蒙曼副教授講到,李隆基成為唐睿宗李旦的太子之后,與太平公主之間展開了一場暗流涌動的權力斗爭。而唐睿宗李旦出于國家穩(wěn)定的需要,決定讓李隆基實行太子監(jiān)國,而將太平公主趕出京城。那么,面對這樣截然相反的安排,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太平公主是否會就此甘心被冷落?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又是否會因此而變得豁然開朗呢?
【蒙曼】咱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作否極泰來是吧,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點背到一定程度的話,也就要時來運轉(zhuǎn)了,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個否極泰來可能有好多因素,比方說自身努力,貴人搭救,環(huán)境改變等等,都有可能。但是如果我要說有一個人否極泰來是因為另外一個人看了看星星所致,這個大家恐怕就覺得玄而又玄了。可事實上,李隆基否極泰來在很大程度上還真就和太平公主觀測星象有關。這是怎么回事啊?
上一集咱們講到,唐睿宗聽從了姚崇、宋璟等等幾個大臣的建議,讓李隆基作為太子監(jiān)國了,與此同時,他就把太平公主安置到了蒲州,又把李隆基的兩個哥哥,一個是宋王李成器,一個是豳王李守禮,安置到地方當刺史去了。這個詔令一出來,太平公主可真是心里一驚,怎么回事啊?平常哥哥不是挺倚仗自己的嗎?怎么突然這么無情,下這樣的詔令?太平公主一打聽,原來這個詔令不是唐睿宗李旦的原創(chuàng)性想法,而是姚崇和宋璟的主意,打聽明白了,是姚崇和宋璟的主意,太平公主可不干了。這就是捅了馬蜂窩了,她沒有去找姚崇和宋璟,但是她直接跑到太子李隆基那兒去了,對著李隆基就是一通大吼大叫,說你為什么讓你的心腹去挑唆皇帝?你眼里怎么就容不下我這個姑姑和你的哥哥?咱們說平心而論,這個姚崇和宋璟是不是太子李隆基的心腹,是不是他們受到了李隆基的挑唆,去跟唐睿宗那兒去這個主意的?咱們上集講過,不是,姚崇和宋璟完全是出于維護政治穩(wěn)定的一番考慮,這才向睿宗提這個建議。
可是這個建議畢竟它對李隆基有利,所以李隆基這兒也是百口莫辨,而且太平公主這個指控太有殺傷力了,說他眼里心里容不下姑姑容不下哥哥,這太厲害了,為什么?因為李隆基不僅得罪不起姑姑,連哥哥他也得罪不起啊。我們講過,當時李隆基做得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加強自己和哥哥之間的感情,不要讓大哥李成器在那兒惹事。那如果說現(xiàn)在姑姑都認為他眼里容不下這個哥哥,那哥哥本人會不會也這樣想啊?如果哥哥也這樣想了,那么他此前做的好多努力,像我們上次講的長枕大被等等努力不就白費了嗎?他不又給自己樹了一個強敵嗎?這怎么辦呢?這時候,李隆基他性格里那個阿瞞的那一面復活了,他覺得寧可我負人,千萬不要讓人負我。怎么叫“寧我負人,勿人負我”呢?他決定丟卒保帥,跑到唐睿宗那兒上了一封奏疏,說姚崇和宋璟這兩個人那就是奸臣,是他們挑撥離間我和我的姑姑以及我和我的哥哥之間的關系,因此我請求皇帝把他們處于極刑,處死他們。 【畫外音】蒙曼老師認為,此時的李隆基二十六歲,他雖然是太子監(jiān)國,但是羽翼尚未豐滿,相反,太平公主倚仗著皇帝妹妹的特殊身份,卻不斷使出咄咄逼人的手段。因此,當太平公主對李隆基一番大呼小叫之后,李隆基只好丟卒保帥,提出了處死姚崇和宋璟的奏疏,那么,唐睿宗收到李隆基的奏疏之后,又會做出怎樣的決斷?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斗法還將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
【蒙曼】其實,唐睿宗李旦對于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那是心知肚明,他也知道,從理智上判斷,姚崇、宋璟他們說得沒有錯,正因為他們說得沒有錯,他才會采納他們的意見??墒?,妹妹當年為了讓自己當皇帝立了大功,而且當了皇帝之后,在維護統(tǒng)治這個過程中,自己對妹妹也是多有倚仗,所以妹妹也是不好得罪的,怎么辦呢?唐睿宗李旦決定平衡一下關系,姚崇和宋璟殺也不用殺了,那太嚴重了,把他們貶到地方當刺史算了。李隆基的兩個哥哥宋王李成器還有豳王李守禮也不用到地方去當刺史,還是留在中央。但是,只有太平公主還是維持原判,一定要到蒲州去,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永濟。
這個決定,可以想像當然讓太平公主非常地不愉快,可是她沒有想到讓她更不痛快的事情還在后頭呢,什么事情呢?就在太平公主到了山西兩個月之后,唐睿宗李旦有一次就召集三品以上的大員商議一件事,商議什么啊?他對這些大臣們講,“朕素懷澹泊,不以萬乘為貴,曩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說我這個人是一個很淡泊的人,我就不喜歡權力,你看過去我當過皇嗣,我還當過皇太弟,可是我都推辭了,我不愿意要這個位置,如今讓我當皇帝我也覺得勉為其難,我還是不想干,我想傳位給我兒子,大家覺得怎么樣啊?他提出了一個傳位的想法,李旦為什么這時候要提出傳位呢?我們在《太平公主》系列里講過,因為面對著當時紛紜復雜的政治局勢,面對著兒子和妹妹反復的斗爭,李旦覺得自己實力不夠,擺不平這個局面,心里一煩,覺得撂挑子不干算了,打算不當這個皇帝。
當然我們也講過,這個傳位的意圖因為太平公主的拼命阻撓,所以并沒有實施,后來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沒過多久唐睿宗李旦還是頒布了一道詔令,“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與太子議之,然后以聞”什么意思呢?把李隆基的權力大大地給提高了,說以后軍國大事都先請?zhí)犹幚恚绻龅酱蟮能娛抡鞣セ蛘呤谴蟮姆缸锇讣膶徖砘蛘呤俏迤芬陨瞎賳T的這種重大人事任命,也都先跟太子商量一下然后再通報給我,這是把太子的權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從原有監(jiān)國的基礎上又提高了。
大家說這個詔令一頒布下來,太平公主又是什么感受啊?我覺得太平公主心里肯定堵得慌,你想我跟這個太子李隆基斗法,一直是咄咄逼人處于上風,怎么現(xiàn)在太子的地位不降反升,而我倒落得一個發(fā)配蒲州的下場,我怎么就混得這么慘呢?
【畫外音】在蒙曼老師看來,唐睿宗作出的決斷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特別是對于太平公主來說,發(fā)配蒲州的下場簡直是一種莫大的侮辱,身為大唐王朝政治中心的一個關鍵人物,太平公主與她的母親武則天一樣,有著極強的權力欲。此時,太平公主會甘于接受發(fā)配異鄉(xiāng)的待遇嗎?她是否會調(diào)整自己的斗爭策略呢?
【蒙曼】我們要知道太平公主也是一個有本事的人,痛定思痛,她開始反思自己了,她要反思一下我以前跟太子斗法我的失誤在哪里?失誤到底在哪里啊?當時她經(jīng)過一番反思,得出兩個結論。她的第一個失誤是什么呢?是她雖然咄咄逼人,但一直是孤軍奮戰(zhàn),沒有什么太過硬的人幫她的忙,而太子李隆基雖然看起來處于守勢,但是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宰相后援團,以她一個人來對抗太子加宰相后援團,那當然她的實力不行了。第二個失誤在哪里呢?是她對李(http:///wenxue/)隆基的進攻雖然火力兇猛,但是其實都是一些人身攻擊,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哪里跌倒就中哪里爬起來,太平公主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之后,馬上就開始著手改變戰(zhàn)略了。 正在這時候,太子李隆基也出于緩解關系的考慮,又給他的父親唐睿宗李旦上奏,要求讓太平公主回到長安,李旦也批準了這份上奏,所以太平公主當然也是當仁不讓,回來了。再次回到長安之后,太平公主的戰(zhàn)略可就變了。怎么一個變法呢?首先,太平公主回到長安之后,絕口不提更換太子的事情。以前自己鬧得太兇,結果讓哥哥李旦都反感了,這得不償失,這次不提了,維持表面和平。第二件事,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延攬人才還有安插親信上。換句話說,她要在實力上下功夫,向李隆基學習,爭取展開合法斗爭。
太平公主究竟都網(wǎng)羅了哪些人才啊?給大家舉兩個人。第一個是竇懷貞,我們的老朋友了,在《太平公主》系列里經(jīng)常提到這個人,在《太平公主》里我們講,他這個人不是娶了韋皇后的老奶媽嘛,以后一上表就自稱皇后阿zhē(上面一個“父”,下面一個“者”),還被別人諷刺為“國zhē”,就這個竇懷貞。竇懷貞其實是出身于高干子弟,是個公子哥,為了權力他什么事都敢做。打個比方,舉個例子,唐中宗的時候,不是宦官的勢力特別盛嗎,這竇懷貞就想巴結宦官,可是這個宦官他也不掛牌子也不插草標,有時候特征還真不大明顯,竇懷貞就怕自己哪天走在街上萬一過來一個宦官,自己沒認出來怎么辦?那不是失了禮數(shù)得罪人了嗎?不就巴結不成了嗎?怎么樣才能確保自己萬無一失呢?竇懷貞就想啊,寧可看錯千人,也不可看漏一個,所以以后一走在街上,他要看見哪個人沒胡子,趕緊就過去對這個人點頭哈腰,這樣一來,好多毛發(fā)不發(fā)達的人就跟著沾光了。
那我們看竇懷貞這個作法,我們一般覺得這個人不太地道,不是好人,可是太平公主覺得這是個人才,為什么呢?一個人有愛好,這是好事情,他愛權力,正好用權力去打動他。竇懷貞當時的處境怎么樣?竇懷貞本來不是“國zhē”嘛,那是韋皇后的黨羽,所以韋皇后被殺之后,竇懷貞就被貶到地方去了,現(xiàn)在就在太平公主的親切關懷之下,這個竇懷貞又從地方給撈回中央來了,而且很快就官復原職,又榮升為宰相。那既然太平公主能讓竇懷貞當官,竇懷貞的性格也是投桃報李,每天下班之后定時定點就到太平公主的府上去匯報,這樣一來,朝廷里的大事小事就沒有太平公主不掌握的,等于說太平公主在朝廷里安插了一個可靠的眼線,也有了一個可靠的傳聲筒。這是一個例子。
我們再舉一個人,也是太平公主發(fā)現(xiàn)的人才,這個人叫陸象先。我說這個名字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概念,但是我要說一句話,說一個成語,基本上所有人就都有概念了,哪句話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成語就是這句話的簡化版,就叫做“庸人自擾”。這成語從哪兒來的呀?那就是從陸象先這兒來的,就是陸象先說出來的,當時陸象先在擔任河東按察使,他手下有一個小吏有一次犯了一點錯誤,陸象先就把他叫過來批評教育了一頓,就放他走了??墒切±糁线€有一個大吏,就是比小吏級別高一點的那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挑事的人,沒事找事,他就找到陸象先,跟陸象先講,說按照這個小吏所犯的過錯那應該是打板子的,您怎么批評教育兩句就放他走了呢?陸象先這個人偏偏最看不上這種無事生非的人,所以他就跟那個大吏講,說你以為剛才那個小吏他不是人嗎?你以為他就聽不懂人話嗎?你以為一個人要是犯了錯誤就非得打板子才能教育好嗎?你要是這么迷信打板子的話,那下次我就從你打起,天下本來什么事都沒有,都是因為你們這些庸人自擾,這才找出來的事。陸象先的這段事情就記載在《新唐書陸象先傳》里頭了,所以此后就出現(xiàn)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個說法。那我們從這個小事情里能夠分析出陸象先這個人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啊?可以看出來,陸象先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清高非常灑脫的一個人,按照當時的說法叫做“恬靜寡欲,議論高簡”,人望很高。那可能有人有疑問,說陸象先這樣性格的恐怕不會巴結太平公主吧?太平公主怎么發(fā)現(xiàn)他這么一個人才呢?這個說起來還和太平公主的一個男寵叫作崔湜有關系,這個人我們也在《太平公主》系列里講過,他不僅是個男寵,還是一個文人型的官僚,太平公主當時想提拔他做宰相。這個崔湜就提要求了,說做宰相是一個好事啊,可是我希望能夠把我和陸象先一塊兒任命為宰相,因為這個人名氣太大了,我要是能跟他成為同僚,我會覺得很有面子,所以我請求您把我們兩個一塊兒任命。太平公主說這沒問題,那就兩個一塊兒推薦好了。
我們從這兩個例子,把它放在一起綜合考慮一下,我們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太平公主用人有什么特點?很明顯,太平公主用的是兩類人,第一類就是像竇懷貞那樣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可以死心塌地替太平公主賣命的,這是一類。第二類就是像陸象先這樣超凡脫俗清心寡欲,雖然不可能無原則地聽命于太平公主,但是可以校正太平公主的一些過失,并且給她提高聲望改善形象。
【畫外音】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斗智斗勇的一段歷史,在大唐王朝的發(fā)展中堪稱奇特,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此時太平公主延攬人才的做法,無疑是明智的,可謂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的手中,那么太平公主將會如何安排她延攬的這些人呢?唐睿宗會聽她的嗎?而李隆基在這場人才大戰(zhàn)中又將會何去何從呢?
【蒙曼】我們都知道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朝廷里哪個位置叫作刀刃啊?那就是宰相。太平公主這個時候就想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這些人才都放到宰相崗位上去。那可能有人也不理解,說難道誰當宰相,太平公主能說了算哪?這在當時還真差不多,因為雖然說李隆基已經(jīng)以太子的身份監(jiān)國,處理一些政事了,但是大的人事任免權還在唐睿宗李旦手里,而對付李旦,太平公主是最有辦法的,什么辦法?實在不行,還可以哭嘛。比方說她想任命崔湜當宰相的時候,本來李旦是不太同意的,于是太平公主就“泣涕以請”,一把鼻涕一把淚來跟哥哥說這件事。哥哥妹妹嘛,這樣的關系能怎么樣啊?所以,睿宗李旦最后沒辦法,還是滿足了太平公主的要求。就這樣,經(jīng)過一番軟磨硬泡,太平公主就把像竇懷貞、岑羲、崔湜、陸象先等等四五個發(fā)現(xiàn)的人才都安插到宰相的崗位上去了。有了宰相做后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聲音可就一下子大起來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親信做宰相了,李隆基這邊情況怎么樣啊?咱們知道,凡事都是此消彼漲的,既然太平公主的勢力漲上去了,那么李隆基這邊的勢力也就消下來了。怎么叫做李隆基的勢力消下來呢?曾經(jīng)幫過他忙的那四大宰相,當時就都從宰相崗位上被調(diào)離了,咱們一個一個看一看。姚崇和宋璟,我們剛剛說過,因為他們建議睿宗把太平公主放到蒲州去,建議睿宗讓李隆基的兩個哥哥也到地方,所以被太平公主給咬住了,李隆基被迫丟卒保帥,主動上表,要求把他們發(fā)落了,發(fā)落到地方當刺史去了,這兩個人先下去了。那么還有一個老臣韋安石,這也是屢次保護過太子的,他怎么樣了呢?他就因為屢次三番保護太子,所以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本來是三品的宰相,這時候給他榮升為二品的左仆射,可是呢,剝奪了實權了。還有一個是老臣張說,就是提出讓太子監(jiān)國的那個,他怎么樣了呢?張說這個時候被任命為尚書左丞,給發(fā)配到東都洛陽去了。那你看太平公主回來沒多久,李隆基原本能夠得到支持的這四大宰相就都離開了宰相崗位。經(jīng)過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力量對比就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當時社會上一些政治敏感度高的人也就看出來了,比方說當時有一個書生名字叫作王琚,本來參加過反對武三思的斗爭,后來被迫流落江湖了,這時候唐睿宗即位,他又從地方回到中央,然后被任命為九品的縣主簿。
我們也知道,李隆基監(jiān)國,六品以下的官員他是有任免權的,所以王琚這個九品的主簿理論上講也是李隆基任命的,王琚就跑來給李隆基謝恩來了??墒?,別看他說是謝恩,他可一點也沒有謝恩的樣子,他來到了太子李隆基所在的這個殿廷之后,他就故意高視闊步,擺出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這不符合禮數(shù)啊,當時有一個宦官看到了,就提醒他說,你干嘛呢,太子殿下就在簾子后頭呢,你怎么這么沒規(guī)矩啊。沒想到王琚冷冷一笑,高聲說了一句,誰是太子殿下呀,當今天下,只有一個太平公主罷了。那我們仔細琢磨琢磨王琚這個口吻是什么人的口吻啊?這典型的一種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口吻,一種策士的口吻,蘇秦張儀他們這種口吻??v橫家他們有什么特點?一方面他們是嘴尖舌利,說話難免比較偏激,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們又是目光如炬,能一下子看透問題的實質(zhì)?,F(xiàn)在王琚看到的一點錯都沒有,他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地位的判斷也是一點錯都沒有,李隆基雖然身為太子而且還在監(jiān)國,但是實際上實力是相當?shù)厮ト酢?/p>
【畫外音】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太平公主有了唐睿宗的庇護,有了眾多宰相的支持,似乎已經(jīng)勝券在握了??墒牵驮谒郎蕚浞锤暌粨?,徹底擊垮李隆基的時候,一個特殊天象的出現(xiàn),卻改變了這一切。那么,究竟是什么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夠擊破太平公主的'黃粱美夢?事情的變數(shù)又到底出在什么人的身上呢?
【蒙曼】什么天象呢?當時有一顆彗星突然出現(xiàn)在西邊的天空之中,彗星出現(xiàn)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想法,彗星出現(xiàn)意味著除舊布新,太平公主一看彗星,她樂了,這星星也太善解人意了,這得利用。所以第二天她馬上找了一個術士去勸說唐睿宗去了,這個術士見到唐睿宗之后怎么說的呢?術士說,陛下看到彗星沒有啊?睿宗說看見了。這個術士說,那可是除舊布新的征兆,另外臣這幾天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加厲害的天象,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帝座以及前星都有變化,這意味著太子要當天子了,不能再住在東宮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我們應該怎么評價術士這番高論呢?應(http:///wenxue/)該說術士這番高論是太惡毒了,為什么啊?這番高論是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根據(jù)天象太子要當皇帝了,第二層意思,如果太子不能當皇帝的話,也不能當太子了。那么這兩層意思重點落在哪一層呢?重點當然落在第二層,因為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此刻唐睿宗李旦當皇帝才剛剛二年,皇帝癮肯定還沒有過夠,他怎么可能這時候就讓兒子當皇帝呢?這個不可能,那么如果兒子不能當皇帝,按照天象,他也不能繼續(xù)當太子。所以通觀全局,這個術士以及術士的背后太平公主想說什么話?想說的就是廢黜太子李隆基。
另外,太平公主這一招其實算得也是很厲害的,因為她知道唐睿宗李旦和這個太子李隆基在權力分割上一直是有矛盾的,李旦對自己的兒子一直是有猜忌的,現(xiàn)在派一個術士去再挑動他一下,他肯定很敏感了,他很敏感了,他動搖了,而太子身邊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什么大臣可以維護他了,那么太子的位置不穩(wěn),這不是想當然的結果了嗎?
那么事情是不是按照太平公主想像的那樣發(fā)展了呢?還真沒有。變數(shù)就出在了唐睿宗李旦身上,唐睿宗李旦聽術士這么一講,馬上表態(tài)了,說既然天象都是這么個意思,那么“傳德避災,吾志決矣”既然天象都是這個意思,那我就按這意思辦吧,我就傳位吧。這可是太平公主沒有想到的局面,趕緊跑來了,勸啊,左勸右勸,您可千萬別這么辦,可是這次唐睿宗李旦他可鐵了心了,他跟太平公主這樣講,在我一生中,類似的天象變動可不是第一次經(jīng)歷了,他說,“中宗之時,群奸用事,天變屢臻,朕時請中宗擇賢子立之以應災異,中宗不悅,朕憂恐,數(shù)日不食,豈可在彼則能勸之,在己則不能邪”他說這樣的事過去有過啊,在我哥哥中宗李顯還活著的時候,就出現(xiàn)過類似的天象變化,當時我就勸我哥哥,我說你趕緊立一個好兒子當太子來避一避災算了,可是我哥哥以為我心術不正,他沒聽我的,他還挺不高興,結果我一害怕好幾天都沒吃下飯去,那你看后來中宗的結果怎么樣?果然是不怎么樣嘛,那怎么在別人的時候我就能勸,在我自己這兒我就不能夠這樣去行用一下呢?不行啊,我得畏懼上天,所以我已經(jīng)確定了,我就是要傳位。
【畫外音】蒙曼教師認為,唐睿宗李旦決定傳位,在大唐歷史上,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石破天驚的一筆,唐睿宗可能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的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大唐王朝的歷史進程。那么,唐睿宗的這個讓太平公主大跌眼鏡的決定,又會讓李隆基有怎樣的表現(xiàn)?李隆基會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嗎?
【蒙曼】應該說這個決定對李隆基也是一樣很意外,本來他覺得自己太子之位都汲汲可危了,怎么忽然一下子當皇帝了呢?這不大說得通啊,怎么表態(tài)呢?聽到唐睿宗要傳位的消息之后,李隆基就趕緊騎著馬往宮里趕,跑到唐睿宗面前是以頭搶地,一頭就磕在唐睿宗的腳下了,說,“臣以微功,不次為嗣,懼不克堪,未審陛下遽以大位傳之,何也”我不過就是立了點小功勞,您讓我當太子本來已經(jīng)是過分了,因為我不是嫡長子,本來我做太子已經(jīng)過分了,我已經(jīng)害怕自己做不好了,您現(xiàn)在又突然說把皇帝之位傳給我,您這是什么意思呀?怎么能這樣干呢。表態(tài),拒絕,這當然是一定要表態(tài)的。聽了兒子這番表態(tài),唐睿宗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唐睿宗也說了一大篇話,他說,“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zhuǎn)禍為福,汝何疑邪?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什么意思啊?他說,國家能夠再次安定下來,我能夠當上皇帝,不都是拜你所賜嗎?現(xiàn)在天象有變,我就決定傳位給你,來避一避這個災禍求一求這個福氣,你還懷疑什么呀?你要是能當孝子,何必一定等我死了再即位呢?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唐睿宗這話說得很明白而且都有點尖酸刻薄了,直指人心,直指太子的懷疑情緒,說你不要懷疑我,我這次是來真的了,而且我就是想避災嘛,你連這都懷疑嗎?那話說到這份上,李隆基也就不好再說什么,流涕而出,流著喜悅的興奮的詫異的不知所措的各種各樣情緒的眼淚就出去了。
就這樣,因為唐睿宗李旦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整個局勢就給扭轉(zhuǎn)過來了,本來太平公主是羽翼豐滿,勝算很大,而李隆基這邊是損兵折將,自身難保,可是現(xiàn)在一下子突然又翻盤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活了一場,而李隆基則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上天掉下來的一塊大餡餅,當了皇帝了,由太子又晉升了,這一年他才剛剛二十七歲。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李隆基為什么就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榮登大寶呢?直接原因,那沒得可說,當然是唐睿宗李旦那個戲劇性的傳位決定,可是我們再分析一下,唐睿宗李旦為什么會突然做出這樣的決定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值得我們關注。第一個原因,應該承認,唐睿宗李旦還是一個性格相對恬淡的人。他這個恬淡來自于他的生活經(jīng)歷,來自于他實力不強的這種現(xiàn)實,也來自于他的道家思想。唐睿宗李旦崇道,這在唐史上是出了名的,就在景云二年也就是他決定傳位之前的那一年,唐睿宗李旦還有一次召見了天臺山著名的高道叫作司馬承禎,問他:司馬先生,道是什么呀?司馬先生說: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唐睿宗就問了,說一個人要是修行的話,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是好的,可是要是治理國家呢?司馬承禎說:治理國家和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你摒除私心雜念,順應萬事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就好了。
聽得唐睿宗是頻頻點頭。那我們看從景云二年以后唐睿宗屢次提出傳位,固然每次都有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背景,但是,不可否認道家“損之又損,清靜無為”的思想對于睿宗也是有影響的。突然決定傳位的第二個原因,就在于唐睿宗對大唐王朝有一份責任心。我們都說皇權至上,這個沒錯。從私利的角度來講,哪一個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統(tǒng)治永遠維持下去乃至于千年萬年,唐睿宗李旦也不例外。另外,在權力斗爭這個問題上,唐睿宗李旦和太子李隆基也確確實實有矛盾,可以毫不懷疑地說,太平公主架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唐睿宗縱容的結果??墒?,唐睿宗這一切私心雜念都有一個底線,底線是什么?底線就是太子之位絕不能動搖,因為如果太子之位動搖,整個李唐王朝也就會陷入動蕩之中。
自從武則天以來,李唐王朝已經(jīng)動蕩了幾十年了,作為一個皇帝,唐睿宗不希望它繼續(xù)動蕩下去。這就是一種政治家的責任感。在當時的情況下,怎么才能保證太子的地位不動搖呢?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唐睿宗李旦能夠想出來的出路就是給太子李隆基一個不可撼動不容置疑的名分,這個名分是什么?這個名分就是皇帝。所以正是出于這種保護太子也保護大唐王朝的心理,唐睿宗是痛下決心做出了提前傳位的決定。那如果我這個分析成立的話,我覺得太平公主都可以覺得安慰了,因為太平公主是以謀略著稱的,她這次輸,確確實實并沒有輸在謀略上,而是輸在她低估了唐睿宗為大唐王朝做出自我犧牲的決心和勇氣。就這樣,因為唐睿宗的自我犧牲,李隆基榮登大寶了,那么這個二十七歲的新皇帝還會遇到哪些挑戰(zhàn)呢?請看下集,巔峰對決。
[知識拓展]
長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zhuǎn)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花開日 一作:花開夜;南內(nèi) 一作:南苑)
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zhuǎn)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zhuǎn)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闌 通:欄;飄飄 一作:飄飖)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引導語:下面是關于長恨歌之長恨悲歌的內(nèi)容講解,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
天寶十載,唐玄宗退朝回宮,只見一群宮女抬著一個錦緞做的大襁褓就出來了,那個襁褓里頭呢,裹著是一個大胖子,胡子拉碴的,一頭黃頭發(fā)。然后一路就笑聲一片,唐玄宗就趕緊問左右怎么回事啊,左右回答講,沒事,是這個貴妃在給祿兒洗三呢。小孩生下來三天,媽媽給他洗洗澡,這叫洗三。唐玄宗一聽哈哈大笑,說貴妃這個當媽的辛苦了,趕緊放賞吧,賞了一大筆錢。這個被包在襁褓里這個祿兒是誰啊。他就是安祿山啊。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安史之亂的發(fā)動者??墒窃谶@個時候,他的身份可不是一個叛軍將領,當時他正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將軍,也是楊貴妃的干兒子。那么這個殊榮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安祿山是何許人,《資治通鑒》有這么一句交代,說,“安祿山者,本營州雜胡”,什么叫雜胡,雜胡是唐朝人對粟特人的一種統(tǒng)稱,這粟特是古代中亞地區(qū)的一個商業(yè)民族,在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對溝通亞洲和歐洲的物質(zhì)文化交往作出了很大貢獻。粟特人呢,他們一路經(jīng)商,也一邊建立著自己的聚居點,這個營州就是他們在大堂境內(nèi)建立的這個最東邊的聚居點。今天遼寧省的朝陽附近,安祿山他就出生在朝陽,今天的朝陽,古代的營州。安祿山他的第一份職業(yè),他是一個互市牙郎,就是在邊境的互市貿(mào)易中做中間人的那種人,掮客。他怎么得到這么一個職業(yè)呢?因為安祿山這人啊,有一個特長,外語特別好,懂九蕃語,九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當然也有一個說法,是六蕃語,反正當時在營州地區(qū),像安祿山這樣的懂幾門域外,不是什么稀罕的,所以他這個互市牙郎也轉(zhuǎn)不了太多的錢,賺的錢不夠花怎么辦?安祿山又經(jīng)營了一份副業(yè),什么副業(yè)呢?就是做賊啊,偷羊賊,這手偷羊,那手賣羊,產(chǎn)銷一條龍。本來這日子過的還是挺滋潤的??墒悄兀褪窃谶@個時候呢,他的人生出現(xiàn)了一次大的轉(zhuǎn)折。怎么回事啊?
因為當時河北北部,包括東北地區(qū)生活著兩個少數(shù)民族,一個叫做奚族,一個叫做契丹族,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攻打唐朝的東北邊境,搞得唐朝很是頭疼。怎么辦呢?這時候唐朝就新任命了一個幽州節(jié)度使,名字叫做張守珪,這個人我們講過,讓他到這邊來控制奚和契丹,張守珪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到哪兒去了?就是整肅社會風氣,嚴厲打擊小偷小摸等行為。當時呢,營州就屬于幽州節(jié)度使的管轄范圍。這樣一來,這營州的偷羊賊安祿山就被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給抓到了。抓到了怎么辦呢?張守珪說,這種人亂棒打死,眼看著大棒都舉起來了,安祿山突然大喊一聲,“大夫不欲滅奚、契丹耶?奈何殺壯士?!贝蠓颍y道你不想去把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給控制住嗎?你怎么會殺我這樣一個壯士呢?安祿山喊了這么嗓子,把張守珪就給震住了,這偷羊賊蠻有心胸的啊,再一看得又白又胖,粟特人是白種人啊,感覺挺符合唐朝審美標準的,很有氣勢,干脆放了他吧,留在帳下,當了親兵了,具體是什么親兵呢?捉生將,就是抓活口的,抓舌頭的,偵察兵。當了偵察兵,安祿山可就成長起來了,他利用人熟地熟這個優(yōu)勢,很快就立功了。怎么立功法?有一次呢,張守珪讓他帶著五個偵察兵去探聽一下契丹人的舉動。早晨去了,下午回來了,五個兵一個沒損失,后面拖著一串俘虜,好幾十個,這就不是一個頂倆了,是一個頂十個啊。這樣能干的兵張守珪能不喜歡嗎?很快就把安祿山提拔為平盧討及使,這是節(jié)度使之下的高級武官了。另外呢,還按照北方民族的習俗把安祿山收為養(yǎng)子,眼看著一條金光達到已經(jīng)鋪就在安祿山面前了吧,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又一件事情發(fā)生了,這件事真是對安祿山來講最最倒霉,也最最幸運了。
就在開元二十四年,張守珪派安祿山去奚和契丹。安祿山恃勇冒進,做得很冒失,被人家包了餃子了。契丹沒有打敗,唐朝的兵馬損失了不少。主帥也有責任啊,按照當時的軍法安祿山是難逃一死??墒茄劭粗蓛鹤悠匠R矝]少立功,張守珪有點不忍心,他覺得勝敗乃兵家常事,真因為這么一件事殺了這個安祿山,他覺得不太人心。怎么辦呢?想來想去,張守珪把這個矛盾給上交了,他沒有就地正法安祿山,相反他把安祿山綁著送給朝廷了,隨人送上的還有一封奏疏,上面繼寫著安祿山這次失利的經(jīng)過,也寫著他以往的戰(zhàn)績,請皇帝、請朝廷裁決。那么朝廷是怎么裁決的呢?
我們剛才說了,這是在開元二十四年,當時的這個宰相,首席宰相可還是文官張九齡啊。張九齡是一個文人,當時正忙著打擊皇帝對于邊功的過分熱情呢?,F(xiàn)在一看,一個武將給綁了來了,這不是撞到槍口上了嗎,馬上大筆一揮格殺勿論。安祿山就要被拖出去斬首了。正在這時候呢,有一個人說話了,此人是個勇士,還是留下來吧。這話誰說的?唐玄宗說的。唐玄宗親自來給他解圍來了,唐玄宗為什么這時候給他解圍啊?其實道路和張守珪一樣,也被他那個又白又胖的長相給吸引住了。小伙子長得帥氣啊,而且,我們東北正需要人才,何苦自剪羽翼啊,就算是有錯,可以讓他立功贖罪啊。所以,就主張?zhí)厣馑?,可是我們也要知道,張九齡這個人是什么人啊?是一個非常正直,也非常固執(zhí)的人。經(jīng)常跟皇帝鬧別扭,特別是在邊將問題上,基本上從來沒有和唐玄宗取得過一致意見。現(xiàn)在一聽,唐玄宗說要放任,張九齡又不干了,張九齡說筆下,這個人放不得,這個人有反相,我怕以后會釀成大禍。那么聽張九齡這樣說,唐玄宗又是什么反應啊?唐玄宗哈哈大笑說張愛卿,你不要神經(jīng)過敏好不好?就算是你覺得他有危險,咱們就讓他把所有的官職都剝奪掉,讓他白衣從軍好了,就是一個普通一兵的身份上前線好了。就這樣,因為唐玄宗出手大放,本來必死無疑的安祿山毫發(fā)唯未傷,又回到營州戰(zhàn)場上去了。可能有人就要說了,這宿命論看來不信是不行啊,你看,唐玄宗不信張九齡的法眼,他飛要救安祿山,最后不是自己栽在安祿山頭上了嗎?這不就是命嗎?是不是呢?我覺得啊,其實所謂宿命論它不過就是一些馬后炮。要知道,當時可才只有開元二十四年啊,距離安史之亂爆發(fā)還有足足20年呢。難道張九齡就真的能夠看出來安祿山有反相嗎?我覺得不是。這恐怕只是文人官僚對于武將恃功跋扈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本能的反感罷了,它不太靠譜。
解說:安祿山確實是個幸運的人。雖然經(jīng)歷了不少的波折,但每次都能夠起死回生,逢兇化吉。但僅有這些還不足以讓安祿山平步青云。事實上,在安祿山發(fā)跡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人物無意之中給他幫了一個大忙,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怎么幫到安祿山的呢?
要知道開元二十四年,不光是安祿山的幸運年,它同時也是李林甫的幸運年。這一年的年底,李林甫取代張九齡成為首席宰相,李林甫當宰相期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建議,對安祿山來講是大大的.有利,大大的輔音。什么建議呢?李林甫說,“文人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zhàn)有勇,寒族即無黨援。”什么意思呢?這是一個任用將領原則的建議。他說用綱領的時候不能用文人,因為文人膽子很小,會臨陣脫逃的。應該用什么人啊,應該用胡人,用胡人就勇敢善戰(zhàn),另外還得用寒門,因為寒門出身的人在朝廷里就不會結黨營私。李林甫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條建議啊?說白了,就是因為他想專權啊,李林甫是一個愛權力的人,但是他有兩大缺陷,不利于他專權,哪兩大缺陷呢?第一他沒有文辭,第二他沒有邊功。而這兩項優(yōu)勢在唐玄宗時代都是特別強調(diào)的,正因為如此,李林甫就特別恨那些有文辭的人或者有邊功的人,如果誰能把文辭和邊功結合到一塊兒,那李林甫簡直就是恨之入骨。誰最有可能把文辭和邊功結合到一塊兒啊?那就是那些文官出身的節(jié)度使啊,他們受過教育,有文辭,然后在邊境打仗立了功了,這不就等著出將入相嘛,如果他們出將入相,這不就會威脅到李林甫嗎。所以李林甫就想著怎么樣能夠把他們拿掉,怎么拿掉呢,他就提出了這么一個用將的原則,起用胡人將領,胡人大字不識,再怎么著也不可能到朝廷里來當宰相吧,這不就不會撼動他的地位了嗎?李林甫處于自私提出這么一個建議來,那么唐玄宗會不會同意李林甫的這個建議呢?唐玄宗可不光是同意啊,唐玄宗覺得這條建議簡直提到他自己心里去了,為什么?因為不光是李林甫害怕別人搶位置,唐玄宗他也害怕別人搶位置,唐玄宗晚年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有人特別是有武將勾結太子搶班奪權,可是如果任用漢人將領的話,難保不會和太子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墒侨绻凑绽盍指@個建議,任用胡人的話,胡人生長在邊疆地區(qū)可就跟太子沒有什么淵源了,那他們以后和太子勾勾的機率也就會大大降低了。所以這是一個好建議啊。就這樣唐玄宗同意了李林甫這個用人方略了。
李林甫這個用人方略對誰有利啊,對安祿山是大大的有利,首先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胡人,另外在胡人里頭他也是一個寒門,出身非常低,天時地利都對安祿山有利,能不能出頭就看個人造化了。安祿山造化怎么樣呢?造化也是超一流的,到天寶元年,他已經(jīng)榮升為平盧節(jié)度使,張九齡是多大的建制呢?按照唐玄宗時代那個規(guī)格,大概是三萬五千人上下,從三萬五千人之一一躍升為三萬五千人之首。這個跨度可是夠大的,那我們也都知道,當時符合寒族胡人條件的肯定不只安祿山一個,怎么他就躥升得這么快呢。
解說:在李林甫為唐玄宗出主意的時候,他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日后給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安祿山會因此發(fā)跡。但是也要看到,當時符合條件的胡人很多,為什么偏偏安祿山能脫穎而出呢?安祿山身上有那些優(yōu)勢呢?
安祿山除了外部條件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個人素質(zhì)也是非常好的。個人素質(zhì)怎么好,他有兩項素質(zhì)非常優(yōu)秀,第一,暗地特別能戰(zhàn)斗。我們不是講過,當時唐朝在東北的主要敵人是奚和契丹嗎,這兩個民族經(jīng)常聯(lián)合作戰(zhàn),把東北搞得很不消停,很多節(jié)度使包括發(fā)現(xiàn)安祿山的那個張守珪,都栽在他的身上??墒亲詮陌驳撋疆斄水斄斯?jié)度使,那就不一樣了。朝廷就經(jīng)常能聽到捷報了,而且這個捷報可不是浮夸風,虛報數(shù)字,那是實實在在地抓到俘虜?!顿Y治通鑒》說安祿山是“歲獻俘虜,不絕于路,州縣疲于遞運”。什么意思呢?每年都往朝廷獻俘虜,而且一撥又一撥,州縣都運煩了。
最夸張的一次是天寶九載,他一次性獻奚人俘虜八千人,多大的一個數(shù)字啊,可能我們就要研究研究了,安祿山比別人強在哪兒啊。他怎么就能這么戰(zhàn)功卓著呢?唐朝那本筆記小說《安祿山事跡》有一段話總結得非常非常好,是這樣說的。“蕃人歸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勁兵討論之,生得者皆釋而代,錫以衣資,賞之妻妾,前后節(jié)度使招懷夷狄,皆重譯告諭夷夏之意,因人而傳,往往不孚,祿山悉解九夷之語,躬自撫慰,曲宣威惠,夷人朝為俘囚,暮為戰(zhàn)士,莫不樂輸死節(jié)?!?/p>
很長的一段話,什么意思呢,安祿山使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頑抗到底的固然是死路一條,但是如果你能放下武器投向,那就立刻既往不咎,不僅既往不咎,還要賞給你衣服,賞給你妻子,賞給你出路,什么出路啊,當兵啊,收到自己的麾下。這是瓦解敵人的一個很有效的做法,不殺戰(zhàn)俘,吸收戰(zhàn)俘。第二個,它的好處是什么啊,長與溝通啊。當年漢人當節(jié)度使的時候,也未必不想恩威并施,但是他們的一番好意傳達到俘虜那兒要經(jīng)過幾層翻譯,一句好話經(jīng)過幾層翻譯是很可能被譯得走了樣的。所以,人家那些俘虜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不放心你,可是安祿山就不一樣了。我們剛才講過,安祿山這個人他是通九蕃語,所以,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俘虜抓過來,都能親自溝通,這是第一個有點,可是我們也要知道,一個將來要想混得好,除了會打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會讓皇帝放心。
別看安祿山是一個粗人,這點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怎么才能讓皇帝放心,那就裝傻充愣表決心吧,怎么表決心呢,舉個例子,有一次安祿山去進見唐玄宗。正好太子李亨也在,安祿山拜完皇帝,理論上他應該接著拜見太子了,這是規(guī)矩,可是安祿山不一樣,他拜見完皇帝之后就戳在那里了,不理這太子,左右看不過去,就催他,說趕快拜太子,要不就失禮了。這時候安祿山說話了,他說,“臣蕃人,不識朝儀,不知太子者何官?”說我是個少數(shù)民族,我不懂朝廷的規(guī)矩,太子是什么官啊?我為什么要拜他啊。唐玄宗一聽這少數(shù)民族連這個都不懂啊,我教給教給他吧,他就說,這個太子呢是儲君,等我百年之后,我死了之后,他要繼任當皇帝的啊,很重要。聽皇帝這么一說,安祿山做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他說,“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我很蠢,過去我心里只知道有陛下一個人,原來陛下你還有儲君啊,還有太子啊,我可從不知道啊。我的心里嚴厲只有你啊。你想啊,唐玄宗晚年怕什么,最的就是大臣不忠和太子勾結搶班奪權,現(xiàn)在一聽安祿山說,他心里只有皇帝,連太子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能不感動嗎?眼淚都要流下來了,他可得好好待安祿山啊。(
再舉一個例子,安祿山年輕的時候就胖,到中年以后更加發(fā)福了,咱們現(xiàn)在都說將軍肚,沒有誰的肚子比安將軍的肚子更像將軍肚了,安祿山肚子有多大呢?自稱腹重三百斤,自己說他的肚子有三百斤重。這是很夸張的。
怎么叫重用呢?重用首先就要給官的,天寶元年,安祿山不是擔任了平盧節(jié)度使了嗎,到天寶三載又兼任范陽節(jié)度使,到天寶十載又兼任河東節(jié)度使。平盧節(jié)度使治所在現(xiàn)在遼寧的朝陽,范陽節(jié)度使治所在今天我們的腳下北京,河東節(jié)度使治所在山西的帶原,整個東北邊境被他控制住了。而且這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有病歷多少呢?超過20萬。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當時唐朝全部邊防軍的40%就在安祿山手里,不僅如此,安祿山當時還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這意味著什么啊?整個河北道,比現(xiàn)在河北省范圍要大。這里頭所有官員的升降就由安祿山說了算了。你看一個將軍,把握著全國邊防軍40%的病歷,再加上一道的官員升遷處置權,這是一個不得了的權力,前無古。這是第一條,給官做,給權力,光給權力還不夠,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寵幸那就更沒邊了。怎么寵幸啊?第一個,給他的評價高,評價高到什么程度?唐朝每年都要考核官員,考核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安祿山考評為什么呢?天寶九載安祿山不是俘虜嗎,唐玄宗特地跟考評部門打招呼,給安祿山上上考,就是第一等,這上上考是什么概念啊?這上上考是一個從來不會給人的殊榮,別看設著這么一個等級,但是以前從來沒有給過任何人,你看姚崇是一帶賢相吧,當時也就評為中上考,李林甫特別擅長巴結,最高就評到上下考,這上上考其實就是高懸在那兒的一個理想,是圣人級別的,從來不會真的給任何官員,可是人家安祿山就得到了,考評為上上考還不算,唐玄宗還給他封爵做東平郡王,由邊疆而封王,這在唐朝歷史上也是破題第一遭。
這是第一個評價高,第二個身份高,身份又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亂套的程度了。安祿山他既是楊貴妃的哥哥姐姐的干兄弟,同時,還是楊貴妃的干兒子,這是怎么回事呢?說到天寶六載,有一次安祿山陪著皇帝家宴,當時楊貴妃的哥哥姐姐都在座,這時候安祿山就說話了,說我是一個胡人,陛下把我擢拔到這個地步,我無以為報,我就希望哪一天能為陛下戰(zhàn)死,唐玄宗一聽很感動啊,正好當時不是貴妃的哥哥姐姐都在場嗎,跟他們說,跟安祿山認了干兄弟算了地以后安祿山就是他們的哥哥了。認這個安祿山做干哥哥的人里有沒有楊國忠啊,沒有。楊國忠當時還是一個小毛毛蝦呢,連想都沒想起他來。那是人家楊貴妃的三個親姐姐,還有比較近的堂哥還是得到這樣的跟安祿山攀親戚的榮耀呢。既然攀上親戚了以后安祿山出入宮廷就更密集了。
有一天,他就天天腆著臉跟唐玄宗講,我希望能夠認楊貴妃做干媽,當時安祿山多多素數(shù)啊,45歲,楊貴妃呢?29歲,安祿山比楊貴妃還大16歲呢,這個干媽認得有點離譜。
史書是怎么記載的呢?這個豪宅最好的“豪出”它是給安祿山量身訂作的,一切都按照安祿山的規(guī)格來的,安祿山不是胖嗎,床就做家常加大版的,床是長一丈,寬八尺,那床大,帳子也得大吧。帳子是一張八尺,定做的。那人既然長得壯,想吃飯就得多,所以廚房用具也做大號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他用的淘米盆和飯碗啊,都能裝得下五斗米,別說喂一個人,喂一個狗熊都夠了。這個做特殊型號的,還不算什么的,更奢侈的是材料。那一般家具材料高貴,我們也能想象,最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廚房用具這個材料也特別高貴,高貴到什么程度呢?它不是金子做的就是銀子做的。比方說吧,我們剛才說盛五斗米的飯碗,那個上面是涂金的,那個淘米盆是上面涂銀的,洗菜的菜筐銀絲編的,撈菜用的笊籬銀絲編的。這樣一下來,安祿山奢侈程度已經(jīng)超過唐玄宗本人了,為什么把他搞得這么有點僭越啊?因為唐玄宗每次都派宦官來傳達最高指示,什么指示呢?“胡眼大,勿令笑我,”說人家安祿山是粟特人,粟特是商人出身,世代經(jīng)商,什么金銀財寶都見過,人家眼界很高,所以咱們做的時候千萬要高規(guī)格,別讓他安祿山笑話我。那你想,有皇帝這樣指示,做得能不好嗎?安祿山他怎么就會這么得寵呢?唐玄宗為什么對他這么過分呢?
解說:在唐玄宗一生寵幸過的大臣中,安祿山可以說是獨占鰲頭,無出其右者,那么安祿山為什么會這樣得寵?有人認為,就是因為安祿山常常說漂亮話,哄唐玄宗開心,那么對于這一點,蒙曼老師怎么解釋的呢?
是不是就是因為安祿山會說那幾句討唐玄宗喜歡啊,如果我們要這樣想,那真是小看唐玄宗了。事實上,唐玄宗之所以那么寵幸安祿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心里裝這東北邊防,他希望能夠籠絡安祿山來鞏固東北邊防,我們原來講過,唐朝嘛,首都是設在長安,是在西邊,所以,西北防務一向重于東北。從戰(zhàn)略意圖上來講,西北這邊一向是采取攻勢,東北一向采取守勢??墒欠质忠膊皇且患菀椎氖掳?,自從武則天時代開始,契丹人和奚人就在東北地區(qū)履降履叛,唐朝真是不勝其擾啊。在這種情況下,人家安祿山橫空出世,居然就能把東北局勢給穩(wěn)定下來,這讓唐玄宗是相當滿意,在他看來只有安祿山把東北局勢穩(wěn)定了,朝廷才(
唐玄宗和楊貴妃還有朝廷整個都寵著安祿山,是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是,大家考慮考慮,它有沒有風險?這個風險是有的啊,有什么風險呢?叛亂的風險。要知道,唐朝前期在軍事上,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集中在中原,特別是長安地區(qū),所以舉四方之力,不敵關中。關中最厲害了,別處都比不上它,因此基本上不會發(fā)生邊將反叛的事。這叫做內(nèi)重外輕,但是到了唐玄宗時代就不同了。唐玄宗時代,隨著隨時府兵制瓦解,內(nèi)地基本上就沒兵了,相反,邊疆節(jié)度使手底下倒擊中了大量的駐軍,內(nèi)重外輕一變成為外重內(nèi)輕了。這風險其實就已經(jīng)存在了。
可是在開元年間,這樣一項有風險的制度還有兩個保險拴呢。什么保險拴呢?第一個,邊疆節(jié)度使要用忠厚名臣,希望他對朝廷有一種自然的忠貞之心,第二個節(jié)度使不久任,不兼統(tǒng)、不遙領。什么意思呢?節(jié)度使不能長期任職,不能多方任職,不能遙控任職。這其實也是對節(jié)度使個人權利膨脹的一種限制,而且當時很多節(jié)度使文官出身,可以出將入相,本質(zhì)對中央的向心力就是很強的。可是到了天寶年間,因為宰相自私,因為皇帝糊涂,還因為很多很多主客觀的其他的原因,這兩個原則就被沖破了,我們從安祿山身上看得非常清楚。你看他出身于雜胡,這可就不是忠厚名臣了,讓他產(chǎn)生自然而然的忠新是不太可能的,他雖然整天獻忠心,但是那是一種表演。第二,他任職多年,而且是見人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兵強馬壯啊,早就形成了難以撼動的個人勢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忠誠于皇帝則好,但一旦他不再忠誠的話,后果就是不堪設想的。那么這種不堪設想的情況,會不會出現(xiàn)了?玄宗君臣又將怎樣應對呢?請看下集。
演講人:蒙曼
講師簡介: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與中國古代婦女史。代表作品 《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中國社會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說唐—武則天》等。
內(nèi)容簡介:開元天寶時期大唐王朝迎來了它的輝煌盛世,國富民殷。雖然朝廷上有些不和諧音符,但似乎不影響大局,志得意滿的唐玄宗沉浸在溫柔富貴鄉(xiāng)中,盡情享受生活。然而這種看似平靜的背后,其實正暗流涌動,那么這股暗流是什么呢?從今天開始,蒙曼老師將為我們講《長恨歌》的最后一部分《長恨悲歌》,而制造這個悲歌的與一個人密不可分。我們知道,在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有兩個政治明星的冉冉升起格外引人矚目,一個是楊國忠,另一個就是安祿山。這兩個人的發(fā)跡都頗具傳奇色彩,楊國忠的發(fā)跡此前的節(jié)目已經(jīng)講到,那么安祿山又是如何出現(xiàn)在唐朝的政治舞臺上的呢?他是如何得到唐玄宗的寵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