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讀后感1
——讀毛姆《刀鋒》有感
早就知道有這本書,但是,如果不是兒子在微信閱讀中推薦我閱讀,讀它不知道是何時的事,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了閱讀小說的興致。但是,把它讀完,卻忍不住想說點什么,因為,這是一本認真探尋人生意義的“三觀”教科書;因為,我曾經和兒子講過,要本著“三觀一致、個體相當、門當戶對”的原則找女朋友,至于是誰,看兩個人的緣分,但愿他能夠聽進,適時遇到。
在我看來,書中的各個人物(拉里、伊莎貝爾、艾略特、蘇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稱講述故事的毛姆……),拉里無疑是作者要樹立的一個標桿、一面旗幟、一個理想中人。他不愿意聽任陳規(guī)套路的擺布,甘愿在社會規(guī)范的量尺下做一個有責任心而無公害的普通螺絲釘;他超然隨性,熱愛知識,不以勞動為苦,他的眼里沒有階級之分,沒有上下貴賤,只有善惡,是人世間少有的那種純粹。
如拉里所說,活著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進化。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即使是堅持精神至上的人,羨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氣邁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總是寥寥。我們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質大于精神,在蕭山這樣的經濟發(fā)達縣區(qū)更是如此,很多人隨波逐流、掙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樂,并不是看幾本書就可以掌握的技能。無論毛姆虛構的故事情節(jié)多么引人入勝,刻畫的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讀后的結論只能是:不管怎樣的人生,都要享受這個在刀鋒上行走的過程,活好當下,人人都是拉里!
刀鋒讀后感2
今天,我看了《火藍刀鋒》這部電視劇的好幾集,看完以后我的感想特別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吧。
《火藍刀鋒》是一部描寫軍旅生活的電視劇,是海軍陸戰(zhàn)隊的新兵為了鍛煉成為”蛙人“,經過千錘百煉得到成長的故事。其中主人公蔣小魚為了更好地給他媽媽治病,于是他報名參了軍,又因為一次意外的救人行動而陰差陽錯地進了陸戰(zhàn)隊。其中我喜歡蔣小魚、魯炎、張沖這三個角色。蔣小魚做事冷靜,頭腦靈活,嘴皮子能說會道是他最銳利的”武器“。魯炎也十分冷靜,但他和張沖一碰面就吵架。張沖莽撞沖動,喜歡打架。其中有一個故事情節(jié)最讓我感動,感受到戰(zhàn)友間那兄弟般的情義。
由于要選拔人員參加馬爾斯國際偵察兵大賽,而且只能選出最優(yōu)秀的8名隊員去參賽,所以必須在36名精英之間進行淘汰較量。蔣小魚的兄弟張沖和魯炎都相繼受傷,最后他和”戰(zhàn)神“向羽一路打敗了各路英雄豪杰,但最后仍然剩下10名隊員,向羽因自己有傷最終選擇主動把機會讓給了隊友。我想,原來戰(zhàn)神不只是能夠打敗所有的對手,更重要的是他在關鍵時刻能夠顧全大局,犧牲自己成就隊友,維護集體榮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神“。
看完這部電視劇,我體會到了軍人叔叔們?yōu)榱吮Pl(wèi)祖國,為國爭光付出了艱辛的汗水和鮮血。我耳邊仿佛總是能聽到那嘹亮整齊的口號,更感受到他們把自己的每一滴熱血都流進祖國的大海的犧牲精神。
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祖國的榮譽而努力奮斗不止。
刀鋒讀后感3
毛姆一直是屬于那種名氣不小,但始終算不上一流的作家。《刀鋒》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書。
選中這本書讀,主要是因為書中所主要探討的關于人生觀以及宗教等哲學命題感興趣。書中主人公拉里(以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對人生、對生死以及人存在意義的探求和追問深深打動了我。雖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樣“晃膀子”去追尋,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園。由于母親的原因,我對于人生存在的意義一直很模糊,一會兒在虛無一會兒在悲觀中搖擺。為了能獲得積極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試著向宗教求助,讀過幾本宗教方面的書,也陪著母親去過幾次教堂,但*教的教義無論在理智還是情感上,都很難讓我接受。在書中,拉里與“我”所講述的他對*的懷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后來,拉里從東方哲學“羅摩克里希納教”中所找尋到的答案,到是能夠讓我信服。其實,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真理,那就是一種“絕對”,也就是道家說說的“道”。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難讓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會體會到拉里得道的那種境界。
毛姆描寫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絕。在他筆下,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虛榮、市儈、精明;伊莎貝拉的拜金;拉里的單純、超脫;甚至一些一筆代過的小人物也活靈活現,真是達到了一閉上眼睛,一個個人物就浮現在眼前的地步。在描寫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爾扎克下風。讀了《刀鋒》就像再現了一回二十世紀初歐洲上流社會的全貌。
毛姆敘事的風格也很特別。初讀起來,覺得鋪墊過多,不簡潔,甚至有點賣弄學識閱歷之嫌。但越讀到后面,越覺得總看慣了中國小說的質樸,看看毛姆的小說也別有一番風味。
刀鋒讀后感4
我真的無比羨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錢財的多少,只為追尋內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實際行動能力很強。可是,我們如果要做到這些,該有多難??!我無數次地幻想過逃離現在的生活,哪怕是去遠方一個非常偏僻的庵里也好,只要能夠遠離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墒牵覀儾幌窭镆粯?,我們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別在乎的親人,對于他們寄于我們成材的期望,我們如何能夠辜負呢?只要有自己放不下的人,我是指家人,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顧忌,我們無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其次,我們也不像拉里一樣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的日常消費,同時有的還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會覺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就會不停地想賺更多的錢。最后,我們并沒有親身經歷過生死,或者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我想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達拉里那種超脫的態(tài)度。其實本質來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想逃脫責任的人,我有些時候特別討厭所有一切的人際關系,那時我會把手機設置成完全靜音,把所有社交軟件通通關閉,甚至想把手機藏起來,然后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練字,寫作業(yè)或者睡覺??傊也幌氡蝗魏稳舜驍_,我不想有任何的聯系。
文中拉里一直在尋找真正的信仰,一直在找心中的答案,當然最后作者也說他是找到了,可以說他是相當幸福了!我想,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一個人在偏僻的山林中擁有一棟小房子,每天在里面看看書,練練字,學學中國的樂器,聽聽歌。累了就去山林間走一走,看看花草樹木,欣賞日出日落,偶爾爬爬山,跑跑步,余生若能如此,此世何求?
刀鋒讀后感5
有個說法是三十歲到四十歲讀刀鋒,但是沒辦法啊,我讀完了才知道這一說法。
但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人們也不一定讀得透徹啊。在第六章里我完全是云里霧里,但除去一些頗顯不切實際和梗概性的東方哲學,和一大堆羅列的術語和歷史人物,我還是對故事情節(jié)有了些膚淺的了解。
我想,現實中一定沒有拉里這樣的人,為了一個“答案”,放棄物質生活,翻山越嶺,顛沛流離。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沉穩(wěn)”“他的微笑永遠溫暖而真摯”“他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并不是刻意的疏離感”
……毛姆在書中大致這樣評價他,拋給我一個遺世獨立,內心深沉似海的飄飄然的形象。
書中運用大量的對比和反諷手法突出他的單純和堅定,用絕對的毛姆式旁觀者視角縱觀他的心路歷程,總之,讓人對拉里各有各的看法,敬佩也好,不能理解也好,他至始至終活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思想里,活在這本書里。
結局的“圓滿”也讓人十分悵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和歸宿,到最后,沒有誰過得更好,或過得更壞,拉里也不例外。精神的高度不是為了在世界上有什么亮眼的成績,也不是在旁人眼里有光鮮的外表,也沒有什么好壞高下之分。
或許拉里會繼續(xù)開著卡車在心里思考梵的意義。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答案”,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從事著什么。
刀鋒讀后感6
艾略特,蘇姍,蘇菲,拉里,伊莎貝爾……
拜服艾略特的執(zhí)著,折服蘇姍的豁達,佩服蘇菲的徹底,羨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貝爾的世故。
盡管每個人的人生從彼此對立的角度看來都是瘋魔的,不被理解的。但那的的確確,真真實實是他們的人生啊,他們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么。
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對社交的執(zhí)著,讓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惦記著一封邀請函的回信。
蘇姍的豁達讓她最終躋身于上流社會。
蘇菲歇斯底里的墮落讓她如愿以償。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伊莎貝爾過上了幸福的貴族生活。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有的自傳體寫完自己的刀鋒人生。讓人感嘆又讓人唏噓。蕓蕓眾生,我們自己的人生傳記又何嘗不是刀鋒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場所如魚得水,所以蘇姍在大染缸里活得游刃有余。所以蘇菲在苦難來臨后墮落宣泄。所以拉里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伊莎貝爾嫁給現實和世故。
刀鋒人生割傷了每個人,也重塑了每個人,最后成全了每個人。
人生的意義在哪兒?也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無旁騖地走完這如刀鋒般的人生吧。唯有心無旁騖才會做到忘我,才不被生活本身所傷害。
刀鋒讀后感7
《歷史的刀鋒》內容概要:本書從改變歷史的角度,選取古代社會在歷史轉折關頭對中國哲學、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十一位典型代表人物,將他們還原于當時復雜紛紜的歷史舞臺,置放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與廣闊的歷史空間,以西來的啟蒙思想為參照,用現代人的全新意識,進行多側面、全方位的觀照與比較、透視與研究、描述與反思。從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歷史偶然中尋出不可逆轉的必然規(guī)律,把握歷史脈搏與發(fā)展線索,勾勒出一幅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斑斕圖景……
《歷史的刀鋒》不是學術論著,它是一部雅俗共賞的系列文化歷史散文集,適合于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水平稍低的讀者可以了解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獲得一定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文化較高的讀者則可領悟蘊涵其中的思想,對中國歷史怎樣一步步從遠古走到今天,神秘莫測的“上帝之手”如何撥動歷史的轉盤,從而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命運等重大命題,獲得較為明晰的認識與啟發(fā)……
歷史“活”在我們置身的現實之中,現實便是歷史的濃縮與延伸。歷史積淀的成果是文化,文化賦予人類語言、習俗、信仰、工具等方面的行為方式與生活內容。也就是說,我們從歷史脫胎而來,自第一聲長啼開始,就有一雙看不見的“上帝之手”在某種程度上規(guī)范了我們的人生。因此,那已然消逝的每一歷史階段,都包蘊著相當密集而豐富的信息與內涵,這些信息與內涵對于我們今天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怎么形容都不過分……
《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讀后感1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1847年筆記里的。整個《提綱》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對《提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提綱》強調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類的本質和真理與感性的區(qū)別和聯系。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不能離開實踐的思維去爭論人是否具有現實性。《提綱》的第六條明確說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否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的思想?!短峋V》帶有鮮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人與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系,一方面,人的成長是受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的,另一方面,環(huán)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也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概括而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從總體上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直觀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第一次明確提出新唯物主義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第二,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及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對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三,揭露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脫離、互相對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費爾巴哈半截子唯物主義的根源;第四,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消極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讀后感2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愛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并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huán)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在該提綱中,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于人的本質的看法;并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界說,即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了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故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該提綱的最后一節(jié)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只有1400多字,閱讀該提綱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幫助。
《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讀后感3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以前德國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
《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可見其內容的深刻價值。
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的主線。
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一語中的。馬克思用敏銳的眼光和鋒利的刀筆直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問題所在,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huán)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提綱鮮明的提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這種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針對的觀點。馬克思從每個點入手展現自己的觀點。道理雖大,但卻講得絲絲入扣,極為平實。
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終究是高深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歷是很難理解、很難融會貫通的。該提綱沒用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雕琢,沒用冗長的篇幅,而是簡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為學生的我的認識是膚淺的,不能詳盡理解其中的真諦。如果幾年后再重讀,肯定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受益更多。
《費爾巴哈提綱》讀后感1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愛”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并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huán)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在該提綱中,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于人的本質的看法;并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界說,即“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了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故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該提綱的最后一節(jié)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只有1400多字,閱讀該提綱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幫助。
《費爾巴哈提綱》讀后感2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1847年筆記里的。整個《提綱》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對《提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提綱》強調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類的本質和真理與感性的區(qū)別和聯系。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不能離開實踐的思維去爭論人是否具有現實性?!短峋V》的第六條明確說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否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的思想?!短峋V》帶有鮮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人與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系,一方面,人的成長是受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的,另一方面,環(huán)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也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概括而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重要意義在于:
第一,從總體上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直觀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第一次明確提出新唯物主義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
第二,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及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對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第三,揭露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脫離、互相對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費爾巴哈半截子唯物主義的根源;
第四,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消極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